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洁  李立 《眼科研究》2011,29(12):1092-1096
背景研究表明,水通道蛋白1(AQP1)与大鼠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CNV)的形成密切相关,碳酸酐酶抑制剂具有抑制AQP1的作用,从而可间接抑制CNV,但其全身应用不良反应较重,因此局部碳酸酐酶抑制剂布林佐胺滴眼液对CNV的作用受到关注。目的研究局部应用布林佐胺滴眼液对大鼠碱烧伤后CNV形成过程中AQP1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SD大鼠35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5只10只眼、模型组15只30只眼和布林佐胺组15只30只眼。模型组和布林佐胺组大鼠用浸有1mol/LNaOH溶液的滤纸贴附于角膜40s建立角膜碱烧伤大鼠模型,布林佐胺组大鼠在造模后用布林佐胺滴眼液点眼,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用生理盐水点眼。造模后3d裂隙灯下对角膜烧伤程度进行分级;造模后3、5、7、10d对大鼠角膜混浊度进行评分,同时测量CNV的生长面积。造模后第10天获取大鼠角膜组织并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角膜的组织病理学改变,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各组角膜超微结构的改变。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QP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各组大鼠角膜中的表达。结果裂隙灯下模型组与布林佐胺组大鼠角膜碱烧伤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7,P〉0.05)。正常对照组大鼠角膜无水肿、无混浊,无CNV生成;造模后5d布林佐胺组大鼠角膜水肿、混浊评分低于模型组(t=2.18,P〈0.05),CNV面积小于模型组(t=6.58,P〈0.01)。角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布林佐胺组大鼠较模型组大鼠CNV及炎性细胞少。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显示,模型组大鼠CNV旺盛,布林佐胺组大鼠角膜较模型组大鼠角膜血管腔少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表明,正常对照组大鼠角膜组织中可见AQP1和VEGF呈弱表达;模型组及布林佐胺组大鼠角膜碱烧伤后角膜组织中VEGF灰度值分别为84.92±9.49和78.18±1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8,P=0.02),2个组AQP1灰度值分别为88.01±11.03和58.10±1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9,P=0.00)。结论布林佐胺滴眼液能抑制大鼠角膜碱烧伤后CNV形成过程中AQP1的高表达,从而间接影响VEGF的表达,抑制或延缓CNV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李维义  高晓唯  任兵 《眼科研究》2009,27(8):688-693
目的研究重组人内皮抑素(rHES)对碱烧伤诱导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NV)的抑制效应。方法60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阳性对照组、rHES组3组,每组各20只。阳性对照组右眼角膜碱烧伤后不治疗;rHES组右眼角膜碱烧伤后立即100mg/mL rHES点眼,每日3次;20只正常鼠不做任何干预处理作为正常组。观察碱烧伤后1、4、7、10、14d各组角膜情况及CNV的生长面积。碱烧伤后第16天处死动物,取角膜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PCR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量和mRNA在角膜组织的表达,透射电镜下检查碱烧伤后角膜组织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rHES组角膜在碱烧伤后各时间点新生血管面积均小于阳性对照组(t4d=3.294,P=0.040;t7d=5.391,P=0.000;t10d=6.560,P=0.000;t14d=10.346,P=0.000)。角膜碱烧伤后第16天各组VEGF蛋白表达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7.62,P=0.00),各组VEGF mRNA表达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4.43,P=0.00)。透射电镜检查显示正常组结构正常,rHES组较阳性对照组角膜结构变化小。PCR结果发现rHES组VEGF mRNA的相对表达量低于阳性对照组,但高于正常组。结论rHES用于眼表可有效抑制碱烧伤诱导的CNV。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大鼠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NCV)的生长及退化过程和角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mRNA的变化,探讨两者间的相互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角膜碱烧伤新生血管模型,利用角膜灌注和照相方法对CNV进行观察。在不同时间点提取角膜的总RNA,并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VEGF mRNA。应用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治疗CNV,并观察其对VEGF表达的调节作用。