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Zweymüller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5~11年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Zweymüller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5~11年疗效.方法 对1996至2002年由同一术者完成且应用Zweymüller假体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随访,包括临床评估和放射学评估.结果 共116例142髋符合纳入标准,61例77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5~11年,平均7.3年.其中50例64髋同时获临床及放射学评估,5例6髋只获得临床评估,6例7髋只获得放射学评估,随访率为52.6%.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6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平均93分,51髋(72.9%)术后疼痛在1个月内缓解,术后扶拐行走时间平均为2个月.X线片随访见远端骨皮质肥厚30髋(42.3%),髓内骨化33髋(46.5%),异位骨化45髋(63.4%).无一例髋臼侧出现透亮带,27髋(38.0%)股骨侧可见透亮带.7髋(9.9%)髋臼侧出现骨溶解,18髋(25.4%)股骨侧出现骨溶解.虽然无已行翻修病例,但3髋因髋臼明显松动移位需行翻修术.以翻修手术或需行翻修手术作为失败的标准,髋臼杯5~11年假体存活率为95.8%,股骨柄的存活率为100%.结论 Zweymüller假体术后5~11年随访总体疗效令人满意,但骨溶解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骨水泥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接受骨水泥柄髋关节置换患者148例167髋,男95例106髋,女53例61髋;年龄28~87岁,平均62.8岁;体重45.2~87.4 kg,平均57.2 kg;身高146~184cm,平均161.5cm;平均体重指数21.4.临床疗效以Harris评分为标准,根据影像学资料评估股骨柄假体位置、骨水泥壳、假体周围骨重塑和骨溶解发生情况.以股骨假体无菌性松动和任何原因所致的假体翻修为终点,对假体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分析.结果 106例114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5~9.5年,平均8.1年.术前Harris评分8~54分,平均42分;末次随访时76~100分,平均94分.无一例发生无菌性松动及假体翻修.6髋假体柄平均下沉1.83mm.16髋(14%)股骨侧出现<1mm的影像学透亮线,9髋(8%)Gruen Ⅰ区和Ⅶ区出现局灶性骨溶解所致斑点样影像学透亮区.106髋(93%)股骨侧有不同程度的皮质变薄或皮质松质骨化,均位于Ⅶ区.假体生存率为100%(95%可信区间.0.95-1.00).结论 采用第三代骨水泥技术固定股骨柄,可取得较好中期临床效果,但仍存在骨溶解、股骨近端皮质骨吸收重塑等潜在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本组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5年以上的患者进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探讨其疗效、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骨科2006年以前行THA并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48例(285髋)患者进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截至末次随访时,174例(198髋)获得随访,随访率为70.2%,随访时间平均为7.6年(5.5~11.6年)。临床随访包括术前术后Harris评分及各种并发症。影像学评估包括双侧髋关节正位(或骨盆正位)、患髋侧位片,判断人工假体位置、假体周围骨质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34.4分(0~86分),末次随访时平均为88分(35~99分),优良率为88.5%。术后假体总的生存率为97.1%。术后并发症包括跛行(9例)、异位骨化(8髋)、脱位(7例)、假体松动(2例)和感染(3例)等。结论本组病例整体疗效满意、假体生存期长,随访率偏低、病例数偏少,因此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在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继发骨关节炎患者中的疗效,回顾性分析该类患者THA术后5年以上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0年2月至2002年7月在我院采用THA治疗DDH继发骨关节炎的患者55例(69髋)进行术后随访.临床评估以Harris评分为标准.影像学评估根据随访骨盆平片及患髋正、侧位X线片,观察髋臼、股骨假体位置及其周围骨质变化,测量内衬磨损率.假体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分析,以任何原因的臼杯、股骨柄翻修或影像学假体明显松动为随访终点.结果 截至随访终点,共45例(57)髋获得5年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9个月,随访率为81.8%.Harris评分由术前的(46.19±18.01)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91.78±3.52)分,尚无假体翻修病例.聚乙烯内衬平均磨损率为(0.27±0.14)mm/年.5髋髋臼侧发生骨溶解,8髋股骨侧近端发生骨溶解.Kaplan-Meier分析假体总生存率为1.0(95%可信区间,0.98~1.00).结论 THA治疗DDH继发骨关节炎5年以上随访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效果尚可,但存在较高的聚乙烯磨损率及骨溶解发生率,对于年轻、活动量大的DDH患者,THA手术时应选择新型耐摩擦界面假体.DDH患者的定期随访尤为重要,可甲期发现骨溶解,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5年以上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关节外科2006年6月前行THA的273例患者(305髋)进行随访,截至末次随访时,191例(206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9.3年(5-21年),临床随访内容包括SF-36量表、术前、术后Harris评分及各种并发症。