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8 079例胆石病患者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我院近6年所收治胆石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根据中华医学会胆道外科学组制定的全国胆石病临床调查表,对我院6年期间(2000年1月-2005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18 079例胆石病患者分为:胆囊结石组、胆总管结石组、肝内胆管结石组、胆囊 胆总管结石组、胆总管 肝内胆管结石组、胆囊 肝内胆管结石组、胆囊 胆总管 肝内胆管结石组,进行分组统计.观察各组发病年龄、性别、职业、地域等回顾性临床流行病学资料,经计算机整理后应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胆囊结石的比例显著升高(81.77%),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胆囊结石病发病的高峰年龄为40~69岁,占胆囊结石总例数的76.8%;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以及单纯胆总管结石的发病高峰年龄为70~79岁,占该两组病人数量的31.29%;肝内胆管结石的高发年龄为40~59岁,占该组的55.94%;胆囊合并肝内胆管结石的高峰年龄为60~69岁,明显高于全国的统计数字,与饮食习惯及人口老龄化关系密切.不同部位胆石病男女比例明显不同,女性患者构成比明显高于男性患者.结论: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胆石病的病种构成已经发生明显变化.胆石病占我院住院病人的比例较高,其中胆囊结石的构成比明显高于其他部位的胆石病患者,所收治患者中在发病高峰年龄、性别、职业构成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近年来唐山地区胆石病的发病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11年6月间经手术证实胆石症患者6 41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胆石病患者总数呈逐年上升趋势(P<0.01),其中胆囊结石占85.29%;所有胆石病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65,且男女均以胆囊结石多见;胆囊结石发病高峰年龄为41~50岁,肝外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发病高峰年龄均为51~60岁;在职业构成比中,目前胆囊结石以农民(34.19%)及职员(36.82%)为主,肝内胆管结石则以农民(80.00%)为主;农民胆囊结石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P<0.01)。结论:胆囊结石是唐山地区胆石病的重要临床类型,且农民及职员构成该病的主体。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山东省胶东地区近10年来(1998-2008年)胆石病构成及其变化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收集青岛市立医院1998-2008年10年期间住院并经手术证实的2899例胆石病病人的临床资料,经计算机整理后用SPSS 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统计结果与1991年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胆石病的男女性别构成比2008年组与1991年组无统计学差异;但2008年组不同部位胆石病的男女比例明显不同,单纯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病人在性别上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单纯胆囊结石病发病的高峰年龄为40~69岁;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以及单纯胆总管结石的发病高峰年龄均为70岁以上;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病高峰年龄为40~59岁.结石部位之间比较,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2008年组年龄分布与1991年组统计资料相比明显后移.单纯胆囊结石所占比例最多,其次是单纯胆总管结石.与1991年组相比,2008年组胆囊结石的构成比例显著升高;胆总管结石的构成比例下降;胆囊结石的比例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的构成比例与1991年组比较无差异.结论 山东省胶东地区近10年来(1998-2008年)胆石病构成及其变化情况与1991年的统计资料比较,女性单纯胆囊结石及肝内胆管结石构成比例要高于男性;老年胆石病人明显增加;胆囊结石的构成比例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4.
苏南地区胆石病临床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苏南地区胆石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00年8月至2002年3月经手术确诊的胆石病病人671例作为研究对象。结果30岁及以下年龄组胆石病病人占所有病例的21.46%;胆囊结石占85.99%,单纯胆管结石仅占4.92%;胆固醇结石占66.17%,胆色素结石占33.83%;66.32%病人同时伴有一种或多种并发症,其中合并胆囊周围炎者占60.36%。结论苏南地区胆石病的发病年龄、部位和类型呈现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临沧佤族地区胆石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手术治疗的2870例胆石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0岁以下9.9%,40~59岁53.7%。胆囊结石90.8%,胆总管结石7.6%,肝内胆管结石1.6%。胆固醇结石67.9%,胆色素结石32.1%。结论临沧佤族地区胆石病的结石类型以胆固醇结石最多(67.9%),女性多于男性(2.1:1);胆囊结石均高于国内统计资料;高发年龄段为40~59岁。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临沧佤族地区胆石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手术治疗的2870例胆石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0岁以下9.9%,40~59岁53.7%。胆囊结石90.8%,胆总管结石7.6%,肝内胆管结石1.6%。胆固醇结石67.9%,胆色素结石32.1%。结论临沧佤族地区胆石病的结石类型以胆固醇结石最多(67.9%),女性多于男性(2.1∶1);胆囊结石均高于国内统计资料;高发年龄段为40~59岁。  相似文献   

7.