结果 大鼠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1)角膜新生血管的初期阶段(烧伤后2d内);(2)角膜新生血管的增长阶段(烧伤后3-10d);(3)新生血管的退化阶段(烧伤2周后)。实验发现VEGF mRNA在烧伤后24h达到高峰,是正常角膜的5.3倍;在烧伤后第4天,VEGF mNRA水平为正常时1倍;第7天时,VEGF mRNA下降至正常。地塞米松组CNV生长与VEGF mRNA的表达均受到抑制,在烧伤后24h VEGF的表达是正常时的3.24倍,抑制率为38.8%;烧伤后4d,较对照组VEGF的表达下降了16.2%。地塞米松组CNV面积抑制率分别是对照组的21.7%(烧伤后第4天)和23.7%(烧伤后第7天)。结论 VEGF mRNA的升高及降低同CNV的发生及退化关系密切,激素对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与对VEGF表达的抑制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碱烧伤后不同时期角膜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以及瘦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FGF)的表达,探讨它们与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关系.方法 使用碱烧伤诱导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模型,采用浸润1 mol·L-1 NaOH溶液、直径为3 mm的单片滤纸,准确置于大鼠右眼角膜中央30 s,制作CNV模型.25只SD大鼠右眼为实验眼,随机分成5组,每组5眼,左眼为正常对照眼.每天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新生血管,分别计算新生血管长度和面积.并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碱烧伤后4 d、7 d、14 d、21 d,实验组CNV面积分别为:(2.55±0.15)m2、(4.15±0.36)mm2、(10.21±0.45)mm2、(8.56±0.06)mm2.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角膜碱烧伤后1 d,实验组瘦素、VEGF的表达开始增高,碱烧伤后14 d达高峰,14 d后瘦素、VEGF的表达下降,21 d后显著下降;其表达部位主要分布在形成的新生血管区域和上皮层;正常对照组瘦素可微弱表达于角膜上皮层和基质层,VEGF没有表达或仅在上皮基底膜有微弱表达.实验组角膜瘦素、VEGF阳性表达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χ2=29.07,P=0.001;χ2=35.51,P=0.001),瘦素与VEGF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r=0.95,P=0.001).结论 瘦素和VEGF表达水平与角膜新生血管的生成具有相关性,瘦素可能成为治疗CNV的靶点.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角膜碱烧伤后血管新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大鼠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氢氧化钠烧灼大鼠角膜表面,建立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NV)模型,每日裂隙灯下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的发展,并分别于烧伤后1、4、7、14、2 1d处死大鼠,摘除角膜作病理切片,多形核白细胞(PMN)计数;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的表达;图像分析系统测定该因子的蛋白表达。结果 光镜下显示正常组PMN记数为0 . 5 0 0±0 . 62 9,烧伤后1d角膜缘处的PMN开始增多,7d时增加最明显,此后逐渐减少;免疫组化显示:VEGF在CNV中阳性表达逐渐增加,于7d组表达最明显,2 1d后几乎无表达;图像分析与免疫组化结果一致。结论 碱烧伤后CNV形成中,VEGF的表达增加,并与角膜的炎性反应程度平行,PMN浸润可能是CNV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整合素连接激酶(ILK)、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其与角膜新生血管(CNV)的相关性.方法:通过碱烧伤Sprague-Dawley(SD)大鼠角膜制备角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采用形态学方法观察碱烧伤后新生血管的生成,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LK及VEGF在碱烧伤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情况.结果:ILK及VEGF在正常大鼠角膜上皮中仅有微弱表达,而在碱烧伤后各时间点的角膜上皮以及血管内皮中均有明显表达(P<0.01).碱烧伤后3~5d,可见二者阳性表达,且迅速增加;7~10d,二者表达达到高峰;14d以后二者表达逐渐减弱,与形态学观察CNV生长过程一致.即碱烧伤后3~5d新生血管生长迅速,7~10d生长达到高峰,14d以后血管开始逐渐减少退化.ILK及VEGF表达的变化均与CNV的变化呈正相关(ILK与CNV面积相关系数r=0.900,P<0.01;VEGF与CNV面积相关系数r=0.878,P<0.01),且二者之间也存在正相关性(r=0.926,P<0.01).结论:大鼠角膜碱烧伤后ILK及VEGF均有明显表达,二者作为重要的调控子共同参与了CNV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苏拉明对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CNV)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8只,分为空白组、对照组、苏拉明组3组,每组16只(32只眼)。对照组与治疗组制备角膜碱烧伤模型,术后分别给予氯霉素、8g/L苏拉明滴眼液点眼。