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00例国人颈椎椎体的CT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近年来,应用颈椎椎体切除、次全切除及颈椎间盘切除等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疾患已广泛开展”、”。但由于对椎体的解剖形态了解不够,在颈椎前路手术中出现了不少并发症“’。目前,对国人颈椎管形态学报道较多,而对椎体形态的研究甚少。我们对10O例国人的颈椎椎体进行了CT测量,旨在为临床更好地开展下颈椎椎体及椎间盘前路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依据。1材料与方法1.ICT测量测量对象是从1991年1月至1994年10月间在本院门诊行下颈椎CT检查的患者,随机抽取100例,测定椎体计500个。抽样的标准是排除颈椎的骨质结构异常及颈椎间盘突出者…  相似文献   

2.
螺旋CT研究颈椎钩突的大小及其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螺旋CT测量,研究颈椎钩突大小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120名无颈椎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志愿者,进行螺旋CT薄层扫描后以1mm层厚重建,测量钩突大小及相关解剖因素。结果C3-C7椎体钩突大小的左右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C3-C7钩突宽度分别为6.84±1.12mm、6.65±0.95mm、6.75±0.93mm、6.97±1.06mm和6.61±1.37mm。钩突高度1(冠状面)分别为3.64±1.13mm、4.36±1.16mm、4.79±1.19mm、4.99±1.39mm和4.32±1.37mm。钩突高度2(斜矢状面)分别为:2.60±0.95mm、3.07±1.03mm、3.05±0.92mm、3.31±1.06mm和3.24±1.15mm。性别和年龄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钩突的大小,钩突大小与椎体及椎间孔大小存在一定相关性。结论螺旋CT可以精确测量钩突的大小,对其及相关解剖的测量为颈椎病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螺旋CT测量辅助下颈椎椎弓根个体化置钉的准确性。方法:成人颈椎标本10具行螺旋CT扫描重建,在其多平面截面图像上设计出理想进钉路线,此路线在后方侧块上的投影点(O点)即为理想的进钉点,测量出O点与侧块外缘的距离(HO),或到横突根部的距离(HT),与侧块下缘的距离(HL),或与侧块上缘的距离(HU)。同时测量此路线与椎体中轴线的夹角(Am)以及与椎体上终板的夹角(AE);测量椎弓根峡部松质骨核心的长径(IL)与短径(IS),并测量其向内倾斜角度(f)。在标本上依据上述测量得到的数据找出椎弓根内固定的进钉点即O点。并根据测量的角度确定进钉方向后插入克氏针模拟置钉。将置钉后的标本进行CT扫描,判断其准确性。结果:共置入98枚克氏针,89枚(90.8%)完全在椎弓根内,9枚(9.2%)穿破椎弓根。结论:利用螺旋CT测量的数据辅助下颈椎椎弓根置钉有较高的准确性,但仍有一定的椎弓根穿破率。  相似文献   

