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心力衰竭(HF)中医证候学研究是实现病证结合、方证对应的关键。HF证候演变起于阴阳之变,终于阴阳衰竭,不离五脏,又以心肾为中心,就此提出阴阳五脏论的演变假说。HF证候规范化亟待解决,而方法学的应用将为证候标准的建立与使用带来希望。 相似文献
2.
心力衰竭140例中医证候特点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14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辨证分析,发现气虚痰湿为本病基本病理。其中气虚痰浊为左心衰竭的主要证型,阳虚水瘀搏结为右心衰竭的主要证型,阳虚欲脱水湿瘀阻塞凝为全心衰竭的主要证型,阳虚欲脱寒凝内生为心力衰竭的危重证型。心力衰竭临床常见的演变顺序为气虚→气阴两虚→阳虚→阳虚欲脱,并由虚致实,心力衰竭程度除本虚外与标实所占比重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4.
40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和证候特征。方法:采取前瞻性调查研究的方法,制定临床证候调查表,对40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调查,采用数据库的构建、数据的录入管理,通过软件的相关功能全面收集临床资料和中医四诊所得证候资料,对流行病学特点、证型、证候要素、舌脉象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排列前5位的症状为:精神疲乏、倦怠乏力、稍有喘促、动辄喘甚、胸闷。排列前3位的舌质为:舌暗、舌淡、舌胖。排列前3位的舌苔为:舌苔白、舌苔腻、舌苔黄。排列前3位的脉象为:脉细、脉弦、脉滑。慢性心力衰竭证候要素构成比大于10%的,本虚有气虚、阴虚、阳虚,标实有血瘀、痰浊、水饮。其中最多的2个病性证候要素是气虚和血瘀,分别占81.44%和74.50%。证型分布中,气虚痰饮瘀阻占55.9%,气阴两虚、痰瘀阻络占21.3%,心阳不振、痰瘀阻络占11.6%,阳虚水泛占5.9%。结论: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以气虚、阴虚、阳虚为本,瘀血、痰浊、水饮为标。 相似文献
5.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心脏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改变,导致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的一组复杂的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和液体潴留(肺淤血、体循环淤血及外周水肿)等[1].中医学中并无心力衰竭之名,但根据其临床致病特点可将其归为心水心悸喘证水肿等范畴.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合并病与冠心病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的相关特点。方法:运用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方式,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阴虚证、阳虚证与女性正相关(P0.05),气滞证与51-60岁年龄正相关(P0.05),阳虚证与71-80岁年龄正相关(P0.05),水停证、阴虚证、热证与心功能Ⅲ级正相关(P0.05),气虚证、水停证、痰浊证、阳虚证、气滞证与心功能Ⅳ级正相关(P0.05),水停证、热证与合并脑血管意外正相关(P0.05)。结论:临床用药时应当综合考虑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及合并病因素。女性患者可酌情配伍滋阴药、温药;较年轻患者可酌情配伍健脾疏肝理气之品,年老高龄患者可酌加温阳之品;合并脑血管意外患者可以酌情运用清热、利水等治法。 相似文献
7.
8.
《辽宁中医杂志》2013,(8):1528-1530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文献检索、专家咨询、预调查信息反馈等方法设计制定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临床调查表,收集患者住院资料,并建立病例数据库。采用因子分析结合证素辨证分析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结果:共收集29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其中男124例,女172例,男女比例为1∶1.38。患者平均年龄(72.84±10.632)岁。因子分析结果得到4个公因子,运用证素辨证,并结合临床实践,分别将其命名为寒瘀互结,饮停心肺证、气阴两虚证、气阳两虚,瘀阻心脉证、热瘀互结证。其中寒瘀互结,饮停心肺证有90例,所占比例最大,为30.4%。其后依次为气阴两虚证、气阳两虚,瘀阻心脉证和热瘀互结证,分别占25.0%、24.3%和20.3%。证素分析病位证素主要为心、肺,病性证素主要为血瘀、水饮、气虚、阴虚和阳虚。结论: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分布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可将其分为加重期和缓解期进行分阶段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收集广东省中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收治的3 3 3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中医诊断、中医证型、合并症等的分布规律。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各项合并症所占比例,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糖尿病心脏瓣膜病高脂血症。慢性心力衰竭中医病性证素先后顺序为气虚血瘀痰浊阴虚阳虚水饮血虚气滞。慢性心力衰竭病位心脾=肺肾肝。中医证型最多为气虚痰瘀证,占19.82%,而后依次为气阴两虚痰瘀(占13.81%),气虚血瘀(占11.4 1%),气阴两虚血瘀(占10.21%),阳虚水泛兼瘀血阻络(8.11%),其他证候较为分散。证候虚实中,单纯性虚证占6.9 1%,单纯实证占6.3 1%,本虚标实证占86.7 9%。结论:慢性心力衰竭病性本虚以气虚、阴虚、阳虚为主,标实以瘀血、痰浊、水饮为主,本病病位主要涉及心、脾、肾,中医证型以气虚痰瘀、气阴两虚痰瘀、气虚血瘀、气阴两虚血瘀证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与左室功能的关系。方法:调查2006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北京地区的3所三级甲等中医院心力衰竭(CHF)住院患者。建立临床调查表(CRF)及ACCESS数据库;组织课题研究人员进行填表培训,经一致性检验通过,查阅病历填写CRF,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收集有效病例155例,证素分布规律研究显示,CHF患者中证素出现频率较高的前4位依次为气虚证、血瘀证、痰阻证、阴虚证,其中气虚证出现在82.5%的CHF患者中。临床实际证型分布规律研究显示,155例CHF患者中共出现63种证型,其中只出现一次的有47种证型,而出现频次超过10次的仅有4种证型,重复率均较低。分类证型分布规律特征研究显示:心衰患者以虚实夹杂居多。