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三叉神经痛、半面痉挛、舌咽神经痛解剖学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第5、7、8、9、10脑神经根的动脉供应及它们与邻近血管的关系。探讨5、9神经痛和半面痉挛的原因。方法:解剖了45例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标本,从背腹两面观测第5、7、8、9、10脑神经根的滋养动脉及这些脑神经根与邻近血管制 关系。结果:三叉神经根的滋养动脉主要源于基底动脉发出的脑侨外侧动脉,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主要由小脑下前动脉发支供应,舌咽、迷走神经主要由小脑下后动脉和椎动脉发支供应,三叉神经根与邻近血管(小脑上动脉)接触的占50%,形成压迫的占12.5% ;面神经根被邻近血管(小脑下前动脉)压迫的占24.5%,与邻近血管接触的占14.3%;舌咽,迷走神经根与邻近血管(小脑下后动脉)接触的占24.4%。结论:三叉神经痛,半面痉挛,舌咽神经痛的是这些神经根受到邻近动脉的压迫。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面神经桥脑小脑池段及其毗邻神经血管结构的显微外科解剖;总结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VD)技术要点,以期提高手术效果。方法显微解剖9例18侧成人尸头标本,对面神经桥脑小脑池段及其毗邻神经血管等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回顾性分析128例面神经MVD手术资料。结果尸头解剖:面神经桥脑小脑池段与毗邻血管发生压迫或接触6侧(6/18),其中:小脑前下动脉(AICA)4侧,小脑后下动脉(PICA)1侧,椎动脉(VA)1侧;手术资料:面肌痉挛的责任血管几乎均位于桥脑延髓沟,其中AICA78例(60.94%);PICA38例(29.67%);椎-基底动脉4例(3.13%);多支血管8例(6.25%)。结论对桥脑延髓沟的充分探查以及对责任血管的合理处理是面神经MVD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强化三维快速小角度激发(3D FLASH)序列联合三维稳态构成干扰(3D CISS)序列对于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术前磁共振影像,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在42例中,术前强化3D FLASH序列联合3D CISS序列诊断三叉神经脑池段血管接触及压迫38例,阳性率为90.48%,诊断责任血管结果为小脑上动脉18例(47.37%),小脑前下动脉6例(15.79%),基底动脉3例(7.89%),岩静脉5例(13.16%),复合血管接触6例(15.79%),4例无明显血管接触;手术探查诊断三叉神经脑池段血管接触及压迫39例,两者序列联合显示与手术探查符合率达97.43%,诊断责任血管结果为小脑上动脉18例(46.15%),小脑前下动脉6例(15.38%),基底动脉3例(7.69%),岩静脉6例(15.38%),复合血管接触6例(15.38%),3例无明显血管接触。强化3D FLASH序列联合3D CISS序列与手术探查诊断三叉神经脑池段血管神经接触或压迫及判定责任血管无统计学差别(>0.05)。结论强化3D FLASH序列联合3D CISS序列能清楚地显示三叉神经脑池段与血管关系以及能准确判断该接触血管的来源,为MVD术前评价、病例筛选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枕下极外侧入路与椎动脉相关的显微解剖结构比较。方法采用甲醛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15例,进行模拟枕下极外侧入路的显微解剖手术,测量各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数值及椎动脉颅内段行程等相关参数。结果该入路中主要的解剖结构有:寰枕关节及其周围结构、椎动脉第Ⅱ~Ⅳ段走行、颅神经根丝及其走行和相互间的关系。其中乙状窦、枕髁和椎动脉是该入路重要的解剖标志,左、右椎动脉直径和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3.3%的椎动脉位于舌下神经腹侧,在舌下神经腹侧走行,16.7%的椎动脉穿舌下神经上、下束之间。结论掌握枕下极外侧入路中椎动脉的走行以及该区域重要的解剖标志,对于经枕下极外侧入路的手术成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娜 《新疆医学》2014,(6):92-94
延髓上段主要由四对动脉供应,分别为脊髓前动脉,椎动脉延髓支,小脑后下动脉,脊髓后动脉.延髓下段由三对动脉供应,分别为脊髓前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及脊髓后动脉.其中小脑后下动脉及脊髓前动脉变异较多,导致延髓梗死临床症状多样.同时延髓介于桥脑及脊髓之间,其内各束支上段分布接近桥脑,下段接近脊髓,故延髓梗死时可表现出面,展神经受损或呈现节段性改变,临床常易与桥脑及脊髓病变混淆.  相似文献   

6.
