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关针刺刺激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林 《中医药信息》1990,7(5):17-19
针刺刺激对人体的影响,是人们所共知的。正确适宜的刺激,无疑对人体有所裨益。本文就针刺刺激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有谬误之处,请同道指正。刺激量与补泻的关系针刺刺激量,简单地说就是针刺的程度,它在理论上是抽象的,只有在实际使用时才能加以具体化、客观化。各种针刺手法的运用,只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正邪的盛衰等,才能确定怎样的刺激量。随手法完成,机体出现客观反应。如对原来胃功能低落者,轻刺激可使之兴奋(胃收缩波幅频  相似文献   

2.
谈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早期针刺治疗刺激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简称面瘫)在150年以前由英国神经科医生Dr.Charles Bell首先报道,从临床看Bell所述的面瘫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特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常称贝尔面瘫或麻痹,是由面神经管段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相似文献   

3.
针刺手法刺激量定量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随着针刺手法研究的逐步深入,对针刺手法刺激量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刺激量进行了更加具体、深入的研究,而不是局限于继承古人对针灸刺激量比较模糊的认识理论。本文拟就针刺手法刺激量定量化的研究从理论、实验及临床三方面做一综述。针刺手法刺激量定量化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并且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针刺刺激量是指在临床施治针具刺入机体时,针具或以针具为媒介对机体所产生或传递的能量。针刺刺激量对针刺效应影响的研究是当前针灸学领域最重要,也是最为热点的研究课题。针刺刺激量直接影响针灸临床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影响针刺效应的因素较多,针刺刺激量为其中之一,且直接影响针灸临床的疗效,因而历来为针灸同行所重视。针刺刺激量的影响因素是学者研究的热点方向,就该方面的国内研究进展做系统性回顾,旨在为针刺疗法研究提供文献参考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6.
针刺补泻法与刺激量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煦东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7):1772-1772
针刺的治疗作用是通过针刺的补泻手法来实现的,而补泻手法是提高针刺疗效的关键。针刺补泻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机体产生刺激的过程。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生理病理功能状态的不同,补泻过程中,机体所需的刺激量和所适应的刺激量则不相同。所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掌握针刺补泻的量的大小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根据《内经》相关条文从病性判断、得气标准、针具选择、针刺深浅、留针时间5个方面探讨针刺刺激量,提出针灸临床应仔细审求辨证论治、综合判断得气指征、合理选择针灸器具、准确把握针刺深浅、适度控制留针时间。  相似文献   

8.
影响针刺效应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以往多认为与机体的机能状态、腧穴的特异性、针刺手法及选择针刺时间等因素有关。然而,笔者从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注意到,针刺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和药物疗法一样,还有一个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即针刺刺激的输入“剂量”和维持一定的有效刺激时间的因素。本文拟就此问题,以针刺后人体皮肤血流量的变化作为指标,从一个侧面予以探讨,实验方法1.对象:受试者为以腰痛作为主诉的患者30名,其中男性18名,女性12名,年龄22~70岁。2.针刺方法:选择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均为双侧)、腰阳关及阿…  相似文献   

9.
小鼠实验是研究针刺作用机制的主要方式,文章从针刺小鼠安全刺激量入手,探讨针刺过程中如何保障小鼠的生命安全.总结分析了针具、选穴、针刺量学参数、得气等与安全刺激量之间的关系.探讨量学研究的主流观点及对实验的指导意义,强调开展针刺小鼠安全刺激量研究的必要性,减少实验动物无谓的牺牲,科学、合理、人道地使用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10.
定量描述针刺刺激量及其效应的规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屠健如 《中国针灸》2012,32(4):363-366
目前对针感的定量性描述方法尚欠完善,阻碍了针刺量效关系的深入研究。根据既往针刺定量研究中的成果及临床经验,笔者提出了针刺刺激量的定量描述规则(M-QNS),并设计了简要的针刺刺激量-效应调查表(F-QNS-E),M-QNS规则和F-QNS-E表均可用于针灸随机对照试验和针灸临床。  相似文献   

11.
浅谈针刺手法的刺激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报春  刘超 《陕西中医》1998,19(10):460-460
<正> 针刺手法是我们在针灸临床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各种针刺手法刺激量虽然不同,但均以激发经气,调整脏腑功能,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因此掌握好针刺手法是针刺作用产生的关键之一。而在临床治疗时,手法的运用要恰到好处,刺激强度不可过大或过小,过大则恐伤机体正气,增加患者病痛;过小则又不能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平补平泻针刺法,观察不同刺激量针刺天枢穴治疗中风后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中风后便秘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30例.药物组采用乳果糖口服液口服;弱刺激量组采用天枢穴弱刺激量针刺;强刺激量组采用天枢穴强刺激量针刺.3组均常规采用药物控制基础疾病及康复训练治疗.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大便性状评...  相似文献   