从水饮证、气虚证、血虚证、血瘀证、阴虚证、痰阻证、阳虚证到气滞证,LVEF值呈现依次升高的趋势;从水饮证、气滞证、气虚证、阳虚证、痰阻证、血瘀证、阴虚证到血虚证,LVDd呈现依次减小的趋势,水饮证和气虚证在LVEF和LVDd都列于左室功能较差的位置。按分类证型研究,有气虚证与无气虚证相比,LVDd更大、LVEF更小,有水饮证与无水饮证相比,LVDd更大、LVEF更小。研究显示临床实际证型复杂多样,分布趋于分散,缺乏规律性。结论:CHF常见证素依次为气虚证、血瘀证、痰阻证、阴虚证;分类证型以虚实夹杂居多;临床实际证型缺乏规律性。中医证候与左室功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气虚证与水饮证是反映左室功能下降的重要证素。中医证候诊断亟待规范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制定心力衰竭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表.方法 进行心力衰竭中医信息条目的 文献回顾,专家咨询和预调查.结果 通过对心力衰竭中医信息条目的 文献回顾,总结既往研究有关心力衰竭中医证候流行病学特征;制定专家咨询表,广泛征求不同地区专家的意见,就其对心力衰竭证候分布规律的认识进行归纳;制定进行预调查,检验临床医师及心力衰竭患者对调查内容理解程度、反应程度,据反馈的信息对相关条目进行调整,形成正式流调表.结论 总结前期文献研究成果,集成当代专家集体智慧,科学地制定心力衰竭中医证候流行病调查表,是进一步实施流调研究的可靠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定心力衰竭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表。方法进行心力衰竭中医信息条目的文献回顾,专家咨询和预调查。结果通过对心力衰竭中医信息条目的文献回顾,总结既往研究有关心力衰竭中医证候流行病学特征;制定专家咨询表,广泛征求不同地区专家的意见,就其对心力衰竭证候分布规律的认识进行归纳;制定进行预调查,检验临床医师及心力衰竭患者对调查内容理解程度、反应程度,据反馈的信息对相关条目进行调整,形成正式流调表。结论总结前期文献研究成果,集成当代专家集体智慧,科学地制定心力衰竭中医证候流行病调查表,是进一步实施流调研究的可靠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辨证施护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影响。方法:将本病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依据进行辨证施护,观察护理前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治疗护理后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两组疗效及随访半年复发人数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辨证施护能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医证候评分,疗效较好且能减少复发次数。 相似文献
14.
分析中医肾病证候研究现状,综合古今相关文献资料及现代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整理肾病娃候信息。用证素辨证方法,识别肾病病位证素及病性证素,明确中医肾病证候类型、证候名称及辨证要点,补充完善中医肾病证候的规范化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及周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医证候规律,探索证候要素分布特点,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可鉴思路。[方法]课题组收集入组148例CHF患者临床资料,按照中医诊断标准,统计分析并探讨其分布规律。[结果]CHF病例男女比例0.83∶1,平均年龄(64.6±11.2)岁。CHF中医证型分布以气阴两虚证为主,其次为气虚血瘀证,之后依次是心肺气虚证、心肾阳虚证、阳虚水泛证、痰饮阻肺证;证候要素组合特征以两证组合为最多,之后依次是三证、单证、四证、五证组合。[结论]148例CHF患者中医证候要素组合中多数以心肺气虚为基础,中医证型分布及变化有其特定的规律性,阳虚水泛证的病情稍重;从病位来看,CHF病位不仅在心,还可涉及肺、肝、肾、脾等其他脏器,随着CHF病程的延长,病因病机也在随时发生变化,证型则趋向于由气虚到气阴两虚或气虚血瘀,最终发展为阳虚水泛为主的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舒张性心力衰竭(DHF)患者中医证候分布与组合规律,探讨DHF与中医证候分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四诊信息调查表进行调查,分析124例DHF患者的基本信息并进行辨证分型,探讨DHF证候类型和证候组合特点。结果患者年龄多在60~70岁,女性多于男性,心功能以Ⅱ、Ⅲ级为主,以气虚、痰浊、气滞、血瘀、水停、阳虚和阴虚为常见证候,其中常见二证、三证组合,以气虚痰浊或兼血瘀为主要表现形式。结论本研究为DHF中医证候标准化提供了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8.
226例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候调查及病死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我院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方法:利用数据库收集并分析22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住院资料.结果:226例心力衰竭患者平均年龄为(70.00±10.24)岁;中医辨证标实证中血瘀、痰阻者所占比例最多,本虚证中以气虚最多见,其次为阴虚;住院病死率为5.75%,1年病死率为9.29%;在基础治疗上加用中药治疗能降低死亡率.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具有相对独立的临床特征,中医证候以血瘀、痰阻、气虚、阴虚证为主.慢性心力衰竭,采用综合的治疗手段,发挥中医药特色,具有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20.
《陕西中医》2015,(6):701-703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中医证候规律。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CHF患者531例,对本病症的发病年龄、性别、心功能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并总结相关中医证候间的规律。结果: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心血瘀阻、气阴两虚、气滞血瘀三证中,女性尤多;不同中医证型,年龄分布有明显差异,以70岁以上患者较为多发;心功能Ⅰ级以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为主,心功能Ⅱ级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比例明显升高,心功能≥Ⅲ级阳虚水泛证比例最高。结论: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分型与性别、年龄、心功能具有相关性,综合进行病情的诊断与分型治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