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秋平  韩佳瑞  焦拥政  仝小林 《中医杂志》2011,52(22):1916-1917,1934
以《伤寒杂病论》中附子、甘草、干姜等药的不同炮制法对经方疗效的影响为例,探讨中药炮制方法对经方量效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伤寒杂病论》所用药物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伤寒杂病论》所反映的中药生熟异用情况,提出了中药生熟异用的一些基本规律,如生寒熟温、生清熟补、生峻熟缓、生降熟升、生行熟止等,对临床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提出了《伤寒杂病论》逐渐扩大了中药熟品(即炮制品)的应用范围,推动了中药生熟异用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伤寒杂病论》作为一部经典著作,素被前贤后哲所重视。因此,论法《伤寒杂病论》而卓然成效者代有名贤,而晚近精研穹奥者奚止万千。然而认真研究《伤寒杂病论》有关制剂学者尚属鲜见。纵观仲景学说,蕴藏着大量的、丰富的中药制剂学科的内容,方后注中均可检觅。其制剂方法之多,药物加工炮制之详,溶煤选择之精,煎  相似文献   

4.
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中药炮制有纯净、粉碎、切制、火制以及蒸、发芽、酒浸、烊化等多种方法,目的在于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使药物纯净;便于煎煮,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溶出或便于临床使用;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烈性或副作用;改变药物性能,增强和发挥药物的疗效等几方面。对后世中医药研究奠定了基础,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现代医家普遍认为《伤寒杂病论》中的半夏为生半夏,又因生半夏有毒,多以制半夏代替使用,然而这可能是一个误区。为研究《伤寒杂病论》中半夏的使用情况,对含半夏的条文、半夏的炮制方法、相关古籍和半夏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认为《伤寒杂病论》中的半夏为鲜半夏,而非生半夏。此外,实测考证《伤寒杂病论》常规用量半升鲜半夏约等于51g,晒干后约得生半夏23g。对原著中半夏的重新认识,有利于还原张仲景使用半夏的方法,并为经方研究及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论张仲景对有毒中药临床应用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应用有毒中药规律的分析研究 ,阐述了张仲景在确立有毒中药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创立配伍、炮制、煎煮、服用等不同的减毒防毒方法 ,应用有毒中药创制一系列有效方剂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伤寒杂病论》中大黄角药的配伍与应用,为系统研究经方及临床遣方用药提供有益借鉴。方法统计《伤寒杂病论》所载方剂中大黄的出现频率,从独立成方、作为方剂主要部分、联合应用3个方面分析大黄角药的配伍与应用。结果《伤寒杂病论》中大黄角药独立成方有8组、作为方剂主要部分有8组,以及联合应用之角药,在临床中能够发挥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伤寒杂病论》中大黄角药配伍精妙,应用广泛,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辅行诀》30味加减药的药证进行归纳和比较后发现,其中28味药的药证与《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相符;地榆在《伤寒杂病论》中未见,其药证与《神农本草经》同;而山萸肉的药证在《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中均未见论及。因此,从药证的角度看,《辅行诀》与《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间的有着高度同源性。  相似文献   

9.
白晓莉  宋清江  刘红燕 《光明中医》2010,25(12):2184-2185
<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的医学专著,是中医学辨证论治之始祖。《伤寒杂病论》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影响巨大,其临床诊治疾病的原则和方法至今仍指导着我们的临床工作。以半夏泻心汤为代表的辛开苦降法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是消化道疾病的最常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伤寒杂病论》中桂枝角药的配伍应用,为临床提供有益借鉴。方法首先据条文统计桂枝在《伤寒杂病论》方剂中出现的频率,然后从独立成方、作为方剂主要部分、联合应用等3个方面分析桂枝角药的配伍特点与临床应用。结果《伤寒杂病论》中桂枝角药独立成方者有2组,作为方剂主要部分者有9组,以及角药联合应用者,在临床疾病的治疗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结论《伤寒杂病论》中蕴含着丰富的桂枝角药配伍应用,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桂林古木《伤寒杂病论》的内涵,充实方证内容,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将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分别与其他古本《伤寒杂病论》、宋本《伤寒杂病论》、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进行比较。结果:桂林古本对六淫病邪风、寒、暑、湿、燥、热等论述较为详尽,内容丰富,理、法、方、药连贯紧凑。结论:桂林古本对进一步完善仲景理论体系,起到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伤寒明理方论》是宋金时代医学家成无己所著,成氏对仲景的制方理论,言不离《素问》,以《内经》理论发《伤寒杂病论》组方用药之用,组方选药不离《神农本草经》。成氏对仲景方之用法禁忌,也做了阐释。成氏论方,重视病药相宜。成氏认为:病与药对,药与病宜,虽苛毒重疾,必获全济之功。成氏对仲景方名也有阐释。成氏论方,以《内经》理论为主线,还能参考诸家之论。  相似文献   

