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香港1997-2009年食物中毒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香港1997-2009年食物中毒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以了解香港特别行政区近13年来食物中毒的发生状况和变化特征,为更有效地预防与控制食物中毒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香港1997-2009年共发生食物中毒8 395起,涉及中毒人数34 708人。期间发生食物中毒最多的年份是2006年(1 095起),最少的是1997年(364起)。每年第三季度是食物中毒的高发期。2007-2009年年均发生食物中毒549起,中毒2 026人。2001-2009年共6 298起食物中毒的中毒致因依次是细菌(78.4%)、病毒(10.5%)、生物毒素(6.6%)、化学物质(3.3%);高风险食物主要有即食食物等。香港地区食物中毒的发生规律与地域特征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中山市近年来食物中毒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找出关键控制环节,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方法收集中山市2006—2010年食物中毒报表及个案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2010年全市共发生食物中毒45起(各年分别为8、14、12、6、5起),中毒人数共828人(各年分别为151、266、219、119、73人);第3季度是中毒高峰,共发生22起,占48.88%,中毒人数400人,占48.31%;中毒原因主要是细菌性,共发生39起,占86.67%,中毒人数738人,占89.13%;中毒场所以集体食堂为主,共发生24起,占53.33%,中毒人数458人,占55.31%。结论该市食物中毒的发生起数和中毒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加大行政执法力度,突出重点季节、重点场所、重点环节的防控工作,是预防该市食物中毒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2010-2014年广西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情况,为制订食物中毒事件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0-2014年广西各地发生的食物中毒资料,对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分布情况及致病因素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2010-2014年广西共发生食物中毒事件98起、发病2 446人、死亡35人,年均发病率1.04/10万人、病死率1.43%。第二季度(30起,占30.61%;806人,占32.95%)及4月份(13起,占13.27%;406人,占16.60%)事件数、中毒人数最多,第四季度(2.46%)及12月份(12.50%)病死率最高;县乡镇、学校分别是中毒高发的地区和场所,中毒例数分别为806例(39.69%)和1 177例(48.12%);微生物类为最主要致病因素,导致1 483例食物中毒(60.63%),动物类因素病死率最高,达28.57%。 结论 广西食物中毒事件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应针对高发时段、多发地区、易发场所和高危致病因子实施重点监管,综合施策,进一步遏制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中山市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和规律,为更好地开展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中山市2001-2006年发生的细菌性食物中毒全部存档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结果6年全市共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54起,中毒1 199人,无死亡病例;中毒高峰季节为第三季度,占总起数的62.96%;致病菌主要是副溶血性弧菌和变形杆菌,共发生41起,中毒893人,分别占中毒总起数和人数的75.93%和74.48%;中毒食物主要是动物性食品,发生35起,占总起数的64.81%;中毒责任单位以集体食堂发生最多,发生中毒36起,866人,分别占总数的66.67%、72.23.%。结论中山市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集体食堂,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监测和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工作是预防食物中毒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在电白县范围内食物中毒时有发生,现将1991~1999年所发生的17起食物中毒情况分析如下:1 资料来源收集本县1991~1999年食物中毒总结资料及防疫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统计。2 结果分析21 发病情况1991~1999年共发生中毒17起,中毒人数269人,死亡4例,病死率149%(表1)。22 季节分布各季度均有食物中毒发生。其中第3季度是发生食物中毒最高峰期,占总起数的5294%,中毒人数占总中毒人数的5279%(表2)。表1 1991~1999年食物中毒发生情况年度起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病死率(%)19912110019920000199300001994214162519954430019962870019973…  相似文献   

6.
