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4 毫秒
1.
王喜华  陈红霞 《护理研究》2009,(8):2154-2155
运用TOT培训模式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艾滋病重点疫区21所医院的3000余名护理人员进行了艾滋病相关知识多样化培训,提高了护理人员对艾滋痛的认知率,减少了对艾滋病及其病人的歧视态度,规范了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行为。  相似文献   

2.
王喜华  陈红霞 《护理研究》2009,23(23):2154-2155
运用TOT培训模式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艾滋病重点疫区21所医院的3 000余名护理人员进行了艾滋病相关知识多样化培训,提高了护理人员对艾滋病的认知率,减少了对艾滋病及其病人的歧视态度,规范了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行为.  相似文献   

3.
李萍  李青 《护理研究》2009,23(36):3364-3366
[目的]探讨TOT模式在新疆护理人员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实践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自设问卷,在培训前后分别抽取被培训护理师资200人、一般护理人员500人进行问卷调查.对护理师资教学能力的评价运用观察与访谈等方法进行.[结果]通过培训,护理师资及一般护理人员的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均有明显提高,培训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理师资的艾滋病教学方法与技巧有所掌握,而且,艾滋病知识在护理师资向一般护理人员的层层传授过程中没有发生明显的逐级递减现象(P>0.05).[结论]TOT模式在新疆护理人员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实践等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显著,结合新疆地域分布特点及其艾滋病疫情特征,该培训模式的应用较快、较好地提高了新疆护理人员的艾滋病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4.
李萍  李青 《护理研究》2009,(12):3364-3366
[目的]探讨TOT模式在新疆护理人员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实践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自设问卷,在培训前后分别抽取被培训护理师资200人、一般护理人员500人进行问卷调查。对护理师资教学能力的评价运用观察与访谈等方法进行。[结果]通过培训,护理师资及一般护理人员的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均有明显提高,培训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理师资的艾滋病教学方法与技巧有所掌握,而且,艾滋病知识在护理师资向一般护理人员的层层传授过程中没有发生明显的逐级递减现象(P〉0.05)。[结论]TOT模式在新疆护理人员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实践等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显著,结合新疆地域分布特点及其艾滋病疫情特征,该培训模式的应用较快、较好地提高了新疆护理人员的艾滋病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艾滋病护理师资培训效果评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艾滋病护理师资培训效果 方法 采用培训培训者模式和参与式教学方法对50名护理骨干进行艾滋病知识培训。采用问卷方法,对学员的艾滋病知识、态度、护理意愿、对教学的评价以及开展培训情况反馈进行资料收集 结果 培训后学员的艾滋病知识(t=5.70,P<0.001)和护理意愿(t=3.57,P<0.001),比培训前有显著的提高,但态度改善不明显。本次培训的教学方法深得学员的喜欢,学员收获较大。90.6%的学员在培训后回单位的6个月内开展了艾滋病护理培训工作,平均培训人员达133人。结论 艾滋病护理师资培训不仅提高学员对艾滋病认识和护理意愿,还使学员学会了开展艾滋病知识培训的方法,达到了培养师资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艾滋病护理师资培训效果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艾滋病护理师资培训的有效方法,为今后进一步开展护理人员艾滋病护理知识培训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对110名护理人员进行为期5天的脱产培训。采用问卷方法,在培训前后对学员就艾滋病知识、态度、护理意愿等进行调查以评价教学效果,并采取讨论方式对教学方法进行评价。结果:与培训前相比,培训班结束后学员的艾滋病知识水平(t=10.2,P<0.001)、护理意愿(t=4.9,P<0.001)和态度(t=2.6,P<0.01)均有显著差异,教学方法受到学员们的普遍喜欢。结论:此次培训班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了学员们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转变了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护理艾滋病患者的意愿也显著增高,同时学员掌握了教学的方法,达到了培训班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参与式教学法在护士艾滋病知识培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确定参与式艾滋病知识培训对改变临床护理人员知识、态度、护理意愿的效果。方法 在医院临床护理人员的艾滋病知识培训中 尝试应用参与式培训法。把参加培训的82名临床护士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1人,实验组接受参与式艾滋病知识培训,对照组接受传统的艾滋 病基本知识讲座。在培训前后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两组护士进行测量。结果 实验组护士在对艾滋病病人态度及护理意愿方面比对照组护士 有明显的提高。结论 参与式艾滋病培训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知识讲座,能明显改善临床护士对艾滋病病人的态度和护理意愿,提高临床护 士参与艾滋病预防及宣教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护理人员系统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技能等培训后,护理人员对HIV/AIDS的认知、态度及实际技能的改变.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择三级甲等医院800名护理人员进行培训,进行基线和终期及每期培训前后问卷调查.结果培训后护理人员有关艾滋病知识、操作技能与培训前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护理人员对艾滋病态度与培训前无显著差异(P>0.01).结论对护理人员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改编反艾滋病歧视培训方案,对三级甲等医院的骨干护士进行培训,探讨此培训方案对三级甲等医院骨干护士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的改善效果。方法 成立反艾滋病歧视方案改编小组,制订改编方案。选择湖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23个科室的62名骨干护士,对其进行反艾滋病歧视培训,分别于培训前、培训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采用护士艾滋病知信行量表对骨干护士进行测评。结果 与培训前相比,62名骨干护士培训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艾滋病知识得分提高,歧视态度和工作逃避行为得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反艾滋病歧视培训改编方案的实施可有效提高骨干护士艾滋病知识水平,改善其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态度与行为。  相似文献   

10.
