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年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采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老年人膝关静置换术(TKR)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及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方法 将2000年1月~2004年4月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用药组(25例,围于术期给予低分子肝素预防治疗)及未用药组(20例,未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两组患者均于术后行彩色多普勒检查并检测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结果 用药组DVT总发生率为20%,未用药组DVT发生率为60%,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用药组阳性检出率为20%,未用药组为50%。结论 低分子肝素可显著降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可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中药离子导入对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作用及机制。方法将116例膝关节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61例。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DVT预防性措施,对照组进行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腹壁皮下注射治疗,术前2 h注射1次,术后1次/d,0.3 ml/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术后第1天开始采用益气活血通络汤离子导入治疗,30 min/次,2次/d。疗程均为2 w。观察两组患者DVT发生情况,统计DVT发生率;检查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测定两组患者血清血清白细胞介素(IL)-1、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术后第1周,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DVT的发生率分别为4.92%和16.36%,两组差异显著(P0.05);术后第2周,观察组DVT的发生率为8.20%明显低于对照组(27.27%,P0.01);观察组术后第2周患者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较同时点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观察组术后第2周血清IL-1、IL-6和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膝关节置换术后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中药离子导入可降低血清FIB水平,减轻炎性反应,预防DVT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DV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3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5例,对照组予低分子肝素,观察组予利伐沙班DVT,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DVT发生率、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结果1观察组术后2 w内、术后4 w内双下肢DVT发生率分别为3.08%、4.62%,对照组分别为13.85%、16.9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的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病患的PLT、PT、APTT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低分子肝素相较,利伐沙班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DVT中能够取得更好的疗效,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人关节置换术后血栓前状态和血液中凝血-纤溶系统指标变化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的相关性. 方法 观察我院2003年1月至2011年6月行髋、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400例,根据威尔氏首诊临床(Well' s)评分分为疑似DVT组和非疑似DVT组各200例,再根据患者病情且在其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分别分为4组:(1)低分子肝素组;(2)间断气囊压迫组;(3)联合治疗组(低分子肝素加间断气囊压迫);(4)空白对照组:均为拒绝应用预防治疗的患者.术前检测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AP);术前和术后第4、10天行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 结果 各组患者术后DVT共发生71例(17.8%),肺血栓栓塞症5例(1.3%).疑似DVT组患者术后DVT发生率为28.5%(57例),与非疑似DVT组7.0%(14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66,P<0.01).疑似DVT组中,联合治疗组DVT发生率与低分子肝素组、间断气囊压迫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89、17.34、18.01,均P<0.05).非疑似DVT组中,联合治疗组DVT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64,P<0.01).术后并发DVT患者术前平均TAT水平为(9.63±3.06)μg/L,高于无DVT患者(2.59±0.87)μg/L,术前平均PAP水平(38.52±21.13)μg/L,低于无DVT患者(69.75±30.26)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70、8.27,均P<0.01). 结论 术前TAT和PAP水平检测对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发生DVT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应用Well's评分对DVT不同危险程度老年人采用不同的预防措施,可提高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5.
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附3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爱东 《山东医药》2009,49(34):67-68
目的探讨骨折及骨折术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病因及防治措施。方法本组37例患者中,骨折并发DVT 23例,骨折术后并发DVT 14例;均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尿激酶溶栓,辅以血栓通、复方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治疗。结果治愈10例,显效17例,有效8例,无效2例;随访28例血栓无复发,无肺栓塞和明显出血者。结论早期活动及抗血小板聚集可预防DVT;早期发现并积极抗凝、溶栓、祛聚治疗可有效治疗DVT。  相似文献   

6.
如何预防非手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形成?低分子肝素如何应用才能达到既有效抗凝又不导致严重的出血;我们开展了相应的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注射用盐酸川芎嗪预防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行下肢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136例,将其随机分为注射用盐酸川芎嗪预防组(试验组)和低分子肝素钙预防组(对照组),各68例.两组均于术后6 h开始预防用药,连续用药30 d,用药期间观察是否发生DVT及不良反应.结果 试验组DVT 发生率为4.4%(3/68),对照组DVT 发生率为3.0%(2/68),两组DVT 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出血症状.结论 注射用盐酸川芎嗪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术后DVT的效果与低分子肝素钙相似,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比较利伐沙班与低分子量肝素在高龄股骨颈骨折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防治中的作用评估利伐沙班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必要性。方法对106例高龄股骨颈骨折(GardenⅣ型)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利伐沙班组和低分子肝素组各53例。比较两组患者应用药物前、后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功能情况以及症状DVT发生率、轻微和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功能、轻微和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症状DVT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高龄股骨颈骨折(GardenⅣ型)行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后DVT防治中,利伐沙班更安全、有效,患者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患者早期皮下注射小剂量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那屈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安全性.方法 纳入早期使用那屈肝素或下肢间歇式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预防DVT的急性sICH患者.那屈肝素组从入院后第4天开始连续10 d皮下注射那屈肝素0.4 ml/d,IPC组使用IPC治疗.入院后第3天、第5天和第14天复查头颅CT评估血肿体积变化,记录治疗过程中的出血事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DVT.结果 共纳入早期使用那屈肝素或IPC预防DVT的急性sICH患者94例,那屈肝素组41例,IPC组53例.共有14例发生下肢DVT,其中那屈肝素组5例(12.2%),IPC组9例(17.0%),但2组DVT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418,P=0.518).