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观察种植体支抗治疗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患者,分为A、B 2组,每组24例。排齐牙列后,A组于上颌双侧第一磨牙和第二前磨牙牙根之间或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牙根之间植入自攻微型种植体作为支抗,B组常规制作上颌横腭杆加Nance弓。分析2组治疗前后头影和模型测量指标的变化。结果矫治结束后,A组的SNA、ANB、Ls-E、、U1-SN、U1-L1、U1-NA、U1-PP、U6-PP(°)及OJ值的变化较B组明显,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的上颌横腭杆加Nance弓作为支抗相比,微型种植体支抗能更有效地改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颌畸形患者的面形凸度及覆、覆盖关系。  相似文献   

2.
微种植体支抗与上颌横腭杆加Nance弓支抗临床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微型种植体及上颌横腭杆(TPA)+Nance弓正畸支抗治疗双颌前突及上颌单颌前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6例双颌前突或上颌单颌前突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微型种植体和TPA+Nance弓加强支抗,通过治疗前、后X线投影测量评价两种支抗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矫治结束,两组病例面型均得到了显著改善,种植体支抗组上下颌切牙切缘分别内收了4.1mm和5mm,磨牙平均前移1.03mm,TPA+Nance支抗组上下颌切牙切缘分别内收4.55mm和3.56mm,磨牙平均前移2.35mm。结论:微型种植体及TPA+Nance弓用作正畸支抗治疗双颌前突或上颌单颌前突均可提供临床所需的最大支抗。  相似文献   

3.
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安氏Ⅰ类双颌前突矫治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安氏Ⅰ类双颌前突矫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拔牙矫正患者36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实验组使用微型种植体作为支抗关闭间隙,对照组使用常规滑动法关闭间隙.通过术前术后X线头影测量分析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所有病例通过矫治后,前牙突度及轴倾度得到改善,拔牙间隙均关闭.矫治后上下切牙内收明显,实验组UI-SN平均减少9.13°,L1-NB平均减少6.55°,UI-LI平均增加34.42°.上唇突点-H线平均减少0.16 mm,下唇突点-H线平均减少0.26 mm.实验组治疗前后上下颌磨牙无明显前移,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避免了上下颌磨牙的近中移动,能为安氏Ⅰ类双颌前突病例的矫正提供稳定的支抗来源.  相似文献   

4.
三种不同支抗形式拔牙矫治青少年双颌前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横腭杆、Nance弓及两者联合使用三种支抗形式用于青少年双颌前突拔牙矫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17岁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32例,分为三组:横腭杆组、Nance弓组、横腭杆与Nance弓联合组,各组病例均在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后,使用标准方丝弓固定矫治技术治疗,两步法关闭拔牙间隙,平均时间10.43个月.分析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及牙颌模型的各项指标变化.结果:横腭杆组、Nance弓组、横腭杆与Nance弓联合组磨牙平均前移量分别为3.03 mm、2.93 mm、1.18 mm;在垂直向和水平向上三组支抗控制无显著性差异(P≥0.05);横腭杆与Nance弓联合组代表软组织侧貌的指标Ls-E、Li-E、Cm-Sn-Ls、Pg'B'-FH、A'L s-FH、Z角均有显著改变(P<0.01).结论:横腭杆与Nance弓联合支抗在矢状向、垂直向、横向支抗控制较好,三维支抗控制优于单纯使用横腭杆组或Nance弓组,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非依赖性口内强支抗;对于青少年双颌前突拔牙矫治病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支抗形式.  相似文献   

5.
