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分析与评价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对肝硬化患者的各种临床影响。方法112例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其中男性71例,女性41例;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52-3岁。采用Seldinger技术进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观察其外周血细胞、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白蛋白、肾功能、门静脉内径等。结果所有患者经过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5d后,外周血白细胞由(3.63±1.82)×10^9/L明显增高至(7.67±4.20)×10^9/L(P〈0.05),血小板由(62.03±36.55)×109/L明显升高至(125.71±98.18)×10^9/L(P〈0.05),凝血酶原时间由(17.68±3.44)s明显缩短至(16.68±2.92)s(P〈0.05)。肾功能中血尿素氮明显变化。血肌酐由(83.82±20.66)μmol/L明显升高至(90.54±19.15)μmol/L(P〈0.05),4周后门静脉管径由(1.33±0.16)cm缩小至(1.16±0.16)cm(P〈0.05),门静脉血液流速由(721.97±230.09)mL/min缩小至(492.30±174.67)mL/min(P〈0.05)。肝功能中观察了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谷酰转肽酶等指标均无明显变化。结论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对肝硬化患者不仅有缓解脾功能亢进,且能降低门静脉压,预防出血,对肝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西藏地区健康成人血细胞检测值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动化仪器分析藏、汉族健康成人静脉血血细胞的检测区间,以建立本地区的备查血细胞参考范围。选择1661名西藏地区和541名平原地区健康成人,分别用BC-3000血细胞分析仪和XE一2100血细胞分析仪,测定WBC、RBC、Hb、HCT、MCV、MCH、MCHC、RDW及PLT。结果表明:西藏地区健康成人WBC比平原地区偏低(P〈0.01);西藏地区RBC、Hh和HCT比平原地区偏高(P〈0.001),且男女之间有差异(P〈0.001);西藏地区PLT比平原地区偏低(P〈0.001);汉族男性WBC参考范围为(3.4~8.8)×10^9/L,女性为(3.4~9.0)×10^9/L,藏族男性为(3.4—8.7)×10^9/L,女性为(3.4~8.6)×10^9/L;汉族男性RBC为(4.8~6.8)×10^12/L,女性为(4.3—5.8)×10^12/L,藏族男性为(4.6~6.9)×10^9/L,女性为(4.1~5.8)×10^12/L;汉族男性Hb为(149~210)g/L,女性为(123~170)g/L,藏族男性为(147~211)g/L,女性为(120~170)g/L;汉族男性HCT为0.45~0.65,女性为0.39~0.53,藏族男性为0.44~0.65,女性为0.37~0.54;汉族男性PLT为(88~257)×10^9/L,女性为(97—266)×10^9/L,藏族男性为(89—270)×10^9/L,女性为(98—280)×10^9/L;RDW〈15.3%。制定高原地区健康成人血细胞相关指标的参考范围,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下腔静脉滤器置入保护下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患者通过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溶栓治疗下肢DVT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包括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及并发症观察。结果19例患者均得到有效治疗,患肢肿胀消退或减轻,未发生明显出血、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围手术期积极、细致、有效的护理,可以促进下腔静脉滤器置入保护下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4.
腔静脉滤器置入对预防肺动脉栓塞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发生肺动脉栓塞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180例各种原因导致,经超声检查证实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其中58例已发生肺动脉栓塞,男性128例,女性52例,平均年龄65岁,均接受腔静脉滤器植入术。结果本组病例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全部成功,滤器全部置入在肾静脉水平下方1~3cm的下腔静脉之内,无穿刺部位血肿及局部血栓形成,149(83%)例随诊1、6、12个月,55例(30%)随访超过36个月,均末见有滤器漂移、变形、下腔静脉穿孔等并发症。所有病例未出现致死性肺动脉栓塞;腔静脉通畅率超过95%。结论腔静脉滤器目前是治疗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肺动脉栓塞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Wang LP  Liu G  Gao LX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7,36(11):790-791
