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腹症是以急性腹痛为突出特点Ⅲ,集中表现为痛、闭、胀、吐、热等症状,病情复杂,进展迅速,需要早期及时治疗。本病属中医学“腹痛”、“肠痈”、“结胸”、“肠结”、“蛔厥”、“呕吐”、“寒疝”等范畴。中医药在急腹症治疗方面有其独特的疗效优势,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大柴胡汤等均广泛用于急腹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急腹症是以急性腹痛为主的腹部急性疾患的总称。多属中医“肠痈”、“蛔厥”、“胁痛”等病范畴。其病理特点为六腑病变,壅塞不通。根据中医“六腑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近年我们在临证中运用大黄加味治疗急腹症,收到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胆囊炎是外科较为常见的急腹症,根据其病史及不同的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常合并有胆石症。其临床多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对于由结石或寄生虫嵌顿于胆囊颈部引起的梗阻性急性胆囊炎,右上腹疼痛常为突发性绞痛,且疼痛剧烈;而对于非梗阻性急性胆囊炎,腹痛大多为持续性胀痛,并常伴右肩胛骨及右肩部放射痛。该病发病急,及时治疗与有效护理是治疗关键。中医称胆囊炎为"胁痛",认为胆是六腑之  相似文献   

4.
岭南黄氏中医外科流派为岭南医学流派的分支之一。以黄耀燊教授为代表的岭南黄氏中医外科提出六腑以通为用,久病必瘀,内外并治,中西医结合等中医外科诊治原则。外科急腹症可归属祖国医学的“腹痛”“肠结”“肠痈”等范畴,病位在六腑,岭南黄氏中医外科主张基于“以通为用”分期论治急腹症。外科急腹症发病初期多为实证,治疗以通腑为法;发病中期则病久必瘀,在通泄的基础上需加以通络;后期则病久必致体虚,在通泄通络的基础上必须顾护正气。岭南黄氏中医外科基于“以通为用”分期论治急腹症的学术思想可为急腹症的现代中医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急腹症是以急性腹痛为特征的疾病,常伴有便闭、腹胀、呕吐、发热等临床症状。中医学认为属六腑病象,六腑泻而不藏,以气血流畅、下行通降为顺,以滞塞上逆为病。"不通则痛",故以通为用是治疗急腹症的总则,兹将笔者采用"通里攻下法"治疗急腹症的点滴体会略述于下,敬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6.
急腹症发病突然,疼痛剧烈,发展迅速,外科急腹症更是如此。作好急腹症的分诊,是使患者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和预防病情恶化的重要环节。现浅述如下。1急腹症患者的正确分诊各种急腹症腹痛各有其特点,但疼痛部位多为病变所在。分诊护士必须认真询问病史,熟悉各种急腹症的疼痛性质及部位,对其作出正确的判断。1.1发病情况了解发病诱因、起病缓急、症状出现的先后主次与演变过程。如:外伤后腹痛应考虑内脏破裂出血;暴饮暴食后腹痛应考虑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胰腺炎;剧烈活动后腹痛应考虑肠套叠、肠扭转或尿路结石;发热后腹痛应考虑内科疾病;空腔…  相似文献   

7.
下法在急腹症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满根 《陕西中医》2006,27(10):F0003-F0003
在中医认为“六腑以通为用”和“痛随利减”的理论指导下,通里攻下的方法已成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主要方法。对腹腔急性炎症性疾病用“下法”治疗,观察到导泻后病人的体温、脉搏、血象、血压、尿淀粉酶均相继下降,腹痛减轻,腹部压痛程度和压痛范围减轻和缩小,反映了导泻成功是疾病由恶化走向稳定或好转的转折点。1对急性胰腺炎治疗经过临床的分析,认识到重型胰腺炎的早期必定由程度不同的肠麻痹出现。肠麻痹产生后,必然要妨碍胰腺病变的恢复,产生恶性循环。因此,必须在短时间内消除肠麻痹。用攻下法的清胰汤加大陷胸汤等,可以达到消除…  相似文献   

8.
刘耀兰 《河北中医》2008,30(1):40-40
阑尾炎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属中医学肠痈范畴.以腹痛、恶心、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腹痛由上腹部或脐周开始,呈持续性,并逐渐加重,后转为右下腹.笔者运用金黄败毒散配合针刺治疗急性阑尾炎取得良好疗效,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急腹症是一类以“急性腹痛”为共同表现的腹部脏器疾病的总称,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的特点,如不及时治疗,常可发生多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常见的外科急腹症有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病、胆道蛔虫病、急性胰腺炎、急性肠梗阻、溃疡病急性穿孔等疾病。我国古代的中医文献中,虽无与现代医学急腹症各种疾病相应的专篇论著,但散见于腹痛、胁痛、结胸、黄疸、肠痈、蚘厥、呕吐、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医学所称的急腹症,就其病变脏器而言,大致包括胆、胃、大肠、小肠以及子宫等,多为六腑的病变。六腑的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满而不实”、“以通为用”、“以降为和”。若六腑病变则气血乖违,通降机能失职,当泻不泻,当动不动,出现“不通则痛”的病象。故“不通”是急腹症病机方面的普遍性,而腹痛则是症状方面的共同点。中医古籍中,虽无急腹症之称,但有关急腹症的病因病机却早有记载,如《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客于肠胃之间,募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又说:“热甚则肿。”  相似文献   

