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并脓毒血症患者发生感染性休克时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70例伴有脓毒血症的恶性血液病患者中,发生感染性休克43例患者的诊治过程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感染性休克发生率为25.3%,纠正率为46.5%,死亡率为53.5%,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G-)菌为主(83.0%),休克1 h内快速补液和经验性应用抗生素与药敏结果相符利于纠正休克,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与药敏符合率最高.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极易合并脓毒血症及感染性休克,死亡率高,早期诊断并及时给予个体化抗感染、抗休克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老年严重脓毒血症患者血浆BNP水平的改变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观察对象分为三组:78例老年严重脓毒血症患者,45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和59例健康对照组,测定其血浆BNP浓度。对其中的22例严重脓毒血症患者和16例心力衰竭患者分别进行肺动脉导管监测以评价血流动力学状态。结果(1)老年严重脓毒血症组、老年心力衰竭组和健康对照组的血浆BNP水平依次为912±757pg/ml,1143±791pg/ml和64.15±46.08pg/ml。严重脓毒血症组和心力衰竭组的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老年严重脓毒血症组和老年心力衰竭组两组之间BNP无统计学差异(P>0.05)。(2)对部分病例进一步血流动力学监测表明老年严重脓毒血症组和老年心力衰竭组血流动力学不同但两组间的血浆BNP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严重脓毒血症患者的血浆BNP水平与PAOP、CI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164和0.004,P>0.05。结论严重脓毒血症和急性心衰时血浆BNP水平均明显升高,和急性心衰不同的是两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不同,BNP升高水平与炎症本身及脓毒血症相关的心肌功能不全及年龄等因素均有关,BNP不能作为替代严重脓毒血症时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脓毒血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的变化及其预后意义。方法选择脓毒血症患者70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酶联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PCT水平,分析患者入院时血清PCT的水平、不同程度患者的血清PCT的水平以及住院期间死亡情况的相关性,观察不同PCT水平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在脓毒血症不同程度的比较中,脓毒血症患者PCT值要优于合并器官衰竭组,合并器官衰竭组优于感染休克组;在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的比较中,脓毒血症合并器官组及感染性休克组要显著高于单纯性脓毒血症(P0.05)。在患者病情转归的比较中,好转组PCT值逐渐降低,无效组PCT值无明显变化,死亡组PCT值逐渐升高。结论血清PCT值与脓毒血症患者的病情呈正比,对于重症患者的病情监测和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玉田县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177例,均行急诊PCI,根据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情况分为心力衰竭组57例和无心力衰竭组120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行急诊PCI的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的影响因素。结果心力衰竭组患者心率、脉压、肺部感染发生率、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高于无心力衰竭组,发病至PCI时间长于无心力衰竭组,术后TIMI血流分级低于无心力衰竭组(P0.05);两组患者男性所占比例、收缩压、舒张压、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陈旧性心肌梗死发生率、高脂血症发生率、贫血发生率、吸烟史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力衰竭组患者白细胞计数(WBC)、尿素氮(BUN)、空腹血糖(FBG)、醛固酮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高于无心力衰竭组,血红蛋白(Hb)、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低于无心力衰竭组(P0.05);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血肌酐(Cr)、尿酸(UA)、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胰岛素(INS)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TIMI血流分级〔OR=0.126,95%CI(0.034,0.683)〕、发病至PCI时间〔OR=0.217,95%CI(0.041,0.970)〕是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心力衰竭的保护因素,恶性心律失常〔OR=1.164,95%CI(1.156,1.284)〕、FBG〔OR=1.195,95%CI(1.186,7.036)〕、醛固酮〔OR=1.574,95%CI(1.108,8.356)〕和hs-CRP〔OR=1.152,95%CI(1.264,10.278)〕是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后TIMI血流分级和早期介入治疗是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住院期间心力衰竭的保护因素,恶性心律失常、FBG、醛固酮和hs-CRP是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住院期间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对合并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种炎性因子在脓毒血症中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5例脓毒血症患者和251例非脓毒症患者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率(NEU%)、C反应蛋白(CRP)水平、降钙素原(PCT)水平、脑钠肽(BNP)水平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采用ROC曲线、方差分析、Jonckheere-Terpstra检验、U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CT、CRP和BNP诊断脓毒血症的的AUC分别为0.792、0.638、0.626,其诊断脓毒血症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90%和52.30%、80.50%和31.20%、86.60%和35.20%;方差分析显示PCT、CRP、BNP和APACHEⅡ评分水平在感染性休克组、严重脓毒血症组、一般脓毒血症组与非脓毒血症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Jonckheere-Terpstra Test分析显示PCT、CRP和BNP在四组间有量效关系,PCT的J-T值最大,为9.658,CRP和BNP分别为3.734、3.328,提示PCT评估感染严重程度的能力最强。