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针对临床难治多发病痉挛型小儿脑瘫,探索一种简、便、验、廉的新的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分析痉挛型小儿脑瘫的治疗现状,结合临床实践提出选择性脊柱推拿疗法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并阐明其作用原理及实施步骤。结果选择性脊柱推拿疗法具有既注重整体,又兼顾脊神经及局部肢体功能康复的特点,疗效确切,可操作性强,患儿依从性好。结论选择性脊柱推拿疗法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针对临床难治多发病痉挛型小儿脑瘫,探索一种简、便、验、廉的新的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分析痉挛型小儿脑瘫的治疗现状,结合临床实践提出选择性脊柱推拿疗法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并阐明其作用原理及实施步骤。结果选择性脊柱推拿疗法具有既注重整体,又兼顾脊神经及局部肢体功能康复的特点,疗效确切,可操作性强,患儿依从性好。结论选择性脊柱推拿疗法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踝关节活动度的改善情况。方法: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0年12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小儿脑瘫康复中心进行康复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中药熏洗配合基础治疗(推拿+运动疗法),对照组采用中药稀释液熏洗配合基础治疗(推拿+运动疗法)。每周6次,1个月为1疗程。以踝关节活动度为主要观察指标,在患儿入组时、每个治疗周的1、3、5天治疗前后及出组时记录患儿踝关节活动度。结果 :关节活动度显效率治疗组95.83%,对照组65.22%,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在踝背屈、踝跖屈的活动度即时疗效要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药熏洗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踝关节活动度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中药熏洗具有较好的即刻疗效,主要表现为治疗前后踝关节活动度的即时效应改善明显,因此在推拿及功能训练之前进行熏洗治疗,可以有效放松痉挛的肌肉、肌腱,对于异常姿势的纠正更有利,同时可以减少患儿的疼痛,增强患儿的康复配合度,提高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4.
高压氧配合功能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高压氧配合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瘫的疗效。方法18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90例,对照组90例。所有患儿均进行功能训练、针灸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治疗前后进行肌张力评估(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法)和关节活动度测量,了解肌痉挛缓解情况。结果治疗组显效42例,有效30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80%;对照组显效26例,有效率17例,无效47例,总有效率48%,两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压氧配合功能训练可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与作业疗法相结合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腕关节背屈功能的疗效。方法:将3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中药熏蒸结合作业治疗组、单纯作业对照组各15例,分别于治疗前后测量3次腕关节主动背屈的角度。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2组患儿腕关节背屈活动度均有扩大,且观察组患儿腕关节活动度的扩大范围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疗法中药熏蒸与作业疗法相结合能充分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腕关节背屈功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推拿康复治疗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的机制.方法 选择30例痉挛型小儿CP患者采用选择性脊柱推拿康复疗法进行治疗,同时设立10名性别和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使用统一的观察量表观察病人的肌痉挛程度、关节活动度和7项疗效评估情况,疗程结束后进行统计分析.分别采集治疗前、治疗3 m后各CP患者和健康者的外周血3 mL,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应用炎症细胞因子与受体PCR芯片进行基因表达检测,绘制基因表达谱,筛选有表达差异的基因.外周血离心取血清,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10蛋白表达.结果 治疗后患儿肢体的肌痉挛程度和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项疗效评估有效率为90.00%,表明推拿康复疗法对CP取得较好的疗效.基因芯片检测结果表明,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治疗前CP患者组表达上调的促炎性反应细胞因子与受体基因有7个,表达下调的抗炎细胞因子与受体基因有6个.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 m后CP患者组中表达上调的抗炎细胞因子与受体基因有4个,下调的促炎细胞因子与受体基因有6个.ELISA检测结果发现,治疗前CP患者组外周血血清中TNF-α和IL-6蛋白水平都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IL-10蛋白水平都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 m后CP患者组血清中TNF-α和IL-6蛋白水平都明显降低,IL-10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治疗前CP患者组血清中TNF-α/IL-10和IL 6/IL-10比值均显著升高(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 m后CP患者组血清中TNF-α/IL-10和IL-6/IL-10比值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CP患者存在促炎性细胞因子基因表达上调和抗炎症细胞因子基因表达下调,这可能是CP患者机体中出现高促炎性反应状态的原因和发病的新机制;推拿康复疗法可能通过下调促炎性细胞因子基因表达和上调抗炎性细胞因子基因表达,重塑促-抗炎性细胞因子网络和促-抗炎性反应体系新的平衡来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分析用针灸与推拿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效果及优势。方法将19例脑瘫痉挛型患儿用中医针灸与推拿相结合治疗。对患儿的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进行治疗前,治疗后的综合比较。结果患儿的肌张力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膝关节,踝关节的活动度较治疗前增大。结论中医用针灸推拿相结合来治疗小儿脑瘫,能明显降低患儿的肌张力,使关节的活动度增加,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针刺结合推拿手法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临床疗效的观察。方法 60例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针刺结合小儿推拿手法(治疗组)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李教授给予针刺手法与小儿推拿及康复训练手法治疗相结合,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包括Vojta法、日常生活作业疗法及Bobath法等运动疗法进行康复训练治疗;治疗前安静休息20min,治疗时每次40min,每天1次,1周休息1天,20d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3个疗程。2组治疗前后用GMFM量表、Ashworth量表及综合功能改善评定量表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6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在降低肌张力、改善患儿肢体痉挛和运动及提高综合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5),并且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100. 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0. 00%。结论针刺结合推拿手法对缓解小儿痉挛型脑瘫降低肌张力、改善患儿肢体痉挛和运动及提高综合功能方面临床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9.