患者男,28岁。近2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阵发性加重,伴左侧肢体间断性麻木,乏力,于2005年10月20日入院。神经系统检查示左侧半身浅感觉减退,左腱反射活跃,双病理征(+)。头颅MRI检查示,左顶叶脑外占位性病变,陆膜弥漫性增厚(图1,2)。血常规检查:白细胞14.7×10^9/L.红细胞12.5×10^9/L,血小板445×10^9/L。[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一种体外诱导干细胞分化的胰岛细胞形成胰岛样结构的技术方法。方法体外诱导人胚胎胰腺干细胞分化为胰岛细胞,将胰岛细胞制备成浓度分别为1×10^4/ml、3×10^4/ml、1×10^5/ml、3×10^5/ml(1×10^4/ml、3×10^4/ml、1×10^5/ml、3×10^5/ml组)单细胞悬液,在含有细胞外基质(ECM)的培养基中悬浮培养24h以诱导形成胰岛样结构,在荧光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胰岛样结构的形态和大小;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胰岛样结构中ECM成分及其细胞组成与定位。将胰岛样结构分别在含5.6和30.0mmol/L葡萄糖的培养基中体外培养2h,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上清中胰岛素水平。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经门静脉将胰岛样结构移植至大鼠肝脏,移植后连续3d经鼠尾静脉检测血糖水平。结果90%人胚胎胰腺干细胞分化的胰岛细胞形成了胰岛样结构,其包膜、大小均与天然人胰岛组织结构相似;以形成直径150μm大小胰岛样结构的比例为标准,比较各组细胞浓度与胰岛样结构形成率的关系,结果显示分别与1×10^4/ml、3×10^4/ml、3×10^5/ml组(25.0%±2.5%、28.0%±3.0%、21.5%±2.5%)相比,1×10^5/ml组胰岛样结构形成率最佳(36.5%±4.0%,均P〈0.01)。胰岛样结构包膜上含有与天然人胰岛组织类似的ECM成分,且其中含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C-肽阳性细胞,其细胞比例与分布均与天然人胰岛组织类似。30.0mmol/L高糖浓度刺激后胰岛样结构胰岛素释放水平[(110±12)μIU/ml]较5.6mmol/L基础糖浓度[(59.5±8.0)pIU/ml]明显增加(P〈0,01),胰岛样结构移植后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较移植前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技术方法可以将干细胞分化的胰岛细胞在体外大量、快速、高效地诱导形成具有功能的胰岛样结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网织血小板(RP)检测在血液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初步应用。方法对107例血液病人及100例正常人进行网织血小板的检测,并对它们的检测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12例ITP病人网织血小板百分比(RP%)测量结果为(28.87±8.91)%(范围从15.16%±44.98%),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例治疗后的ITP病人RP%为(9.06±3.87)%,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12例AA的RP%为(5.96±3.01)%(范围从2.50%±14.49%),低于正常对照组,RP绝对值为(1.57±1.90)×10^9/L,结果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36例ALL组RP%为(12.20±5.33)%,30例ANLL组RP%为(10.83±5.16)%,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RP绝对值为(139.67±80.06)×10^9/L,RP绝对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0)。5例MDS病人RP%为(21.75±7.37)%,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分析了6例病人骨髓巨核细胞检测结果,并与RP%结果进行了对照分析,发现6例病人的网织血小板的检查结果与骨髓巨核细胞检查结果相符。结论RP%及RP在不同血液疾病中的测定结果显示RP%对于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病因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围产期处理及产后出血情况。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1年8月茂名市人民医院及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218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根据分娩前血小板计数51×109-99×109/L、21×109-50×109/L、≤20×109/L分为A、B、C三组,每例患者针对原发病治疗,产前根据病情适当给予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输入血小板治疗,分析各组的产后出血情况。结果A、B、C三组的产后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67%、7.46%、28.20%;平均出血量分别为(600±80)、(600±120)、(900±200)ml,产后24h平均阴道流血量分别为(250±30)、(250±80)、(500±100)ml,C组平均出血量及24h平均阴道流血量与A、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给予对应治疗,适时终止妊娠可有效改善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栓塞 (PE)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患者置入下腔静脉滤器 (IVCF)对PE反复发作的预防作用及安全性。方法我院1998年10月~2002年10月经同位素肺通气/灌注扫描、下肢深静脉造影及血管超声明确诊断的急性肺栓塞 (APE)合并DVT患者15例 ,男9例 ,女6例 ,年龄40~66(54±7)岁 ,大面积PE10例 ,次大面积PE5例 ,均予尿激酶、低分子量肝素及华法令溶栓、抗凝治疗。治疗后显效9例 ,有效6例。在溶栓、抗凝治疗后9~21d行IVCF置入。滤器置放于双肾静脉以下的腔静脉内 ,分别于置入滤器后3d、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摄腹部平片及行超声检查观察滤器位置及病人的临床症状。结果15例DVT患者置入IVCF全部成功 ,随访病例无丢失 ,随访率100 %。置入15枚IVCF ,随访无1例发生滤器超过肾静脉水平或滑入髂静脉 ,彩超检查未发现IVCF内血栓形成 ,15例患者随访2~26个月 ,无一例死亡及再次发生PE ,有2例分别于置入后3个月、12个月感活动后胸闷 ,经同位素肺通气/灌注扫描检查未见异常。