脓毒血症死亡组和存活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APACHEⅡ评分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性别、WBC、NEU%、CRP、PCT和BNP水平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CT、CRP和BNP水平有助于早期脓毒血症诊断并对其严重程度进行评价,其中PCT的诊断和疾病分程价值最优,年龄和APACHEⅡ评分是脓毒血症患者发生死亡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背景近年随着我国老龄化加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数量不断增加,继而带来更加沉重的医疗负担。因此,早期识别伴有AF高风险的老年COPD患者并积极干预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老年COPD患者并发AF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以期能早期识别伴有AF高风险的老年COPD患者。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老年COPD患者254例,根据患者是否并发AF分为AF组(n=39)和非AF组(n=215)。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老年COPD患者并发AF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R语言软件构建老年COPD患者并发AF的列线图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评估该列线图模型对老年COPD患者并发AF的区分度,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验证该列线图模型对老年COPD患者并发AF的校准度。结果 AF组患者吸烟率、饮酒率及心力衰竭、糖尿病、急性呼吸衰竭、肺部感染、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非AF组(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力衰竭、糖尿病、急性呼吸衰竭、肺部感染、脑卒中及急性心肌梗死是老年COPD并发AF的危险因素(P <0.05)。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老年COPD患者并发AF的列线图模型。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列线图模型预测老年COPD患者并发AF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09[95%CI(0.752,0.865)]。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预测值与实际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心力衰竭、糖尿病、急性呼吸衰竭、肺部感染、脑卒中及急性心肌梗死是老年COPD患者并发AF的危险因素,而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老年COPD患者并发AF的区分度及校准度良好。  相似文献   

7.
脓毒血症是全身严重感染引起的循环病理改变。重症脓毒血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中,舒张性心力衰竭十分常见,且是死亡率的主要预测因素。脓毒血症诱发的心功能不全可能机制是多种生理反应的结果,包括交感兴奋、细胞因子和ET-1浓度升高以及在细胞水平信号分子的激活。脓毒血症的处理中,要重视对全身的血流动力学的液体复苏和合理的抗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影响感染性休克患者24 h高血乳酸值的因素。方法纳入2014年7月至2019年4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24 h时血乳酸值分为2组:4 mmol/L者纳入对照组,≥4 mmol/L者纳入观察组,每组75例。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和实验室数据,随访28 d,考察患者生存情况。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24 h乳酸值的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比较组间生存率。结果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量表(APACHE)Ⅱ评分(HR=1.452,95%CI 1.103~1.901;P=0.008)是影响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高乳酸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白蛋白水平(HR=0.889,95%CI 0.886~0.999;P=0.001)是影响感染性休克患者24 h高乳酸血症的独立保护性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28 d的累计生存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15.632,P0.001)。结论 24 h时血乳酸水平能有效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较高的APACHEⅡ评分及较低的白蛋白水平是影响24 h乳酸水平升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及其风险预测模型的价值。方法 选取192例老年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使用微型营养评估法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并据此将患者分为营养不良组和非营养不良组。对老年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老年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营养不良风险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和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结果 192例老年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中有59例(30.73%)出现营养不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加、低体质量指数(BMI)、焦虑、认知障碍、低血红蛋白水平、低白蛋白水平均是老年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发生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基于上述6项指标建立的老年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营养不良风险预测模型,其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χ2=2.852,P=0.943;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97,灵敏度为0.831,特异度为0.820。结论 老年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营养不良的发生率较高,年龄增加、低BMI、焦虑、认知障碍、低血红蛋白水平、低白蛋白水平均是老年脑卒...