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1 方法与正常值按照田牛教授甲皱微循环加权积分评分表的正常值,观察10项主要指标。血液流变学正常值采用粱氏50~69岁年龄组男女平均值。检查时使用南京江南光学仪器厂生产的XY-3多功能微循环显微镜。放大倍数12~240倍。血液流变学检查用上海医科大学生产的毛细管型XN-3型血液粘度计及红细胞电泳仪。温控25±1℃。 2 结果 2.1 对照组107例,异常55例,占51.4%;中度异常以上者29例,占27.10%。以管数、管径、管长等形态指标变化为主。 2.2 冠心病组120例,异常者108例,占90%; 相似文献
3.
4.
5.
6.
7.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疾病产妇围生期血液流变学与甲襞微循环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9月本院收治的38例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期的38例健康产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临产前及产后l、3、5d血液流变学与甲襞微循环指标。结果:观察组临产前及产后1、3d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均高于对照组,甲襞微循环各指标均差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产后1、3、5d均好于临产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两组产后5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妊娠高血压疾病产妇围生期血液流变学与甲襞微循环指标差于正常产妇,且其呈现持续改善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陈定海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988,(Z1)
本文报告23例正常孕妇及3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甲皱微循环的定量观察结果。妊高征患者存在着一系列的微循环障碍,主要表现为:组织水肿、毛细血管痉挛、淤血和管袢血流速度明显减慢。与正常孕妇相比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意义。微循环障碍的表现比临床症状出现要早,消失较晚。微循环观察对妊高征的早期发现、诊断、治疗和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梁云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7,7(10):931-932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性与甲襞微循环的改变。方法血液流变学采用FL,系列血流变仪,甲襞微循环采用WX-9型多部位微循环仪,检测45例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及微循环指标,与40例正常对照。结果高血压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粘附率、红细胞电冰时间均增高。甲襞微循环形态、流态、周围状态都有改变。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有明显高粘倾向,表明患者红细胞聚集性增高,容易导致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11.
对50例不同期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蛇毒抗栓酶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了甲皱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观察,结果表明:蛇毒抗栓酶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甲皱微循环,主要表现为管袢较前清晰,袢顶渗出、扩张显著减轻、输入动脉与输出静脉之比恢复正常,血流加速,流态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亦有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好转。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硝苯啶(Nif)对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有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及甲皱微循环的影响.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两组均予以吸氧、抗感染及对症处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服Nif10mg,3次/d,连续2周,每例均在治疗前、治疗一周末及二周末分别检测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沉、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等流变学参数,并观察甲皱微循环.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全血粘度及微循环状态均有所改善,但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推测系由于硝苯啶能改善红细胞变形性及抑制血小板聚集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红细胞聚集性及甲襞微循环的观察角度对脑瘫患儿的血液流变学特点进行研究,探讨脑瘫惠儿病情程度与微循环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北京莱润医学科技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图像图形研究所研发的红细胞观测与临床数据分析系统对73例脑瘫患儿进行红细胞聚集性测试,并比较不同程度脑瘫纽间红细胞聚集性的差异;选用国产WX-6型多部位微循环显微镜进行甲襞微循环检查。结果脑瘫程度与红细胞聚集增高具有相关性(P〈0.05);轻、中、重度脑瘫组间中、重度红细胞聚集增高存在差异(P〈0.01);中、重度脑瘫红细胞聚集性增高异常明显高于轻度脑瘫组(P〈0.05);而中、重度脑瘫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7.22%(35/36)的脑瘫儿存在甲襞微循环障碍,主要表现为管襻短小,输入支显著痉挛,管襻数目减少,有不同程度红细胞聚集;不同程度脑瘫患儿之间血沉及K方程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瘫患儿普遍存在甲襞微循环障碍及红细胞聚集性增高的异常,且红细胞聚集性增高的异常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即脑瘫病情越重,红细胞聚集增高越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低能量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ILIB)对高粘血症患者血液流变学和甲襞微循环(NFM)的影响。方法治疗组46例,在行常规疗法的同时加用ILIB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疗法,即复方丹参片3片加藻酸双脂钠0.1g,3次/d口服。受试者均于治疗前后测定全血病切粘度和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聚集率,并用XDM-300B型微循环动态图像仪检测NFM。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NFM各项积分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除红细胞压积和血小板聚集率变化明显外(P<0.05),其余指标及NFM各项积分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ILIB能明显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 相似文献
15.
在9只失血性休克狗(平均血压维持在40mmHg)观察其球结膜微循环,并定期从股动脉采血检查血液和血浆比粘度、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聚集和红细胞变形能力。结果:一、微循环反应非常敏感,放血后数分钟球结膜微动收缩,血流速度变慢,红细胞出现聚集;休克期镜下可见毛细血管数目减少,血流停滞,红细胞重度聚集。二、血液流变学检查:放血停止后,血液和血浆比粘度,红细胞比容均明显下降;血小板聚集加强;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变化发生较晚,休克后一小时开始降低。三、回输失去的血液和生理盐水后,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诸指标都趋向恢复。作者分析了失血性休克狗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银屑病患者活血化瘀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和甲襞微循环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疗法对银屑病患者微循环及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于治疗前后测定50 例男性患者(17~35 岁)的血液流变、甲襞微循环及免疫球蛋白的变化。结果:银屑病患者存在血液粘度高和甲襞微循环异常。活血化瘀治疗使血液流变及甲襞微循环有明显改善。结论:活血化瘀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它从不同方面控制银屑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都旭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0,(4)
对比观察26例淡红舌与35例青紫舌患者舌象与甲皱微循环,结果青紫舌组的血管张力、管袢流态、袢顶血流的异常率均显著高于淡红舌组(P<0.05)。认为舌色与甲皱微循环的密切关系有助于诊断及辨证用药。 相似文献
18.
观察72例气血两虚、血淤和阴虚血热血液病人的甲皱微循环,并以25名正常人为对照。采用济南医用光学仪器厂802—A 型体表多部位微循环观测仪。结果40例气血两虚病例管袢不清24例,管袢缩短0.11±0.058,管径变细18例,色淡28例,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14例血淤组袢顶淤血7例,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指出甲皱微循环可作为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指导用药。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To study the changes of microcirc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diabetic retinopathy(DR).Methods.Examination were performed in 153 cases of type Ⅱ diabetes mellitus, among them,72 cases were male,81 cases were female,mean age 57.0±10.0 years, mean disease course 8.2±7.5 years.All cases were examined fundi by ophthalmologist,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 (UAE)in 24 hours was measured by radioimmunoassay.Moreover,we examined the blood glucose,blood pressure,blood viscosity and observed the changes of naifold microcirculation.Results.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ere more evident disturbance of microcirculation,markedly slowed velocity of blood flow(P<0.05),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ggregation of blood cells(P<0.05)and exudation around the loop(P<0.05)in the group with DR,compared with the group without DR.Conclusion.It was more evident disturbance of nailfold microcirc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diabetic retinopathy. 相似文献
20.
观测100例健康儿童手甲襞微循环17项指标,得出儿童手甲襞微循环正常值及其特点,为确定统一的儿童手甲襞微循环正常值提供客观数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