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达乌尔黄鼠(Citellus dauricus以下简称黄鼠)是松辽平原达乌尔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主要储存宿主。大面积杀灭是降低其数量的主要措施之一。目前国内采用的杀灭方法很多,但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能使灭鼠效果得以长期巩固有待进一步研究。笔者 相似文献
2.
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市郊东南,沿江总面积148.3km2,人口约13万。南通市是平原地带,温湿气候,适合鼠类生长繁殖。由于该地区鼠类生长繁殖较快,密度很高,当地的主要鼠种为褐家鼠、黄胸鼠和小家鼠等,对工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危害,对传染病的传播潜在很大的威胁,为了掌握鼠类密度趋势,为进一步的灭鼠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结合鼠类流行季节,为此,1996-2003年以来,南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都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灭鼠工作。现将近年来的灭鼠情况及效果进行分析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调查39个外资企业及农贸市场、宾馆、饮食店、副食… 相似文献
3.
周长海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3,18(5):267-267
建平县鼠疫自然疫源地的鼠害与灭鼠工作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灭鼠技术的发展相当缓慢,直到进入80年代才有新的突破性进展。本县的无鼠害单位和无鼠害地区相继出现,标示着本县的灭鼠工作进入新的阶段,有了新的进展。1 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属于我国松辽平原达乌尔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组成部分。鼠疫在我省流行有悠久的历史,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于1958年消灭了人间鼠疫,1960年控制了鼠间鼠疫,但在1985年于长岭县三团乡在历史上无动物鼠疫记载的苑家街地区深部草原发生动物鼠疫流行。之后通过常年鼠疫监测未发生动物鼠疫流行,其原因认为: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鼠疫疫源地分布在16个县(市、区),面积为5.64万km~2。曾多次发生人、动物鼠疫流行,给广大居民在生产生活上造成严重威胁。建国后,吉林省的鼠疫疫情很快得到控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现将基本情况概述如下。1 鼠疫防治成果显著1.1 吉林省鼠疫疫源地简介 吉林省鼠疫疫区位于本省西北部,根据鼠疫地区自然地理特点和动物鼠疫流行病学特点,将本省鼠疫地区划分为:低山丘陵漫岗景观区;松辽平原草甸草原景观区;西辽河风沙草原景观区。是以达乌 相似文献
6.
7.
历史上通辽地区的人、鼠间鼠疫流行是相当严重的。据史料记载,仅从1918~1958年的41年间,就有35个年份有人间鼠疫流行。共发生 31 401人,死亡 26 083人,波及 266个自然屯。在1947~1948年鼠疫大流行期间,仅通辽市就死亡近万人,占该次我国东北地区鼠疫大流行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从1948年到1960年,共发现动物鼠疫疫点113个,检出染疫啮齿类动物276只,染疫媒介类1891匹。1疫源地现状 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成立之日起,该地区即开始了有组织的全民防治鼠疫工作。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本部场区属于中国松辽平原达乌尔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一部分,疫源地面积为2256km~2,地处北纬45°43′~45°20′,东径122°24′~122°58′,位于吉林、内蒙古、黑龙江三省(区)交界处,驻地毗邻9个县(市、旗)历史上曾发生鼠疫病人5560人,死亡4473人,自1957年后未发生人间鼠疫,驻地1955~1961年鼠间鼠疫流行,1978年又从草原深处分离出2株鼠疫菌,1979年以来未发现鼠疫动物病。 相似文献
9.
半个世纪以来,吉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在社会和自然诸因素的综合作用影响下,外环境、宿主、媒介及动物鼠疫,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过程,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充分认识疫源地现状,制定正确有效科学的对策,对于控制乃至根除鼠疫,是十分必要的。1技术、综合治理措施的结果1.1技术及综合治理措施 50年来,在吉林鼠疫防治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研究,明确了吉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性质,储存宿主和媒介,空间和地理分布,流行特点,动物鼠疫好发地点及黄鼠鼠疫流行的最小密度,建立和完善了综合性鼠疫防治措施和办法。其中主要采用的技术… 相似文献
10.
