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脏恶液质瓣膜患者的瓣膜置换术(附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心脏恶液质瓣膜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经验。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总结 9例心脏恶液质瓣膜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 ,远期疗效较好。结论 :重视术前准备、加强术中处理、完善术后治疗是提高心脏恶液质瓣膜患者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报道8例心脏瓣膜病变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外科手术治疗结果和体会.方法 对2002年8月~2006年8月的8例心脏瓣膜置换加冠状动脉搭桥患者的诊断、手术及术后处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无手术死亡.结论 对心脏瓣膜病变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患者术前明确诊断,制订合理手术方案,重视术后危险并发症等,可有效降低死亡率及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3.
罗勇  张力  王伟  黎兴建  袁武  陈剑 《当代医学》2012,(27):57-59
目的总结47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同期行心脏瓣膜手术的方法及疗效,分析死亡和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如何降低CABG同期行心脏瓣膜手术的病死率和并发症.方法对CABG同期行心脏瓣膜手术的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006年1月~2011年12月,共行CABG+心脏瓣膜等手术47例,共移植血管146支,平均每例移植血管3.1支.同期行二尖瓣替换术15例,二尖瓣成形术17例,主动脉瓣替换术6例,双瓣置换加三尖瓣成形术9例.术后早期死亡5例(10.6%),术后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7.6±7.8)d.主要死亡原因:感染1例,低心排致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恶性心律失常1例.相关危险因素:有心肌梗死,射血分数低、心功能差和合并症多特别是有肺部疾病、肺功能不全等与术后并发症及早期死亡有关.随访40例(85.1%),随访时间1~72个月,2例有心绞痛发作,所有生存患者心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CABG联合心脏瓣膜手术是治疗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变的有效方法,术前积极改善心肺功能、术中加强心肌保护、缩短主动脉阻断和心肌缺血时间,手术彻底纠正瓣膜功能以及尽可能的心肌再血管化,术后加强呼吸道管理,避免感染,对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同期实施冠脉旁路移植与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危险因素、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4月我科同期实施冠脉旁路手术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20例,均于体外循环下实施。其中冠状动脉病变合并心脏瓣膜疾病12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冠状动脉疾病8例,合并左心房血栓2例。结果术后5例发生低心排,4例成功救治(其中3例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1例因多器官衰竭死亡;再次开胸止血1例。19例患者心脏功能明显改善,临床治愈出院;术后随访1~38个月,无死亡事件,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同期实施冠状动脉旁路手术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是可行有效的,手术近期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5.
分析在全麻体外循环下同期施行心脏瓣膜手术和冠状动脉搭桥56例的效果和经验。其中22例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34例为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功能不全。冠状动脉单支病变16例,双支病变6例,其余为三支病变。同期室壁瘤手术4例,瓣膜置换40例,瓣膜成型16例,人均搭桥2.84支。手术后低心排3例需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结果55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心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1例因低心排术后48h死亡。提示同期施行心脏瓣膜手术和冠状动脉搭桥是有效可行的,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重症心脏瓣膜病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病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围术期治疗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7年1月我院收治的重症心脏瓣膜病变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77例.结果 65例治愈出院,平均EF值(53.6±10.4)%.死亡12例(死亡率15.6%),早期死亡原因7例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5例为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7例术后失访.58例术后随访6个月~5年,其中术后心功能恢复至Ⅰ级14例(24%),恢复至Ⅱ级35例(60-3%),恢复至Ⅲ级9例(15.5%),随访病例中无死亡病历.结论 重症心脏瓣膜病变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应注重围术期综合治疗,改善心、肺、肝、肾等各脏器功能是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治疗非缺血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冠心病的疗效。方法 104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行瓣膜手术,其中二尖瓣病变60例,主动脉瓣病变27例,联合瓣膜病变17例,共搭桥189支。根据患者年龄及病变血管情况选用乳内动脉或大隐静脉作为血管桥。结果本组1例术后早期死亡,死亡原因为严重低心排综合征。术后随访1个月至8年,均无明显心绞痛复发,心功能改善。结论非缺血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冠心病者大多数无典型心绞痛病史,有冠心病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前应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通过采取术前改善心功能状态,缩短手术及心肌缺血时间等措施,同期施行心脏瓣膜手术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是有效可行的,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60岁以上老年人心脏手术的围术期影响因素,提高老年人心脏手术治疗水平.方法:老年心脏病患者40例,单纯冠状动脉病变15例,冠状动脉病变合并瓣膜病变2例,单纯瓣膜病变17例,23例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中,有2例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2例同期行左心室室壁瘤切除术及左心室成形术.