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7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服药依从性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388例门认孤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中力,服药依从性与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社会功能陶陷筛选量表(SDSS)及副反应量表(TESS)的评定与分析。结果:服药依从者69.1%,病程〉5年者依从性比≤5年者差;自知力障碍越重者依从性越差;BPRS总分其思维障碍、敌对猜因子分越高者依从性越差;SDSS及TESS“A”栏(严重度)评分越高者依从性越差。结  相似文献   

2.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脑转移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转移瘤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方法,临床结果。方法:采用单纯SRS治疗颅内转移瘤33例,SRS+WBRT治疗42例,31例行单纯全脑放疗。单纯SRS治疗的剂量为14~22Gy/单次,SRS+WBRT则在单次SRS后在行全脑放疗30~40(y)3~4周,单纯WBRT治疗剂量40~50Gy/4~5周。结果:经2~3年随访,SRS组33例PR+CR局部控制率87.8%,一年生存率75.8%,两年生存率45.5%;SRS+WBRT组41例,CR+PR92.9%,一年生存率88.1%,两年生存率47.6%;两组对照无显著差异(P〉0.10),但无对照有显著差异(P〈0.05),WBRT组31例,CR+PR87.1%,两年生存率25.8%,与SRS+WBRT组对照无显著差异(P〉0.10),瘤生存率分别为48.4%  相似文献   

3.
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Fuld物体记忆测验(FOM)、快速词汇测验(RVR)、积木测验(BD)和数字广义测验(DS)对8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状况进行评定。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FOM、RVR、BD和DS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FOM、RVR、BD,P〈0.001;DS,P〈0.005)。相关分析发现,RVR和BD与BPRS得分呈负相关,FOM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自知力教育对恢复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的作用。方法将精神分裂症95例随机分成药物组48例,自知力教育联合药物治疗组47例,分别于入院时和出院时进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表(ITAQ)测定。入院后1周内和入院后6周分别进行服药依从性评定。结果BPRS量表二次评定联合组与药物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ITAQ在入院时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出院时联合组得分(18.4+3.5)高于药物组(13.7+3.8),P<0.01;服药依从性改善联合组优于药物组(P<0.01)。结论提示自知力教育是恢复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模拟家庭环境住院治疗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服药依从性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 通过模拟家庭环境住院治疗与常规住院治疗的对照,采用BPRS、SDSS对疗效及社会功能的缺陷进行评定。结果 研究组病人出院1月后的BPRS分、SDSS分明显好于对照组,服药依从性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 模拟家庭环境住院治疗能提高病人的服药依从性,改善精神症状及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6.
脑血管疾病与动态血压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动态血压监测技术(ABPM)观察240例腋血管病(CVD)患者和40名正常成人。其中脑动脉粥样硬化4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8例,脑出血36例,脑血栓形成40例,腔隙梗塞90例。ABPM监测结果显示:正常人血压波动呈长柄“构”型,少数正常人(2.5%)昼夜节律消失。240例CVD患者ABPM异常者228例(95.0%),其中平均收缩压(MSBP)、平均舒张压(MDBP)超过正常值者189例(78.8%),夜间基础血压>14.6/9.3kPa(1kPa=7.5mmHg)165例(68.8%),血压波动较大者122例(50.8%)(即每小时之间相差>20%),其中多数合并存在MSBP、MDBP升高;低血压状态28例(11.7%),血压正常15例(6.3%);昼夜节律逆转10例(4.2%)。血压异常包括高血压、低血压、血压波动、夜间血压高值等多种类型,它们与脑血管病发病有密切关系。ABPM比传统的随测血压有诸多优势,并指导临床用药和估计血压异常的预后。因此,ABPM对于研究血压异常在CVD发病中的作用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精神分裂症的自知力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为探讨精神分裂症的自知力的临床价值及其相关因素,对11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自知力与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阴性症状量表(SANS)、阳性症状量表(SAP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中的疗效总评项目(CGI-GI)、治疗依从性的评定及其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自知力完整者占11.0%;自知力评分越高,BPRS、SANS、SAPS、CGI-GI和治疗依从性评分越高;自知力与BPRS、SANS、SAPS中的某些症状因子评分,以及受教育年限也有显著相关性,而与年龄、病程、住院次数及住院总时间无显著相关性。提示自知力与其它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及其变化、疗效、治疗依从性均有密切的关系,自知力的评定对精神分裂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精神分裂症病人维持治疗中的依从性研究   总被引:90,自引:2,他引:90  
为了研究门诊精神分裂症病人在维持治疗中的依从性,对397例门诊精神分裂症病人在维持治疗中的服药依从性采用直接面询法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完全依从的有299例,占75.3%,部分依从和不依从的有98例,占24.7%。>30岁组的依从性较≤30岁组的好(P<0.01),家庭人际关系好的病人依从性优于家庭人际关系差的病人(P<0.01),目前精神症状严重的病人、维持治疗药物剂量(折合氯丙嗪剂量)>300mg/d的病人、MorningSide康复状态量表评分高的病人依从性差。经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影响服药依从性的主要因素为:家庭人际关系、维持治疗药物剂量、维持治疗时间、慢性精神病病人标准化精神症状量表评分。认为提高病人的依从性能减少疾病的复发。  相似文献   

9.
