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健康干预对小学生行为问题的转变、认识和态度的影响。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1所学校为实验干预组,另1所为对照组。对实验干预组的研究对象进行行为问题知识系列讲座和健康干预1年;采用Rutter行为问题量表和自行设计行为问题知识调查表测评。结果:实验干预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差异无显性,但实验干预组和对照组学生对行为问题的认识态度和知晓率及处理行为问题的方式差异有显性。结论:小学生行为问题的矫正是长期系统的工作;健康干预能够提高小学生对行为问题的正确认识,使孩子有能力改进处理自己的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2.
评价健康教育综合干预措施对甘肃省小学生重点传染病相关知识行为的干预效果,为学校的健康促进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和武山县抽取420名干预组学生和410名对照组学生.基线调查后,干预组开展传染病知识健康教育,对照组学生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干预结束后,对两组学生再次进行健康行为问卷调查和现场行为观察.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学生对重点传染病知识的知晓率及卫生行为的行为形成率明显提高,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流行性感冒知识的知晓率分别提高了62,30和53.6百分点,便后洗手、吐痰、咳嗽、发热处理和怀疑肺结核处理方面分别提高了18.4,15.2,6,17.5,30和23.6百分点,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学生中进行的重点传染病相关健康教育综合干预可有效提高健康知识水平,促进健康信念和行为的养成.  相似文献   

3.
探讨营养健康教育对改变小学生营养知识及饮食行为的作用,为提出有效的营养干预模式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整群选取济南市4所学校1 213名小学生(干预组632名,对照组581名),干预组进行为期1 a的营养宣教,对照组不进行营养干预,干预前后对调查对象进行营养知识及饮食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 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小学生营养知识知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干预组小学生的营养知识均提高,与自身干预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干预组小学生吃早餐比例及健康饮食行为应答率均提高(P值均<0.01).结论 以学校为基础的营养健康教育辅以家庭健康教育能提小学生的营养健康知识水平,改善小学生的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4.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5,16(10):814-817
为了解营养健康教育对北京、烟台小学生和教师知识水平、饮食行为的影响,探讨基于学校的科学的营养教育模式,以北京市西城区、烟台市福山区2个城市地区8所学校(干预组5所、对照组3所)的小学生1 072名、教师374名作为研究对象,干预组开展营养干预,干预前后采用问卷调查了解小学生、教师营养知识、饮食行为的变化。干预组、对照组营养知识得分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干预前后得分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营养知识知晓率、饮食行为干预前后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显示:干预组小学生、教师对营养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营养知识得分均有提升(P0.05)。干预组小学生、教师在干预后早餐营养状况有所改善(P0.05)。小学生及教师西式快餐的消费比例在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小学生进行长期的营养知识教育很有必要,以学校为基础开展多种形式的营养宣教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营养健康知识,促进其培养健康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5.
了解青岛市小学生营养状况及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探讨强化干预措施的有效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在青岛市市南区全部小学开展为期1年的综合干预,在此基础上,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4所小学三~五年级学生分为干预组(697人)和对照组(731人),干预组进行强化干预,并在干预前后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强化干预后,干预组小学生的营养知识知晓率提高到70.33% (P<0.01);干预组小学生“每天都吃早餐”“经常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每天都喝奶”“放学后及周末进行体育锻炼”的健康行为养成率均上升(P值均<0.01);2013年与2014年比较,干预组小学生BMI增长值为(0.60± 1.56) kg/m2,对照组为(1.06±1.51) kg/m2,对照组小学生BMI指数增长值高于干预组;干预组和对照组营养状况改善均不明显(P值均>0.05).结论 有针对性的营养健康教育对提高小学生营养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养成率和预防肥胖的发生等方面优于综合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福州市某小学学生营养健康宣教效果,为提出有效的营养教育模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福州市某小学2~4年级学生609人(干预组298人、对照组311人),进行干预前后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问卷调查,对干预组实施1学期的营养健康宣教。结果营养宣教后,干预组营养知识得分(8.4±2.2)高于对照组(6.9±2.3);干预组营养知识知晓率和健康饮食行为的认可率也均高于对照组,营养相关行为显著改善。结论营养教育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营养知识水平,促进其营养态度与营养行为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社区健康教育干预对小学生口腔卫生知识、态度、行为(KAP)的影响,提高社区口腔卫生保健工作。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将对抽中的学生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干预,并观察干预组、对照组间口腔卫生知识、态度及行为情况。