单纯二尖瓣置换9例,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置换5例,主动脉瓣置换3例.21例体外循环时间平均为(116±32.2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平均(80.21 ± 36.27)min.结果:在40例手术中,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6例(15%),其中低心排综合征3例,肺功能不全致低氧血症1例,肾功能衰竭1例,脑血栓1例,围术期死亡3例(7.5%).结论:60岁以上老年人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出现低心排综合征,肺功能不全和肾功能衰竭是影响手术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在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瓣膜替换手术同时,采用氩气刀烧灼心内膜消融方法治疗慢性心房纤颤的初步经验.方法 本组15例患者均为需行瓣膜替换手术的合并慢性心房纤颤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男性6例,女性9例,年龄31~61(44.5±14.2)岁.经正中劈胸骨切口常规建立体外循环,浅低温心脏跳动中行瓣膜替换手术,切除病变二尖瓣后,应用氩气刀行左心房和右心房心内膜烧灼.结果 全组无1例手术死亡,无发生临床脑栓塞并发症,也无1例患者发生严重房室传导阻滞.15例患者中,手术结束时13例患者房颤消失,随访术后3个月时11例患者为窦性心律.5例患者随访1年以上,4例维持窦性心律.结论 心脏跳动中应用氩气刀进行心内膜烧灼是治疗慢性心房纤颤的一种经济和较为有效的方法.远期效果尚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主动脉瓣心内膜炎合并瓣周脓肿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1991年6月至2006年6月手术治疗21例主动脉瓣心内膜炎合并瓣周脓肿患者,其中男性14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39.2岁(14~60岁);自体主动脉瓣心内膜炎15例,人造心脏瓣膜心内膜炎6例.术中采用补片修补主动脉壁及瓣周缺损者9例,其中包括升主动脉左侧壁脓肿清除后形成瘘道,致主动脉与主肺动脉相通者3例;1例因主动脉壁及瓣周组织破坏严重难以用补片修补者,行Bentall手术,3例以自体心包或牛心包片重建主动脉瓣环,8例未作补片修补.全组行主动脉瓣置换术20例,Bentall术1例,所用21只人造心脏瓣膜均为机械瓣.结果 2例(9.5%)人造瓣膜心内膜炎患者,术后早期死于多器官衰竭.长期存活19例,术后随访3月~15年(平均5.7年),无晚期死亡,未见心内膜炎复发及瓣周漏.结论 主动脉瓣心内膜炎合并瓣周脓肿手术治疗的原则为彻底清除感染病灶,妥善处理主动脉瓣病变,改善心脏等器官功能,应用有效的抗生素抗感染与预防再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搭挢和心脏瓣膜手术的早期效果和经验.方法13例病人中6例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7例为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功能不全.冠状动脉单支病变2例,其余为多支病变.13例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搭挢和心脏瓣膜手术,同期室壁瘤手术3例,瓣膜置换12个,瓣膜成形3例次,人均搭挢1.74支.手术后低心排2例需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结果13例病人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无手术死亡,心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搭挢和心脏瓣膜手术是有效可行的,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外科治疗方式,总结经验,提高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老年患者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值术和心脏瓣膜手术的临床资料及远期随访资料。二尖瓣病变14例,单纯主动脉瓣病变8例,主动脉瓣、二尖瓣联合病变2例,均伴有单支或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手术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心脏复苏后完成大隐静脉与升主动脉的吻合,乳内动脉的吻合在换瓣后心脏复苏前完成。冠心病合并单纯二尖瓣病变患者14例,其中10例行瓣膜成形术,另外4例行二尖瓣置换。瓣膜置换手术中2例应用进口双叶机械瓣,其它均应用生物瓣,二尖瓣成形使用Carpentier环。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严重低心排,另有2例患者术后发生低心排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随访23例,随访时间2个月~45个月,心绞痛不同程度消失,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瓣膜手术是安全、有效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瓣膜成形,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老年心脏瓣膜病变152例外科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老年心脏瓣膜病变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老年心脏瓣膜病变外科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行二尖瓣置换(MVR)77例,主动脉瓣置换(AVR)39例,双瓣置换36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92例,冠状动脉搭桥术19例,左房折叠术4例。结果手术早期死亡6例,死亡率为3.9%。随访140例,随访时间6个月至8年,死亡2例,其余138例术后随诊复查人工瓣膜功能良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提高,心功能均提高1—2级,无瓣周漏、人工瓣膜心内膜炎及心脏血栓形成,没有因瓣膜原因而再次手术者。结论术前充分调整心功能,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加强术中心肌保护,不断改进和提高手术技巧,加强围术期管理,是提高老年心脏瓣膜病变患者手术成功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心脏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外科治疗经验,提高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27例心脏瓣膜病变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二尖瓣置换术1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7例,二尖瓣加主动脉瓣置换术9例。结果术后发生并发症11例(44.4%),死亡2例(7.4%),死亡原因1例为低心排综合征、1例为恶性心律失常。结论合并巨大左心室的心脏瓣膜病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均较高。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切当的手术方法及合理的术后处理是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人造心脏瓣膜替换术18例。术后因低心排、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3例。作者认为:人造心脏瓣膜替换术是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有效方法,但在新开展心脏瓣膜替换术的单位,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以单瓣替换术为首选,严重多瓣膜病变,伴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手术应慎重。  相似文献   

16.
