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经》的许多针灸篇章中都蕴藏着一个诊脉原则。通过正确察脉,可以准确判断经络脏腑之气的虚与实,从而指导针灸治疗。诊脉对针灸临证的指导作用包括决定针灸方法、决定针灸取穴、检验针刺效果和判断针灸禁忌等。  相似文献   

2.
从《内经》看诊脉对针灸临证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经》的许多针灸篇章中都蕴藏着一个诊脉原则,通过正确察脉,可以准确判断经络脏腑之气的虚与实,从而指导针灸治疗,诊脉对针灸昨证的指导作用包括决定针灸方法。决定针灸取穴,检验针刺效果和判断针灸禁忌等。  相似文献   

3.
《灵枢》的许多针灸篇章中都蕴藏着一个诊脉原则。通过正确察脉,可以准确判断经络脏腑之气的虚与实,从而指导临床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4.
<内经>非常重视脉诊在针灸中的作用,因为脉诊是诊察患者的病位,确定疾病的性质,了解患者体内脏腑气血盛衰活动情况,从而获得辨证依据的重要手段,所以在针灸临床工作中,脉诊是针灸医生获得正确辨证、立法、处方配穴和确定针刺手法的必要条件.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特别强调"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一样,如果在针灸临床中忽视诊脉,或诊脉不认真,那辨证、立法、处方配穴和相应的针刺手法就有可能不正确,甚至与真实脉象所反应的病证性质相反,以致犯"虚虚实实"的错误,进而加重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5.
关于针灸处方四大要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灸处方,即针灸临床治疗的实施方案。孙思邈《千金翼方》26卷《取孔穴法第一》谓:“良医之道,必先诊脉处方,次即针灸。”指出处方是针灸辨证论治的中心环节。针灸处方的内容,有人认为选穴至关重要,也有人认为足够的刺激量是决定疗效的关键之一。然而,作为全面的处方,应当包括腧穴、疗法、操作、时间四大要素。只有恰当优选和组合应用这四大要素,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针  相似文献   

6.
大道至简     
良医之道,必先诊脉处方,次即针灸,内外相扶,病必当愈。何则?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不能如此,虽有愈疾,兹为偶差,非医差也。——孙思邈《千金翼方.针灸》  相似文献   

7.
诊脉是中医认识疾病、分析疾病、判断疾病,进而辨清病变证机属性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诊脉必须从病人的脉象形态及特征中而诊断.可有的描述脉象形态不是从具体病症中诊察出来的,而是从理论思维想象中推测出来的,其结果则会导致中医诊脉理论变为玄学而不能指导临床运用,于此试举两例,以明是非.  相似文献   

8.
腧穴主治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龙祥 《中国针灸》2000,20(11):677-682
如果说药性主治是中医方药治疗的基础 ,那么腧穴主治自然是针灸选穴处方的依据。正如中药的主治主要来自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总结一样 ,腧穴的主治也包含了历代针灸医家大量实践经验的结晶。1 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  要考察古代针灸腧穴主治的形成过程 ,仅仅笼统地说来自临床实践是远远不够的。一般说来 ,对于取病变局部或邻近部位的腧穴治疗该病症经验的积累不难理解 ,那么腧穴治疗远隔部位或全身性疾病的认识是如何形成的 ?1 .1 来自脉诊病候对于脉诊病候的针灸治疗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直接刺灸诊脉处治之 ,因而诊脉部位渐渐演变成针…  相似文献   

9.
《内经》非常强调针灸理法及脉象之诊察,其根本是重视病证病机,诊脉作为辨证的重要手段,在针刺治疗中有着特殊意义,在现代针灸治疗中也仍有其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据《后汉书·方术传》记载,东汉时期有位著名医学家,名郭玉,四川广汉人。他医术高明,尤精于诊脉和针灸。东汉和帝时,郭玉被提升为太医丞,切脉诊证,言之甚验,疗效也很好。和帝感到奇异,决定当面考试一番。于是挑选一  相似文献   