苏炜  王建文 《甘肃医药》2013,(11):838-840
目的:观察推拿手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均采用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加用推拿手法治疗.每周5次,3个月为一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66)和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均得到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效果、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评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手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瘫疗效肯定,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0.
王秋  罗蓉  李娜  张莉 《四川医学》2010,31(3):301-302
目的观察系列石膏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马蹄足的临床效果,研究系列石膏治疗对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和步态的改善情况。方法49例1-10岁有马蹄足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医用高分子材料行系列石膏治疗,采用关节活动度和步态分析作为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前后变化进行疗效评价的单盲研究。结果接受治疗的49例患儿其关节活动度和步态全部有明显改善(P〈0.001),仅有2例发生轻微不良反应。结论系列石膏疗法可以降低患儿肌肉痉挛的程度,改善关节活动度和步态,对痉挛型脑瘫患儿马蹄足有良好治疗效果,并对患儿有良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1.
王正香 《现代医学》2014,(6):661-663
目的:探讨水疗加水中康复护理对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痉挛症状的效果,为脑瘫患儿提供更合理、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方法:98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两组均给予功能锻炼、理疗、推拿、药物等常规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接受每天1次的水疗加水中康复护理。结果:治疗后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分级明显提高,治疗组改善比对照组更明显(P〈0.01);治疗组患儿的肌张力明显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常规的综合康复训练能改善脑瘫患儿的痉挛状态,而辅以水疗加水中康复护理改善脑瘫患儿痉挛状态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2.
    
李红  童光磊  张敏  易昕  蔡云飞 《安徽医学》2013,34(8):1070-1073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注射配合运动疗法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效果。方法 75例下肢痉挛脑瘫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采用运动疗法;研究组37例采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后配合运动疗法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MAS)、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进行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MAS评分、GMFM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型肉毒毒素注射配合运动疗法和神经肌肉电刺激可以快速降低肌张力,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气泡水浴"对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的康复疗效。方法12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68例,对照组52例。所有患儿均进行功能训练、针灸、导平、穴位注射药物、静脉点滴护脑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气泡水浴",每天1次,25次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治疗前后进行肌张力评估和关节活动度测量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显效19例,有效4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6%;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31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0.8%,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χ^2=6.70,P〈0.05)。结论"气泡水浴"能有效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张力,改善协调性,提高平衡能力,纠正异常姿势,改善患儿生活质量,临床疗效确切,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与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痉挛型脑瘫患儿常见的高危因素及头颅MRI改变。方法:对249例痉挛型脑瘫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的患儿高危因素为多因素。最常见的有:1产前为胎儿宫内窘迫、先兆流产、脐带绕颈、用药史、胎粪污染;2产时依次为缺氧、早产、低体重、胎盘早破、产程延长;3产后为黄疸、颅内出血、新生儿肺炎。头颅MRI检查异常率为90.7%,其中脑室周围白质异常占50.4%。结论:痉挛型脑瘫患儿常见的高危因素为缺氧、早产、低体重、病理性黄疸,头颅MRI改变检出率高,且依致病因素不同而表现各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配合中药穴位贴敷的小儿脑瘫痉挛性患儿综合治疗疗效。方法 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康复训练、中医推拿治疗及中药穴位贴敷,对照组只给予康复训练及中医推拿治疗,运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评估(GM-FM)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27±13.50)vs(23.52±12.41),P〈0.05]。结论在小儿脑瘫临床治疗中,配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能补益肝脾肾、益阳补阴、温阳通络、强筋壮骨,调节免疫能力,提高小儿脑瘫患儿治疗效果,为该病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经过康复治疗改善脑瘫(cerebralpalsy)患儿的跪位姿势控制能力并结合应用踝足矫形器在提高脑瘫儿步行水平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3年7月收治的脑瘫患儿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重点强化跪位姿势控制训练并佩戴踝足矫形器(anklefootorthoses,AFO),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跪位姿势控制能力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rossmotorfunctionmeasure,GMFM)的c区评定,步行水平采用Gillette功能性步行量表评定。结果:对照组中途脱落2例,共有48例患儿进入结果分析。结果表明治疗组治疗后GMFMC区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并且治疗后治疗组GMFMC区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Gillette功能性步行量表步行水平分级评定显示:治疗后治疗组步行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跪位姿势控制能力(髋关节运动控制)、踝足控制的稳定性在脑瘫儿步行中的作用非常重要,这2方面的作用主要在于维系步行中控制重心的稳定,在此基础上步态才能改善,步行水平才能提高。  相似文献   

17.
覃章平   《中国医学工程》2009,(4):271-273
目的探讨肌力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痉挛型脑瘫患儿10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以神经发育技术为基础的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肌力训练。治疗后2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表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前评分的五区水平相当,治疗后2个月,所有患儿五区的评分较治疗前增高(P〈0.05),而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A区、B区评分水平基本相当(P〉0.05),C区(P〈0.05)、D区(P〈0.01)和E区(P〈0.01)试验组均要高于对照组。至治疗6个月时,康复水平进一步提高。组间比较仍以C区、D区和E区试验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肌力训练能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尤其对患儿的爬、跪、站、走、跑和跳能力改善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张波  冉琼 《西部医学》2008,20(2):366-367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小儿脑瘫的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将45例脑瘫患儿按照2:1的比例随机分为电针治疗组(试验组)30例,传统针刺组(对照组)15例,均治疗60次。从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语言功能和智能三个方面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但两组疗效相似。结论电针治疗小儿脑瘫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