结论本组15例置入IVCF患者 ,均证实为大面积或次大面积PE合并DVT,临床属高危PE ,且已予正规抗凝、溶栓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 ,为预防PE反复发生而置入IVCF,定期门诊随访2 -26个月 ,无1例再发PE ,证明IVCF是预防P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应用Aegisy式可回收滤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创伤骨科收治的急性或亚急性单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92例,Aegisy滤器经股静脉植入下腔静脉,第2天开始进行溶栓治疗,治疗后10~15 d观察患者患肢愈合情况,采用超声以及血管造影证实下肢静脉内无新鲜或游离血栓,采用抓捕器将Aegisy可回收滤器取出,下肢静脉造影术复查,并同时抗凝治疗。结果全部患者置入成功,Aegisy滤器释放均无明显前跳和回缩现象,介入治疗及造影复查过程中,滤器无移位。置入滤器时间平均(16.8±1.3)d,89例患者回收滤器成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经治疗效果明显,疼痛减轻,无肺动脉栓塞症状。结论 Aegisy可回收滤器能够明显改善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症状,具有置入定位准确、捕获血栓能力高、回收成功率高等优点,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体外培养东方田鼠鼠肝细胞的实验体系。方法采用下腔静脉插管原位灌注结合胶原酶灌注法分离纯化出肝细胞,在改良Eagle培养基(Dulbecco’sModifiedEagleMedia,DMEM)中培养,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AO.EB染色观察测定其活率来评价细胞质量。结果一只东方田鼠肝脏一般可获得1.5×10^8~3.0×10^8个细胞,活率达95%,完全符合实验要求。刚分离的东方田鼠肝细胞呈圆球形,大小均匀,培养3h后,大部分肝细胞出现贴壁,形态呈扁平状。培养24h后,伸展良好,并成片生长。结论下腔静脉插管原位灌注结合胶原酶灌注法可以分离出高纯度和活率高的东方田鼠肝细胞。  相似文献   

12.
诸锡奇  赵伟 《中国微循环》2009,13(6):554-556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间歇气囊压迫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选择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经下腔静脉滤器植入的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间歇气囊压迫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肢周径,血栓复发率。结果经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大小腿周径缩小,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实验组患者血流变指标,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在随访6~12个月,患者无血栓后遗症,下肢肿胀感消失。结论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联合间歇气囊压迫治疗对于急性下肢深脉血栓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外周血WBC、CRP和血糖在早期识别手足口病重症重型病例中的价值。方法通过电子病历检索系统,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普通病例(1期组)681例和重症重型病例(2期组)239例,比较两组的WBC、CRP及血糖值并绘制上述3项指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及约登指数,确定最佳临界值,并探索联合检测方法的可行性。结果①两组WBC、CRP和血糖值均为非正态分布数据。1期组和2期组WBC的中位数分别为11.4和11.3×10^9·L^-1,CRP中位数均为8mg·L^-1(CRP〈8mg·L^-1计为8mg·L^-1),1期组和2期组血糖的中位数分别为5.0和5.6mmol·L^-1。②采用Stata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1期组和2期组WBC经log转换后呈正态分布,但方差不齐,采用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7)。1期组和2期组CRP和血糖均采用非参数统计方法,两组CRP和血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③根据WBC、CRP及血糖绘制ROC曲线,3项指标的AUC值分别为0.512、0.405和0.625。WBC的最佳临界值为7.85×10^9·L^-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7%和18.4%。血糖的最佳临界值为5.25mmol·L^-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0.7%和59.0%。④将WBC和血糖的最佳临界值进行串联检测的敏感度为37.3%,特异度为81.2%。结论WBC和(或)血糖在早期识别手足口病重症重型病例的准确性较低,而CRP不能作为识别手足口病重症重型病例的指标。WBC和血糖串联检测可提高诊断试验的特异度,但未提高诊断试验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下腔静脉滤器置入预防肺栓塞是有效的,也为手术取栓提供了安全保障。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85/2010 FMJS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有关下腔静脉滤器材料学的发展,置入的适应证、禁忌证,置入技术,并发症及置入后抗凝问题方面的文献。 结果与结论:下腔静脉滤器材料学发展迅速,其置入技术显著提高,但对其临床应用指针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对于置入后抗凝问题认识也存在差异,而滤网位置偏移、游走、成角及腔静脉穿孔和对周围脏器的损伤报道随着下腔静脉滤器应用的增多而相应增多。下腔静脉滤器置入预防肺栓塞的临床疗效是值得肯定的,但应该高度重视置入后的并发症及其严重性,相信随着下腔静脉滤器材料学的进一步发展及生物相容性的提高,其临床应用前景会越来越广阔。