胆石病(Cholelithiasis)是我国常见多发病之一。我国自然人群发病率为1%~10%,女性多于男性,发病年龄以45~55岁为多见。不同地区胆石病发病率及胆石病的种类均有一定的差别,我国西北、北方地区胆囊结石较多发,而南方,沿海地区胆管结石为多见,城市胆囊结石明显高于农村。 胆石病的诊断目前仍靠影像学检查,随着B超、CT、PTC、ERCP等先进医疗设备和技术的发展及广泛应用,胆石病的正确诊断率达95%以上。并且,能进一步确定结石的位置、数量、大小,胆道功能以及胆道伴发病变如狭窄、肿瘤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海南地区胆石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海南地区135例胆石病患者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因素调查,对术中取得的胆石进行化学成份测定。 结果 胆管结石占51.9%,胆固醇类结石占65.9%。城镇居民、高脂饮食及肥胖者的胆囊结石发病率高,而农村居民、低脂饮食者的胆管结石发病率高。胆管结石患者的肌汁细菌培养阳性率(65.7%)高于胆囊结石患者的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18.5%)。结论 海南地区胆石的分布部位胆囊结石与胆管结石比例接近;类型以胆固醇类结石为主。职业、生活条件、饮食习惯等因素与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的发病率有关。高脂饮食及肥胖是造成胆囊结石的主要因素,而低营养、低脂饮食与胆管结石的形成有关。反复胆道细菌感染在胆管结石形成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老年胆石病成为影响老年健康的突出问题之一,胆石病随着年龄的增加,胆囊外并发症增加,手术危险性增高。我院自1990~2000年完成老年胆石病247例,其中胆囊结石185例,占74.9%;胆管结石15例,占6.07%;胆囊胆管均有结石47例,占19.03%。通过实践与探索,我们总结老年胆石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47例老年胆石病患者,手术方式分别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42例)、开腹胆囊切除术(43例)、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引流术(32例)、经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8例)、…  相似文献   

10.
执着追求胆石病的预防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胆石病预防的必要性胆囊结石的类型多数以胆固醇为主要成分,目前是世界范围的常见病,西方国家的胆囊结石病发病率普遍较高,文献报道为15%~20%[1]。以往我国的胆石病以胆色素结石为主,上世纪80~90年代起开始出现转变。1992年上海地区第2次胆石病调查显示胆囊结石病占全部胆道结石的78.9%,胆固醇结石占83.8%[2]。1986年国内两份大样本自然人群调查,胆石病发病率分别为8.2%(天津)和4.4%(上海)[3,4]。2000年上海地区的人群调查显示胆囊结石病的发病率增加到8.5%,70岁以上年龄组达26.0%[5],发病率已接近西方国家水平。胆囊结石的治疗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LCHTD)治疗后结石复发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4年1月采用LC+LCHTD治疗的319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2~5年内患者胆囊结石复发情况,并探讨影响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采用SA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性别、饮酒率、吸烟率、糖尿病患病率、胆囊管扩张率、高血压患病率、≥15 mm胆总管直径患者所占百分比、多发结石患者所占百分比、≥10 mm结石患者所占百分比、胆总管扩张率采用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方法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法;P值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1年累积复发14例(4.4%)、3年累积复发30例(9.4%)、5年复发累积47例(14.7%);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结石数目多发、采用碎石术、胆总管扩张、胆囊管扩张是LC+LCHTD术后胆囊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21,OR=1.582,OR=1.404,OR=1.381,P0.05)。结论碎石术、胆总管扩张、胆囊管扩张是LC+LCHTD术后胆囊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局部复发直肠癌187例手术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局部复发直肠癌(LRRC)患者的手术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1月至2009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手术治疗的187例LRRC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行局部切除术34例,腹会阴联合切除术35例,后盆腔脏器切除术17例,全盆腔脏器切除术(TPE)98例,TPE联合骶尾骨切除2例,TPE联合半骨盆切除1例。R0、R1、R2切除分别为87、60、40例;手术根治性与初次手术方式及盆壁受侵固定程度有关(P〈0.05)。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47.5%(89/187),围手术期死亡率2.7%(5/187),术后局部复发率44.4%(64/144)。144例术后3、5年生存率分别为42.2%和30.7%,手术根治性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R0、R1与R2切除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42.6%、17.2%和0(P〈0.01);淋巴结转移阴性与阳性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40.5%与5.6%(P〈0.01)。结论术前准确评估肿瘤固定范围、提高R0切除率是提高LRRC患者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广西城镇与农村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状况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广西城镇和农村居民慢性肾脏病(CKD)流行情况及危险因素,为临床积极做好CKD防治工作提供有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多级抽样方法,对广西18~74岁常住居民进行CKD抽样调查。