4.
螺旋CT三维重建对颈椎管狭窄症的术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对颈椎管狭窄症术前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螺旋CT对 4 5例拟行手术治疗的颈椎管狭窄症患者行薄层容积扫描 ,采用合适的重建参数及阈值在工作站上进行三维重建 ,多角度、多层面拍片。结果 :三维重建图像能清晰评价颈椎椎管、横突孔及椎间孔的狭窄情况 ,并可提供病变的逼真立体影像信息。结论 :三维重建CT简化了诊断过程 ,可直观地了解颈椎管狭窄症的三孔立体空间的实际大小、形态、位置及显示周围组织的立体解剖 ,为制订手术方案提供丰富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5.
螺旋CT三维重建对上颈椎损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在上颈椎损伤的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总结2,6例寰枢椎损伤病例。统计骨折分类,诊断正确率。CT扫描参数,后期处理方法。着重观察上颈椎骨折的部位,椎体序列,椎体高度,骨折线,椎体附件骨折和旋转/脱位等的CT表现。并评价31)重建图像的傥势。[结果]2,6例中C1爆裂性骨折(Jefferson骨折)4例,其中1例合并C1,2脱位失稳;C2齿状突骨折17例,其中X线片漏诊1例;C2椎弓骨折(Hangman骨折)1例;单纯C1,2椎间失稳2例,其中X线片漏诊1例。枢椎椎体骨折,本组中2例,为椎体纵行骨折。骨折无明显移位。在26例寰枢椎骨折病例中,CT全部正确诊断。X线诊断正确17例。占65%,其中6例未能作出诊断。3例将寰枢椎骨折误诊为关节脱位。上颈椎即寰枢椎解剖结构复杂。有与其它颈椎不同的解剖学特征,螺旋CT三维重建能清晰显示上颈椎的解剖关系、椎管形态、骨折块移位情况以及与周围软组织的关系,特别对于C1爆裂性骨折、C2齿状突骨折、C1,2脱位可提供逼真立体影像信息。清晰地显示C1侧块移位的大小,C1、2间移位的程度,可将图像任意旋转。以不同角度观察或展现任意断面。观察骨折碎片移位,断端锐利及其与椎管的关系,评估颈枕间和C1,2椎间稳定性。对伤情评估,是否手术,选择手术方式和手术风险的评估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结论]上位颈椎骨折的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可更好显示骨折的情况,可作为上颈椎损伤临床术前诊断和治疗的影象学检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CT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颈椎CT测量对脊髓型颈椎病诊断和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2000年5月-2002年5月行颈椎前路手术的10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系统的颈椎CT测量,并与术中环锯法所取骨芯的椎体矢状径进行比较;术前对颈脊髓功能进行了JOA评分。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椎体矢状径的CT测量值与实体测量值无统计学差异,继发性椎管矢状径和有效椎管率均与临床的JOA评分密切相关,后者与临床相关性更高。结论:颈椎CT测量值可作为实际值应用。CT测量对预测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判断脊髓的受压程度和避免手术并发症均有重要意义。对女性患者尤其应注意测量横突孔间距。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螺旋CT三维测量(SCT-3DM)指导颧骨整形的有效方法.方法:随机取成人颅骨标本十具,沿眶上缘、颞点以上平面锯开,分别于垂体窝中心点(PFC)和鞍背中点(DSC)垂直插入定位针;沿颧弓、颞颧缝、颧骨隆凸、眶下缘、颧颌缝、梨状孔外缘置定位线;行SCT薄层容积扫描,源像输入AW4.0工作站作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及表面遮盖显示等重建,测针颧距(ZND)、针弓距(AND)及矫正角(ZRA)、颧轴角(ZAA);标本作实体解剖测量.SSPS13.0软件包对照分析两种测量结果统计学差异.结果:正常颧骨体及颧弓平面与PFC为球心的球面基本重合,与DSC为非球面重合;ZND与AND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ZRA、ZAA有辅助空间定位作用.3DM结果与实体测量比较呈高相关性(均r>0.99).结论:以PFC为球心的球面法空间定位及SCT-3DM对指导颧骨整形术有重要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技术测量下颈椎椎弓根相关参数的可行性. 方法 8具成年男性颈椎标本经螺旋CT扫描后,把信息传送至随机工作站(Silicon Graphics O2),结合下颈椎榷弓根置钉的参数需求,进行三维重建[容积成像(VR)和多平面重组(MPR)]后测量椎弓根各个相关数据.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本组下颈椎椎弓根的外展角平均为42.02°±7.55°,C_7最小(35.63°±6.34°),C_4最大(46.94°±5.69°);头倾角平均为76.30°±12.01°,C_3最小(72.93°±6.57°),C,最大(81.27°±13.34°);入点至下关节缘距离平均为(11.23±1.78)mm,C_3最小[(10.54±1.25)mm],C_6最大[(12.05±1.40)mm];入点至侧块外缘距离各椎体相筹较大,平均为(2.65±1.21)mm,C_4最小[(1.69±0.81)mm],C_7最大[(3.74±0.99)mm];入点至椎体前缘距离各椎体差异较小,平均为(31.42±2.13)mm;椎弓根皮质骨高度平均为(8.43±1.30)mm,宽度半均为(5.54±1.26)mm;椎弓根松质骨高度平均为(3.69±1.19)mm,宽度平均为(2.67±1.15)mm;椎弓根皮质高度一般大于宽度,C_4内径最小,C_7内径最大. 结论 VR、MPR重建图像可满足椎弓根参数测量要求,其所测量的下颈椎椎弓根参数可满足经椎弓根手术的术前评估需求;下颈椎椎弓根变异较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成人正常颈椎关节突关节的三维解剖形态,利用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测量其三维参数并探讨其临床意义,为后期颈椎小关节界面撑开器的设计与制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方法 选取2019年9月~2020年5月在我院影像科行颈椎三维...  相似文献   

