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郑毅  董馨  陆江阳  赵敏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5,9(11):684-686,i0002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与类风湿关节炎(RA)发生和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25例RA和3例未累及关节的创伤患者滑膜中HMGB1的表达规律与分布特点及与血清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关系.结果22例RA滑膜HMGB1标记阳性,RA滑膜中滑膜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呈阳性反应,其中以巨噬细胞样滑膜细胞为多,另有部分成纤维细胞样滑膜细胞。RA滑膜中HMGB1细胞内分布以细胞质中表达较多,细胞核中无表达或表达较少,与正常滑膜中行HMGB1主要在细胞核中表达有明显的不同.RA滑膜上皮细胞HMGB1标记阳性细胞百分比与RA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无显著相关(rs=0.372,Rs0.05=0.381).结论RA滑膜中核外HMGB1的出现,作为晚期炎症因子参与了RA的疾病过程,可能在RA组织损伤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本研究以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丙酮酸乙酯干预前后正常大鼠、CIA大鼠及与丙酮酸乙酯(EP)干预组大鼠关节滑膜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的表达,阐明HMGB1在关节炎中的作用及EP对其拮抗作用.方法 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CIA大鼠组与EP干预组,每组12只大鼠,分别在造模开始的第6、9周每组解剖6只大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关节滑膜组织HMGB1的表达,以病理图像分析软件IPP对胞质部位进行图像分析,表达水平以表达强度表示;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各组大鼠滑膜组织HMGB1 mRNA的表达量,以正常对照组第6周大鼠滑膜组织HMGB1 mRNA表达量为参照的相对定量来表达.采用t检验比较各组间大鼠滑膜组织HMGB1的表达.结果 关节滑膜组织HMGB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第6周时,正常对照组、CIA大鼠组及EP干预组表达强度分别为2.1±0.6、7.3主1.2、6.0±1.2;第9周时,分别为2.2±0.7、12.4±4.5、5.5±1.0;大鼠滑膜组织HMGB1 mRNA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第6周时,正常对照组、CIA大鼠组及EP干预组相对定量分别为1、2.865、2.602;第9周时,分别为1.005、4.694、1.729.在第6、9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实时定量PCR检测HMGB1在CIA组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CIA组关节滑膜中HMGB1的表达在第9周时较第6周明显增高(P<0.05);第6周时,EP干预组滑膜HMGB1的表达较CIA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9周时,其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 HMGB1在CIA大鼠滑膜中的表达量明显增高,在晚期尤甚,推测HMGB1可能作为炎症因子参与了CIA的疾病过程,尤其作为晚期致炎因子发挥重要的作用;经EP干预后HMGB1表达量明显下降,推测EP可能对HMGB1具有拮抗作用,为RA患者提供新的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血浆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表达,为寻找治疗RA的新靶点提供依据。方法采集38例活动期RA患者、24例相对稳定期RA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RT.PCR检测PBMC HMGB1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BMC、血浆HMGB1蛋白表达。结果与相对稳定期RA患者、健康对照者相比,活动期RA患者PBMC HMGB1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3,P〉0.05),而HMGB1蛋白表达水平下降(F=70.91,P〈0.01),血浆HMGB1水平显著增高(P〈0.001)。相对稳定期RA患者与健康对照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RA患者血浆HMGB1水平与ESR(r.=0.478。P〈0.001)、C-反应蛋白(rs=0.574,P〈0.05)呈正相关。结论HMGB1与RA发病密切相关,并可能成为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4.