分别于术后第1、4、7、14d观察新生血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VEGF、IGF—I的表达。结果术后第1d各组无新生血管生长。第4、7、14d,空白组未出现新生血管,对照组与治疗组可见CNV,且治疗组比对照组新生血管面积小(P〈0.01)。第1、4、7d,对照组与治疗组VEGF、IGF—I的表达均比空白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14d,3个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IGF—I参与CNV形成,苏拉明通过降低角膜上皮中二者的表达,抑制角膜碱烧伤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化内皮抑素(PEG—endostatin)抑制碱烧伤诱导的兔角膜新生血管(CNV)的效果,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碱烧伤法诱导兔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在碱烧伤后1d,治疗1、2组和对照组分别在球结膜下注射50μg/mL PEG化内皮抑素、50μg/mL重组内皮抑素、生理盐水各0.2mL。以后隔日注射1次,共8次。动态观察CNV的生长状况。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并在显微镜下进行微血管计数。结果治疗1、2组CNV的长度和面积、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数量均明显少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而治疗1组的CNV的长度和面积、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数量均明显少于治疗2组(P〈0.05)。结论PEG化内皮抑素及重组内皮抑素都可有效抑制CNV的生长,但前者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背景角膜新生血管(CNV)是炎症性角膜病变导致视力下降和角膜移植后发生排斥反应的重要原因,其发生机制和治疗一直是国内外角膜病研究的热点。目的探讨二十碳五烯酸(EPA)对碱烧伤大鼠CNV核转录因子KB(NF—KB)、白细胞介素1α(IL一1αt)、IL一6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用浸有1mol/LNaOH的3mm圆形滤纸贴附于72只SD大鼠的右眼角膜中央30s制作角膜碱烧伤模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3个组,另6只匹配的正常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碱烧伤0.02mgEPA治疗组和碱烧伤0.03mgEPA治疗组大鼠分别于碱烧伤后即刻结膜下注射0.04ml剂量为0.02mg或0.03mgEPA,碱烧伤模型组结膜下注射0.04ml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大鼠未行结膜下注射。大鼠干预后每天裂隙灯下观察CNV的生长面积和角膜水肿。分别于造模后24h,4、7、14d过量麻醉处死动物后制备角膜标本,采用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角膜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角膜组织中CD34的表达以计数血管内皮细胞,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蛋白印迹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角膜组织中IL-1α-mRNA和IL.6mRNA的表达及NF—KBp65的蛋白表达。结果裂隙灯下见造模后2~4d,CNV缓慢生长,角膜水肿,上皮缺损;造模后7~10d,CNV面积增加,角膜水肿减轻;造模后14d,CNV面积最大,血管变细。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显示,碱烧伤后7d碱烧伤组角膜上皮部分缺损,基质层水肿明显,可见较多炎性细胞及大量CNV;碱烧伤0.03mgEPA治疗组与碱烧伤0.02mgEPA治疗组均可见角膜上皮修复,基质层水肿减轻,少量炎性细胞,未见CNV。碱烧伤后7d和14d,碱烧伤0.02mgEPA治疗组CNV相对面积分别为(15.80±6.43)%、(11.06±2.14)%,碱烧伤0.03mgEPA治疗组为(16.10±7.41)%、(11.06±2.51)%,均明显小于碱烧伤组的(84.74±7.77)%、(89.63±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碱烧伤后7d,碱烧伤组CD34在CNV的内皮细胞中呈强阳性表达,而在碱烧伤0.02mgEPA治疗组、0.03mgEPA治疗组角膜中未见表达。RT—PCR检测结果表明,碱烧伤后4d,碱烧伤0.02mgEPA治疗组、0.03mgEPA治疗组IL一1α、IL一6mRNA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低于碱烧伤组,蛋白印迹检测证实NF—KBp65蛋白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低于碱烧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PA能够抑制NF—KB、IL一1α、IL一6的表达,从而抑制碱烧伤后CNV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角膜碱烧伤后VEGF的表达与新生血管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碱烧伤后角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的表达与角膜新生血管化的关系。方法30只Sprague-Dawleg(SD)大鼠碱烧伤,诱导角膜新生血管模型。碱烧伤后不同时间形态学分析来评价角膜新生血管的情况,免疫组化及Westem blot评价角膜VEGF的表达。结果角膜碱烧伤后24hVEGF的表达开始增高,伤后4d达高峰,伤后7d VEGF的表达下降,14d后显著下降。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与VEGF的表达呈明显的平行关系。结论碱烧伤后大鼠角膜VEGF的表达水平与新生血管的形成有相关性,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彭亮红  柳林 《眼科研究》2010,28(2):135-139