佛山市1991~2004年食物中毒情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佛山市食物中毒的发生情况与规律。方法收集佛山市1991~2004年食物中毒报表及2001~2004年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佛山市1991~2004年共发生食物中毒211起,中毒人数5 725人,死亡2人,中毒死亡率为0.035%;中毒原因主要为微生物性和化学性,分别占中毒总起数的47.87%和47.39%。据2001~2004年资料分析: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为第三季度,占41.30%(19/46);中毒场所以集体食堂为多,占63.04%(29/46);引起中毒的食物以果菜类、熟食类为多,分别占34.78%(16/46)和21.74%(10/46)。结论佛山市发生的食物中毒以集体食堂发生的微生物性和化学性食物中毒为主。加强监督力度和卫生知识培训是预防食物中毒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邹城市食物中毒的发生情况与规律.方法 收集邹城市1992~2007年食物中毒报表及2002~2007年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邹城市1992~2007年共发生食物中毒172起,中毒人数1 842人,死亡1人,中毒死亡率为0.054%;中毒原因主要为微生物性和化学性,分别占中毒总起数的53.49%和41.86%.据2002~2007年度资料分析,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为第三季度,占45.24%(19/42);中毒场所以集体食堂为多,占59.53%(25/42),引起中毒的食物以果菜类、熟食类为多,分别占33.33%(14/42)和28.57%(12/42).结论 邹城市发生的食物中毒以集体食堂发生的微生物性和化学性食物中毒为主.加强监督力度和卫生知识培训是预防食物中毒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8.
2006—2010年某市食物中毒分析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竞  钱宗升 《职业与健康》2011,27(6):653-655
目的了解某市食物中毒发生变化趋势及发生原因,为制订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的有效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某市2006—2010年食物中毒资料,对食物中毒发生的流行趋势、中毒原因等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共发生食物中毒105起,中毒867人,第3季度食物中毒发生率占42.9%,发生在集体食堂的食物中毒占62.9%,细菌性食物中毒占61.9%,四季豆在动植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中占52.6%。结论第3季度为高发季节,集体食堂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是高发场所,细菌性食物中毒是主要病因,四季豆是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主要致病因素。应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宣传和加大监督执法力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05—2010年广州市食物中毒发生的规律和流行特点,为制定食物中毒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5—2010年广州市食物中毒档案资料,并对食物中毒发生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10年广州市共报告发生食物中毒381起,中毒4 802例,死亡10例。微生物污染是主要致病因素,中毒232起(占60.9%),其中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中毒104起(占27.3%);误食毒蘑菇是主要致死原因,占全部死亡人数的60.0%(6/10)。饮食服务单位和集体食堂是食物中毒主要责任单位,分别报告发生135起(占35.4%)和125起(占32.8%)。结论广州市食物中毒人数和发病率总体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需要进一步完善食物中毒应急机制,尤其是针对食物中毒高发地点、主要致病致死因素等特点,强化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  相似文献   

10.
35例细菌性食物中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的特点和变化趋势,以期对南宁市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相关的依据。方法对2004年~2008年南宁市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的时间、地域(场所)、致病菌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2004年~2008年南宁市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35起,中毒人数753人,死亡0人。发生起数最多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15起,占中毒总起数的42.86%;中毒人数235人,占中毒人数的31.21%。其次为奇异变形杆菌,8起,占中毒总起数的22.86%;中毒人数149人,占中毒人数的19.79%。再次为沙门氏菌,6起,占中毒起数的17.14%;中毒人数75人,占中毒人数的9.96%。场所分布:商业饮食12起,占34.29%,学校10起,占28.57%;中毒人数:学校381人,占中毒人数50.60%;集体食堂226人,占30.01%;商业饮食119人,占15.80%;家庭27人,占3.59%。季节分布:对夏季为最多,其次为秋冬季。结论细菌性食物中毒有很强的规律性,应根据其内在特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深圳市2010-2012年食物中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深圳市2010-2012年食物中毒发生情况,了解食物中毒发生规律与特点,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深圳市2010-2012年食物中毒的发生时间、发生场所、中毒原因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深圳市2010-2012年共发生食物中毒54起,中毒人数610人,无死亡病例。主要发生在二、三季度,共发生38起,占总起数的70.37%。以集体食堂和饮食服务单位发生食物中毒最多,占总起数的88.89%。微生物为主要致病因素,占总起数的59.26%。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起数最多,占75.0%。结论食物中毒高发季节应加强集体食堂和饮食服务单位的卫生监督检查,把食物中毒防治工作的重点放在预防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上,并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和培训。  相似文献   

12.