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入院即刻影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近期(30 d内)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入选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因AMI收住的327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死亡组(41例)与存活组(286例)患者的既往病史、临床特征、化验指标、心血管并发症(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室速/室颤)的特点,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影响老年AMI患者近期死亡率的相关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及脑梗死病史,合并肾功能不全、贫血,首发症状呼吸困难,并发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室速/室颤,入院时血清肌酐升高,内生肌酐清除率、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清清蛋白、血红蛋白降低与老年AMI患者30 d病死率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史、并发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室速/室颤,入院时eGFR水平为影响老年AMI患者近期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比数比(OR)和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1.069,1.015~1.126;3.337,1.336~8.340;16.178,4.676~55.970;5.334,2.264~12.564;3.988,1.290~12.325;1.597,1.081~2.360(均P<0.01).结论 年龄、糖尿病史、发生心血管并发症、入院时eGFR水平是影响老年AMI患者近期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心力衰竭(心衰)合并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特征,分析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分层整群抽样,回顾分析住院期间发生急性心衰老年患者251例临床资料,仔细阅览患者病例资料,记录其一般情况,将合并急性肾损伤者纳为肾损伤组,其他患者纳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一般情况,观察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将可能的因素纳入,并经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检验,找出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 251例急性心衰患者中合并急性肾损伤者55例(21.91%);与未合并急性肾损伤组患者相比,肾损伤组普尔森并发症指数(CCI)评分高、血尿素氨(BUN)、血肌酐(SCr)、脑钠肽(BNP)呈高表达,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总胆固醇(TC)、白蛋白(ALB)呈低表达,患者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多为Ⅲ级,既往有肾脏病史。经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GFR低表达[60 ml/(min·1.73 m~2)]、使用利尿剂可能是老年急性心衰合并急性肾损伤危险因素(OR1,P0.05);ALB可能是其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衰患者合并急性肾损伤风险高,合并急性肾损伤者血清学相关指标水平多表达异常,肾功能与心功能低下,且既往多有肾脏病史;患者基础eGFR水平低表达、利尿剂不合理使用、血清ALB低表达均可能是合并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针对老年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实施容量管理,个体化液体复苏和治疗,达到改善微循环、纠正组织细胞低氧血症和恢复器官功能,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通过临床评估和动态血流动力学监测,结合老年人自身生理特点,实施容量管理,一方面个体化液体复苏,纠正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改善微循环,减少组织细胞缺血缺氧性损害,使患者度过危重期;另一方面避免输入液体过多,造成组织水肿,加重损害,延误患者抢救时机.结果:依据老年患者病理生理特点,实施容量管理,防止器官灌注不足或高灌注,改善微循环,纠正低氧血症,减少细胞损害,降低休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结论: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依据自身状况实施容量管理,个体化液体复苏和治疗,能够提高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ICU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患者住院28d死亡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其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确诊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的患者,根据患者住院28d的结局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itc回归分析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患者住院28d死亡的危险因素,用列线图(Nomogram)绘制预测模型,并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判断模型的稳定性。并将预测模型与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评分Ⅱ(APACHEⅡ)相比较,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判别模型的预测价值。将各预测因子分值相加得到总分,分为低、中、高危组,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预测各组的平均生存时间。结果:共纳入177例ICU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患者,其中死亡组43例,存活组134例。死亡组入ICU第1天的SOFA评分、APACHE Ⅱ评分高于存活组。死亡组患者在低蛋白血症、中性粒细胞减少、急性肾损伤、感染性休克的发生率高于存活组(P均<0.05)。其中中性粒细胞减少(OR: 8.035,95%CI:0.460~140.409)、低蛋白血症(OR:1.830,95%CI:0.772~4.336)、急性肾损伤(OR:4.207,95%CI:1.588~11.141)、感染性休克(OR:7.290 ,95%CI:2.957~17.975),构建了赤池信息准则值最小的预测模型。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94,大于SOFA评分(0.7012)和APACHEⅡ评分(0.6724)。预测模型总分<12分的患者为低危组,12~18分为中危组,>18分为高危组。绘制Kaplan-meier 生存曲线,低、中、高危组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27.2、23.9、17.8d(P<0.001)。结论:低蛋白血症、中性粒细胞减少、急性肾损伤、感染性休克是ICU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患者住院28d死亡的危险因素,据此构建的模型可用于预测患者住院28d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6年12月168例行肝切除术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一步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31例(18.5%)患者术后出现感染性并发症,无再手术病例,均治愈。