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分析重症医学科的住院死亡病例特征,为学科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从性别分组、年龄分组和疾病构成等方面对某院2003年-2012年重症医学科的住院死亡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男性重症患者病死率高于女性,年龄构成以60岁及以上年龄组为主,0岁~6岁年龄组病死率最高.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构成住院死亡的主要疾病.结论 关注男性老年重症患者,重点针对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开展疾病防治工作,对于降低重症患者的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2009-2013年攀枝花市某医院老年住院死亡患者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为老年疾病的防治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医院病案管理系统收集5年间住院老年死亡患者病案1108份,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编码,导出Excel格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9-2013年该院住院老年患者共死亡1108例,占总住院死亡患者数的75.53%,住院老年患者病死率为1.41%;男性老年患者住院病死率明显高于老年女性患者(P<0.05),性别比为2.67:1;60~69岁年龄组死亡人数最多(占47.74%);死因构成前三位的疾病分别是恶性肿瘤(占49.37%)、循环系统疾病(占19.49%)、呼吸系统疾病(占12.73%),占老年住院患者各种死因的81.59%.结论 政府应加强空气污染治理,企业应加强职工职业防护,医院应加强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治工作,有效降低老年住院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某院老年住院患者病历资料的分析,了解老年患者疾病构成,为老年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院44864例60岁以上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 老年住院患者年龄多集中在60岁~69岁,平均住院日9.48天,病死率1.85%;疾病顺位前五位分别是循环系统疾病、影响健康状态和与保健机构接触的因素、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死亡患者疾病顺位前五位分别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结论 积极防治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与习惯,建立合理完善的老年医疗保障制度,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以降低老年住院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我院近5年来住院患者的死亡原因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收集我院1998-2002年住院病人死亡病案698份,对其病死率、死因构成、年龄构成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死因构成的前五位分别是:损伤和中毒、肿瘤、循环系统疾病、起源于围生产期的某些情况、呼吸系统疾病,占构成的75.5%,结论 加强死因顺位前5位疾病的防治工作,降低住院病死率,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5.
陈文  段葵 《中国病案》2014,(7):53-55
目的 掌握住院患者疾病构成及病种分布,为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加强疾病防治工作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根据我院2008年-2012年疾病分类年报表,按ICD-10进行疾病分类,完成对我院住院患者疾病构成按年龄段、按性别进行顺位统计分析.结果 2008年-2012年住院患者前十位疾病占疾病总数的90.97%,其中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和损伤和中毒为主要病种,位于住院患者前5位,且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久居前三位,分别占疾病总数的26.1%、20.9%、16.8%,循环系统疾病及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有上升趋势.结论 及时掌握住院患者疾病构成及形成原因,加强常见病及慢性病的防治,制定切实防治方案,进一步保障广大师生员工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2226例老年住院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美林  彭传薇 《中国病案》2009,10(12):44-44,43
目的探讨2226例老年住院患者死亡原因及变化规律,为防病治病提供有效信息依据,达到降低老年人发病率及病死率。方法收集9年期间老年住院死亡病例2226份,按国际疾病分类编码,以出院主要诊断进行统计汇总。结果男性明显多于女性,死因构成前三位分别是肿瘤、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疾病,占死亡人数的77.72%。结论加强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治工作,减少老年患者发病率和病死率应引起医疗卫生机构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老年住院患者死亡原因及疾病构成,以便做好老年疾病的预防工作,降低老年患者的死亡率。方法对15年老年人住院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以国际疾病分类ICD-10为依据,采用软件Excel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死因构成前三位分别是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占死亡人数的69.62%。结论掌握老年住院患者的死亡原因,为今后疾病预防提供有力的信息和依据,提高老年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山西省三级医院2018-2021年住院死亡病例年龄、性别、死因分布情况,为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确定卫生工作重点及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收集山西省46所三级医院2018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22598例住院死亡病例,根据ICD-10国际疾病分类原则采用Excel2016对性别、年龄、死因构成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全省三级医住院患者总人数为6 668 075例,死亡患者共22 598例,病死率0.34%,2020年死亡人数最高,病死率也达到峰值。性别构成上男性病死率为0.46%,女性病死率为0.22%,男性患者病死率高于女性患者。不同年龄段患者病死率差异较大,病死率最高的是80岁及以上人群组(1.79%),其次是70~80岁人群组(0.59%)。在死因分布及构成中死因前3位分别是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结论 2018-2021年全省病死率最高的是80岁以上人群,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循环系统疾病是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相关部门应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加强对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学科建设,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张素会 《中国病案》2006,7(9):38-39