13.
陈颖琪  吕章明 《光明中医》2023,(9):1660-1662
从本草分类学角度研究《伤寒杂病论》经方中种子类药的应用规律。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种子类药进行文献梳理与理论探究,发现其在经方中以通、降作用为主,且常作为佐使之类,具体药味之间又有不同的主治应用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伤寒杂病论》中的种子类药在《千金方》苇茎汤、《温病条辨》三仁汤等后世方剂中的发展。此研究可为临床运用种子类药创制新方以防治疾病提供参考,并可作为《伤寒杂病论》类药研究的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14.
中药炮制研究是一项应用科学,现代药理学是炮制研究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为能了解炮制作用的药理研究情况,促进炮制研究工作,特作如下概述。一、炮制作用的药理研究情况1.净制作用的药理研究:中药在配用前大都需要作净制处理,以除去其中的泥沙、杂质、有毒、质次及非药用部分,选取或分离不同药用部位,使之达到药物洁净、安全、效佳等炮制目的。远志有养心安神、祛痰止咳作用,传统认为远  相似文献   

15.
中药炮制解毒去毒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宝龙  单镇 《山西中医》2006,22(3):45-46
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辨证论治运用中药的特色和优势。这是根据中医临床用药需要和药物本身的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各种传统制药工艺和技术。下面就中药炮制解毒去毒机理作一概述。1净制净制是除去中药材杂质和非入药部分,使达到药用纯度标准的方法。即选好入药部位或除去非入药部分,解毒去毒,来达到安全用药的目的。例如《本草蒙荃》中记载蕲蛇去头足;《本草纲目》中记载斑蝥去头、足、翅方可入药。传统认为人参“去芦免吐”、山茱萸“去核免滑”等。这都是古人用药实践的总结。现代药理研究,蕲蛇的…  相似文献   

16.
1972年甘肃武威旱滩坡发现了一批汉代医学简牍,被称为《武威汉代医简》。从时间上它晚于《五十二病方》,而早于《伤寒杂病论》,是中医药理论逐渐形成、遣药组方更加规范的过渡阶段的代表著作。与《五十二病方》比较,本书在药物学上有其自身特点:1 炮制《武威汉代医简》将炮制称为“冶合”,在内容上不及《五十二病方》炮制方法丰富,尤其是修治内容较少。但《武威汉代医简》所载药物多要炮制,具普遍性,实际要比《五十二病方》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伤寒杂病论》中干姜角药的配伍特点与临床应用,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系统梳理《伤寒杂病论》中干姜角药的配伍特点与临床应用,并从独立成方、作为方剂主要部分及联合应用3个方面论述角药特点与应用。结果《伤寒杂病论》中独立成方之干姜角药5对、作为方剂主要部分之干姜角药7对,以及联合应用之角药,配伍精妙,临床针对性强。结论《伤寒杂病论》中蕴含着丰富的干姜角药配伍知识,掌握其具体配伍特点与临床应用,对现代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灵活应用中药炮制方法,使中药方剂发挥适合病情的功效,是中药治疗疾病的重要环节,分析如下。1净制法净制是中药炮制的第一道工序,也是主要的手段。净制是去除中药材的霉变部分、非药用部分、虫蛀品以及灰尘、泥沙等杂质,选取药用部分,最终使中药符合药用净度标准所进行的一类操作。我国中医古方脚注中所标注的去白、去毛、去心、去皮等,均是指中药炮制中的净制。对于陈皮来说,"去白"陈皮、"不去白"陈皮两者的药效存在很大的差异。一般认为,  相似文献   

19.
王云凱 《河北中医》1985,(5):3-4,11
《金匮要略》是后汉张仲最所著《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是杂病治疗学的专著。一千七百年来,一直被医家奉为经典。在祖国医学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但因其内容亡佚不全,文义古奥,给后世学习研究本书带来很大困难。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本书,笔者对本书的沿革和基本特点作一初步的探讨,谬误之处,敬请斧正。一、沿革《伤寒杂病论》一书是仲景在《内经》、《难经》等医经理论指导下,汇集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凝炼而成  相似文献   

20.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作《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其所载之方,约而多验,施之于对方对证者,似有神助;而其方后注字字珠玑,蕴含了诸多经典要义,对体现经方神效功不可没。方后注的内容不仅涉及药物炮制、方剂煎服、药后反应及调护方法,亦反映出作者的诸多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