脑血管疾病与动态血压监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动态血压监测技术(ABPM)观察240例脑血管病(CVD)患者和40名正常成人。其中脑动脉粥样硬化4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8例,脑出血36例,脑血栓形成40例,腔隙梗塞90例。ABPM监测结果显示:正常人血压波动呈长柄“杓”型,少数正常人(2.5%)昼夜节律消失。240例CVD患者ABPM异常者228例(95.0%),其中平均收缩压(MSBP),平均舒张压(MDBP)超过正常值者1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导了在上海市城乡社区对362例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连续三次家访中服药依从性的二种面询法的比较,结果表明,不依从组的年复发次数为依从组的3倍多(P〈0.01),依从性的优劣对残留症状及社会功能均产生明显影响(P〈0.05),并分析了有关影响因素,作者认为:在社区服务中,探讨和评估患者服药的依从性至关重要,本文系列研究之一。  相似文献   

11.
影响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影响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疗效的关键因素。方法 对 57例单用利培酮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采用一系列标准评定工具对 39个临床指标进行定量或半定量评估。并作Logistic回归分析。将治疗后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 (BPRS)减分率≥ 30 %者确定为“有效”。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 :服药依从性 ,MMPI中Sc、Si、D因子 ,治疗前BPRS 2和BPRS 4因子 ,TESS 3因子 ,家族史 ,起病形式 ,意识模糊 ,住院时间与利培酮疗效有关 ;经多因素分析有服药依从性 ,MMPI(Sc) ,BPRS 2 ,家族史 ,意识模糊等 5个指标选入回归方程。结论 影响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疗效的关键因素依次为服药依从性 ,MMPI中精神分裂因子 ,阴性症状 ,家族史及意识模糊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287例免费服药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病程,一般情况调查表,自知力,服药依从性与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及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的评定与分析。结果:服药依从者70.7%;病程>5年者依从性比≤5年者差;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服用经典抗精神病药组(包括氯氮平);自知力障碍重者依从性差;BPRS总分其思维障碍、敌对猜疑因子分越高者依从性越差;SDSS及TESS(严重度)评分越高者依从性越差。结论:提示患者文化程度高、社会支持系统好、药物不良反应小、有自知力者服药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联合家庭干预和认知领悟治疗法 ,观察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维持治疗中依从性和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 2 0 0 1年 6月至 2 0 0 1年 12月间入住我院的 11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干预组 :药物加家庭干预加认知领悟治疗 ,对照组 :药物加普通心理治疗 ,出院后随访 1年。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 (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查表 (SDSS)评价疗效 ,观察依从性、复发率和病残率。结果 干预组完全依从性、不依从性、BPRS评分、SDSS评分、治愈率、复发率和病残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结论 家庭干预和认知领悟治疗能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维持治疗中的依从性 ,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社区精神病患者日间康复照料机构"快乐之家"的康复效果.方法 对进入"快乐之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综合康复服务模式,并随访1年.在入组前、随访6个月及1年时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社会支持评价量表(SSRS)进行评估.共入组64例,完成随访61例.结果 经过"快乐之家"1年的综合康复治疗,61例患者的BPRS分值下降(基线:43±15,6个月:35±13,1年:30±6,F=17.89,P<0.001)、ADL分值也下降(基线:19±6,6个月:15±3,1年:15±3,F=16.96,P<0.001),SSRS分值提高(基线:27±5,6个月:31±6,1年:35±7,F=22.99,P<0.001).SDSS分值无明显变化.结论 社区"快乐之家"对促进社区精神病人的全面康复有着正性促进作用,该康复模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全程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全程综合性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1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药物组各58例,其中脱落7例。两组均接受抗精神病药治疗,干预组同时接受全程综合干预措施1年。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住院病人护士观察量表(NOSIE-30)、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分别于入组时及干预结束时进行评估。结果:入组时,两组所有量表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干预结束时,干预组的BPRS、NOSIE-30中的总消极因素及SDSS评分均明显低于药物组;而NOSIE-30总分、总积极因素及GQOLI评分均明显高于药物组。