护理人员艾滋病临床护理实践培训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10  
目的 评价护理人员艾滋病临床护理实践的培训效果。方法 采用自设艾滋病知识问卷 ,对学员进行培训前后发放问卷 ,以匿名形式进行答卷。在培训方式、时间、内容、师资等方面做最佳安排。结果 培训后学员对艾滋病综合知识及各分项知识比培训前大有提高 ,培训整体效果满意。结论 培训可以解决艾滋病相关知识缺乏问题 ,这种培训方式在护理人员艾滋病培训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培训者培训模式在护理人员压疮防治知识培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索应用培训者培训模式对护士进行压疮防治知识培训的效果。方法采用培训者培训模式由8名教育者对47名培训者进行压疮防治知识培训;培训前后分别评估培训者二次培训能力和压疮防治知识,培训后对培训课程内容进行评估。结果培训后培训者二次培训能力自评总得分(3.13±0.70)分高于培训前(2.77±0.95)分(P0.05),培训者压疮防治知识得分(14.94±1.96)分高于培训前(13.26±1.84)分(P0.01)。培训课程内容合适性(3.99±0.52)分,全面性(4.04±0.52)分,实用性(4.02±0.54)分。结论培训者培训模式对压疮防治知识的培训是一种有效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护士礼仪培训在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开展护士礼仪培训的效果。方法对医院789名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礼仪培训,于培训前后对培训必要性的认识、礼仪知识和临床应用考核、患者的满意度、院内其他人员对护士的综合素质评定进行调查。结果培训后护士对礼仪培训必要性的认识、礼仪知识和临床应用考核成绩均明显提高(P0.001),患者的满意率明显增强(P0.01),院内其他人员对护士在精神面貌、服务态度、工作作风方面的评价明显提高(P0.001)。结论礼仪培训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同时有助于提高护士的职业形象,应在护理工作中积极地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感染科实习护生对HIV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探讨消除对住院艾滋病患者的歧视以及改善护理意愿的方法。方法对106名护生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培训,培训前后采用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态度、担心感染和护理意愿问卷进行调查。结果短期培训后护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正确率较培训前提高;对艾滋病错误认识的态度从(3.5±0.5)分降低到(3.4±0.5)分,担心感染从(4.1±0.9)分降低到(3.7±1.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43,4.545;P<0.05)。结论对护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经过短期培训是可以改善的,但其护理意愿即行为的改变不明显;在思想观念上,了解并深入认识疾病,提高积极行为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专业核心能力培训在急诊科护士培训中的实践效果。方法对本科室护士按照核心能力从低到高分为3个层级,围绕急诊专业护士5个核心能力进行分层级培训。评价培训前后护士综合考核及满意度情况。结果培训后本科室护士专业综合考核成绩优秀率、护士自我评价满意度、急诊科医生及患者对护士护理工作满意度均较培训前明显提高(均P<0.05)。结论采用分层级核心能力培训模式,可以起到优化护理人员能力结构,提高护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5.