微型种植体增强后牙支抗的初步临床研究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目的:研究微型纯钛种植体支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安氏Ⅰ类和Ⅱ类的拔牙矫正病例48例,在完成整平排齐,关闭拔牙间隙阶段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 4例。研究组使用微型纯钛种植体作为支抗关闭间隙,对照组使用常规滑动法关闭间隙。通过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分析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所有病例拔牙间隙均关闭。矫治后前牙突度及轴倾度得到明显改善。研究组治疗前后支抗磨牙无明显前移,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研究组覆盖和覆牙合分别平均减少了4.2 3mm和2 .41mm。对照组覆盖和覆牙合分别平均减少3 .5 6mm和1.94mm。结论:微型纯钛种植体能提供稳定的正畸支抗,避免了后牙支抗丢失,且操作简单,安全性好,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种植体配合Ⅲ类颌间牵引治疗高角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病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高角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病例20例,分为微种植体支抗组(采用微种植体支抗结合Ⅲ类颌间牵引)和常规支抗组(采用常规Ⅲ类颌间牵引),测量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并将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评估疗效。结果微种植体支抗组U6-PP、U6-SN、SN-MP、FH-MP、Y轴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而常规支抗组U6-PP、U6-SN、SN-MP、FH-MP、Y轴有不同程度的增大。结论微种植体支抗在进行Ⅲ类颌间牵引的过程中能有效的控制高角患者的垂直高度。防止下颌骨顺时针旋转。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攻型微型种植体支抗在严重上颌前突病例内收上颌前牙的临床疗效。方法:20例严重上颌前突拔牙矫治病例,在上颌第一磨牙与第二前磨牙之间颊侧植入微型种植体。通过头影测量分析,对矫治前后U1-NA距,U1-NA角,U1-Apog距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通过上颌前牙内收量,来评判微型种植体作为强支抗的临床应用的稳定性。结果:20例平均6-8个月牙列排齐整平,10—12个月前突的前牙成功内收,拔牙间隙完全关闭,治疗过程有2枚种植体脱落,4枚种植体感染,34枚种植体整个过程保持稳定。结论:微型种植体可以提供足够稳定的强支抗内收前突前牙,矫治效果好,矫治疗程相对短。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2种推磨牙向远中移动支抗装置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30例因上颌磨牙前移所致的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随机分为2组:微种植体支抗结合磨牙推进器组(A组)和Nance腭托支抗结合磨牙推进器组(B组)。对矫治开始之前与磨牙远移到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以及磨牙远移速率进行比较,评价磨牙远移后颅面硬组织变化的结果。结果 A组与B组治疗前后SNA、SNB、ANB值变化量均无明显差异;B组U1-NA、U1-SN值在治疗前后变化量均较A组大;2组在磨牙移动距离上无明显差异(P>0.05);但A组月平均移动速率明显大于B组。结论 初步临床观察表明应用微种植体支抗推磨牙向远中移动能更好地控制支抗,移动速率快,异物感小,易清洁,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型种植体治疗成人安氏Ⅱ类错畸形伴深覆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选择18例Ⅱ类错畸形伴深覆患者,排齐后换用0.019×0.025不锈钢方丝,在12,13和22,23间或同时在32,33和42,43间植入微型种植体,打开咬同时关闭拔牙间隙。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进行分析。结果:U1-PP距和L1-MP距减小,前牙深覆从Ⅲ度达到正常。结论:微型种植体可以有效的治疗成人安氏Ⅱ类错畸形伴深覆畸形。  相似文献   

10.