目的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和CXCR4在小鼠角膜碱烧伤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在角膜中央放置NaOH滤纸片的方法构建C57/BL小鼠角膜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碱烧伤后不同时间点角膜组织中SDF-1和CXCR4 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正常小鼠角膜基质层无明显SDF-1的阳性表达,CXCR4仅在角膜上皮层呈弱阳性表达。RT—PCR检测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碱烧伤后各时间点SDF-1和CXCR4 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SDF-1和CXCR4蛋白的表达也可见相似的变化趋势(P〈0.05)。SDF-1和CXCR4在角膜中的表达于第7天达高峰,第14天开始下降,但仍高于正常。结论SDF-1/CXCR4在碱烧伤后小鼠角膜组织中的表达增加,在角膜碱烧伤的炎症和新生血管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碱烧伤诱导的大耳兔眼角膜新生血管(CNV)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采用碱烧伤法制备CNV模型。模型制作成功后,采用数字表法将健康的成年雄性日本大耳兔48只随机平均分为4组,对照组给予二甲基亚砜,实验1组给予40 μmol/L姜黄素,实验2组给予80 μmol/L姜黄素,实验3组给予160 μmol/L姜黄素。右眼分别滴眼相应药物,所有滴眼药物用量均为20 μl,4次/d,连续用药14 d。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CNV的生长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大耳兔眼碱烧伤2 d、4 d、7 d及14 d后的房水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4E结合蛋白(4EBP1)因子的蛋白含量;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眼角膜组织中4EBP1、S6蛋白激酶(P70S6K)、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相对表达量。组间比较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进一步采用SNK法两两比较。计算Spearman相关系数判断4EBP1与VEGF蛋白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大耳兔眼角膜碱烧伤后4 d时,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平均CNV面积无统计学差异(F=0.592,P>0.05);眼角膜碱烧伤后7 d、14 d时,则各实验组与对照组平均CNV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5,28.64;P<0.05)。大耳兔眼角膜碱烧伤后2 d时,各实验组房水中的4EBP1、VEGF蛋白含量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46,3.62;P>0.05)。大耳兔眼角膜碱烧伤后4 d、7 d、14 d时,各实验组房水中的4EBP1、VEGF蛋白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0.73,49.15,62.37,17.55,106.61,202.13;P<0.05),且4EBP1与VEGF的蛋白表达呈线性正相关(r=0.969,0.803,0.67,0.972;P<0.05)。大耳兔眼角膜碱烧伤后7 d时,实验1组的角膜组织中mTOR、4EBP1及P70S6K的mRNA相对表达量为(0.73±0.26)、(0.58±0.19)和(0.52±0.29);实验2组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8±0.13)、(0.39±0.21)和(0.41±0.18);实验3组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6±0.09)、(0.22±0.09)和(0.18±0.07)。大耳兔眼角膜碱烧伤后14 d时,各实验组mTOR、4EBP1和P70S6K的mRNA表达量较眼角膜碱烧伤后7 d时的mRNA表达量降低;且随着姜黄素浓度的增高,mTOR、4EBP1和P70S6K在mRNA水平的相对表达量依次降低。 结论姜黄素可通过抑制mTOR信号传导通路降低VEGF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眼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