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了40例成人脑标本的小脑上动脉及其一级分支的袢形、直径、距离及其与三叉神经根的关系。25侧(31.25%)共30支小脑上动脉主干或其一级分支接触或压迫三叉神经根,以接触或压迫神经根的上内缘为多见。小脑上动脉多形成尾袢,尾袢深而突出者接触或压迫三叉神经根。  相似文献   

7.
<正>延髓外侧综合征1895年由Wallenberg首次报道,又称Wallenberg综合征,经病理证实为供应延髓外侧及小脑后下动脉血栓所致[1]。但最近的资料否定该动脉对延髓背外侧区供血的优势作用,认为其对延髓供血区范围差异很大,约50%不供应延髓背外侧区[2]。延髓形状狭窄,内部结构复杂,是维持人体生命功能的重要部位。临床上,延髓最多见的病变是缺血性血管病,由于受累的血管不同,引起一些相应的综合征,其中最重要和最常见的是延  相似文献   

8.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 allenberg综合征)是指因下橄榄核后侧延髓外侧髓质的楔形梗死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通常由椎动脉闭塞所致。同侧轴向侧步作为椎动脉闭塞的始发症状非常罕见,同时与同侧轴向侧步相关的解剖结构尚不清楚。本文描述2例以同侧轴向侧步作为始发症状的椎动脉闭塞患者。其中1例患者的背外侧延髓因卒中而受累,另1例患者更多的外侧延髓受累。本研究结果提示,同侧轴向侧步可能是由不同的解剖结构损伤所引起,这些结构包括前庭神经核、小脑脚或脊髓小脑束。Wallenberg综合征的临床变异性:同侧轴向侧步的解剖学相关结构@Nowak D.A$De…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对第四脑室显露的显微解剖研究,为该入路安全有效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甲醛固定、颈内动静脉系统灌注彩胶的6具尸头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分离小脑延髓裂,观察小脑延髓裂的走形、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小脑下后动脉的走形和分布。打开小脑延髓裂后观察第四脑室顶部、底部及外侧隐窝等区。结果小脑延髓裂位于二腹叶和小脑扁桃体与延髓之间的生理性裂隙;其3种术式适用于第四脑室不同区域肿瘤的切除;后正中沟、界沟、内侧隆起、面丘、舌下神经三角和迷走神经三角均可作为术中定位的标志;小脑下后动脉是该入路的关键血管,一开始即可显露并能得到很好的保护。结论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可在不切开小脑下蚓部的情况下,通过自然的生理性裂隙到达第四脑室,减少了常规入路可能引起的小脑缄默综合征等并发症,适用于第四脑室各个部位肿瘤的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0.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临床及MRI、DS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延髓背外侧综合征(lateral medullary syndrome,LMS)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32例LM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LMS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史.其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共济失调28例(87.5%),眩晕27例(84.4%),恶心、呕吐24例(75.0%),吞咽困难、饮水呛咳23例(71.9%) ,眼球震颤21例(65.6%).核磁共振显示病变主要累及延髓背外侧、小脑.17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发现, 9例显示病变同侧椎动脉开口处中重度狭窄.其中2例移行为小脑后下动脉,1例并发对侧椎动脉开口处中度狭窄,2例伴同侧小脑后下动脉狭窄;2例显示病变同侧为优势椎动脉,其颅内段(V4)小脑后下动脉发出前重度狭窄;3例显示一侧小脑后下动脉闭塞;3例全脑正常.结论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主要病因为动脉硬化,临床特点复杂多变,MRI对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DSA检查可明确血管病变部位及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神经外科提供小脑动脉的临床解剖学资料。方法 手术显微镜下观察 6 0例成人脑标本小脑动脉的起始行径、主要分支、穿动脉及大致分布 ,检查各小脑动脉与颅神经根的接触关系。结果  6 0例成人脑标本有小脑上动脉 (SCA) 136支、小脑下前动脉 (AICA) 116支和小脑下后动脉 (PICA) 113支。 15侧SCA和 3侧PICA压迫三叉神经根并形成压痕 ,3侧AICA接触面神经根并形成压迹。结论 小脑动脉的局部解剖学资料有助于后颅窝手术时 ,对这些动脉尤其是行程可能有变异的动脉及穿支予以保护 ,避免损伤 ,并保护与小脑动脉关系密切的颅神经根 ;对某些脑干血管综合征患者及某些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患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孕期酒精暴露对子代新生大鼠延髓脑片基本节律性呼吸放电(rhythmic respiratory discharge activity, RRDA)