高迁移率族蛋白B1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是一种高度保守的核蛋白,主要由坏死或损伤的细胞被动释放及对内源性和外源性炎性刺激发生反应的单核和(或)巨噬细胞主动分泌。释放后,与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RAGE)受体或Toll样受体结合,激活血管内皮细胞及单核和(或)巨噬细胞,表达其他促炎性因子。近年发现HMGB1参与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家族成员EGFR、ErbB-2在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滑膜及软骨中的表达及雷公藤多苷(TWP)对其影响,探讨EGFR、ErbB-2在CIA大鼠发病中的,作用及TWP治疗RA的药理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CIA大鼠模型,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PCR)检测EGFR、ErbB-2在滑膜和软骨中的表达.统计学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EGFR、ErbB-2的蛋白表达及mRNA水平在CIA模型组滑膜(EGFR 0.268±0.059,ErbB-2 0.25±0.04.EGFR mRNA:14.2±0.55,ErbB-2 mRNA 23.46±3.64)和软骨(EGFR 0.193±0.018,ErbB-2 0.217±0.033,EGFR mRNA:4.16±0.50,ErbB-2 mRNA 9.23±0.66)中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在治疗组中表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 初步证明EGFR、ErbB-2参与了CIA的病理过程.TWP治疗RA的机制可能与其降低EGFR、ErbB-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雷公藤多苷(TWP)治疗后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骨桥蛋白及其受体αvβ3表达的变化情况,探讨TWP治疗RA的可能机制.方法 建立CIA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TWP治疗组,4周后取材并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健康组、模型组和TWP治疗组的骨桥蛋白及其受体αvβ3在滑膜、关节和血清中的表达.统计学处理采用方差分析.结果 健康组、模型组、TWP治疗组的外周血骨桥蛋白的含量分别为(5.7±2.9)、(7.8±6.2)、(5.0±1.9)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4,P=0.016).3组滑膜和软骨中骨桥蛋白的含量(平均灰度值表示)分别为229±15,81±15,93±13和211±17,91±19,10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48,P<0.01;F=18.98,P<0.01).滑膜和软骨中dvβ3蛋白的含量(平均灰度值表示)分别为235±16,91±16,131±14和198±10,99±15,113±14,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03,P=0.002; F=12.04,P=0.008).经SNK法组间两两比较模型组大鼠外周血、滑膜、软骨中骨桥蛋白及滑膜和软骨中其受体αvβ3的表达明显高于健康组;治疗组大鼠外周血、滑膜、软骨中骨桥蛋白及滑膜和软骨中其受体αvβ3的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结论 TWP治疗RA滑膜炎和骨质破坏的分子机制可能与其降低骨桥蛋白及其受体αvβ3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及Th17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同时分析其与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和类风湿因子(RF)的关系,初步探讨RA患者HMGB1的表达水平及其与Th17的关系.方法 收集80例RA患者外周血标本,其中静止期32例、活动期48例,健康志愿者50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MGB1、RORγt和白细胞介素(IL)-17的mRN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HMGB1、IL-17、IL-23的蛋白浓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RA患者PBMC中HMGB1、RORyt和IL-17 mRNA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活动期[HMGB1(0.424±0.262)pg/ml,RORγt(0.34±0.25)pg/ml,IL-17(1.42±0.38)pg/ml]明显高于静止期(P<0.01).o血浆HMGB1、IL-23和IL-17蛋白水平也显示类似的结果,RA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与CRP、ESR、RF呈正相关(P<0.05).结论 检测RA患者外周血HMGB1和Th17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有助于探讨HMGB1和IL-17在RA发病过程中的病理生理作用,也为寻找RA的治疗靶点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红斑狼疮患者皮损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其在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m-blot法检测健康人皮肤、盘状红斑狼疮(DLE)患者及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皮损组织中HMGB-1表达.结果 健康人皮肤组织HMGB-1主要表达于表皮角质形成细胞胞核中.DLE患者皮损区HMGB-1主要表达于真皮浸润的单个核细胞中,表皮角质形成细胞HMGB-1仍为核表达,但阳性表达细胞的百分比较健康人减少(t=11.315.P<0.01);非皮损区HMGB-1表达的部位仍为细胞核表达且阳件细胞百分比与健康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HMGB-1蛋白表达总量与健康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1,P>0.05);SLE患者皮损中除真皮浸润的单个核细胞仍为阳性表达外,皮损区细胞外及表皮细胞质出现HMGB-1阳性表达,而表皮HMGB-1核表达阳性细胞的百分比低于DLE患者(t=6.821,P<0.01),非皮损区HMGB-1的表达部位及附性细胞百分比与健康人相比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HMGB-1表达总量分别较健康人及DLE患者显著上调(t=15.494,P<0.01;t=13.221,P<0.01),且其表达强度与SLEDAI及尿蛋白升高相关(r=0.565,P<0.01;OR=1.027,P<0.05).