被调查者均接受问卷调查,检测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血尿(离心后尿沉渣显微镜检查)和肾脏B超,结果异常者3个月后进行复查。用国人校正的简化MDRD公式计算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同时调查CKD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城镇和农村居民白蛋白尿标化患病率(5.22%比5.47%)和血尿标化患病率(1.07%比1.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农村居民肾结石患病率高于城镇(10.54%比6.95%,P < 0.05)。城镇与农村居民肾功能下降患病率(3.87%比4.04%)和CKD患病率(9.58%比9.4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城镇与农村白蛋白尿患病率按年龄分布趋势不同,城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农村则有两个发病高峰,年龄分别为30~40岁和60~74岁年龄段。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广西居民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是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心血管疾病史、慢性扁桃体炎、HBsAg阳性;肾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是年龄、高尿酸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肾结石和心血管疾病史。城镇居民CKD知晓率高于农村(14.45%比6.27%,P < 0.05)。 结论 广西城镇与农村居民CKD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城镇居民CKD知晓率高于农村,需要加强农村CKD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4.
Paediatric urolithiasis in Greec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group of 44 patients, aged from 10 months to 14 years, underwent surgery for urinary calculi over a 7-year period (1982-1989). Eleven patients had bilateral or multiple calculi (total number of stones = 55, 20 of which were staghorn). Metabolic disorders (n = 25) and Proteus urinary infection (n = 15) were the 2 factors most often associated with lithiasis. Of the 55 stones, 51 were removed by open surgery. Complete stone clearance was achieved in 29 of 36 kidneys. Follow-up periods in the remaining 7 renal units (with small residual fragments) ranged from 3.5 to 7.5 years (mean 6.2) and revealed stone recurrence in only 2 patients. Evaluation of childhood urolithiasis should include thorough metabolic investigation and sound surgical judgment; effective management requires prolonged post-operative follow-up.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LC)联合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LCHTD)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效果及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93 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LC联合LCHTD治疗。根据是否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分为结石复发组(24例)和结石未复发组(69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住院时间、住院费用,随访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情况,分析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93例患者LC联合LCHTD治疗手术成功90 例,中转开腹3 例。手术时间(109.4±10.6)min,术中出血量(80.2±19.1)mL,总住院时间(9.2±1.2)d,住院费用(1.9±0.4)万元。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18个月,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24例(25.81%),平均复发时间为(10.3±2.1)个月。结石未复发组剔除中转开腹3 例,单因素分析表明,结石复发组和结石未复发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结石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总管结石类型、结石数量、胆总管直径、碎石术、胆总管扩张、胆囊管扩张、合并炎症与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相关(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显示,结石数量、胆总管直径、碎石术、胆总管扩张、胆囊管扩张、合并炎症是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在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中应用LC联合LCHTD疗效显著,术后结石复发受多种因素影响,积极干预可有效降低结石复发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左半结直肠癌并肠梗阻的外科治疗及其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行外科治疗的93例左半结直肠癌并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3例患者中男53例,女40例;中位年龄61岁;其中51例合并内科疾病。行根治性切除术67例。其中一期切除吻合21例、Hartmann手术35例、Miles手术11例;行姑息性手术26例,其中单腔或双腔造瘘术14例,短路手术7例.姑息性切除5例。