清除蔬菜甲胺磷污染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自1987年底开始,由于进食含有高浓度甲胺磷的蔬菜而中毒的事件在香港时有发生。除了采取不同的行政措施,以防止受农药污染的蔬菜进入香港之外,教育市民利用各种有效方法,在进食前清除蔬菜上可能含有的甲胺磷,亦是防止食物中毒的一种有效措施。这份研究报告评估了各种处理方法的效果,例如用清水冲洗蔬菜,加入洁净剂清洗蔬菜,沸水浸泡或炒煮。结果显示在室温下用水冲洗蔬菜,藉以除去蔬菜上的甲胺磷,过程缓慢,将蔬菜在清水中冲洗1小时亦只能除去65%的甲胺磷,纵使再继续冲洗过程,情况亦不会有大改善。加入各种洁净剂,包括洗洁精、高锰酸钾、过氧化氢、碳酸氢钠及醋于清水中,亦对于清除蔬菜上的甲胺磷没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比较各种处理方法,以在沸水中浸泡最为有效,在浸泡1分钟后,蔬菜上残留的甲胺磷减少已超过九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四川省食物中毒事件发生规律和特点,导致中毒发生原因,总结经验探索应对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对收集的2006-2009年四川省食物中毒事件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四川省2006-2009年共发生71起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数2634例,死亡51例;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以2、3季度为主,占63.38%;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比重大,占82.08%;化学性、植物性食物中毒是导致死亡发生的主要原因,死亡数占78.43%;发生场所以家庭为主,占39.44%,危害程度高,死亡数占70.59%。结论强化监督管理,切实开展预防食物中毒宣传,提高公众防范食物中毒发生的意识与能力,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机构、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食物中毒处置能力建设,减少和降低危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2007—2014年桂林市食物中毒发生的特点,为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7—2014年桂林市食物中毒发生的起数、分布、场所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07—2014年桂林市共发生97起食物中毒事件,高发于夏季。中毒人数1527人;其中死亡1人,为亚硝酸盐中毒。采集各类样品887份,检出致病因子阳性152份,检出率为17.1%。97起食物中毒中能明确原因的食物中毒42起(43.3%),其中微生物性中毒36起(37.1%);不明原因55起(56.7%)。主要致病微生物为诺如病毒,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炎沙门氏菌。诺如病毒在旅游团食源性疾病中比较高发。结论桂林市食物中毒防控形势严峻,应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和监管力度,特别是加强对旅游团餐的食品卫生监管,有效预防和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广州市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近几年广州市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毒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食物中毒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0~2007年广州市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毒监测资料按照中毒发生季节、发生场所、中毒食物种类、中毒原因等环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0—2007年共发生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毒80起,年均发生4~19起,中毒人数1727人,死亡23人,中毒死亡人数占同期食物中毒死亡人数的53.5%;中毒食物主要为毒蘑菇和菜豆,共发生63起,占78.8%;毒蘑菇中毒引起人员死亡比例最高,占69.6%,其次为河豚鱼,占13.0%;中毒发生场所主要为家庭和集体食堂,所有死亡事故均发生在家庭。结论根据广州市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毒以外来务工人员为高发人群和集体食堂为高发场所的特点,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重点人群的预防和宣教,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郴州市近十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利用网络直报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库及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场调查资料,描述与分析郴州市十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布特征。结果 2001-2010年郴州市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规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320起,发病9 272人。其中Ⅰ级事件4起(1.25%),Ⅱ级29起(9.07%),Ⅲ级61起(19.16%),Ⅳ级236起(73.73%)。波及人口462 000人,罹患率144.88/万,病死率3.32%,累计死亡率1.89/万。其中传染病暴发疫情131起(40.93%),流感、水痘、麻疹、伤寒和腮腺炎是主要疾病;食物中毒48起(15.06%),安全事故121起(35.08%),死亡571例,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事件的高发场所与高发人群为学校、工矿中的学生与农民工。结论郴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传染病暴发疫情、食物中毒和生产安全事故为主,学校和矿山是事件的高发场所。提示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应抓好免疫接种、重视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食品安全和开展健康教育等几个方面,此外,环境污染事件和自然灾害事件也要引起足够关注。  相似文献   

17.