结论 红斑狼疮患者皮损中HMGB-1表达部位及表达水平呈不同程度改变,存在亚细胞移位且表达强度增强,提示HMGB-1可能参与红斑狼疮的炎症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丹皮酚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表达及心肌凋亡的影响。方法选择成年SPF级雄性SD大鼠5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丹皮酚低剂量组、丹皮酚高剂量组和缺血再灌注组,每组13只。丹皮酚低剂量组、丹皮酚高剂量组于术前15d腹腔分别注射丹皮酚15、30mg/kg,1次/d。再灌注2h取血清,采用ELISA法测定IL-1β水平;TTC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心肌组织中HMGB1、Bcl-2和Bax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丹皮酚低剂量组、丹皮酚高剂量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小[(31.04±2.93)%、(27.97±2.84)%vs (37.23±3.62)%,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丹皮酚低剂量组和丹皮酚高剂量组IL-1β和HMGB1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丹皮酚低剂量组和丹皮酚高剂量组IL-1β和HMGB1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丹皮酚低剂量组和丹皮酚高剂量组Bcl-2表达明显升高,Bax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丹皮酚预处理可通过减少心肌凋亡和炎性反应,实现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核蛋白,参与转录调节、DNA复制和修复以及核小体组装。其主动或被动释放至胞外的HMGB1,可以参与许多不同的过程,如炎症、血栓形成、组织再生等。大量文献已证实,HMGB1在如冠心病、心房颤动、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心血管血栓性疾病中发挥作用。本文就HMGB1在心血管血栓性疾病中的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是否相关。方法:共入选351例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45%),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其血清中HMGB1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确定切点,将患者分为高HMGB1组和低HMGB1组。全部入选患者均门诊或电话随访,以心源性死亡或心力衰竭加重再入院为终点,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高、低HMGB1组预后。结果:切点为2.76 ng/mL(灵敏度75.7%,特异度80.7%)。高HMGB1组(>2.76 ng/mL)为219例,低HMGB1组(≤2.76 ng/mL)为132例。中位随访期48个月,发生终点事件患者血清HMGB1水平较未发生终点者升高(P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比较苦参碱(Mat)与甲氨蝶呤(MTX)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BL)生长、细胞周期的影响,探讨Mat对RA患者PBL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测定不同时间、不同浓度干预的MTX及Mat吸光度(A)值,计算细胞抑制率;流式细胞术(FCM)检测48 h MTX及Mat的细胞周期.结果 ①MTX、Mat可抑制体外培养的PBL细胞生长,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大,A值下降,细胞抑制率(IR%)增加,呈剂量依赖性.48 h作用点IR%明显>24 h作用点(P<0.01).两药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MTX、Mat可使细胞周期构成发生明显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0/G1期细胞比例增高,S期和C2/M州期细胞比例降低.随着药物浓度增加,细胞增殖指数逐渐降低,呈剂量依赖性.两药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at对体外培养的RA患者PBL生长的抑制作用及细胞周期的作用与MTX相当.推测Mat可能具有治疗RA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具有增加抗原的免疫原性、促进炎症介质基因表达及炎症介质的释放、促进树突状细胞和Th1细胞极化成熟与促进纤维分化的功能,其在脓毒症、肾肝纤维化、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损伤后再狭窄、神经发育、肿瘤转移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中起重要作用,而其是否在肺部疾病中起作用的研究尚开始,现就高迁移率蛋白B1在肺部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白藜芦醇对胶原诱导大鼠关节炎(CIA)的抗炎作用.方法 选择牛Ⅱ型胶原(CⅡ)为免疫原,建立CIA模型.选取42只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7组:模型组;来氟米特(LEF)对照组;白芍总苷(TGP)对照组;甲氨蝶呤(MTX)对照组;白藜芦醇(Res)小剂量组;白藜芦醇中剂量组;白藜芦醇高剂量组.采用关节炎指数评分(AI)法对大鼠关节炎症程度进行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抗CⅡ抗体水平.结果 AI评分:低剂量白藜芦醇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3±0.5与12.8±0.4);高剂量白藜芦醇组低于中、低剂量组(6.0±0.6与8.2±1.0,12.3±0.5,P<0.01).