11.
切诊在针灸临床上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诊是中医四诊之一.切诊所得的结果,是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就针灸临床上应用的范围而论,它包括切脉、按触皮部和经脉、腧穴等.兹分论如下:一、切脉《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将用针,必先诊脉."故切脉的诊断方法,不但在中医其他各科居于首要的地位,即在针灸临床上也是决定针刺补泻、深浅及刺灸宜忌的重要依据之一.根据文献记载,切脉有人迎、寸口、三部九候等法;有关这些方面的资料,散载于《灵、素》各篇,本文不拟复赘.兹姑举其中湮而不彰者,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2.
张仲景外治思想中的针灸部分对针灸学日后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针灸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仲景重治未病、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清泄实邪,提出阳病宜针,阴病宜灸,强调施灸前后须诊脉,针、灸、药并施以增强疗效,警示误用针灸可致变证,并将针灸用于妊娠伤胎的急救。  相似文献   

13.
李毅  刘艳 《吉林中医药》2009,29(10):912-913
《伤寒杂病论》对脉学极其重视,促进了后世脉学的发展:在诊脉中重视采用“寸口诊脉法”诊断疾病;诊脉方法多样化,针对不同疾病,采用不同诊脉方法;仲景脉学应用“阴阳学说”思想,认为脉诊以阴阳为纲;凭借脉象来判断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衰、预后,并确立相应的治法,体现“脉证合参”的诊脉辨证思想;注重因人辨脉,人的体质胖瘦与脉象有一定关系;注重因时辨脉的思想,认为脉象受四时之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人迎寸口脉诊法是脉诊中重要的诊脉方法之一,为进一步探索人迎寸口脉诊法,通过分析推理《黄帝内经》《脉经》,综合分析历代医家的观点,着重解读后世演变的人迎寸口脉诊法,认为《脉经》演变而来的人迎寸口脉诊法,即使诊脉位置发生变化,亦可定病位、辨经络虚实,并指导针灸临床。  相似文献   

15.
<正>临床实践中发现不少针灸医生忽视脉诊在针灸治疗疾病过程中的应用,仅根据症状、部位对症治疗,往往容易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误。《灵枢·九针十二原》开篇即提出:"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在针灸治疗前通过脉诊来体察病者脏腑气血之盈亏,病邪之虚实,病性之寒热来决定选用或针或灸等不同治疗方法以及穴位、针具、手法等。《灵枢·刺节真邪》也提出"用针之类,在于调气"可见针刺有别于汤药,  相似文献   

16.
“医者,意也。善于有意即为良医。良医之道,必先诊脉处方,次即针灸。内外相扶,病必当愈。何则?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笔者在临床上注重针药兼施,协同提高疗效。现报道临床三则如下。  相似文献   

17.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对针灸有专门和散在的论述,该内容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本文从6个方面对其针灸学术思想进行探析:①遵从<内经>旨意,提倡防病早治②注重诊脉施术、提高临床疗效③临证灵活选法、针灸药物并重④丰富艾灸疗法、临证讲究权变⑤重视奇穴、首创阿是⑥辑录针灸处方、指导后世临床  相似文献   

18.
初探《脉经》对中医学术的重要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集魏晋以前脉学之大成 ,并对妇科学及针灸经络理论等方面有所发挥。 1.脉学方面 :1完善独取寸口法 ;2寸关尺三部定位诊断 ;3确定了脉象的名称及其脉形指感的标准 ,首开了脉象鉴别的先河。 2 .妇科方面 :1首次提出“避年”、“居经”概念 ;2阐述月经与津液的密切关系 ;3提出逐月分经养胎法。 3.针灸经络方面 :1发挥了经络腧穴理论 ;2详细整理了经脉证候 ;3丰富了针灸操作方法 ;4强调经络辨证、药物针灸治疗与诊脉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唐·孙思邈在所著<千金方>与<千金翼方>二书中有很多有关针灸方面的论述.首先孙氏重视疾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考订并绘制彩色的穴位图,对针灸教学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书中辑录针灸处方千余条,为后世针灸家所推崇;他首次介绍了取穴指寸法,为临床取穴带来极大的方便;强调针刺、艾灸、汤药三者并重,根据病情的需要,取舍应用,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以提高疗效;重视脉诊,认为针灸须先诊脉,而后下针施灸;灸炷的大小,灸之生熟,要根据病情灵活应用;重视经外奇穴,倡"阿是之法",为针灸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齐向华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2):2549-2551
通过4则急诊病案,记述诊脉分析和处理的过程,指出中医脉象诊断对于指导临床辨证用药、判断疾病的根本病因、判断预后及中西汇通、辅助西医诊断,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