影像学评估包括骨盆正位、患髋正侧位片,判断人工假体位置、假体周围骨质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随访率为69.96%,SF3-6体能方面总分由术前的(30.92±3.90)分(24~39分)提高至(53.69±3.97)分(44~62分),在精神方面的总分则由术前的(45.91±5.63)分(37~56分)提高至(57.06±7.26)分(43~72分)。术前Harris评分为(46.71±10.76)分(5~68分),末次随访时为(92.83±4.88)分(56~100分)。假体的5年生存率为98.06%,10年生存率为94.17%,15年生存率为85.92%,20年生存率为81.55%。混合型假体、非骨水泥型假体的翻修率分别为2.4%、5.6%。术后并发症包括跛行(17例)、脱位(3例3髋)、深静脉血栓(1例1髋)、假体周围骨折(1例1髋)、无菌性松动(9例9髋)、异位骨化(6髋)和感染(0例)等。结论本组病例整体疗效满意、假体生存期长,但随访率偏低,病例数偏少,需进一步完善随访机制,提高随访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初次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6年以上的临床疗效及术后的各种并发症。方法自2001年1月至2005年1月,本中心共对北京地区210例225侧髋关节进行初次THA。其中单侧髋关节置换术195例,双髋同时置换术15例。半髋置换1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215例。骨水泥固定假体18例,非骨水泥固定假体207例。围手术期及术后处理基本一致。术后定期随访,最新的随访时间平均为6.5年(5.5~8.5年)。结果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术中股骨干骨折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28例,无肺栓塞病例;术后伤口感染4例;术后4周内脱位3例;术后出现一过性意识障碍3例。术后平均6.5年时176例183髋得到随访,34例42髋失访。远期感染病例1例,脱位2例,股骨干骨折4例。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0.6分(-12~59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0.4分(75~94分)。其中152例评分〉80分,19例评分位于70~80分之间,5例评分〈70分。影像学检查3例髋臼假体、4例6髋股骨假体周围出现小范围的透亮线,2例3髋发现位于髋关节周围的异位骨化。其余X线片示髋臼和股骨柄假体位置满意,无松动和感染征象。结论 THA是治疗各种晚期重度髋关节疾病很好的方法,6年以上的临床效果良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初次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中远期临床及影像学疗效、假体的生存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1991年7月至2006年6月间接受初次骨水泥型THA的患者187例(201髋)进行随访。观察并发症情况、影像学表现,并对Harris评分和骨密度结果值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假体翻修为随访终点,计算假体的生存率。结果共117例(126髋)获得完整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3.5年。Harris评分由术前的(32.8±22.5)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90.3±7.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91,P〈0.01)。假体周围界面有不同表现的患者的骨密度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F=0.289,P〉0.05)。晚期感染1髋,脱位3髋,下肢深静脉血栓4髋,下肢不等长4髋,假体周围骨折2髋,异位骨化6髋,无菌性松动5髋。共有7髋接受髋关节翻修手术,平均翻修手术时间为初次置换术后11.3年,假体的生存率为94.4%。结论骨水泥型THA在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患者髋关节疾病方面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骨水泥假体的远期生存率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8.
强直性脊柱炎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中期随访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中期的随访结果.方法对37例(52髋)强直性脊柱炎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了24~172个月,平均69个月的随访.临床随访根据Harris的评分方法进行评分,X线随访根据Gruen等和 DeLee and Charnley分区法分别进行股骨柄和臼杯X线分析,根据Brooker等0~4级分级法进行异位骨化分级.结果患者髋关节屈伸、收展、内外旋总活动度由术前的平均27°提高到术后平均152°.术后无脱位、感染等并发症发生.Harris评分术前平均为32(8~64)分,术后平均为82(64~96)分,其中优38髋,良8髋,可6髋,优良率88.5%.X线片分析未见假体松动, 11髋(21.2%)发生异位骨化. 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中期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生物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5年以上患者的临床疗效、影像学结果、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995年1月至2006年6月期间接受生物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部疾病的患者110例124髋进行随访。截至末次随访时,40例(44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8.2年(5~16.3年)。临床观察Harris评分、各种并发症,影像学评估假体位置、假体周围骨质以及并发症情况。假体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分析,以无菌性松动所致翻修为随访终点。结果随访率为36.4%。Harris评分由术前为(48.47±14.54)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91.37±5.44)分(P〈0.001)。截止随访终点,术后并发症包括脱位(1例1髋)、无菌性松动(2例2髋)、深静脉血栓(1例1髋)、异位骨化(13例13髋),无感染。生物型股骨柄15年生存率为100%。结论初次THA术中生物型股骨假体的远期生存率令人满意,但需要提高随访率。  相似文献   

10.