微钛钉种植体支抗在上颌前突正畸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微钛钉种植体支抗在上颌前突矫治中的临床应用及其与传统支抗的区别。方法选择上颌前突拔牙矫正的患者4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实验组使用微钛钉种植体作为支抗关闭间隙,对照组使用常规滑动法关闭间隙,治疗前后利用X线头颅片进行测量分析对比。结果所有病例矫治后,上前牙突度及轴倾度得到改善,拔牙间隙均关闭。实验组与对照组上中切牙切缘到Y轴距离(U1-Y)分别平均减少4.78mm与2.63mm,上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形成的后下夹角(U1-SN)分别平均减少16.62°与13.75°,上、下中切牙长轴之间的夹角(U1-L1)分别平均增大20.86°与13.66°;两组治疗前后数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矫治后实验组U1-Y平均增大0.27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平均增大3.1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钛钉种植体支抗可避免上颌磨牙的前移,能为上颌前突畸形的矫治提供有效的支抗来源。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两种不同技术-三段弓技术与微螺钉支抗滑动技术,在正畸治疗过程中产生的牙齿以及骨骼的效应差异。方法:对三段弓技术组的18例患者以及微螺钉支抗组的19例患者均进行切牙的内收和压低,分析测量所有患者的头颅定位侧位片以评估两种技术的差异。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对两组患者上颌第一磨牙的移位和相对骨骼改变进行分析。同时在根尖周X光片上对牙根吸收进行测量。结果:U1-SN(P〈0.05),覆盖、覆、PP-U1、U1水平移动(P〈0.01),UL-U1(P〈0.05),在三段弓组和微螺钉支抗组均有明显减小。然而,在三段弓组,U6角度(P〈0.01),MP-SN、PP-U6(P〈0.05)和U6水平移动(P〈0.05),与微螺钉组相比均有显著增加。两组的治疗周期及牙根吸收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反Spee曲线弓丝的微螺钉支抗滑动技术,被证明是有效地的内收并压低上颌前牙的口内支抗增强装置。与三段弓技术相比,微螺钉技术在水平(前后向)或垂直方向均未见支抗丧失。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两种临床矫治技术:片段弓,种植支抗滑动关闭间隙压入和内收上前牙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临床筛选18例患者,使用片段弓技术同时压入内收上前牙。筛选19例患者使用种植支抗滑动关闭间隙技术同时压入内收上前牙。头影测量描记上前牙,上颌第一磨牙的位置变化。使用根尖片测量根尖吸收的情况。结果:两组间比较发现下列测量指标有显著性减小变化:U1-SN,覆盖,覆(牙合),PP-U1,U1horizontal,UL-U1。相比种植支抗组,片段组的病例中如下头影测量指标有显著性增加:U6angle,MP-SN,PP-U6,U6Horizontal。压入内收上前牙的所需时间和根吸收在两组比较中没有显著性差别。结论:种植支抗滑动关闭间隙的临床治疗方法能够有效地压入内收上前牙。和传统片段弓压入内收上前牙相比,种植支抗在矢状向,垂直向都能够有效地维护上磨牙原有的位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垂直支持矫治器(VHA)对高角患者牙、颌、面结构垂直向位置关系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角病例(MP—SNI〉40。)40名,随机分为两组,均使用MBT直丝弓矫治器,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其中治疗组20名使用VHA,对照组20名不使用VHA,对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测量分析,比较两种不同矫治方案治疗前后牙、颌、面垂直方向的变化。结果:治疗组MP—SN角、ANS—Me距、N—Me距、L6-MP距、U6-PP距和ANS—Me/N—Me(%)治疗前后的差值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其他测量值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垂直支持矫治器在控制高角患者面部垂直向生长方面有较高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种植体支抗在改善露龈笑方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临床诊断为安氏Ⅱ类错殆、露龈微笑病例20例,前牙区配合微种植体支抗进行固定矫治器正畸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的各项测量指标,使用SPSSl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后比较,上齿槽缘点到X轴距离减小(P〈0.01),到Y轴的距离减小(P〈0.05),上颌切牙内收及压低的程度显著@〈0.01),深覆殆程度显著改善。结论:前牙区微种植体是一种稳固、舒适的支抗系统,可获得理想的支抗控制效果,能有效改善上颌牙槽骨垂直向发育过度患者的露龈微笑。