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调查新型血小板聚集功能缺陷在江西省出血性疾病中的患病率。方法:从临床筛选出肢有瘀点,瘀斑或出血症状,而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凝血象和ADP诱导血小板的聚集功能等均正常的患者,用刺参酸性粘多糖导测血小板的聚集功能。结果:共查出新型血小板聚集功能缺陷症34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26例,中位年龄40岁,患病数为26.8%。结论:证实在人群中确实存在新型血小板聚集功能缺陷症,且男性少于女性,其比为1:3.2,以中青年人为主。  相似文献   

2.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郭景珍王江涛万方(临床医学研究所药物药理室)1材料与方法11材料观察对象对我院1994年~1996年神经内科、老年病科、中医甲级病房和体检正常患者132例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分为脑梗塞组65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1...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对282例正常男性(汉族159例,维吾尔族123例)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情况,发现:(1)血小板聚集功能在各年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功能增强。(2)维吾尔族血小板聚集功能(5 min水平)高于汉族,可能与血脂成分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4.
本组病例均为住院患者,男138例,女59例,平均年龄65.5岁,最大年龄81岁。 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采用国产PPD自动平衡血小板聚集仪进行测定,聚集诱导剂ADP,最终浓度为2μmol,记录1′2′3′4′5′聚集率和最高聚集率与聚集时间,并作分析。 结果本组中聚集率增高者共93例,其中男64例,占男性组中的46.38%,女29例,占女性组中的49.15%。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 临床观察中见急性脑梗塞、冠心病与心绞痛、心  相似文献   

5.
我们对5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目的是探讨血小板聚集率与缺血性中风之间的关系,现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观察对象:本组资料系我院住院及门诊病人,包括脑梗塞35俐,TIA16例。其中男33例,女18例,年龄40~79岁,平均56.7岁。以健康成人35例为对照组。2.诊断标准:根据1978年中华医学会第二届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试行草案规定。  相似文献   

6.
检测了30例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以了解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一般资料 肺心病组为随机选用我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共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44~82岁,平均64岁.按照1980年全国肺心病专业会议的诊断标准确诊,均为急性发作期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支气管肺部感染.对照组为住院患者及门诊就诊者,均排除肺心病、其它心血管系统疾病、糖尿病、肝肾疾病、血栓栓塞性疾病和血液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血小板聚集率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为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主要环节为高胆固醇血症及血管内膜损伤引起的血小板聚集。本文通过检测冠心病患血小板 1min聚集率及最大聚集率 ,并对其结果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检查对象病人组 :2 5例均为住院患者 ,经临床检查 ,按WHO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为冠心病 ,其中男 2 0例 ,女 5例。年龄 5 3~ 83岁 ,平均 6 4 8岁。对照组 :为同时期住院的非冠心病患者 2 0例 ,其中男 16例 ,女 4例。年龄 33~ 6 9岁 ,平均 …  相似文献   

8.
血小板与癌细胞的相互作用在恶性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中占有重要地位 ,血小板生物化学活性可以作为判断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复发、转移及预后的指标。本文检测了上颌窦癌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粘附功能和血浆中八因子相关蛋白 (VWF)浓度 ,并探讨了与上颌窦癌的相关性。1 对象与方法1 1 实验对象 经病理确诊为上颌窦癌病例 6 6例。男 4 8例 ,女 18例 ,年龄 4 7~ 70岁。对照组 50例 ,男31例 ,女 19例 ,年龄 4 0~ 76岁 ,均为身体健康的自愿受试者。1 2 实验方法 血小板聚集实验采用比浊法进行检测 ,粘附实验采用玻球法检测 ,VWF应…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36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TIA,脑血栓形成)的急性期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结果发现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增高。l资料与方法l.l病例选择正常对照组15人,男9人,女6人,年龄40岁~65岁,平均52岁,均来自门诊志愿者。条件是近1年无脑血管疾病发生,1月内未用过影响血小板的药物,女性为非月经期。病例组为本科近1年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TIA15例,其中男11例,女4例,最大年龄72岁,最小42岁,平均55.6岁;脑血栓形成21例,其中男16例,女5例,最大年龄74岁,最小35岁,平均57.3岁。条件是患者在入院前均未用过…  相似文献   