背景基质细胞源性细胞因子1α/趋化因子受体4(SDF-1αCXCR4)信号途径是机体内介导多种细胞趋化、黏附以及增生的关键分子,能通过促进血管内皮祖细胞向肿瘤组织的迁移而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的发生,同时也参与新生血管性眼病的病理过程。目的探讨阻断CXCR4信号通路对实验性角膜新生血管(CNV)发生发展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收集8周龄BALB/c小鼠80只,将浸有1mol/LNaOH的滤纸贴附在左眼角膜中央40S以诱导小鼠CNV,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动物分为透明质酸钠组(质量分数0.2%透明质酸钠点眼)及CXCR4拮抗剂组(0.2%透明质酸钠配制的CXCR4拮抗剂点眼),自碱烧伤当日分别用相应的药物点眼共14d,于第14天裂隙灯下观察两组小鼠的CNV,然后制备角膜悬液,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角膜悬液中CD31的表达值;制备角膜组织切片,以逆转录PCR(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CXCR4mRNA和蛋白在小鼠角膜组织中的表达,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角膜组织内CD31阳性标记的血管内皮细胞。以ELISA法检测角膜组织裂解液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使用CXCR4拮抗剂干预小鼠腹腔来源的巨噬细胞,检测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GM—CSF)刺激后培养上清液中VEGF的表达。结果小鼠角膜碱烧伤后2周,裂隙灯下可见CNV达高峰,与透明质酸钠组比较,CXCR4拮抗剂组CNV明显减少;角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CXCR4拮抗剂组小鼠角膜中CD31阳性染色强度弱于透明质酸钠组,CD31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进一步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发现,CXCR4拮抗剂组CD31阳性表达率为(9.50±2.34)%,明显低于透明质酸钠组的(17.50±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12,P〈0.05);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表明,碱烧伤后2、4、7d小鼠角膜组织中CXCR4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小鼠角膜组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CXCR4拮抗剂点眼后4d、7d角膜组织内VEGF表达明显低于透明质酸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927、5.151,P〈0.05)。体外实验发现,细胞培养后12、24和48h,GM—CSF+CXCR4拮抗剂组上清液中VEGF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GM—CS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XCR4拮抗剂能通过下调VEGF的表达抑制实验性CNV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碱烧伤后兔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不同时期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角膜内的表达,探讨HIF-1α对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 实验研究.取30只健康家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5组,每组各6只兔,右眼采用1 mol/L氢氧化钠溶液建立角膜碱烧伤模型,左眼作为自身对照.分别于碱烧伤前和碱烧伤后1、3、5、7、14 d,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家兔角膜新生血管增生情况,HE染色观察角膜组织病理学特征,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验角膜组织中HIF-1α的表达,计算炎性细胞(多形核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和HIF-1α阳性细胞核数,对其结果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相关分析.结果 角膜碱烧伤后,HIF-1α主要表达在角膜基质中的炎性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核中.随着时间的增加,炎性细胞表达增强,HIF-1α表达量也相应增加,并于碱烧伤后5 d达到高峰,以后逐渐减少.碱烧伤后1、3、5、7、14 d,角膜组织中炎性细胞和HIF-1α表达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22.086,437.555;P均<0.05),且HIF-1α的表达与新生血管的形成在时空上一致.经相关分析,角膜中炎性细胞和HIF-1α阳性细胞表达呈正相关(r=0.860,P<0.05).结论 碱烧伤后炎症反应能诱导HIF-1α的表达,而HIF-1α能促进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碱烧伤后兔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不同时期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角膜内的表达,探讨HIF-1α对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 实验研究.取30只健康家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5组,每组各6只兔,右眼采用1 mol/L氢氧化钠溶液建立角膜碱烧伤模型,左眼作为自身对照.分别于碱烧伤前和碱烧伤后1、3、5、7、14 d,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家兔角膜新生血管增生情况,HE染色观察角膜组织病理学特征,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验角膜组织中HIF-1α的表达,计算炎性细胞(多形核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和HIF-1α阳性细胞核数,对其结果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相关分析.结果 角膜碱烧伤后,HIF-1α主要表达在角膜基质中的炎性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核中.