张冠峰  麦莉  黄隽 《职业与健康》2006,22(20):1654-1656
目的分析中山市近年细菌性食物中毒流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用回顾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中山市1998~2004年细菌性食物中毒流行情况。结果中山市1998~2004年共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69起,中毒人数3172人,平均每起中毒人数46人。中毒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以第3季度发生的起数最高,有41起,占中毒起数的59.4%;第2季度次之;中毒人数也以第3季度最多,中毒2037人,占中毒人数的64.2%,第2季度次之。中毒发生场所以集体食堂最多,共有56起,占中毒起数的81.2%;中毒人数2567人,占总中毒人数的80.9%。中毒的致病因素以变形杆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引起为主,分别有28和25起,占中毒起数的40.6%和36.2%。中毒食物种类主要是肉及其制品,共有38起,占中毒起数的55.1%,其次是凉拌菜食品,共有13起,占中毒起数的18.8%。结论中山市近年来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集体食堂,且致病因素发生变化,以变形杆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为主。加强卫生监督监测力度,把好发证关,提高从业人员卫生安全意识和建立危害分析与临界控制点(HACCP)体系是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发生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8.
2001—2006年湖南省化学性食物中毒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近年来湖南省化学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特点和变化趋势,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从2001—2006年湖南省食物中毒报表资料中,收集有关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全部个案报表按年度分布、季节分布、城乡分布、场所分布、中毒因子及发生原因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2001—2006年湖南省发生化学性食物中毒事件129起,中毒3249人,死亡34人,分别占湖南省同期食物中毒报告总数的37.83%、35.69%和58.62%,且病死率(1.05%)显著高于同期食物中毒总体病死率(0.62%)水平(P〈0.05)。主要中毒因子是有机磷(占39.53%)和毒鼠强(占37.98%);中毒场所以家庭为主(占51.94%),其次是集体食堂(占31.01%);误食(占58.14%)和人为投毒(占32.56%)是导致化学性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农村发生中毒的起数(占83.72%)远高于城市;2003—2006年中毒发生率呈明显下降趋势。结论进一步加强对有关剧毒化学品的监管,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的道德法制观念、卫生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是减少化学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昭通市近10年来食物中毒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今后食物中毒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昭通市2000-2009年食物中毒统计报表、现场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年间共发生食物中毒48起,中毒人数1 056人,死亡50例,病死率为4.74%,中毒发生以夏秋季为主,占87.50%。中毒原因以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为主,占47.92%,发生场所以农村散发、集体食堂为主。结论制定切实可行的食物中毒应急预案,完善食物中毒的应急处理体系,加大卫生监管力度,广泛宣传食物中毒的预防知识,有效地减少本地区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Two outbreaks of infection with Salmonella enteritidis phage types 5c and 6a occurred in a number of Scottish health board areas between May 2000 and January 2001. A case-control study of food businesses was subsequently carried out to ascertain whether the scores derived from Environmental Health Officers' inspections prior to the outbreaks differed between food businesses where outbreak cases had eaten in the week before the onset of their illness (case food businesses) and neighbouring food businesses at which no outbreak case had eaten (control food businesses). The study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cores of case and control food businesse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inspections were ineffective in identifying those food businesses that are more likely to cause incidents of food poiso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