瓣膜病变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约占瓣膜病变手术人群的10%~15%[1]。在对此类患者行瓣膜置换时需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同时行缺血心肌再血管化,才有利于心功能的恢复,提高手术疗效,避免再次手术。从2002年至2008年间,我们手术治疗此类患者18例,术后死亡1例,生存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心功能明显改善,随诊远期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病例资料自2002年至2008年,笔者完成瓣膜置换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共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38岁~76岁,体重46kg~82kg,心功能(NYHA)Ⅱ级2例,Ⅲ级13例,Ⅳ级3例。全组术前有心绞痛症状11例,16例患者因有心绞痛或年龄超过50岁行冠脉造影示发现冠状动脉狭窄。超声心动图示二尖瓣病变7例,主动脉病变9例,联合瓣膜病变2例,左室EF值47%~63%。冠脉病变单支9例,二支病变8例,三支病变1例。1.2手术方法均在全麻、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建立体外循环后阻断心脏并灌注停跳液,先作旁路的远端吻合口,完成后再依次行二尖瓣或并主动脉瓣置换,三尖瓣成形,缝合心脏切口,开放升主动脉,心脏排气,心脏复跳后阻断升主动脉侧壁,作旁...  相似文献   

17.
瓣膜病变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约占瓣膜病变手术人群的10%~15%[1]。在对此类患者行瓣膜置换时需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同时行缺血心肌再血管化,才有利于心功能的恢复,提高手术疗效,避免再次手术。从2002年至2008年间,我们手术治疗此类患者18例,术后死亡1例,生存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心功能明显改善,随诊远期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病例资料自2002年至2008年,笔者完成瓣膜置换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共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38岁~76岁,体重46kg~82kg,心功能(NYHA)Ⅱ级2例,Ⅲ级13例,Ⅳ级3例。全组术前有心绞痛症状11例,16例患者因有心绞痛或年龄超过50岁行冠脉造影示发现冠状动脉狭窄。超声心动图示二尖瓣病变7例,主动脉病变9例,联合瓣膜病变2例,左室EF值47%~63%。冠脉病变单支9例,二支病变8例,三支病变1例。1.2手术方法均在全麻、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建立体外循环后阻断心脏并灌注停跳液,先作旁路的远端吻合口,完成后再依次行二尖瓣或并主动脉瓣置换,三尖瓣成形,缝合心脏切口,开放升主动脉,心脏排气,心脏复跳后阻断升主动脉侧壁,作旁...  相似文献   

18.
成人瓣膜置换合并冠状动脉搭桥术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成人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冠心病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围术期处理,分析我院2001年3月至2008年7月同期手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冠心病18例,年龄50-71岁,平均59.22岁.手术采取体外循环下先行瓣膜置换再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后因出血二次开胸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例,余16例术后恢复顺利,效果良好.瓣膜疾病合并冠心病者同期行瓣膜置换术及冠状动脉搭桥术,通过彻底纠正瓣膜的功能,将缺血心肌完全再血管化,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率;如辅以完善的围术期处理,可显著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9.
心脏瓣膜置换术1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心脏瓣膜病变患者116例,行二尖瓣置换术7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28例,双瓣置换术15例,其中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35例。结果治愈113例(97.4%),手术早期死亡3例(2.6%),死因分别为呼吸衰竭、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围术期手术并发症39例(33.6%);术后随访75例,随访期间死亡1例。结论加强心肌保护,提高手术技巧及积极防治并发症是取得心脏瓣膜置换术良好疗效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总结35例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同期行心脏瓣膜替换手术的方法及疗效,分析手术死亡的危险因素,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方法 2005年1月至2010年3月,共行CABG+心脏瓣膜替换术35例,共移植血管105支,平均每例移植血管2.86支.同期行二尖瓣替换术16例,主动脉瓣替换术12例,双瓣膜替换术5例,本特氏手术例,升主动脉替换1例(替换机械瓣28例、生物瓣7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7.2d.主要死亡原因: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心室颤动致心脏骤停1例.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术前有心肌梗塞病史、心功能差、射血分数低、肾功能不全等与早期死亡有关.术后发生并发症包括内出血、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神经系统并发症、切口感染等,经相应的治疗均痊愈.随访12例(34.2%),随访时间6~12个月,心绞痛和心力衰竭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结论 CABG联合心脏瓣膜替换术是治疗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变的有效方法,术前积极改善心肺功能、有效控制血糖、术中加强心肌保护、缩短主动脉阻断和心肌缺血时间以及尽可能的心肌再血管化能有效地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