结论:全程综合性干预措施有助于改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促进其社会功能的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家庭心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家庭心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及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将84例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药物组。干预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从患者精神症状基本缓解开始实施家庭心理干预。药物组仅接受药物治疗。入组时和治疗9个月、1年后分别进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定。结果:经9个月的家庭心理干预后,干预组BPRS总分及自知力因子分与药物组相比明显降低。1年后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复发率和病残率均以干预组显著较好。结论:家庭心理干预对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改善其社会功能,防止复发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dentify the predictors of outcome at one year follow-up after the first psychotic episode of schizophrenia. Seventy-nine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 patients were assessed monthly with the 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 (BPRS), Scale for Assessment of Positive Symptoms (SAPS), and Scale for Assessment of Negative Symptoms (SANS) after discharge from their first hospitalization. Outcome measures were presence of relapse and rehospitalization, level of global functioning, employment status and severity of symptoms at one year. A total of 33% of the patients had a relapse, and 12.1% were rehospitalized during one year follow-up. Premorbid childhood functionality was worse in patients who had relapse, but 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premorbid adjustment scores and BPRS, SANS and SAPS scores at one year.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duration of untreated psychosis (DUP) between patients who had relapse and not; however, the patients who had double relapse, had longer DUP than those without relapse. The time period between discharge and rehospitalization was shorter in patients with longer DUP. Functionality in childhood and noncompliance to the treatment independently contributed to the relapse rate. Functionality in late adolescence independently contributed to the Global Assessment of Functioning (GAF) scale score at one year and the GAF score at discharge appeared as a predictor of employment. The results of the present study suggest that treatment compliance and early premorbid adjustment level seem to be important predictors of relapse rate in first episode schizophrenia.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社区监管和药物自我处置程序化训练对首发分裂症康复效果的经济效益。方法对纳入社区管理的首发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48例和对照组50例,并进行为期18个月的追踪随访,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及自编调查表评定。结果两组比较,干预组的患者精神症状较稳定,后续住院费用较省,工作收入较多。结论在社区监管的基础上开展药物自我处置程序化训练能更好地改善首发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和社会功能,降低后续住院医疗费用,可作为首发分裂症患者有效的康复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社区干预和训练对首发精神分裂症康复效果.方法: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纳入社区管理,随机分为干预组27例和对照组29例,进行为期1年的追踪随访,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 ),在人组、干预半年和1年时进行康复效果评估.结果:干预组在随访1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社区已婚精神分裂症患者婚姻状况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抽查南宁市3个城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自编调查表、综合生活质量评定问卷(GQOLI-74)、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入户调查。结果:已婚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控制与改善优于未婚者,其日常生活能力、社会功能、综合生活质量评分高于未婚者。精神分裂症患者职业状况与GQOLI-74生活质量呈正相关;SDSS、ADL、BPRS与GQOLI-74呈负相关。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婚姻及职业状况与生活质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