93例患者均获随访,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59%、38%。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手术根治性、TNM分期和术前CEA水平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均P〈0.05)。结论手术根治性、TNM分期和术前CEA水平是左半结直肠癌并肠梗阻患者预后影响因素:早期诊治、根治性手术及合理地选择手术方式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癌根治术对进展期近端胃癌(肿瘤直径>3 cm)患者术后并发症、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近端胃癌患者85例,其中全胃切除术40例,近端胃癌根治术45例,调查术后营养状况、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术后胆囊结石发生率、5年生存率和术后生活质量。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前营养指标和术后并发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全胃切除组和近端胃癌根治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1个月和46个月,5年生存率分别为52.5%(21/40)和55.6%(25/45),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全胃切除组和近端胃癌根治组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25.0%(10/40)和8.9%(4/45),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全胃切除组和近端胃癌根治组患者术后5年累计胆囊结石发生率分别为27.5%(11/40)和8.9%(4/45),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近端胃癌根治组术后血红蛋白、白蛋白、维生素B12和铁蛋白均显著高于全胃切除组,有统计学差异(142.2±10.6 vs. 128.4±11.4; 41.3±5.8 vs. 35.9±3.8; 271.5±39.7 vs. 184.5±24.6; 220.2±59.7 vs. 170.2±27.6; P<0.05)。近端胃癌根治组患者术后饮食情况和劳动情况均优于全胃切除组,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近端胃癌根治术不影响进展期近端胃癌(肿瘤直径>3 cm)患者5年生存率,可以降低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和胆囊结石发生率,改善术后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科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90年1月至2010年2月间收治的首次进行外科治疗且能够完全切除的277例GIST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病理切片重新复核并加以随访。结果277例患者中男性176例,女性101例,年龄20~81(中位年龄57)岁;肿瘤位于结直肠28例,小肠76例,胃173例。均予以肿瘤完整切除,其中局部切除98例,肿瘤及所在器官切除64例。扩大切除术115例:3种切除方式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83.5%、71.9%和6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模型分析显示,肿瘤大小和复发转移是影响GIST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胃肠道GIST仍以外科治疗为主.原则上施行肿瘤完全切除即可.广泛切除或扩大淋巴结清扫并不能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Li Y  Zhu WM  Xie Y  Zhang W  Li N  Li JS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1,14(8):593-595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CD)患者在肠切除吻合时使用不同缝线对CD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0年1月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行肠切除肠吻合术的102例CD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采用可吸收线(可吸收线组,48例)与丝线(丝线组,54例)进行缝合的患者术后内镜复发和临床复发情况。结果可吸收线组和丝线组术后1、2、3年累计临床复发率分别为6.3%、14.6%、22.9%和18.5%、27.8%、3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3);两组术后1年和2年累计内镜复发率分别为14.7%、38.2%和22.9%、6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结论CD患者在实施肠切除吻合术时采用可吸收线进行缝合相对于丝线能够显著降低CD术后内镜复发率;可吸收线可考虑作为CD肠吻合的首选缝合材料。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腹腔镜联合胆道镜(LCBDE)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手术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外科2014年8月-2017年6月3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的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时期35例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方法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结石残留率。结果观察组治愈32例,治愈率91.42%。对照组治愈29例,治愈率82.85%,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结石残留1例,发生胆漏经治疗后好转2例,中转开腹1例,并发症发生率5.71%,结石残留率2.85%,对照组结石残留3例,发生胆漏或胆道感染经治疗后好转6例,并发症发生率17.14%,结石残留率8.57%,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结石残留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CBDE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手术安全性及临床有有效性明显优于传统开腹手术,手术治愈率高,并发症少,结石残留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