随着时间的增加,炎性细胞表达增强,HIF-1α表达量也相应增加,并于碱烧伤后5 d达到高峰,以后逐渐减少.碱烧伤后1、3、5、7、14 d,角膜组织中炎性细胞和HIF-1α表达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22.086,437.555;P均<0.05),且HIF-1α的表达与新生血管的形成在时空上一致.经相关分析,角膜中炎性细胞和HIF-1α阳性细胞表达呈正相关(r=0.860,P<0.05).结论 碱烧伤后炎症反应能诱导HIF-1α的表达,而HIF-1α能促进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Avastin对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及角膜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及其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96只随机分3组,采用碱烧伤的方法制备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模型;正常不烧伤组4只。烧伤后隔日球结膜下注射0.1mL生理盐水组32只,烧伤后隔日球结膜下注射Avastin0.1mL组32只,烧伤后隔日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0.1mL组32只。碱烧伤术后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大鼠角膜混浊度;宏观测量新生血管长度;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作微血管计数;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的改变;免疫组化检测角膜VEGF的蛋白表达情况;CD34标记新生血管,显微镜下微血管计数方法研究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及抑制情况。结果:治疗组在3,7,10,14d较对照组角膜混浊程度轻(P<0.05);14d形成的新生血管数量较对照组少(P<0.05)。实验组新生血管微血管数量减少,VEGF蛋白表达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VEGF主要表达在角膜受损区的感染细胞胞质内,其出现时间与位置与角膜新生血管一致。Avastin和地塞米松均可有效抑制角膜新生血管,减少角膜内VEGF表达,两者无统计学差异,结膜下注射Avastin和地塞米松后,大鼠角膜超微结构无除烧伤后其它显著改变。结论:Avastin和地塞米松可抑制角膜新生血管,减少角膜内VEGF表达,对角膜的超微结构均无显著毒性。  相似文献   

17.
葛红岩  肖楠  田霈  王琳  罗鑫  刘平 《眼科研究》2012,30(1):20-24
背景 内皮抑素(ES)是目前已知最强的内源性血管形成抑制因子,能抑制新生血管的发生,而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序列的聚合能增强ES基因的功能. 目的 探讨改良ES基因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NV)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VEGF受体2(Flk-1)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方法 102只清洁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pCI空载体组、pCI-ES转染组、pCI-RGDRGD-ES转染组,每组24只;正常组6只.用浸有1 mol/L NaOH溶液的直径3 mm圆形滤纸片快速贴于大鼠角膜中央40 s建立角膜碱烧伤CNV模型,以pCI质粒作为改良前后ES基因的表达载体,每周2次结膜下注射3μg含质粒的转染液进行基因治疗.每日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角膜水肿及CNV生长情况,计算CNV面积.于碱烧伤后1、4、7、14 d用过量麻醉法处死模型鼠并获取角膜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NV内皮细胞中CD34的表达以计算CNV密度,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角膜VEGF mRNA及Flk-1在角膜中的表达. 结果 角膜碱烧伤后7~14d,pCI-ES转染组、pCI-RGDRGD-ES转染组CNV面积均明显小于pCI空载体组和模型组,CNV密度均明显小于pCI空载体组和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CI-RGDRGD-ES转染组CNV面积均明显小于pCI-ES转染组,CNV密度均明显少于pCI-ES转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P<0.01).碱烧伤后4d,pCI-ES转染组、pCI-RGDRGD-ES转染组大鼠角膜Flk-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大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碱烧伤后4d,pCI-ES转染组、pCI-RGDRGD-ES转染组大鼠角膜VEGF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大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RGDRGD-ES转染组大鼠角膜VEGF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pCI-ES转染组大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结膜下注射ES基因或RGDRGD-ES基因均能抑制碱烧伤诱导的CNV,但RGDRGD-ES基因对CNV的抑制作用更强,其作用机制为抑制VEGF及其受体Flk-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