13.
临床上掌控针灸刺激量是决定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本文就针灸刺激量的概念、因人因病控制针灸刺激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临床医学的目的是为了治病救人,针灸医生应该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不断提高临床思辨水平,完善治疗技艺,达到在中医针灸标准化基础之上的更高层次的个性化、人性化的治疗目标。  相似文献   

14.
15.
大小刺激量捻转补泻法对血虚证大鼠红细胞计数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大小刺激量捻转补泻法与补泻效应的关系。方法 :70只Wistar大鼠采用断尾放血法造成血虚证模型 ,随机分为 7个组 (A、B、C、D、E、F、G组 ) ,每组 10只 ,A、B组为对照组 ,C、D、E、F、G组分别采用不同捻转参数 (捻转幅度、频率和时间 )的捻转补泻手法针刺血虚证大鼠的“足三里”穴 ,观察对红细胞计数的影响。结果 :不同捻转幅度、捻转频率和捻转时间决定的捻转补泻法对血虚证大鼠模型的红细胞计数可产生不同影响。当捻转刺激量≤ 2圈 /次、60次 /min、2min操作时间时 ,呈现补法效应 ,当捻转刺激量大于此时 ,呈现泻法效应。结论 :以刺激量大小决定的捻转补泻法是客观存在的 ,并存在一个临界点 ,当刺激量小于这个临界点时产生补的效应 ,大于这个临界点时则产生泻的效应。  相似文献   

16.
从针刺刺激参数探讨补泻手法与轻重刺激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针刺刺激参数探讨补泻手法与轻重刺激的关系200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系许建敏徐向东刘炎有关补泻手法与轻重刺激关系的文献论述不少,但多从手法的定性方面加以分析。本实验通过“针刺手法测定仪”测取补泻手法的刺激参数,对这些客观指标进行定量的分析比较,并...  相似文献   

17.
针刺量-效关系成形于《黄帝内经》,其媒介逐渐由主观定性发展为客观定量,最初将针感有无作为针刺起效的主观定性标准,并沿用至今;随之出现的区分类型及程度的针感量表,标志由定性向定量的升级。《黄帝内经》通过监测脉象大小判断针刺起效,展现出朴素的客观定量思想,最终发展为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客观量化指标,间接体现针刺量-效关系,并为针刺疾病谱和机制的探索提供证据。自石学敏院士明确“针刺手法量学”概念之始成为系统研究,直至近年来手法参数仪器的问世,使得针刺量-效关系逐渐可视、科学。针刺须本于“治神”方能显效。针刺治疗量是介于最小针刺有效治疗量与针刺极量的一个区间,当此区间内某治疗量达到感觉产生阈值时,针感得以体现。新型针刺法虽未有针感产生,但治疗量已达最小针刺有效治疗量,西方针刺研究所设治疗量多低于最小针刺有效治疗量。目前这一区间的界定有待进一步开展针刺量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治疗中,针刺拮抗肌的效果,分析不同刺激量差异。方法:选取24例患者为对象,在半个月中每隔5天对患者进行一次针刺治疗,分别以小刺激、中刺激和大刺激针刺量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三组相比,Hmax/Mmax、Fmax/Mmax甲组<乙组<丙组(P <0.05);Ashworth、Fugl-Meyer、Barthel评分相比,治疗前差异不大(P> 0.05);治疗后Ashworth评分相比:甲组<乙组<丙组(P <0.05);Fugl-Meyer、Barthel评分:甲组>乙组>丙组(P <0.05)。三组总有效率相比,甲组>乙组>丙组(P <0.05)。三组比较,治疗后其H-B、TFGS、DFNP间差异甚大;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各领域评分差异较大(P <0.05)。结论: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治疗中,小刺激量针刺拮抗肌的效果良好,且能大幅改善患者H反射及F波情况,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9.
从系统科学论角度剖析刺激量轻重不等于补泻的机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系统科学论角度剖析刺激量轻重不等于补泻的机理韩燕(南京中医药大学210029)大多数人都认为针刺补泻效应与病人机体的特殊反应性有关,一个最佳刺激量在不同条件下具有补泻双向作用,刺激量不等于补泻。本人从现代科学技术论中的系统科学论角度谈些看法。系统论...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