10.
正常成年人颈椎椎间孔的三维CT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症 ,目前颈椎病的分析主要依靠 X线片 ,有关椎间孔的定量研究资料少有报道 ,而且多局限于线性测量。由于缺乏正常椎间孔的数据 ,致使临床医生在诊断颈椎病时无所遵循 ,难免掺杂主观因素。为此我们使用三维CT对健康成人的颈椎椎间孔进行分类 ,并对其面积进行测量 ,求得 95 %的正常值范围 ,供临床参考。资料和方法一、临床资料 选择无颈椎病病史和症状 ,并经 X线检查确认为正常的 5 0名健康成人 ,其中男女各 2 5例 ,并各按年龄分为 5组 ,A组 2 0~ 2 9岁 ,B组 30~ 39岁 ,C组 4 0~ 4 9岁 ,D组 5 0~ 5 9岁 ,E组 >6 0岁 …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测量健康成年人腰椎间盘及椎体终板的解剖参数,为临床应用及腰椎间盘假体的个体化设计提供基本数据。方法:对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影像中心住院或门诊就诊腰椎正常椎间盘及椎体终板的解剖参数进行测量,男女各200例,年龄20~60(40.61±11.22)岁,测量节段为L_(1)-S_(1)椎间盘,测量指标包括椎间盘轴位前后径和横径、矢状位前中后高度、冠状位左右高度、椎间隙角度及各椎体上下终板的横径和前后径。结果:(1)在性别上,男性L_(1)-S_(1)椎间盘轴位前后径和横径、矢状位前中后高度、冠状位左右高度、椎间隙角度的解剖参数均大于女性(P<0.05),男性L_(1)-S_(1)椎体上下终板的解剖参数大于女性(P<0.001)。(2)在矢位前中后高度比较中,男性和女性L_(1)-L5各椎间盘矢位高度均为中高>前高>后高(P<0.001),而L5S_(1)椎间盘矢位高度为前高>中高>后高(P<0.001)。(3)在冠状位左右高比较中,男性和女性L_(1)-S_(1)椎间盘冠状位左右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男性和女性L_(1)-S_(1)各椎间隙夹角均随椎体节段的增加而增大。(5)男性L_(1)-S_(1)椎体上下终板的前后径及横径均大于女性(P<0.001)。结论:在成人腰椎间盘假体的设计中应考虑性别差异。各节段腰椎间盘的解剖参数随椎体序列的增加而变化,在人工椎间盘的设计中应考虑不同椎间盘的解剖参数,从矢位的高度变化判定椎间盘的设计应为楔形。  相似文献   