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颅内血肿增大和再出血.结论 sICH患者早期皮下注射小剂量那屈肝素预防DVT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王守军 《山东医药》2009,49(18):88-89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高危因素、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妇科DVT患者的临床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方法。结果发生DVT的高危因素为中老年妇女、肥胖、合并心血管疾病、术后常规应用止血药、原发病为盆腔恶性肿瘤(特别是子宫内膜癌)。辅助诊断方法以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为最佳。治疗采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结论中老年、肥胖、合并心血管疾病、盆腔恶性肿瘤是妇科术后并发DVT的高危人群,手术前后应采取预防措施。抗凝治疗对DVT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预防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行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两组均行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观察组则给予利伐沙班片口服,分析两种药物预防血栓形成的疗效。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7.14%,对照组为10.7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中引流量、皮下瘀斑面积PT及PLT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方法安全性相当。结论利伐沙班片与低分子肝素比较,在预防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相当,且同样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发病率逐年上升,由此引发的脑血管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1,2〕。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病,临床治疗方法比较多,诸如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及氯吡格雷等〔3,4〕。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和安全性。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肺栓塞的防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深静脉血栓 (deepvenousthrombosis ,DVT)的预防〔1,2〕  对肺栓塞 (pulmonaryembolism ,PE)高危患者采取预防DVT的措施是防治PE的最有效方法。已有一些药物和机械性方法 ,可单独或联合应用 ,对预防DVT是安全有效的。如果没有采取预防措施 ,髋关节手术后发生DVT的危险性约为 5 0 % ,膝关节置换手术发生DVT的危险性更高 ,因此 ,对进行髋或膝关节重建手术的患者推荐较积极的预防措施。PE是DVT的潜在致命性并发症 ,采用恰当的预防方案可减少死于PE的患者数。尽管有研究结果和一致推荐的预防用药方案 ,但在高危住院患者中 ,DV…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利伐沙班应用于骨科下肢大型手术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DVT)的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07~2016-07行股骨干骨折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钙组和利伐沙班组,两组均在术后6~8 h给药,利伐沙班组口服利伐沙班10 mg/d,疗程为2w;低分子肝素钙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4 100 iu/d,连用2 w。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7 d的PT、APTT、PLT指标值的变化,同时进行显性出血和隐性出血的项目观测。结果低分子肝素钙组术后48 h引流量为(152±8.1)ml,利伐沙班组术后24 h引流量为(150±7.3)ml,两组患者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分子肝素钙组切口处渗血3例(7.69%),形成局部血肿2例(5.12%),利伐沙班组伤口渗血2例(4.87%),局部血肿1例(2.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前术后PT、APTT、PLT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与利伐沙班在预防骨科大手术后DVT的出血率相近、安全性相当,但低分子肝素钙由于为皮下注射,容易增加注射部位血肿,而且对注射感到恐惧和疼痛的患者也难以接受。而利伐沙班可用于口服,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患者更容易接受,依从性更佳。  相似文献   

15.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人工髋、膝关节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2001年6月至2004年8月,我们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钠预防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1、抗血栓治疗临床研究表明,脑梗死患者发病7~10 d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约为11.4%,25~30 d内DVT发生率降为3.1%左右。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且不伴有颅内高压的大面积脑梗死(LHI)患者,应鼓励其早期进行肢体活动以预防DVT(强推荐,极低质量);对于不能活动的LHI患者,应持续行预防性治疗(强推荐,极低质量)。不推荐LHI患者使用弹力袜预防DVT(强推荐,中等质量),推荐其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DVT(强推荐,极低质量)。皮下注射普通肝素可预防急性脑梗死患者DVT,但有出血风险;低分子肝素对急性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老年人急性脑梗死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治疗经验. 方法 对3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DVT患者(脑梗死组)与31例单纯DVT老年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治疗方法均为制动3 d;同时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商品名:博璞青)0.4 ml(100 IU/kg),皮下注射,12 h皮下注射1次,用药14 d.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第10天加口服华法林,并根据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调整华法林的用量,为防止老年人发生出血,INR控制在2.0~2.5;并辅以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g/d,14 d. 结果 所有患肢水肿明显减轻,治愈及无效均为0,两组均无肺梗死.但脑梗死组发生脑出血4例,此4例年龄均大于80岁,出血发牛时间在应用低分子肝素钙3~7 d,及时停用抗凝药,给予降颅压,3例痊愈,1例因颅内大出血合并肺部感染而死亡.对照组无死亡. 结论 对年龄大于80岁的急性脑梗死合并DVT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应谨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联合应用抗凝药物对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及相关作用原理.方法:对128例门脉高压行脾切断流术后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的28例患者设为肝素组,低分子肝素钙与低分子右旋糖酐联合抗凝的42例患者设为联合组,未使用抗凝药物的58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术后的血栓形成率,连续监测术后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门静脉血流速度等指标变化,对低分子肝素钙、低分子右旋糖酐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3组患者术后1 mo复查,肝素组术后1m o形成门静脉血栓5例,占8.57%,联合组术后1 mo形成门静脉血栓1例,占2.38%,对照组术后1 mo形成门静脉血栓14例,占24.13%,肝素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素组优于对照组.联合组与肝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优于肝素组.结论:门静脉血栓是肝硬化脾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早期抗凝能有效的预防肝硬化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的形成,低分子肝素钙和低分子右旋糖酐联合用药抗凝效果更佳,但对于远期疗效分析,还需要大样本量分析以及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9.
低分子肝素的临床研究现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低分子肝素已用于外科术后和内科系统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优于未降解肝素,本文就近年来低分子肝素的临床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前景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0.
将78例脑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组加用低分子肝素钙0.6ml脐周皮下注射,连用10d。结果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疗效于第7天有明显差异(P〈0.05),随治疗时间延长差异增加(P〈0.01)。治疗组DVT疗效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认为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脑梗死合并下肢DVT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