高剂量白藜芦醇组低于白芍总苷组(6.0±0.6与8.8±0.8,P<0.01);LEF组低于TGP组、MTX组、3组白藜芦醇组(4.7±0.5与8.9±0.8,6.4+0.5,P<0.01);血清抗CⅡ抗体水平:模型组明显高于LEF组、MTX组、TGP组及高、中剂量白藜芦醇组(0.928±0.021与0.391±0.016,0.503±0.010,0.525±0.015,0.507±0.01,0.570±0.021,P<0.01),而与低剂量白藜芦醇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28±0.021与0.908±0.026);高剂量白藜芦醇组低于白芍总苷组及低剂量白藜芦醇组(0.507±0.01与0.525±0.015,0.908±0.026,P<0.01);LEF组低于高、中剂量白藜芦醇组(0.391±0.026与0.507±0.010,0.570±0.021,P<0.01).结论 ①高、中剂量白藜芦醇能够缓解CIA的炎症症状,而低剂量白藜芦醇则无此作用.②中等剂量白藜芦醇对CIA大鼠的短期疗效与TGP相当,高剂量白藜芦醇的疗效强于TGP,但弱于LEF.③白藜芦醇能够抑制血清抗CⅡ抗体的生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建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模型,评价单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TNFR:Fc)及其联合甲氨蝶呤在抑制CIA大鼠关节骨破坏方面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利用皮下注射牛Ⅱ型胶原诱导Wistar大鼠发病,建立CIA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炎症评分≥2分的CIA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0.4 ml/周,腹腔注射)、甲氨蝶呤治疗组(1 mg周,腹腔注射)、rhTN FR:Fc治疗组(0.8 mg,每周2次,腹腔注射)、甲氨蝶呤+rhTN FR:Fc治疗组(甲氨蝶呤1 mg/周+rhTNFR:Fc 0.8mg,每周2次,腹腔注射).治疗8周后,处死大鼠,取踝关节拍摄X线片,胫骨上段行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扫描和制作硬组织切片,观察各组踝关节骨破坏情况,评价胫骨上段骨小梁变化及骨量变化.统计学处理采用SNK-q检验.结果 治疗8周后,rhTN FR:Fc组,甲氨蝶呤+rhTNFR:Fc组骨小梁面积百分数[(29.1±0.3)%,(26.7±0.6)%]及骨小梁数量(4.4±0.5)/mm,( 4.0±0.6 )/mm]明显高于0.9%氯化钠注射液组和甲氨蝶呤组[(12.9±0.5)%,( 13.2±0.4)%与(2.0±0.3 )/mm,(2.2±0.2)/mm](P<0.01);rhTNFR:Fc组、甲氨蝶呤+rhTNFR:Fc组骨小梁分离度明显小于0.9%氯化钠注射液组和甲氨蝶呤组(P<0.01).结论 单用rhTNFR:Fc及联合甲氨蝶呤均具有明显抑制关节骨破坏的作用,且其抑制炎症关节周围骨量减少的作用与抑制局部骨小梁数量减少及骨小梁分离度的增大相关.  相似文献   

16.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具有增加抗原的免疫原性、促进炎症介质基因表达及炎症介质的释放、促进树突状细胞和Th1细胞极化成熟与促进纤维分化的功能,其在脓毒症、肾肝纤维化、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损伤后再狭窄、神经发育、肿瘤转移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中起重要作用,而其是否在肺部疾病中起作用的研究尚开始,现就高迁移率蛋白B1在肺部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类风湿关节炎(RA)动物模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的实验研究,观察异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早期、晚期CIA大鼠免疫细胞和分子的免疫学作用,并探讨其在体内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机制.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MSCs,细胞表型鉴定;建立CIA大鼠模型;MSCs移植均采用尾静脉注射,移植后第42天全部处死动物取脾,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测定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早期、晚期CIA对照组CD4+CD25+调节性T细胞(1.6±0.6,1.4±0.6)和Foxp3 mRNA(0.88±0.20,0.91±0.12)的表达水平低于健康组和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治疗组CD4+CD25+调节性T细胞(5.0±0.4)比晚期治疗组(3.9±0.4)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基因MSCs移植可通过上调CIA大鼠体内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促进Foxp3 mRNA的表达而发挥其在体内的免疫调节作用,早期治疗组的疗效优于晚期治疗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羟基喜树碱(HCPT)在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的治疗作用及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潜在价值.方法 ①建立CIA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模型组、甲氨蝶呤(MTX)治疗组、低剂量HCPT治疗组、高剂量HCPT治疗组;②观察不同时间点大鼠一般情况、关节肿胀度;③测量造模15周后大鼠关节滑膜病理改变及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染色滑膜细胞凋亡率;④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β浓度.结果 HCPT、MTX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均可改善模型鼠一般情况、缓解关节炎指数及足肿胀度、减少炎性细胞浸润、滑膜细胞增生及减轻关节内软骨和骨破坏、提高滑膜细胞凋亡率、降低血清TNF-α、IL-1β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PT在临床治疗RA方面具有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