11.
肠梗阻是急腹症中较重的一种疾病。临床表现以腹痛、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停止为特征,类似中医学的“关格”、“肠结”等症。我自1988年至今计收治动力性肠梗阻22例,用中药峻下一法—自制“四香丸”治疗取得较好疗效,临床观察如下:22例中男18例,女4例;年...  相似文献   

12.
大黄牡丹汤出自《金匮要略》 ,是治疗肠痈初起的要方。临床上笔者常随证加减并结合现代医学治疗部分急腹症 ,包括急性阑尾炎、急性轻型胰腺炎和急性单纯性胆囊炎等疾病 ,取得满意疗效 ,现将治法报道如下。1 急性阑尾炎 (肠痈 )急性阑尾炎多属中医“肠痈”范畴 ,多由于气滞血瘀 ,瘀久化热 ,热腐化脓 ,甚至毒热炽盛所致。根据中医“不通则痛”、“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 ,针对患者的病情辨证施治。笔者用具有通里攻下、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功的大黄牡丹汤 ,结合现代医学抗生素的应用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 1:男 ,30岁 ,因转移性右下腹疼痛 5…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我们在临床上应用下法为主,治疗几种常见的急腹症,取得一定效果。现将这方面的几点不成熟体会介绍于后:一、下法在几种急腹症中的具体运用(一)急性阑尾炎:属于祖国医学的“肠痈”。根据《金匮要略》“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脓未成,可下之……大黄牡丹汤主之”的记载,对于单纯性或早期化脓性阑尾炎,我们每以本方为主,加红藤、败酱草、赤芍、白花蛇舌草等。大黄剂量10~15克,生用后下,服药后常有轻度腹泻,腹痛与体征往往随利而减。便通后去芒硝,用制大黄,再服五至七帖以巩固疗效,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4.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并肠蛔虫症43例的治疗观察433100湖北省潜江市中心医院许峰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是以突发性腹痛、腹泻、呕吐、便血等为临床特征的急腹症,其发病原因不明,临床常并发肠蛔虫症。由于其发病急,变化快,易在短期内出现中毒性休克,或合并麻痹...  相似文献   

15.
正急腹症是以急性腹痛为突出表现的外科常见急症,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1])。急腹症患者术后由于麻醉、术中创伤及炎症刺激等因素,胃肠功能受到抑制,出现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肛门排气、排便延迟等胃肠功能障碍表现,可引起肠内容物滞留,肠道菌群大量繁殖,内毒素及炎性介质释放,从而导致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粘连性肠梗阻、营养障碍、肠道菌群失调,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2])。因此,术后  相似文献   

16.
肠梗阻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治疗方式选择主要依据肠梗阻的病因、位置、程度而定。中医中药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完整的治疗体系,肠梗阻的治疗存在独特的见解,但出于医疗安全等原因,长期以来中医治疗手段仅作为辅助,鲜有中医药方式为主的肠梗阻治疗报道。现报道一例高龄女性肠梗阻病例,以“腹痛腹胀停止排便2天”为主要表现,主要诊断为“(1)完全性肠梗阻;(2)高血压;(3)右骨骨折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予乳果糖、开塞露、留置胃管、灌肠治疗未见效果,中医介入治疗后大便通,症状缓解,出院门诊随访。本例治疗中将中医中药、针灸等优势凸显出来,提供新的角度,使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17.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指一组包括持续或间歇发作的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形状异常而又缺乏生化学和形态学可资解释的症状群。现代医学认为病因以心理因素和精神因素为主,是消化内科中常见且难治的一种疾病。根据临床症状表现,肠易激综合征属中医学“泄泻”、“腹痛”、“郁证”、“阳结”、“阴结”、“脾约”等范畴。诸多报道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有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中药鼻饲法治疗肠梗阻143例贵州省贵定县城关镇卫生院(551300)王清国[关键词]肠梗阻,中医药治疗,灌肠法肠梗阻是一种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的外科常见而又危险的急腹症,属中医的“关格”、“肠结”范畴。临床上以腹痛、呕吐、腹胀、大便秘结四大症状为特...  相似文献   

19.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表现为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可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常反复发作。病程迁延不愈,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中医认为本病属于“痢疾”、“泄泻”、“肠风”、“下利”等范畴。在治疗方面,主张进行辨证治疗,其主要症状有腹痛腹泻,便下脓血,便次较多,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相似文献   

20.
阑尾化脓、坏疽穿孔后自体大网膜及四周肠袢包裹局限而形成的右下腹脓肿,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治疗原则以中西医结合的保守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