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肿瘤相关性失眠(CRI)是在肿瘤发生发展及抗肿瘤过程中常见症状之一,但常常被肿瘤患者及医生所忽视,逐渐成为慢性失眠,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影响抗肿瘤治疗效果。根据失眠与“躁狂越”相似的特征表现,基于《黄帝内经》“诸躁狂越,皆属于火”,探讨从火认识CRI:生理之火维系、保证睡眠发生及正常运行,而基于肿瘤病机及抗肿瘤不良反应而产生的病理之火扰乱心神,导致失眠发生。从恶性肿瘤分期不同,探讨CRI以实火及虚火为不同病因,分别采取升降气机以助清透实火、滋阴潜阳以助虚火下潜对CRI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2.
介绍李青教授运用四法治疗火证的经验.李教授基于对病理之火的认识,根据病机不同,针对实火和虚火,具体提出苦寒直折、以水治火、以土治火、以火治火四大治法,或苦寒、或滋阴、或培土、或温肾,因势利导、相机行事,临证口糜、汗证、心悸、不寐、郁证、绝经前后诸证等内生虚火者均可从之,有一定的临床借鉴价值.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3.
火热之邪是引起疲劳发生与发展的重要病因。本文作者基于对古籍经典与现代文献的学习与研究,分别从火热之邪可致疲劳的具体成因及治法进行详细而深入的阐释。认为疲劳的火热成因有实火虚火之别:实火具体可分为阳亢之火、六气所化之火、五志过极之火;虚火主要包括气虚火热,阴虚火热。且针对其虚实之异,提出治疗原则:实火,轻者可清、可达、可发、可攻,甚者必兼温散;虚火,气虚者,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阴虚者,滋阴降火甚兼潜阳的治疗思想。  相似文献   

4.
<正> 火虚发热证治,是从临床实践中拓出。目前对火邪为病的辨证,只分实火与虚火两型。而虚火是以阴虚发热为论据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学基础》:“阳盛者,属实火,阴虚者,属虚火”。指出实火是阳有余,  相似文献   

5.
"脾胃为后天之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唇口之疾与脾胃关系密切。脾胃伏火是引起口疮常见原因,脾阳不升与胃火不降是脾胃伏火主要病机。脾胃伏火引起的口疮有虚、实火之分:实火者,多采用清、泻之法论治,方选泻黄散为主;虚火者,多采用升阳泻火法论治,方选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为主。  相似文献   

6.
医者勘病,动曰实火虚火,泾渭分明,见真识确者固多;岐路亡手,马鹿其“间者亦”复不少。《内经》虽屡申“谨守病机”之训,而针药治火,实实虚虚者多矣。故景岳云“诸”病之杀人,而性火为最者,正以凡火未必杀人,而以虚为实,则无不杀之矣”。此虚实二火之所以不可不论也。何谓实火虚火?实火者,邪郁经络,热积脏腑也;虚火者,脏真不守,正气外扬也。来(?)既异,火生自殊,虽同火证而别若天渊。析而论之,盖有五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介绍于志强教授从"火"论治口腔溃疡的经验.于教授将本病病因病机统概为实火型和虚火型两大类,擅长从"火"论治口腔溃疡,主张"实以祛邪为主,兼治其本;虚以扶正为先,再驱其邪".实火治宜清热泻火,临证选用导赤散合泻黄散加减;虚火治宜滋阴降火,方选甘露饮或三才封髓丹化裁,在临床中收效颇佳.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8.
王雪峰  张秀英 《中医杂志》2014,(19):1645-1647
"火嗽"是小儿咳嗽发生发展的主要病因病机。小儿为"纯阳"之体,感邪之后易入里化热,易从火化,故小儿咳嗽诊治时经常从"火嗽"立论。追溯火嗽之源流,通过探讨实火火嗽、虚火火嗽及虚实夹杂之火嗽,阐明其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方法。临证辨治小儿咳嗽时,应注意首辨虚实,次辨脏腑,中西互鉴,病证结合。对火嗽病程较长者可与慢性咳嗽中西互参,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郁火证治     
临床杂证中,常见一些患表现出口干喜饮、口苦、口舌生疮疼痛、鼻干、鼻衄、头昏痛、眵多、睛酸胀、溲黄、便干等“火证”。如使用苦寒或甘寒或滋阴之剂,“火证”虽可暂缓,却徒增纳呆、少神等症,病情依旧。清代王靖在其《醉花窗医案》中指出:此“火”非“实火”,非芩、连苦寒能直折,非膏、知甘寒所能清;亦非阴虚阳亢之“虚火”,非滋阴之剂能缓。唯有疏之、散之,升阳散火汤可治。  相似文献   

10.
医论纂要     
医论纂要虚火实火阴火辨清·陆懋修撰伤寒病中阳明实热,张介宾所谓果有火证火脉者也。人于此证,独名之实火;人于此证而外,凡有火证,则皆名为虚火。余则以为阳明之热,因是实火,而论火之实,则杂证中自有实火之病,正当除此阳明热而分火之虚实,甚非可以杂征之火概目...  相似文献   

11.
阳虚火炎证治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宜福 《中医杂志》1999,40(4):211-212
阳虚火炎证是指心脾肾阳气虚衰,阴寒内盛,阴盛格阳于外而致的虚火外炎的一种证候。一般来说,虚火之证多责之阴虚,阴虚则生内热,而虚火外炎。但临床上有许多疾病常见虚火外炎之证,而用滋阴降火之法罔效,医者鲜知阳虚之火,见有火象而不敢妄用温补,以致患者长期病痛不除,急病不能速愈。乃立阳虚火炎之证  相似文献   