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Nance弓和横腭杆在拉尖牙远移过程中,二者在三维方向上磨牙支抗效果的比较。方法:选择Angle I类中度拥挤,或Angle II类I分类软组织侧貌前突不明显者40人,随机分组,上、下颌减数双侧第一前磨牙,设计方案为中度支抗,两步法关闭拔牙间隙。排齐整平后和治疗阶段结束时取模型,拍摄口内像和头颅侧位片。测量各标志点的线距和磨牙角度变化。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测量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在阻止上颌第一恒磨牙近中前移、水平宽度或垂直方向、近中倾斜差异无显著性,但在磨牙旋转的控制上,Nance弓组磨牙向近中舌向旋转3.70°±1.20°,横腭杆组向近中舌向旋转8.50°±3.59°(P<0.05)。结论:在磨牙旋转支抗控制上,Nance弓明显优于横腭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研究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与常规口内加强支抗矫正双颌前突的侧位头影测量及软组织美学分析结果变化,回顾性评价种植体支抗的疗效。方法 研究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成年双颌前突拔牙矫治患者62例,其中38例应用双颌后牙区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内收前牙(种植支抗组),24例应用常规口内加强支抗(常规支抗组)。通过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软组织美学分析和疗程疗效比较,明确不同支抗方式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 两种支抗方式的疗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62例患者在矢状向上均出现牙列、牙槽突及上下唇软组织的位置改变,种植支抗组患者上下颌切牙切端平均内收7.23、5.89 mm,上下牙槽突点平均内收3.61、2.78 mm,上下唇突点平均内收3.21、2.24 mm;常规支抗组患者上下颌切牙切端平均内收4.62、4.17 mm,上下牙槽突点平均内收1.93、1.67 mm,上下唇突点平均内收2.13、1.82 mm,种植支抗组内收效果优于常规支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下颌骨基点在矢状向的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在内收前牙、矫正双颌前突及改善面部美学效果方面优于传统常规支抗,但对颌骨并无矫形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微小种植体在成人双颌前突矫治尖牙远移中的支抗应用 ,同时与口外弓配合Nance弓的传统支抗相比较。方法 :2 4例成人双颌前突患者随机分为 2组 ,试验组尖牙远移时应用微小种植体做为支抗 ,对照组远移尖牙时则利用口外弓配合Nance弓的传统支抗 ,通过尖牙远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变化来判断 2支抗丧失情况并做组间比较。结果 :2组患者在 3~ 6个月后远移尖牙到位 ,试验组上颌第一磨牙前移 0 .85mm ,上切牙腭侧移动 1.82mm ;对照组上颌第一磨牙前移 0 .91mm ,上切牙腭侧移动 2 .0 2mm。方差分析可见 2组间无差异。结论 :微小种植体是一种具有稳固、生物相容性好、舒适等特点的支抗 ,完全可以代替口外弓配合Nance弓的传统强支抗 ,在尖牙远移过程中发挥强大的支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配合上颌前牙微种植体支抗治疗开唇露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8例开唇露齿正畸治疗患者,分为实验组A(前后3枚种植支抗)9例和对照组B(传统Nance托支抗)9例。测量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的相关软硬组织指标,使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牙齿位置:A组前牙切端内收量及切牙显露程度的减少显著大于B组(P〈0.01),切牙根尖(P〈0.05)及磨牙前移量(P〈0.01)显著小于B组。垂直向A组前牙被明显压低,B组升长,P〈0.01;后牙A组保持,B组升高,P〈0.05。2)骨组织:A组上齿槽缘点处骨吸收改建显著大于B组(P〈0.05)。结论:使用前后牙区3枚微种植体支抗,对上前牙内收、压低及控根作用均强于传统强支抗,能有效改善开唇露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应用片段弓技术结合上颌微螺钉支抗配合III类颌间牵引非拔牙矫治单纯前牙拥挤的临床效果。方法:12例单纯前牙拥挤病例,应用片段弓技术,上颌颧下嵴微螺钉支抗配合III类牵引拉后牙段向远中,待间隙足够时排齐前牙,对矫治前后的模型及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U1/SN、U1/NA、L1/NB和IMPA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后牙片段弓结合上颌微螺钉支抗可以在保持前牙唇倾度不变甚至轻度内收的情况下排齐拥挤的牙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