10.
血小板聚集蛇毒试剂在血小板聚集试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浦生 《医学综述》1995,1(4):180-181
<正>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测定在临床和医学科研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我们近两年来用广州蛇毒研究所提供的血小板聚集蛇毒试剂对53例健康成人及107例不同疾病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进行了测定,同时用二磷酸腺苷(ADP)和肾上腺素(Adr)等试剂进行比较.另外,我们还探讨了血小板聚集蛇毒试剂水溶液的稳定性,结果表明血小板聚集蛇毒试剂作用较强,性质稳定,灵敏性高,检测范围广,适用于临床应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血小板功能检测仪PL-11应用的连续血小板计数方法 (PL-11)监测血小板功能的价值。方法通过光学比浊法(light transmittance aggregometry,LTA)与PL-11连续血小板计数法检测本院2012年26例服用氯吡格雷抗凝治疗的心血管病患者和45例健康志愿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分析两种方法相关性及差异。结果血小板聚集诱聚剂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的LTA与PL-11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aximal aggregation ratio,MAR)存在较好相关性(r=0.766,P〈0.000 1)。分别用LTA与PL-11检测健康志愿者组、服药患者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0 1)。在两组人群中,LTA测得最大血小板聚集率范围均较PL-11广。PL-11在每例标本检测过程中,各测试点提供的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变化趋势与检测期间血小板聚集率变化情况一致。结论 PL-11连续血小板计数法与"金标准"的光学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时有较好的相关性,其应用价值可供临床及实验室参考。富血小板血浆标本与全血标本可能是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 ,不但能检测血小板功能缺陷病 ,而且是检测高凝状态、疾病的重要实验指标之一。本文用1μmol/L二磷酸腺苷钠盐 (ADP)诱导的血小板 1分钟聚集率 (1minA) ,对其结果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1)正常对照组 :经检查为正常的健康人38例 ,男 2 6例 ,女 12例 ;年龄 2 1~ 65岁 ,中位年龄 48岁。 (2 )患病组 182例均为本院住院患者 ,其中脑血栓 47例 ,妊高症 16例 ,冠心病 38例 ,糖尿病 16例 ,高血压病37例 ,肺心病 2 8例。1 2 检验方法 :(1)标本制备 :抽取 1∶9枸橼酸钠抗凝…  相似文献   

13.
对健康老年人血小板聚集功能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41名健康老年人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最大聚集率(max%)与最大上升速率(V_(max)%),提出其生理参考值。并与30名健康成年人进行对照,无显著差异。与43例冠心病老年人对照,有明显差异(P<0.01~0.001)。提示血小板聚集功能变化与年龄增加无显著相关,而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对产生血小板聚集功能变化的病理基础、临床等情况,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多种诱导剂测量血小板聚集率,观察对比剂与血小板聚集功能之间的关系,探讨其作用机制,进一步指导临床选择药物。方法:选择患者22例,年龄14~64岁。静脉注射离子型对比剂复方泛影葡胺注射液30 mL,在注射对比剂前(Time 1)、10 min后(Time 2)、20 min后(Time 3)抽取静脉血5 mL,分别采用肾上腺素、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为诱导剂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结果:花生四烯酸通道的检测中发现,Time 1血小板聚集率最低,Time 2血小板聚集率最高,Time 3血小板聚集率有所降低,但仍高于Time 1。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Time 1与Time 2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Time 1与Time 3、Time 2与Time 3比较未达到统计学差异。肾上腺素通道的检测结果表明,Time 1血小板聚集率最低,Time 2达到最高,Time 3血小板聚集率有所降低,但仍高于Time 1,但3组之间比较未达到统计学差异。腺苷二磷酸为诱导剂的血小板聚集率检测中,Time 2血小板聚集率最低,Time 3血小板聚集率最高,但3组之间比较未达到统计学差异。结论:离子型对比剂泛影葡胺通过花生四烯酸途径促进血小板聚集。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118例不同年龄的健康人进行了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的测定。结果表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在老年组、老年前组与青壮年组之间有明显差异。探讨老年期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在研究老年期抗血小板措施和预防老年期血栓形成疾病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报道正常人80例及血小板疾病20例(包括先天性血小板功能缺陷性疾病),以ADP诱导,应用国产BS-631型血小板聚集仪,观察血小板聚集波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血小板生成素(TPO)主要作用是促进巨核系细胞造血,可促进巨核细胞增殖分化及发育成熟,从而使血小板增加,因此在巨核系造血有重要意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ITP)为巨核系造血异常性疾病,其血小板和巨核细胞有质和量的异常。白血病化疗后和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后患者血小板明显减少。1 对象与方法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ITP)30例,年龄15~51岁,男性9例,女性21例。白血病化疗后的患者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30例,年龄10~62岁,男性18例,女性12例。健康对照组15例,年龄24~50岁。男性8例,女性7例。诊断均符合《血液病诊断…  相似文献   

18.
喉癌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农辉图,等,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中华耳鼻喉科杂志1993,28(6):364以二磷酸腺苷(ADP)及胶原(Collagen)为聚集剂,检测了87例喉癌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并与166例正常人和30例头颈良性肿瘤...  相似文献   

19.
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立辉  李光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7):3693-3694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与血小板聚集的关系。方法:采用比浊法,对42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以正常人为对照,应用t检验进行结果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恶性肿瘤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有明显的升高(P<0.01)。结论:该实验表明恶性肿瘤可引起血小板聚集增强,并就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的机制、血小板在恶性肿瘤生长、转移中的作用等进行讨论,还展望了血小板抑制剂在抗肿瘤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喉癌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喉癌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关系。方法 采用比浊法,对50例喉癌患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并以良性肿瘤病人、喉慢性炎性疾病病人及正常人作为对照,应用SAS计算机系统进行分析。结果 与其他组病人相比,喉癌组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并且随着临床分期的增高有增强趋势。结论 喉癌病人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有一定的增强;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对恶性肿瘤的疗效判定、预后评估及预测转移有一定的意义;血小板抑制剂有望成为治疗肿瘤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