H/G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中期随访结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H/G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中期的随访结果。方法:对35例40髋H/G非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进行了6年-10年2个月,平均7.5年的随访。临床随访根据Harris的评分方法进行评分,X线随访根据Amstutz的分区方法将股骨侧分为7个区,髋臼侧分为4个分区进行观察。结果:临床随访:Harris评分术后3年平均95分,5年平均89分,7.5年平均83分。Harris评分低于85分者6髋,其中4髋髋臼假体松动,1髋塑料内衬脱落,1髋负重疼痛。X线随访:股骨侧,股骨假体周围出现区域性透亮还25髋(62.5%),无出现全周透亮带的病例;髓腔骨骨化20髋(50.0%);假体远端骨皮质增厚18髋(45.0%);7区即股骨距处骨溶解10髋(25.0%);2髋出现7mm以内的假体下沉。髋臼侧,出现透亮带20髋(50.0%),其中区域性透亮带12髋,全周透亮带8髋,目前已有4髋施行了翻修手术;骨溶解7髋(17.5%),其中1区4髋,2区髋臼螺钉周围骨溶解3髋;骨吸收2髋(5.0%),为翻修术中植骨的病例;塑料内衬脱落1髋(2.5%)。结论:中期随访显示,临床及X线随访结果均较初期随访为差。松动关节明显增多,特别是在X线随访中,假体周围出现的异常骨反应明显高于初期随访所见。虽然目前大部分仅限于X线所见,临床上尚无症状,但应进行密切观察。此外,1髋因金属髋臼卡子松动导致塑料内衬脱落而行翻修术,此种情况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1.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全髋关节翻修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Shen B  Yang J  Pei FX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0):1407-1410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全髋关节翻修术的手术指征和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6月至2000年6月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全髋关节翻修术的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1例,女性25例;年龄64—75岁,平均68岁。翻修原因中,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磨损29例(51.8%),髋臼磨损及股骨头中心性脱位14例(25.0%),股骨柄松动12例(21.4%),股骨柄断裂1例(1.8%)。Harris评分术前平均37分(28~40分)。所有病例均一期翻修,有骨质缺损者同时植骨。结果49例患者术后获得平均7年(5—8年)随访,7例失访。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平均88分(84~90分)。全部病例术后无伤口感染和神经血管损伤。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扩髓时骨皮质不全骨折1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髋关节脱位1例。随访患者中无髋臼及股骨柄假体需要再度翻修。X线片显示人工关节假体位置正常,无松动感染征象。结论髋臼磨损及股骨头中心性脱位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全髋关节翻修的主要原因。中期临床随访结果显示,若手术指征正确,手术技巧娴熟,该翻修手术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非骨水泥型髋假体进行髋关节翻修的四年随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Kou BL  Lin JH  Guan ZP  Sun TZ  Wei W  Li H  Lü HS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8):499-501
目的 评价非骨水泥型髋关节系统治疗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的术后中期临床随访效果。方法 自1996年11月至2001年1月,对55例56髋关节行翻修术,采用了Zweymüller非骨水泥人工髋关节系统,年龄30~80岁,平均59岁。均有至少两年以上的临床和放射学追踪资料,平均随访时间4年。结果 32例32髋得到随访, 23例24髋失访。有3例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 1例为假体取出时大转子骨折, 1例为术后2d脱位并成功闭合复位, 1例为伤口深部感染需要再次清创。无髋臼及股骨柄假体需要再度翻修。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0 6分提高到最末次随访平均80 4分。X线片示髋臼和股骨柄假体位置满意,无松动和感染征象,周围骨质内向长入。结论 中期临床结果显示,初次用骨水泥和非骨水泥固定人工髋关节置换失败的病例,若髋臼环完整,使用非骨水泥型髋关节假体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患者接受清创术、一期翻修术、二期翻修术及旷置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3年6月至2008年6月因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接受手术治疗患者46例,男27例,女19例;年龄34~80岁,平均55.8岁.术前诊断感染的方法包括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检查,放射性核素扫描,窦道分泌物及关节穿刺液培养.行保留假体的清创术7例,一期翻修术14例,二期翻修术21例,旷置术4例.术后观察伤口外观,随访时采用Harris评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行实验室检查确定感染控制情况.结果 46例假体周围感染患者中29例培养结果 阳性,表皮葡萄球菌占感染病原体的首位(37.9%),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4.2%).3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79个月,平均61.6个月.