12.
李澎认为代偿性月经属祖国医学"倒经"范畴,乃"火迫血行"所致,其火之缘由主要责之于肝肾功能失调,临床辨治常从调补肝肾入手,治疗时首分虚火、实火,虚火多为"龙火上奔型",治宜补肾填精,滋阴降火,导龙入海;实火多为"肝经郁火型",治宜疏肝清热,引血下行;另外,亦汲取张锡纯辨治该病之经验,多于辨证取穴方中加入健脾强胃之穴(足三里、中脘、公孙、内关)以镇安冲气,加止鼻衄之经验效穴(孔最、上星)以增强疗效。  相似文献   

13.
刘洋 《中医药通报》2023,22(3):48-50
龙雷之火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但至今缺乏全面梳理,对于其病机实质各医家常各执一论,不利于临床推广。文中通过对龙雷之火理论从起源到形成的文献进行梳理分析,以临证用药为着眼点进行病机分类,抽丝剥茧,厘清龙雷之火理论包括了脏腑实火、阴精亏虚、元阳亏虚、阴阳两虚以及元气亏虚五大病机,其中阴精亏虚、元阳亏虚、阴阳两虚是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4.
正在平时生活中,若孩子出现了口舌糜烂、目赤口苦、心烦急躁、失眠盗汗、口渴喜冷、小便黄赤甚至大便秘结等症状时,我们常说是孩子上火了,是"内火"重,清清火就会好。那么"内火"到底是怎样一种病呢?所谓"内火",实际上是对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生理功能紊乱或某些疾病所呈现出的"火热"现象的一种民间通俗叫法。上火有实火、虚火之分内火有"虚火"与"实火"之分,阳盛者属实火,阴虚者属虚火。由于内火引起的脏腑病变不同,故表现出的症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对中医学中火的含义,如少火壮大、内火外火、实火虚火、君火相火、阴火阳火进行探讨,并归纳中医治火之法为:降火类、制火类、益火类、引火类、导火类、济火类。  相似文献   

16.
赵烨  杨志华  闫海峰  宋俊生 《河南中医》2019,39(10):1467-1470
五脏之火,以心肝最炽,其次是肺脾,久则及肾。心居丙丁火位,为火热之脏,五志过极皆能化火,且必将偏旺于心,手少阴心经挟咽循行,故治疗慢性咽炎,可以少阴为枢,以桔梗汤为基础方加味,清宣少阴心之伏火;少阳枢机不利,情志不畅,郁而化火,肝胆火旺是慢性咽炎的常见病机之一,故临床上常以小柴胡汤和黄芩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慢性咽炎;肺火喉痹,常以虚火为主,方用贝母瓜蒌散合养阴清肺汤加减,以润肺养阴,清热化痰。若偏于实火者,则以泻白散加减,以泻肺中之伏火,另木火刑金,此类咽喉不利以张景岳化肝煎为基础合清肺利咽之品治疗;若脾有伏火,伏火循经上扰,灼伤咽津,而出现咽干咽痛,口唇干燥、糜烂,烦渴易饥等临床表现,方用泻黄散合竹叶石膏汤加减,以泻脾经之伏火,若久病,脾胃气阳两虚,可与小建中汤、补中益气汤等;久病及肾,或素体肺肾阴虚,水之下源无以汲养,虚火上炎,发为喉痹,方用左归丸合知柏地黄丸加减,以壮水之主,滋阴降火。若疾病日久,阴损及阳,则在半夏散(汤)的基础上加温肾药物,若阴阳两虚,则可酌情加入滋阴补肾之品。辨清"火"所在脏腑及相兼之脏,分清主次,辨证施治,方能不失偏颇,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刘志群 《陕西中医》2006,27(3):358-359
知柏地黄汤具有滋阴降火之功,是治疗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诸证的代表方剂。笔者根据中医辨证理论,谨守病机,异病同治,以此方化裁治疗多种内科杂病,每获良效,兹举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18.
口疮好发于唇内、颊、舌、上腭等处,此证与火攸关。火有虚实之分,实火,每因肝胃之气有余;虚火,常系心肾之阴不足,也有因元阳败竭,火不归原者。笔者对口疮的治疗,分别运用滋阴潜火、泄木平火、通腑泻火、温  相似文献   

19.
“补养子火”是清代程钟龄针对人体内生火邪的一种治疗理念,主张把握病因病机,以“子火”和“贼火”代指外感与内生之火邪,并针对“子火”另立解郁、滋阴、温补、引火归元等四法以论治体内火邪,其学术思想对指导临床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火郁发之”最早由《黄帝内经》提出,其最初本意为以因势利导之法透散体内火热毒邪,后之医家在此基础上多有发挥。现从思想内涵、治则治法、表里虚实等方面对这两种学术思想进行阐述、对比,以求对临床证属火邪者提供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20.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临床资料,从实验研究、临床观察及名医经验等方面着手,总结出崩漏病机发展变化规律。最初阶段为阴虚火旺,久而阴损及阳,痰瘀互结,化热化火,表现出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第二阶段为五脏气虚;终末阶段为气不摄血。阴虚、虚火、痰瘀、实火、阳虚、气虚为其病机的六大端,其中阴虚、虚火为起始病机,气虚为终末病机。出血期治宜益气摄血以塞流,并辅以澄源以增强止血。非出血期以澄源、复旧为主,辅以塞流以防反复。澄源以病机定治则,或温补脾阳,或逐瘀活血,或祛痰除湿,或清热泻火。复旧以滋补阴精、滋阴清热为主,在此基础上经前期宜温补、经期宜疏肝、经后期宜滋肾、围排卵期宜温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