的作用。方法制作包含面神经后核内侧区(the medial region of the nucleus retrofacialis, mNRF)并保留舌下神经根的新生大鼠
离体延髓脑片标本,给予灌流改良的Kreb’s 液(modified Kreb’s solution, MKS),使用吸附电极记录延髓脑片腹侧面舌下神经根
RRDA,分析RRDA的变化。实验分为5组:对照组、4%酒精暴露组、6%酒精暴露组、8%酒精暴露组和10%酒精暴露组,研究孕
期不同浓度酒精暴露对RRDA的作用。结果对照组、4%酒精暴露组、6%酒精暴露组、8%酒精暴露组各组组内RRDA在50 min
内吸气时程(TI)、呼吸频率(RF)、放电积分幅度(IA)无统计学差异,10%酒精暴露组RRDA节律不规整;与对照组相比,4%~
10%酒精暴露组的RRDA随酒精浓度增加逐渐降低,TI缩短、RF下降、IA减弱。结论孕期酒精暴露抑制子代新生大鼠延髓脑
片舌下神经根RRDA,这可能是孕期酒精暴露抑制子代呼吸功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GABAA受体在尼可刹米引起的新生大鼠呼吸兴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γ-氨基丁酸A(GABAA)受体在尼可刹米引起的新生大鼠呼吸兴奋中的作用.方法 制作新生大鼠离体延髓脑片标本,包含面神经后核内侧区并保留舌下神经根,给予灌流改良Krebs液,记录舌下神经根的呼吸相关节律性放电活动(RRDA).实验分为5组:第1组分别以浓度为0.5、1.0、3.0、5.0、7.0、10.0μg/ml尼可刹米灌流脑片.观察舌下神经根RRDA的变化,做出尼可刹米的量效曲线并选择最适浓度;第2组以浓度为10、20、40、60μmol/L的GABA灌流脑片,观察RRDA的变化做出量效曲线选择最适浓度;第3组以10 μmol/L荷牡丹碱灌流脑片;第4组联合应用40μmol/L GABA和10 μmol/L荷牡丹碱灌流脑片;第5组5μg/ml尼可刹米灌流脑片产生明显作用后冲洗至RRDA基本恢复,再联合灌流5 μg/ml尼可刹米和10 μmol/L荷牡丹碱.结果 尼可刹米浓度在0.5~7.0 μg/ml对延髓脑片RRDA有兴奋作用,5μg/ml时对吸气时程(TI)、放电幅度积分(IA)、呼吸周期(RC)等呼吸指标综合效果最显著.GABA在40μmol/L对RRDA放电的TI、IA、RC抑制作用最显著.荷牡丹碱对TI、IA、RC均有兴奋作用.联合使用GABA和荷牡丹碱,RRDA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改变.联合使用尼可刹米和荷牡丹碱,与单独使用尼可刹米相比TI、IA显著增强.RC无显著改变.结论 尼可刹米能够增强新生大鼠离体脑片舌下神经根RRDA,GABAA受体可能是尼可刹米作用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后髓动脉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和脊髓血管病显微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未离断的脊髓标本上解剖观察后髓动脉的起源、分布特点,以及后外侧动脉的位置与形态。结果:后髓动脉分布均匀,主要出现于第3~11肋间动脉,其中以第9肋间动脉最多29支。相邻两后髓动脉多相距1~2个节段动脉。在脊髓胸腰部可见后髓动脉呈典型的“发卡”样折曲。脊髓后外侧动脉由后髓动脉的升、降支吻合而成,它位于后根附着处的前方。结论:后髓动脉数量多,分布均匀,这些特点有助于脊髓血管造影时对后髓动脉的辨认和将其与前髓动脉相区别。脊髓后外侧动脉是位于后根附着处前方的两条连续管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3D-TOF-MRA和3D-FIESTA-C序列联合应用于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神经血管关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经微血管减压术的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的MRI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I 3D-TOF-MRA和3D-FIESTA-C序列扫描,并对脑干、面神经及周围血管进行多平面重建,判定面肌痉挛患者面神经与血管的毗邻关系,统计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面神经根部与周围血管接触关系以及神经受压、变形的数量,进一步辨明责任血管及来源,并与术中解剖结果相比较。结果 所有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中,MRI 3D-TOF-MRA和3D-FIESTA-C序列联合应用与微血管减压术术后结果对照分析显示,MRI发现症状侧血管与神经接触、受压阳性率为94.83%(55/58),非症状侧血管与神经接触、受压的阳性率为17.24%(1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3.812,P<0.05),其中小脑前下动脉压迫最为常见,占比63.79%(37/58),其次为小脑后下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静脉以及椎动...  相似文献   

16.