关键词:下腔静脉滤器;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置入;综述文献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6.033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产儿颅内出血(ICH)与外周血血小板参数变化的关系,分析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αHPA-2基因多态性与ICH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5年5月至2007年5月在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胎龄〈34周、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生后2周内头颅B超检查结果,分为ICH组和无ICH组。ICH组根据ICH分度结果分为轻度(Ⅰ和Ⅱ度)和重度ICH(Ⅲ和Ⅳ度)亚组。人选患儿在入院第2天检测血小板各项参数,采用PCR及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法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ctHPA~2基因多态性。各组等位基因比例采用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结果ICH组纳入68例,其中轻度ICH亚组53例,重度ICH亚组15例;无ICH组纳入75例。ICH组PLT和平均血小板体积(PCT)显著低于无ICH组,P〈0.05;重度ICH亚组较轻度ICH亚组上述指标下降更显著,P〈0.05。ICH组58/68例、无ICH组65/75例成功进行了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αHPA-2基因多态性检测。ICH组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clHPA_2的各基因型比例为:1Tr77.6%(45/58例),TM17.2%(10/58例),MM5.2%(3/58例);M基因频率为13.8%(16/116频次);无ICH组为,ITr89.2%(58/65例),TM10.8%(7/65例),MM0;M基因频率为5.4%(7/130频次)。两组M基因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轻度ICH亚组与重度ICH亚组M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5% vs 20.0%)。ICH组和无ICH组各基因型比例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含有M等位基因患儿PLT和PCT显著低于无M等位基因患儿。结论①ICH早产儿存在血小板参数异常现象;②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αHPA-2基因多态性与早产儿ICH发生的关联性值得更细化的研究;③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αHPA-2M等位基因可能与早产儿ICH的严重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妊娠后期胎儿肝静脉的发育状况,从而为肝发育异常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临床及常规超声检查排除各种病变的正常单胎妊娠胎儿118例,孕龄26~40周;采用多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进行扫查,观察胎儿肝左、中、右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的类型,肝静脉的内径与属支、相互夹角以及血流动力学的状态.记录相关数值并进行分析.结果:肝中静脉与肝左静脉合干后汇入下腔静脉(Ⅰ型)者57例(48.3%),肝左、中、右静脉分别汇入下腔静脉(Ⅱ型)者53例(44.9%),肝中、右静脉合干或出现肝右后静脉等(Ⅲ型)者8例(6.8%).随孕周增加,肝静脉内径增加,肝左、中、右静脉内径分别为(0.34±0.04)cm、(0.35±0.04)cm、(0.36±0.05)cm,与孕周有较高的相关性.可观察到的肝静脉属支1~4支不等.肝右静脉与肝中静脉之间的夹角为(56.8±14.2)°,肝中静脉与肝左静脉之间的夹角为(50.7±19.4)°,肝左静脉与肝右静脉之间的夹角为(98.4±20.3)°.肝静脉和下腔静脉血流频谱为三相,随孕周增加a/s值逐渐减小.以上各数值未见明显性别差异.结论:胎儿肝静脉发育状况与成人不同,胎儿肝静脉属支变异较大.本研究可以丰富与完善肝静脉发育影像学知识,提高肝静脉发育异常胎儿临床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分期递增式球囊扩张技术在布加综合征(BCS)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腔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34例BCS合并下腔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32~53岁。均采用分期递增式球囊扩张技术治疗,即无论新鲜或陈旧性血栓,病变部位导丝开通后行小球囊(8 mm)第1次扩张并予抗凝治疗,1周后采用小球囊(12 mm)第2次扩张,1个月后行大球囊(18~25 mm)扩张治疗。观察手术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近期通畅率及实验室相关指标。结果 最终手术成功开通33例,成功率97.06%(33/34);其中新鲜血栓14例(14/34)均行经导管溶栓后下腔静脉血栓清除,血流恢复,病变段开通。1例未开通者为下腔静脉长段闭塞,在第1次扩张时反复尝试均无法通过闭塞段,改行下腔静脉-右心房转流手术。33例在1周后行12 mm球囊扩张和1个月后大球囊扩张时导丝均能顺利通过病变段,顺利实施球囊扩张术。33例扩张成功患者在小球囊第1次扩张前碱性磷酸酶、胆红素和血小板水平分别是(111.91±22.38)U/L、(20.76±1.82)U/L和(103.85±21.98)×109/L,在大球囊扩张术前分别是(78.88±10.04)U/L、(19.79±2.03)U/L和(137.27±17.68)×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741、2.039、6.802,P值均<0.05);但红细胞、白细胞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指标变化不明显。大球囊开通术后6个月患者门脉高压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腹水消减、肝脾缩小、肝功能好转。住院及随访期间均无患者死亡。围术期未发生致死性肺栓塞、下腔静脉破裂、心包填塞等严重并发症;溶栓期间未发生症状性肺栓塞和致死性肺拴塞。33例患者术后6个月、1年经彩超复查显示下腔静脉通畅率分别是96.97%(32/33)、90.91%(30/33)。结论 分期递增式球囊扩张技术,应用于BCS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腔内治疗过程中安全有效,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