景秀琛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24):1855-1857,1860
目的了解护士长临床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09年11-12月采用方便取样法选择苏州市9所三级医院、34所二级医院的护士长177名,以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包括一般情况问卷与护士临床营养知信行问卷)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士长临床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得分分别为(71.86±13.01)分、(82.56±5.75)分、(60.83±10.35)分;营养态度与行为呈正相关(r=0.15,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营养知识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学历是否提高、是否参加过营养学习班;营养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营养咨询频率;营养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是否为优秀护士、是否参加过上级医院进修、营养咨询频率、患者营养检查及营养态度(P〈0.05)。结论病区护士长临床营养知识水平一般,营养态度水平良好,营养行为水平偏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护理管理者对中医护理专科护士培训持有的态度及需求,为开展中医护理专科护士培训提供依据.方法 对江苏省14所中医医院181名护理管理者进行调查,内容为护理管理者对中医护理专科护士的培训认可度及对中医护理专科护士的培训需求.结果 护理管理者对中医护理专科护士培训整体认可度较高,为(19.86±2.39)分;期望以提高护士中医护理应用能力为培训目标(97.79%),期望采用医院西医学中医培训班(81.22%)和外出培训(80.66%)的途径,围绕临床工作需求,选用经验丰富的临床中医护士(83.43%)或《中医护理学》教学教师(79.01%)为培训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比例及实践场所,以提升培训成效.结论 护理管理者对中医护理专科护士培养的态度积极,针对培训需求开展中医护理专科护士培训,有利于打造中医护理专科队伍,促进中医护理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侯春蕾  张碟  邓颖  苏丹 《中华护理杂志》2019,54(10):1529-1533
目的 了解ICU护士镇静镇痛集束化护理知信行现状,分析影响在临床中开展镇静镇痛集束化护理策略的因素。方法 2018年3月—6月,采用自编问卷对北京市5所三级甲等医院的ICU护士进行横断面调查,问卷内容包括ICU护士镇静镇痛集束化护理的知识、态度和行为(42个条目),满分42分,以及获得知识的来源及影响因素(2个条目),问卷总内容效度为0.906。结果 共回收调查问卷282份。知识、态度、行为的得分分别为(6.01±2.06)分、(6.78±2.60)分和(11.40±3.64)分,总分为(24.18±5.72)分。不同职称护士知识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ICU类型护士态度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职称、受教育程度、护理工作年限、ICU类型及ICU工作年限的护士行为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护理工作年限和护士所在ICU类型是ICU护士镇静镇痛集束化护理知信行总分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ICU护士镇静镇痛集束化护理知识水平偏低,对镇静镇痛集束化护理的态度较积极,镇静镇痛集束化护理行为尚欠缺,神经重症ICU护士和护理工作年年限少于5年的ICU护士镇静镇痛集束化护理知信行总体水平高于其他护士,护理管理者应建立和完善镇静镇痛集束化护理培训体系,强化ICU护士的知识和行为,通过培训提高其镇静镇痛集束化护理的知信行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新入职护理人员接受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口腔护理知识培训前后对口腔护理认知度情况,以增强其对预防VAP的口腔护理认知度。方法选取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新入职108名护理人员,自行设计问卷,调查培训前后其对预防VAP口腔护理知识认知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培训前后预防VAP口腔护理目标认知率分别为31.5%,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563,P<0.01);培训前口腔相关护理、吸痰护理、气管插管护理重要性评分分别为(5.9±2.7),(7.9±2.0),(7.6±2.8)分,培训后分别为(9.5±0.4),(8.4±1.5),(8.9±1.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6.438,32.165,11.147;P<0.01);培训前后0.12%氯己定使用频率分别为(53.8±3.1)%,(97.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03,P<0.01)。结论对新入职护理人员进行系统口腔护理理论知识培训可提高其对预防VAP口腔护理知识认知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儿外科护理人员系统岗位培训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小儿外科在岗的26名小儿外科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10个月培训。比较培训前后理论及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并通过培训后参训人员自评对岗位培训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培训后,参训人员的理论和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自评中,对培训满意度方面排名前四位为"培训内容"、"培训方式"、"授课教师"、"时间安排",其满意度分别为87.50%、91.67%、85.83%和87.50%。在自评中,培训对参训人员自身帮助与否方面的排名前五位为"培训可以提高工作信心"、"增强护患沟通"、"提高学习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和增强执业能力"等,分别为100%、95.83%、91.67%、91.67%和83.33%。结论开展小儿外科护理人员系统岗位培训是提高小儿外科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综合能力水平的有效途径,对护理人员工作信心和执业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