目的了解2000~2005年我院住院死亡病例的年龄、性别、疾病构成,为降低我院的病死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整理分析我院1088例住院死亡病例的病案资料。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住院死亡病例的病死率呈上升趋势:男性病死率明显高于女性;循环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肿瘤为我院住院死亡病例的主要死因。结论加强对易感人群的预防,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李红樱  田伟 《中国病案》2014,15(10):56-59
目的 对四川省某三甲医院1986年-2013年4月期间22023例住院死亡患者病案首页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对不同时期死亡疾病顺位进行相关分析.方法 分析22023例住院死亡病例病死率及死亡疾病排序,分类资料采用频数和构成比进行描述.不同性别病死率差异比较运用x2检验进行分析.运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随着年龄的增长,病死率总体呈现先略有降低,再逐渐升高的趋势.从1986年-2013年4月变化来看,病死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病死率在各个年龄段呈现出1986年-1996年组>1997年-2004年组>2005年-2013年4月组,依次为3.38%,2.60%和2.02%.男性和女性的病死率分别为3.07%和1.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54.466,P=0.000).不同时期,住院患者死亡疾病顺位有所不同.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健康状况得到改善,住院病死率呈下降趋势.但死亡疾病变化显示,肿瘤及心脑血管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居于主导地位,且死亡高峰出现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提示卫生预防重点应在于改善环境,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以及对老年人群应予以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住院病人病死率,探讨死亡病例的性别构成、年龄分布、主要死因及其变化趋势。方法收集海南省某医院2003年~2012年间2370份住院死亡病例资料,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利用Visual FoxPro 6.0软件整理数据,应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年间住院病人病死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251.011,P〈0.05)。男性病死率明显高于女性(男性:0.64%,女性:0.32%,χ^2=265.34 P〈0.05)。60岁以上死亡患者所占构成比较大,为43.76%。前五位死因为:肿瘤、循环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呼吸系统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结论提高男性公民健康水平,有效防治老年疾病,加强死因顺位前5位疾病的预防控制力度,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宁克江 《医学综述》2014,(23):4384-4385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发病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12年12月天津市武清区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老年SAP患者(老年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81例非老年SAP患者(非老年组)的病因、临床表现、并存疾病、并发症及病死率等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老年SAP最常见病因为胆源性,多伴其他慢性疾病,老年患者腹痛和发热的发生率分别为55.36%和64.29%,均低于非老年组的83.95%和86.42%(P<0.01);老年患者的多器官功能障碍及休克发生率分别为39.29%和32.14%,显著高于非老年组的6.17%和13.58%(P<0.01),而局部并发症与非老年组无明显差异;老年患者平均住院(25.2±13.4)d,较非老年组(16.1±7.3)d明显延长(P<0.01),病死率14.29%高于非老年组的1.32%(P<0.05)。结论老年SAP以胆源性胰腺炎为主,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伴发疾病多,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治疗上遵循多学科参与,以非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体系,在适时、适当的时候进行外科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危重患者血乳酸水平与预后的相关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卫生部北京医院2008年2月~2012年2月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老年危重症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检测患者入住ICU时、入院后6 h静脉血乳酸水平,计算6 h乳酸清除率,并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分析乳酸清除率与老年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入院治疗期间患者死亡率为30.0%(30/100);存活组血乳酸平均值为(4.12±3.20)mmol/L,阳性率为52.86%,死亡组血乳酸平均值为(8.86±5.60)mmol/L,阳性率为9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乳酸平均值≥10.0 mmol/L时患者死亡率最高为95.45%,血乳酸平均值≤2.40 mmol/L时患者死亡率最低为3.84%。存活组6 h乳酸清除率[(38.73±2.22)%]明显高于死亡组[(16.21±2.30)%];存活组APACHEⅡ评分为(17.19±6.30)分,明显低于死亡组的(25.84±5.2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乳酸血症患者APACHEⅡ评分和院内死亡率明显低于乳酸酸中毒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乳酸血症患者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乳酸酸中毒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清除率组死亡人数明显高于高清除率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572,P〈0.05);血乳酸水平与院内死亡率呈正相关(r=0.506,P〈0.05)。