结果干预后干预组小学生的口腔卫生KAP 3方面正确回答率分别为87.35%、92.77%、86.75%,明显高于对照组(46.61%、61.95%、38.94%)和干预前干预组(45.37%、60.60%、37.91%)的正确回答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所有18项调查内容均有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的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健康教育干预对高桥社区小学生口腔卫生KAP水平有显著的提高作用。口腔卫生保健人员应继续加强对小学生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不断提高社区口腔卫生保健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西藏山南市小学生伤害干预效果,为预防和控制小学生伤害发生,探讨有效的控制策略和方法。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西藏山南市3所小学作为调查学校,基线调查后选取2所小学为干预组,1所小学为对照组,通过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为期1年的综合干预,进行干预效果评估。使用SPSS 22.0软件对干预前后干预组和对照组伤害发生率、伤害相关知识和行为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学生干预后伤害发生率为14.0%,低于干预前的1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学生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干预后学校学生伤害相关知识知晓率均比干预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对照组干预前后伤害保护和危险行为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前伤害保护行为得分为(17.48±5.83)分,干预后伤害保护行为得分为(18.36±6.01)分,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害负向(危险)行为在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健康教育为主的小学生伤害干预模式可有效减少西藏地区小学生伤害发生率,提高伤害相关知识水平和行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用健康教育的方法纠正儿童的不良饮食习惯以控制营养不良的发生,为制定改善儿童健康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福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2个县共抽取1962名学生及其家长作问卷调查,同时对小学生进行体检,然后分成实验组1023人和对照组939人,对实验组学生进行1学年的健康教育干预。结果:干预前小学生及其家长的营养知识知晓率低下,小学生营养不良率达36.8%,贫血患病率达42、5%。经过干预,学生和家长营养知识知晓率上升,学生营养不良率显下降。结论:健康教育干预是改善儿童营养状况的有效手段,应加强对小学生及其家长营养知识教育和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营养宣教对小学生掌握营养相关知识以及养成合理、健康饮食行为的远期效果,为制定小学生营养宣教合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5年对5 a前(2000年)接受过营养宣教的小学一年级学生(55人)及其对照组(58人)进行营养知识、行为问卷随访调查。结果干预组在干预1 a后和5 a后的营养知识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干预后第5年营养相关行为干预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但改善效果不如干预1 a后。结论营养宣教对小学生获取营养知识、培养健康的饮食行为具有长期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有随时间逐渐淡化的趋势。因此,营养宣教应注意反复性和持续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小学生预防近视的效果评价。方法随机抽取一所小学一~五年级477名学生进行视力检查。在对其预防近视健康知识宣教的前后,用《中、小学生近视相关因素知晓率调查问卷》进行测试。结果调查对象对视力相关因素的知晓率显著提高。结论健康教育对小学生预防近视是切实可行的;要加强对小学生预防近视的健康教育知识培训。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北京市流动和户籍小学生及家长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比较不同学校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健康知识和行为的影响,分析不同学校学生及家长的健康教育需求。方法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相结合,采取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北京市2个区的8所小学,对4~6年级学生及其家长共4088人进行问卷调查,对24名校医和班主任进行访谈。结果 50%以上的学生和家长自感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一般,户籍小学优于打工子弟小学。户籍小学家长健康知识和行为指导率高于公办打工子弟小学家长,后者又高于民办打工子弟小学家长;公办打工子弟小学老师的指导率最高;家长和老师在用眼姿势和时间方面的指导情况最好,刷牙方法时间和带孩子体育锻炼指导率偏低。34.1%的民办打工子弟小学表示没有上过健康教育课,这些小学健康教育老师、课时频率和资料都不固定,没有常规体检和健康档案。结论北京市流动和户籍小学生及家长健康教育的需求较大,疾病预防和饮食营养方面的需求远高于疾病治疗。学校的健康教育课程时间和教师配备需要规范,特别是民办打工子弟小学,学生健康教育需要家长和学校的配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缙云县农村学校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的效果,为更好地开展农村学校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按照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抽取大源镇中学初中生6个班256名学生,大源镇小学12个班482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在干预前后进行调查。