李美辰  崔斌  林贵军  郭辉 《医学研究杂志》2018,47(10):114-117,106
目的 探讨基于三维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序列(3D-TOF)与三维可变翻转角快速自旋回波序列(3D-SPACE)的多模态虚拟重建图像对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术前指导意义。方法 分析笔者医院连续收治的45例需行显微血管减压术的面肌痉挛患者,术前对其行3D-TOF、3D-SPACE两种序列扫描并应用Neuro Tech软件进行双序列三维重建,将所得图像与术野所见进行对比,进而分析三维重建的优劣性。结果 45例手术患者中38例可见面神经出脑干区(root exit zoom,REZ)压迫,7例可见直接接触压迫。三维重建所示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压迫27例、小脑后下动脉压迫12例、两者均有压迫6例;其中存在椎动脉压迫12例。术中所见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26例、小脑后下动脉16例、两者均有压迫3例;其中存在椎动脉压迫12例。对比术中视野与三维重建图像的神经血管相对关系的一致性,两者一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appa值>0.7)。结论 通过3D-TOF联合3D-SPACE序列的多模态虚拟重建对于脑内结构显像清楚,特别是可以将面神经和周围血管的解剖关系更加直观的显示。该方法可应用于术前手术难度的评估、个体化手术方案的制定,对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控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 椎基底动脉系发支布于大脑后部、小脑和脑干,其缺血的主要表现是小脑和脑干的受累症状。患者出现体征的多样性和严重程度、脑血管造影及手术治疗等通常与血管的解剖学密切相关,故熟悉椎基底动脉系的形态对基础和临床医学均有实际意义。国内外文献量已有不少报道,但有些资料尚嫌不足,为此,作者做了这方面的专题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3D-TOF MRA联合双激发B-FFE结合后处理技术对三叉神经血管压迫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5月至2016年8月间经临床手术证实的26例原发性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MRI图像,运用3D-TOF MRA联合双激发B-FFE序列扫描获得的原始图像并结合多平面重建(MPR)及多方位最大密度投影(MIP)分析责任血管与三叉神经的空间关系及责任血管起源,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26例原发性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中,MRI均能明确责任血管与三叉神经的关系,并与手术结果一致;责任血管分别为小脑上动脉(SCA)16例,小脑前下动脉(AICA)3例,小脑后下动脉(PICA)3例,岩静脉2例,桥脑横静脉1例,小脑上动脉及岩静脉同时压迫2例,椎动脉、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岩静脉共5组血管分支压迫1例;神经根进入区(REZ)是三叉神经最易受血管压迫的部位.结论 3D-TOF MRA联合双激发B-FFE序列扫描并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可清楚显示责任血管与神经的关系及责任血管起源,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椎动脉优势与基底动脉弯曲的关系及其对脑桥或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脑梗死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神经内科收治的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或脑桥处梗死急性期的患者112例。通过分析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了解其脑梗死、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情况,并分析发生中重度基底动脉弯曲的危险因素。结果左侧椎动脉优势77例(68.75%),右侧椎动脉优势35例(31.25%),中重度基底动脉弯曲59例(52.68%)。随着椎动脉直径差异级别的升高,原发性高血压病、中重度基底动脉弯曲的发生率显著增高,右侧椎动脉直径显著变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基底动脉中重度弯曲患者的平均年龄、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比例、椎动脉直径差异3级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无基底动脉中重度弯曲的患者,而椎动脉直径差异1级的患者比例则显著低于无基底动脉中重度弯曲的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椎动脉直径差异为中重度基底动脉弯曲的独立危险因素(OR=2.79,95%CI 1.24~6.08,P=0.001)。结论双侧椎动脉直径差异越大,基底动脉弯曲程度越大,发生脑桥和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