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从"健康中国"的文化内涵出发并加以分析,并和中医药文化内涵做出相应比较,阐明"健康中国"对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积极影响,对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加以概括;在"健康中国"的视角下根据现存问题,探讨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具体路径,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8月24日,健康中国与中医药发展高峰论坛在京举行,以"互联网+中医药全产业链"为主题,全面深入地展示未来互联网+中医药体系的发展趋势。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会上表示,要探索应对健康挑战,发挥中医药特色,打造健康中国的有效途径,将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理论、技术和方法渗透结合,为"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作出贡献。王国强表示,要弘扬传播中医药健康文化,发掘中医药文化资源,优化中医药文化产业结构,推动实施中医药健康文化大众传播工程,构建新技术背景下的中医药健康文化现代传播体  相似文献   

3.
王明强 《光明中医》2009,24(4):595-597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药产生和发展的土壤,中医学是科学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体,中医这种独特的品性决定了必须要用其文化定位来丰富和补充其科技定位。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的历程表明:中医文化是中医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文化研究的全面开展是中医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科学普及湖湘中医药文化,促进全民健康事业的新发展,是湖湘儿女不可推卸的责任.让湖湘中医药文化通俗、系统地走进书本,进而在乡村、社区及网络世界中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弘扬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精髓,增进人类健康,是湖湘中医药文化科普工作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中医药报》2018年12月12日讯:近日,河南省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大赛在郑州举行,该省35支代表队展开激烈角逐。河南省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大赛是河南省"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的组成部分。大赛以"生活处处有中医"为主题,围绕中医药核心价值理念、《黄帝内经》等中医药经典,以及《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它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心灵的和谐,直接影响了东方人类社会儒释道等传统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关爱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的东方智慧。而李时珍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中医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中医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时代的巅峰。今天,中国与世界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它寓示着中国必须对其它文明和文化进行消化吸收,看清世界和认识自己。一个民族如果不能延伸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就不能深刻地认识现在,更不能正确地走向未来。因此,研究、建设及发展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对实现民族的光荣与理想,完成中华中医药文化的复兴与崛起,保障人类健康的福祉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中医药报》2021年2月25日讯:2021年2月23日,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印发《2021年陕西省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导意见》,旨在加强全省中医药文化建设,推动中医药健康文化传播,提升民众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推动中医药文化产品创作,打造陕西中医药品牌,促进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虚拟仿真技术的特点和当前这一技术运用于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现状入手,阐述了将这一现代化传媒技术运用于中药标本馆、体检中心、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旨在培养大众"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治未病""理法方药"的中医思维,以期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以及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神农中医药文化是我国医学之源,是开启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是坚定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是培养良好医德医风的养料,亦是世界文明交融互鉴的窗口。推进神农中医药文化资源与医学院校校园文化深度融合,构建以神农中医药文化资源为依托的新时代医学生医德培育体系,对弘扬好、传承好、发展好神农中医药文化,夯实医德医风、构筑健康中国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的目标.当前国内外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措施和结果形成了显著对比.各国的制度、文化和医疗水平有差异,在我国独具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在取得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此,应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倡导健康文明...  相似文献   

11.
构建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和谐社区的构建过程中,社区居民的健康问题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中医药的简、便、验、廉,以及广大民众在内心深处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亲切感,使得中医药文化与社区居民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以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文化进社区为契机,提升社区居民防病治病的健康意识,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相似文献   

12.
国家非常重视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希望充分利用中医药技术优势,弘扬中医药文化,助力健康中国,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与健康服务需求,解决日趋严重的老龄化人口医疗等问题,充分发挥中医药惠及民生等重要作用。辽宁省城镇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的现状是老年群众的医疗、健康照护的需求越来越大;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刚起步但尚未建成,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意识在不断增强但尚未普及,难以满足老年群众的医疗、健康、照护等有效需求。在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创新发展过程中,在长期的中医院管理与文化建设实践之中,关雪峰提出了中医"四明"文化观,以"四明"文化观推进中医院医疗服务质量提升,为健康辽宁助力,为辽宁健康养老服务。  相似文献   

13.
目前,"健康教育"意识日益重要,中医再次凸显出了在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中医传统养生观念符合民众对于健康保健的需求,因此推广普及中医药健康知识成为了中医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合理开发与开展"中医养生文化旅游"项目,可有效利用中医药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4.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仅是一个空间概念和国际经济合作战略,更是中国面向全球化的一个文化战略架构。实施"一带一路"战略需要文化先行,而中医药文化是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抓手。"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传播要实施整体化传播、本土化传播、差异化传播的策略,注重构建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丰富中医药文化传播内涵,打造中医药文化传播品牌,发展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等多种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文明互鉴、维护人民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根据南阳市基层社区居民特点,依托学校中医药文化资源,对中医药知识进行梳理、概括、总结,通过中医药文化知识讲座(线上和线下)、中医药体验、中医药标本馆参观、编写中医药科普手册、中医适宜技术推广等多种形式进社区进行中医药知识宣传教育,提高社区居民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水平,增强居民自我保健,科学养生的健康观念,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和影响,进而传承和发扬祖国中医药文化事业。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是融合了人文、自然科学的医学学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在"互联网+"行动"大数据"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从国际传播学的基本要素出发,对"互联网+"背景下中医药文化传播模式展开分析与讨论,初步探索"互联网+"背景下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可能模式。  相似文献   

17.
《北京中医药》2011,(4):277
为了配合"北京中医药国际论坛"的隆重召开,由北京中医药学会主办的首届"北京中医药文化博览会"将于2011年12月10日—12日在北京展览馆举行。本届博览会得到了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的大力支持。活动以彰显中医药文化魅力、激发中医药创新活力、与世界分享中医药健康服务为主题。主展厅中设有"中医药百年品牌展  相似文献   

18.
正12月17日,第五届国家中医药改革发展上海论坛在上海举行。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出席会议并强调,深刻把握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双创"的重大意义,着力明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双创"的主攻方向,深入探索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双创"的实现路径。论坛聚焦"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主题,旨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发展中医药的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健康中国2030"规划  相似文献   

19.
"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是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的重要转折,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必然路径。中医药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分支,关系到文化强国与健康中国的建设,最终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认为中医药文化软实力的影响要素包括中医实践、中医传承、中医传播、中医理念,其对继承好、利用好、发展好中医药,提升中医药文化软实力是必要且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全球蔓延的当下,中医药必须为人类健康作出新的贡献.在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背景下,中医药不仅是服务"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医疗卫生的技术补充,也是中华文化和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的有效载体.目前中医药知识国际化传播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与困境,必须坚持以中医药健康知识国际化服务为目标,基于意义建构的视角研究中医药文化新的传播理论与方式,创新中医药知识国际化传播新模式,建设中医药知识库,运用人机交互技术建立信息互动、知识互融的中医药知识传承与传播新模式,才能更广泛有效地传播中医药知识和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