结果:中学生干预前为45.8%,干预后为71.4%,干预前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小学生干预前为41.8%,干预后为65.7%;干预前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级学生干预前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学校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成效显著,高年级学生效果更显著,但健康相关知识知晓率总体偏低,今后必须要加强偏远山区学校的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重庆市万州区城区中小学生健康知识水平,分析中小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问题,以便普及基本卫生知识,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方法]2009年5月,对万州区城区抽取高级中学、初级中学、完全小学各1所,对其中850名学生进行健康知识问卷调查。[结果]调查844人,10道健康知识的总知晓率为81.60%。总知晓率,274名高中生为82.75%,382名初中生为78.53%,188名小学生为86.17%(P〈0.01)。[结论]万州区城区中小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较高,初中生健康知识尚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
深圳市小学生口腔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效果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了解试点小学学生口腔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前后,口腔保健知识、态度及相关行为的差异,为深圳市学生口腔健康教育及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从深圳市19所试点小学中随机抽取1所小学,对近2000名小学生进行口腔健康知识与行为问卷调查,纵向对比干预前后知信行问卷调查结果. 结果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前后,学生在口腔保健知识、态度、行为(刷牙的次数、方法、牙刷的选择、含氟牙膏的使用、刷牙的目的等)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通过对学生的口腔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干预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口腔健康知识水平,改变了不正确的态度及行为方式,对促进学生口腔健康具有积极作用,小学生的口腔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应有计划、系统、长期地进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2008-2011年保山市小学生对碘缺乏病防治知识的认知情况,进而在该人群中评估碘缺乏病健康教育的干预成效。方法:按照年度《地方病防治项目技术方案》任务安排,结合我市地方病防治工作实际,每年在各县开展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健康教育活动。选择3个项目乡,在各项目乡中心小学校随机抽取4-6年级的班级开展健康教育活动;采用国家标准问卷分别于干预前、后对学生进行知晓率调查。结果:2008-2011年间,各年小学生碘缺乏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均较当年干预前有所提高,且通过干预小学生碘缺乏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均达到国家标准(>80%),累计四年来全市小学生碘缺乏病知识知晓率由85.26%提高到97.37%,提高了12.11个百分点;知晓率趋势分析显示总体呈上升趋势。结论:保山市开展重点人群碘缺乏病健康教育干预项目以来小学生知识知晓率较2008年均有所上升,且通过健康干预后均超过90%,小学生碘缺乏病健康教育状况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碘缺乏目标人群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干预,以评价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 分别于2010和2012年抽取平阴县部分小学4~6年级学生和家庭妇女作为碘缺乏病健康教育干预对象,在干预前后分别进行碘营养知识问卷调查,比较干预前后知晓率。结果 2010和2012年分别调查小学生180人和家庭妇女90人,小学生碘缺乏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由53.22%提高到99.33%(P〈0.01),家庭妇女碘缺乏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由63.61%提高到95.56%(P〈0.01)。结论 开展碘缺乏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干预,对提高小学生和家庭主妇的碘缺乏病防治知识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甘肃,辽宁两省小学生碘缺乏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通过甘肃和辽宁两省小学生碘缺乏病健康教育抽样调查,评价目前我国学校碘缺乏病健康教育的工作效果,为制定健康教育传播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容量比例概率方法,随同全国第三次碘缺乏病抽样监测同步调查小学五年级学生1951人。结果两省小学生碘缺乏病相关知识得分及格率66.7%,影响学生相关知识得分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在校听教师讲解的方式;学生最喜欢获得碘缺乏病相关知识的传播渠道依次是听教师讲课,看电视节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的开课情况、相关教材的使用情况和课程效果,了解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的主要影响因素及需求,提出规范中小学生健康教育课的有效策略和方法。方法对900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并分析记录资料。结果中小学生健康教育课因学校对其重视程度不同,各校健康教育课的开设现状及上课效果有很大差别;中学生在学校接受健康知识的机会大大低于小学生。结论教育和卫生部门应对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使用等作出相应的调整,鼓励学生积极利用相关的辅助教材。  相似文献   

20.
花都市小学生的口腔保健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小学生的口腔保健知识、态度、行为。方法 在广东省花都市新华镇第二小学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355名1~6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约3/4的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在口腔保健知识方面得到高分。大部分学生重视口腔保健。全部学生每天刷牙,但多数人刷牙的方法不正确;患龋齿的学生中多数未到医院诊治;没有一个学生定期接受口腔检查。结论 大部分小学生掌握一定的口腔保健知识、关心自己的口腔健康,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