12.
颈椎间隙高度与椎体高度比值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观察测量正常的X线侧位片 ,分别计算出各椎间隙高度与椎体高度的比值 ,为临床颈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价提供客观准确的依据。方法 :观察正常的颈椎侧位片 2 2 2例 ,男 10 2例 ,女 12 0例 ,年龄18~ 5 6岁 ,其中小于 2 0岁 3例 ,2 0~ 2 9岁 65例 ,3 0~ 3 9岁 92例 ,40~ 49岁 5 1例 ,大于 5 0岁 11例。测量各椎间隙与椎体前缘、中份及后缘的高度 ,并求得椎间隙高度与下位椎体高度的比值 ,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男性椎间隙与椎体高度的比值 ,前缘为 0 2 72~ 0 3 3 8;中份为 0 474~ 0 5 2 8;后缘为 0 168~ 0 195。女性椎间隙与椎体高度间的比值 ,前缘为 0 2 70~ 0 3 3 3 ;中份为 0 471~ 0 5 0 9;后缘为 0 177~ 0 190。结论 :椎间隙与椎体间的比值比较恒定 ;各间隙的前缘、中份、后缘比值明显不同 ,中份最大 ,前缘次之 ,后缘最小。男性较女性的均值稍高 ,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本文结果对临床颈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效果评价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Zero-p ACIF)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9-12-2010-10,对24例(26节段)颈椎疾病患者行前路椎间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系统内固定,其中颈椎外伤性椎间盘突出、不稳7例,颈椎间盘疾患17例,其中双节段2例。结果24例患者随访12~20个月,平均随访14个月,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6分上升到末次随访时15.2分,术后X线片与末次X线片提示椎间高度无丢失,内固定无松动。结论 Zero-p ACIF有较优异的材料和力学性能,能有效维持融合椎间高度,对椎前组织无影响,是一种新的颈前路融合手段。  相似文献   

14.
在脊柱外科手术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例越来越高。而正确的术前评价是保证手术疗效良好的因素之一。本组选择临床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39例,并经低毒低渗非离子型造影剂椎管造影及多排螺旋CT椎管造影(myelography and multi-spiral CTscanning,MSCTM)检查,现就其在腰椎间盘突出症  相似文献   

15.
问题隆鼻的数字化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利用计算机辅助数字技术,为隆鼻整形手术探索出一种植入体的设计与评价技术,解决了植入体的内部贴合准确和外部造型美观问题,增加手术成功率。方法:对18例2~4个月前行硅胶假体隆鼻术者,行鼻部CT扫描及三维重建,进行主观上的效果评价和数字化评估。结果:患者对隆鼻术后效果的主观满意率为50%,同时经CT扫描数字化评估,发现存在问题的隆鼻术发生率高达80%。结论:CT三维数据促进假体的雕刻技巧和隆鼻手术操作技术的改进,直接提高隆鼻术后效果。  相似文献   

16.
正患者,男,81岁,颈肩部不适伴双手发胀2个月,行走时下肢发僵伴足底踩棉花感1个月就诊。查体:蹒跚步态,项部肌肉发紧,双侧C_(5~7)神经根支配区痛觉减退,双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肌腱反射减弱,双上肢运动缓慢,左手握拳时各指不能触及掌心。双侧Hoffman征可疑,腹壁反射消失,双膝腱反射,双侧Babinski征+。初步诊断为混合型颈椎病(脊髓型+神经根型)。颈椎6位片显示颈椎退变,多个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颈前路经椎间隙扩大锥状减压融合术(enlarged anterior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cone-shape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EACDF)治疗严重椎间隙狭窄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7月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手术治疗的135例严重椎间隙狭窄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3例患者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纳入ACCF组;82例患者行EACDF,术中采用撑开扩大椎间隙、切除椎体部分后缘及部分钩椎关节的扩大减压方式,纳入EACDF组。对比两组间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日,术前和术后即刻、2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颈肩部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颈椎残障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  相似文献   

18.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是一种少见的严重并发症,在基层医院中往往因认识不足、诊断不及时而延误治疗。1995年1月~2004年5月,我科收治1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患者,分析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23~57岁。L3~42例,L4~57例,L5~S14例,出现症状时间:术后5d2例,7d3例,9d2例,14d6例,平均12d。保守治疗9例,手术治疗4例(3例发病2周后、1例发病3周后从外院转入)。患者多数是原有腰腿痛症状在术后均明显减轻及消失后突然出现难以忍受的腰部剧痛,常强迫体位,轻微震动可诱发,生活不能自理。腰背肌痉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