马汉维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1,16(3):189-190
吉林省鼠疫防治工作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着突发鼠疫的危险。因此,正确认识吉林省鼠疫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采用适宜的技术措施,显得尤为重要。1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1.1鼠疫自然疫源地将长期存在 我省境内鼠疫自然疫源地面积5.64万km2。其中部分地区,随着农田水利和林网化建设等人类经济活动的逐年加剧,宿主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不断受到破坏,已不再可能出现对人有威胁的大规模流行。但由于环境改造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农安、长岭、乾安、前郭、通榆、双辽、镇责、洮、大安、洮北等县(市、区)的局部地区,宿主动… 相似文献
11.
吉林西北部草原是一块古老的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1962年以来,为了防治鼠疫,每年都进行鼠疫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开展春季草原大面积灭鼠和坚持在自然疫源地灭鼠地区和非灭鼠地区监测鼠情,旨在掌握其规律性,为控制动物鼠疫流行提供科学依据。1 监测方法 在自然疫源地,保护性灭鼠地区与非灭鼠地区选择有代表性的生境,建立固定监测点。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12.
溴敌隆的灭鼠效果及应用段文阳(云南省龙陵县卫生防疫站,678300)在长期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敌鼠钠盐的地区,鼠类的抗药性不断增加,致使用药浓度不断提高,且灭鼠效果逐渐下降。为解决这一灭鼠过程中的科技问题,近年来选用了溴敌隆进行灭鼠,实践证明具... 相似文献
13.
何粟海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0,(2):138-140
目的总结2009年全省春季灭鼠工作开展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为今后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提出建议。方法收集各地上报的工作和技术总结,进行汇总分析。结果经过全省的努力,2009年春季灭鼠工作部署早、投入大、组织有力、灭鼠范围广,平均鼠密度由灭前的3.4%下降到灭后的1%(夹夜法),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论只有领导重视、各部门协调配合、加大投入和宣传力度、完善监测制度和方案、科学规范用药、研究和应用灭鼠新方法新技术,才能更好地开展和完成灭鼠工作。 相似文献
14.
15.
16.
食盐加碘是防治碘缺乏病的有效措施,为了解全省碘盐测定的技术水平和结果的可信程度,促进和提高我省碘缺乏病检测的工作质量,确保病区人民食用合格的碘盐,巩固和提高已获得的防治效果,我们对全省各地区10个实验室的盐碘进行考核。1 材料与方法1.1 “标样”制备:由中国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配制的A.B.C浓度的碘盐,“标样”的真值为A:9.9mg/kg,B为18.9mg/kg,C为30.7mg/kg。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碘缺乏病防治工作回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吉林省是全国碘缺乏病(IDD)严重流行的地区之一,全省60个县市区均为IDD流行区,受IDD危害人口几乎相当于全省人口总数。建国初期,我省IDD防治工作仅在部分地区、部分人群中做些调查和治疗,1958年开始推行手工操作的食盐加碘,食用人数不足300万人,且时断时续,病情未能控制。80年代初,特别是1993年国家召开中国2000年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动员会之后,我省各级政府对消除IDD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形成了科学引路、政府组织、部门参与、有序发展的良好局面。近十年来,我省的碘盐质量逐年提高,病情逐年下降。据1998年上半年卫生部门监测,加工、销售、居民三环节的批质量合格率和样本合格率全部超过97%,碘盐食用覆盖面已达100%,IDD控制指标已接近或达 相似文献
18.
19.
吉林省“九五”期间布鲁氏菌病防治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氏菌病(简称布病)在吉林省流行较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1985 年以来,全省60个县(市、区)经考核已全部达到控制区标准,至“八五”初期已有28个县(市、区)达到稳定控制区标准。但“九五”期间,个别地区疫情明显回升,一些县(市、区)不断有散在病例发生,甚至出现人、畜间暴发点,给布病防治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现将吉林省“九五”期间的布病防治工作概述如下。1 主要成绩1.1 认真贯彻落实布病综合性防治措施,有效的遏制了布病疫情的蔓延由于市场开放,牲畜交易频繁,“九五”期间,我省布病疫情明显回升,全… 相似文献
20.
布氏菌病(简称布病)在吉林省流行已久,危害较重。自1966年以来开始在畜间采取检疫、捕杀病畜、健康畜免疫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对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源起到了积极作用。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于1985年已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布病疫区(以县为单位)控制标准”。随后,根据我省布病防制工作和疫情态势的实际情况,于1989年采取了以畜间免疫为主的检疫、免疫、捕杀病畜的综合性防制措施,并对畜间免疫程序做了调整。实践证明,该措施切实可行,为巩固和不断扩大防制成果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