结论血乳酸是评价老年危重患者预后的良好指标,血乳酸值≥5.5 mmol/L应警惕患者有较差的预后,老年危重患者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可作为评价危重病情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分析F12005年1月至2012年4月78例行预防性肠造口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传统预防性肠造口术52例(A组)、预防性T形肠造口术26例(B组),造口回纳局限于腹壁不需进入腹腔.A组与B组的造口同纳手术时间分别为(98±16)和(52±9)min,住院时间分别为(15.3±5.2)和(9.5±2.3)d(均P〈0.05).提示,预防性T形肠造口的手术方式可靠,具有造口回纳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院前急救及护理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院前急救的48例ACS患者为观察组,并以同期收治的76例ACS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从发病到得到确切干预的时间间隔、病死率和住院时间(死亡病例除外)。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发病到得到确切干预的平均时间、病死率和平均住院时间(死亡病例除外)分别为(138.15±34.36)min和(313.58±44.03)min、6.3%和19.7%以及(8.50±1.53)d和(13.74±3.05)d,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急救予以及时治疗和良好的护理可有效改善ACS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取石术疗效分析及安全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取石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58例70岁以上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取石术,观察其取石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后1周肝功能变化、黄疸消退及住院时间,并与同期46例行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均无死亡。ERCP组取石成功率为879%(51/58),并发症发生率为8.6%(5/58),黄疸消退时间为(7.2±1.5)d、住院时间为(9.2±2.6)d,而传统手术组分别为89.1%(41/46)、8.7%(4/46)、(14.3±2.9)d、(15.0±37)d。两组取石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ERCP组黄疸消退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均P〈0.01),治疗后1周血TBIL和DBIL的下降更为明显(均P〈0.05)。结论对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取石安全性好,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确切,较传统的外科手术取石引流能减轻创伤、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加长柄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113倒作为研究对象,加长柄股骨头置换组(置换组)58例和PFN组55例,对比分析2组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等相关指标。结果:PFN纽失血量为(201.5±38.5)ml,住院时间为(6.8±1.9)d,置换组失血量为(863.0±87.2)mL,住院时间为(16.5±4.8)d,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组输血率为31.0%,置换组为12.7%,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PFN组末次Harris评分为(84.6±8.5)分,置换组为(89.5±7.2)分,经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优良率为70.7%,PFN组优良率为78.2%,经X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置换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5.5%,PFN组为7.3%,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均较好.但PFN内固定法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置换组,较适合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肿瘤住院患者的疾病构成及主要死亡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至2012年四川省肿瘤医院94853例肿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02年至2012年恶性肿瘤住院患者前10位的疾病类型分别为肺癌、宫颈癌、食管癌、乳腺癌、结直肠癌、鼻咽癌、肝癌、胃癌、淋巴瘤、卵巢癌,占全部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的82.0%。住院患者总病死率为2.7%,男性总病死率为3.4%高于女性2.0%( P<0.001);2002年至2012年肿瘤住院患者男、女及总病死率均呈明显下降趋势( P<0.001)。恶性肿瘤死亡患者的前10位死因依次为肺癌、肝癌、结直肠癌、食管癌、胃癌、淋巴瘤、乳腺癌、胰腺癌、卵巢癌、鼻咽癌,占死亡总数的81.3%;其中,胰腺癌的病死率最高(9.6%),鼻咽癌最低(1.08%)。不同性别死亡患者有不同的死因顺位,前10位死因顺位中,男性食管癌的病死率高于女性( P=0.046),女性胃癌病死率高于男性( P=0.003)。不同年龄段死亡患者有不同的死因顺位,前10位死因顺位中,肺癌、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在60岁以上人群的病死率最高( P<0.001)。结论:四川省肿瘤医院肿瘤住院患者的疾病构成及死因分析为肿瘤防治工作提供了依据,肺癌、宫颈癌、食管癌是我省须重点防治的肿瘤。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天津市河西区柳林街居民主要死因构成、主要疾病死亡率,评价人口健康水平,为制定今后河西区慢性病综合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编码进行死因归类分析,采用DeathReg2005统计软件对2012年天津市河西区柳林街全人群死因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河西区柳林街居民死亡构成前5位依次是心脏病、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疾病;恶性肿瘤中以肺癌的死亡率最高,死亡率为70.37/10万,其次是结直肠癌死亡率17.97/10万;减寿率最高的是心脏病8.53%;结论河西区柳林街居民以心脏病、肿瘤等慢性病为主要死因,要依据慢性病防治规划纲要,结合柳林辖区实际情况,制定和开展慢性病防治的策略和工作,降低慢性病导致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我院老年患者死亡原因及主要心血管疾病。方法 收集我院老年病区1976 年-2011 年死亡患者病例1 920例,对其进行致死原因分析。结果 1 920 例平均死亡年龄(81.48±7.64) 岁,<60 岁占0.95%,60-70 岁占4.94%,70-80 岁占30.67%,> 80 岁占63.44%。其中男性占95.94%,女性占4.06%。肿瘤(705 例)、心血管疾病(328 例)、呼吸系统疾病(307例) 为死亡原因前三位。冠心病(45%)、心源性猝死(33%)、心衰(12%) 为心因死亡的主要原发疾病。结论 我院老年病区死亡患者多为高龄老年人;肿瘤、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为老年人主要死亡原因;冠心病、心源性猝死、心衰为心血管主要原发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