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术前Alb水平、合并胆汁性肝硬化、手术距急性胆管炎控制的时间间隔(ISAC)、肝切除术范围和胆肠吻合术是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χ~2值分别为5.407、4.263、11.633、6.023、5.000、5.815,P值均0.05);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胆汁性肝硬化[比值比(OR)=3.028,95%可信区间(95%CI):1.791~5.121,P=0.002]、ISAC4周(OR=1.539,95%CI:1.010~2.345,P=0.046)、胆肠吻合术(OR=2.389,95%CI:1.261~4.527,P=0.028)是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肝切除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肝切除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合并胆汁肝硬化、ISAC4周、胆肠吻合术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并改善这些因素有利于早期预防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探讨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改变及心脏危险事件发生率的关系,旨在为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脏危险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1例作为研究组,再选择同期接受治疗的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1例作为对照组,观察记录两组患者7d内Q-T离散度(Q-Td),J-T离散度(J-Td)的变化情况及泵功能Ⅲ级、恶性心律失常、潜在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心脏危险事件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Q-Td、J-Td显著延长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组患者泵功能Ⅲ级、恶性心律失常、潜在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Q-Td、J-Td显著延长,同时导致心脏危险事件的发生率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老年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 (AMI)与非糖尿病AMI患者Q T离散度 (QTd)的改变及临床预后 ,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对 60岁以上的 42例糖尿病AMI(A组 )和 5 0例非糖尿病AMI(B组 )患者QTd及心脏危险事件的发生进行分析。结果 A组QTd明显长于B组 (P <0 0 1) ,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二者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老年糖尿病AMI者的QTd明显延长 ,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心脏事件的发生率高 ,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内老年院内念珠菌血症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01-2008年我院75例院内获得性念珠菌血症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老年念珠菌血症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75例患者血培养共分离出75株念珠菌菌株,其中白色念珠菌22株(29.3%),非白色念珠菌为53株(70.7%);非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敏感率低,病死率达48.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感染性休克、合并细菌血症、血清肌酐升高及感染相关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评分)>10分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Ward值分别为6.34、5.15、8.04、6.82,均为P<0.05).结论 老年院内获得性念珠菌血症患者病死率高,感染以非白色念珠菌为主,且对氟康唑耐药,应加强真菌药敏监测及危险因素监测,及时、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探讨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改变及心脏危险事件发生率的关系,旨在为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脏危险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1例作为研究组,再选择同期接受治疗的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1例作为对照组,观察记录两组患者7d内Q-T离散度(Q-Td),J-T离散度(J-Td)的变化情况及泵功能Ⅲ级、恶性心律失常、潜在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心脏危险事件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Q-Td、J-Td显著延长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组患者泵功能Ⅲ级、恶性心律失常、潜在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Q-Td、J-Td显著延长,同时导致心脏危险事件的发生率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CRF)的原因或影响因素,分析癌因性疲乏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肺癌患者156例为研究对象,入院后采用癌症疲乏量表及生命质量测评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对接受化疗的患者于化疗第7天再次进行评估。结果 156例患者中108例患者出现了疲乏,疲乏发生率为69.3%,中度疲乏患者的比例最高,患者PFS量表平均得分为(5.56±2.44)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是肺癌患者发生癌因性疲乏的危险因素。肺癌患者化疗后的疲乏评分显著高于化疗前(P0.05),疲乏发生率显著高于化疗前(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评分与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低血红蛋白血症、低白蛋白血症、化疗与肺癌患者发生癌因性疲乏有关,癌因性疲乏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临床上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的临床特点及预防对策。方法对62例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7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中以吸烟和肥胖为主(P<0.05)。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其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0.01)。结论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应以冠心病危险因素为主进行早期预防,重点是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应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糖,减少并发症及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