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2~99分,平均76.5分.清创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控制率为16.7%,一期翻修术为54.5%,二期翻修术为93.3%,旷置术为100%.二期翻修术后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13.3%,术后脱位率13.3%.11例感染复发,复发时间为感染治疗术后2~127个月,平均39.5个月.其中10例再次接受手术治疗,包括清创术1例、二期翻修术8例、旷置术1例.结论 清创术与一期翻修术的选择应严格把握适应证.二期翻修术感染控制率高,但有发生假体周围骨折和脱位的风险.表皮葡萄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足关节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应用抗生素骨水泥间隔体二期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部手术继发髋关节感染的疗效。方法 从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应用二期全髋关节置换连续治疗髋部手术继发髋关节感染患者6例,男2例,女4例;年龄43~68岁,平均(59.7±9.2)岁。股骨颈骨折行加压螺钉固定3例,股骨头坏死骨瓣移植1例,早期股骨头坏死行中心钻孔减压及局部介入治疗各1例。一期手术彻底清创,植入抗生素(万古霉素)骨水泥间隔体,感染控制后二期植入全髋关节假体。术后定期随访,常规复查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摄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81个月,平均46个月。5例患者在一期清创后平均14周(12~18周)行二期全髋关节置换,1例患者在一期清创后7个月行二次清创及重新植入骨水泥间隔体,12周后行二期全髋关节置换。Harris髋关节评分从术前平均(35.6±3.3)分,间隔期平均(57.8±5.4)分,提高至末次随访平均(92.3±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例患者于间隔期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左下肺栓塞。随访期间未出现感染复发及新发感染病例。结论 对继发于髋部手术的髋关节感染,应用抗生素骨水泥间隔体行二期全髋关节置换可以获得较满意的近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5.
一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活动性髋关节结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一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活动性髋关节结核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9月至2010年10月行一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19例(20髋)晚期活动性髋关节结核患者资料,男14例(15髋),女5例(5髋);年龄21~74岁,平均44.1岁。根据Babhulkar 和 Pande的髋关节结核临床影像学分期,3例(3髋)为 Ⅲ期,16例(17髋)为Ⅳ期。从出现症状到就诊时间为5~26周,平均15.1周。2例在外院接受过抗结核药化疗,其中1例行病灶清除术。3例胸片发现肺部有陈旧性结核病灶,无活动性肺结核患者。1例患者有表浅皮肤窦道形成。结果 术后随访12~142个月,平均57个月。1例患者术后6天发生后脱位,经手法复位后卧床3周未再脱位;1例术后5个月出现结核复发,经清创保留假体及口服抗结核药化疗12个月后治愈;1例术后9年随访时X线片示臼杯出现无菌性松动;其余16例患者末次随访时均无结核复发及假体松动迹象。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35分(范围,27~46分),提高到术后末次随访时平均90分(范围,65~96分)。结论 晚期活动性髋关节结核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安全可行,可达到控制感染,解除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髋关节发育不良的髋臼重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Shen B  Pei FX  Yang J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6):1001-1005
目的 总结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和功能障碍的经验。方法  1998年 4月至 2 0 0 2年 4月 ,对 96例 112髋 (双侧 16例 )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患者进行了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 ,半脱位 73髋 ,低位脱位 18髋 ,高位脱位 2 1髋。髋臼侧均采用真臼位置重建 ,其中骨水泥固定 16髋 ,非骨水泥固定 96髋 ,植骨 11髋 ;采用常规置换 83髋 ;磨削加深髋臼后 ,安置小号髋臼假体 2 7髋 ;髋臼外上缘自体股骨头植骨加深髋臼后 ,安置小号髋臼假体 2髋。结果 患者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 ,未发生感染或血管神经损伤 ,患肢长度平均延长 1 7cm。随访 85例 98髋 ,平均随访 3 5年 ,关节疼痛缓解 ,活动功能满意 ,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 33 9分恢复到平均 89 3分 ,无假体松动和翻修病例。X线片显示 ,关节假体位置正常 ,人工髋臼的平均外展角4 4° ,宿主骨对臼杯的平均覆盖率为 96 6 % ,金属臼杯与宿主髋臼之间未见透光线 ;11髋髋臼侧植骨病例中 ,植骨块与宿主骨愈合良好 ,未见骨吸收现象。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患者的有效方法 ;术前应充分考虑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原发及继发性病理改变 ,尽可能在真臼位置重建髋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