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本文测定了4例非何杰金淋巴瘤(NHL)患者和10例正常人红细胞膜蛋白电泳。结果显示NHL病人在4.5区出现一染色较深的带,4.5区波峰面积达20.5%,超过正常范围。结果说明:NHL病人红细胞膜蛋白成份也发生了改变,可可能是NHL病人贫血的一新原因,其发生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人参皂甙对人红细胞膜蛋白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园二色谱技术测试了人参皂甙Rb1对人红细胞膜上蛋白的作用,发现Rb1可以增加膜蛋白的α螺旋度比例,即增加了膜蛋白的有序性,从而改善了细胞膜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4.
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形态柔顺,在循环血流中能抵抗血管和脏器壁的切应力而不致碎裂,能把氧气运输给组织的各部位,再从各部位运送出代谢产物二氧化碳,是机体不可缺少的“运输队”.红细胞特有的柔韧性和变形性源自本身的膜结构和细胞骨架支撑,根据膜蛋白在红细胞超微结构上功能的不同,膜蛋白分为骨架蛋白、整合蛋白和锚定蛋白.带3蛋白是整合蛋白的代表性蛋白,对红细胞结构的稳定性和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6.
为探讨GSH对红细胞的保护作用.实验研究了家免溶血模型中肌注GSH、维生素E后红细胞膜蛋白组份变化。发现其膜蛋白组份增加,用盐酸苯肼的溶血模型红细胞膜蛋白有3个组份;用GSH肌注后有4个组份;用CSH加维生素E肌注后有7个组份。红细胞形态观察:膜增厚水肿减轻.畸形红细胞减少(与只用苯肼组比较);红细胞压积降低不多;血清胆红素增加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结果表明:用外源性GSH肌注后,能减轻过氧化物对红细胞膜的损害作用。提示:CSH可能成为一种新药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7.
用园二色谱技术测试了人参皂甙Rb1对人红细胞膜上蛋白的作用,发现Rb1可以增加膜蛋白的α螺旋度比例,即增加了膜蛋白的有序性,从而改善了细胞膜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9.
10.
瘀血与糖尿病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是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它是由于慢性高血糖所致的系列代谢紊乱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的肾小球硬化症[1] .有资料统计,糖尿病肾病患者占透析患者总数的15%,并以每年8%~12%的速率递增[2].  相似文献   

11.
瘀血在中医学中的含义很广 ,它既是一种致病因素 ,又是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诸多内科疾病的病因及病变过程与中医的瘀血关系密切。笔者就糖尿病与瘀血的关系试析如下。1 糖尿病病因病机与瘀血的关系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 ,其主要病因责之禀赋有损 ,加之嗜食醇酒肥甘 ,忧思郁怒 ,劳倦内伤所致。糖尿病早期以阴虚为主 ,日久热灼津液凝而为瘀。《读医随笔》曰 :“阴虚必血滞”。《医宗已任编·消症》云 :“消之为病……然其病之始 ,皆由不节嗜欲 ,不慎喜怒”。五志过极 ,情志失调是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之一 ,而情志不畅 ,…  相似文献   

12.
红细胞膜蛋白分子在脑型疟发病中的作用边中启汪伟业王功焯谢培正脑型疟受感染红细胞(PE)表达的红细胞膜蛋白1(PfEMP-1)与脑血管内皮细胞(EC)上受体蛋白CD36、血小板反应蛋白(TSP)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及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相似文献   

13.
略谈糖尿病阴虚与痰湿瘀血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糖尿病患者“三多”(多饮、多食、多尿)一少(消瘦)等典型症状在临床上不多见的善,作者提出应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以热灼阴亏为主要病机,进而变生痰湿瘀血。治则上除清热生津、益气养阴之外,合理选用活血化瘀、清痰化湿之法,以冀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膜蛋白降解对红细胞膜脂流动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与方法:本文通过实验的方法,采用胰蛋白酶降解红细胞膜蛋白,研究了膜蛋白降解对红细胞膜脂流动性的影响。结果:随着胰蛋白酶作用浓度的升高,经马来酰亚胺(MSL)标记的膜蛋白ESR谱表现为弱强固定比(S/W)趋于上升,DPH标记的膜脂荧光偏振度(P)值上升,且呈现出明显的量效关系;结论;这意味着由于胰蛋白酶的作用,降解了红细胞膜蛋白,使得膜蛋白结构趋于收缩,最终导致了膜脂流动性的降低。  相似文献   

15.
16.
17.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与蛋白非酶糖化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障碍性疾病。由于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形成持续性的高血糖状态,这种持续性的高血糖状态是发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基本病理基础,它可导致一些组织器官的代谢异常,继而产生功能障碍及形态上的改变,最易损伤的是视网膜、肾脏、血管(大、中血管、微小血管)、神经、皮肤等。现已知这些并发症产生以后,单纯控制血糖,并不能有效地阻止其病理变化的继续。从现有的临床病例死亡原因的统计分析,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包括冠心病、脑血管病、肾病及坏疽)的病死率占糖尿病总病死率的50%以  相似文献   

18.
非酶糖化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兴 《医学综述》1999,5(9):412-412
<正>非酶糖化是在无需酶的参与下,葡萄糖和蛋白质氨基酸结合的反应,常见于烤制或贮存食品时,称为棕色反应。它是法国生物学家Maillard在1921年发现的,故又称为Maillard反应。非酶糖化反应在正常机体中即有发生,并随年龄增加而加剧,但它所产生的产物在正常人是很少的。糖尿病的长期慢性高血糖状态能加速该种反应,慢性高血糖又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且血糖增高的程度与并发症发生及发展直接相关,故近年来认为非酶糖化是引起糖尿病微血管和大血管等慢性并发症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20.
应用质点微电泳仪研究糖尿病并发血管病变患者和糖尿病兔模型的红细胞膜表面电荷的改变。结果显示糖尿病并发血管病变患者红细胞电泳率显著降低(p<0.01)及糖尿病兔模型红细胞电泳率显著降低(0.634±0.153μm/s·V·cm,p<0.01)。提示红细胞膜表面负电荷的减少可能是造成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