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甲诊源流     
通过对甲诊从古至今的历史文献回顾,梳理了甲诊的发生、发展过程。《内经》奠定了甲诊的基础,秦汉时期全面发展,唐宋元在《内经》的基础上全面整理,清代发展而专著迭出,现代甲诊逐渐兴旺,明确了甲诊在中医中的地位和价值,以期得到大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甲诊起源于《内经》,丰富于《脉经》、《中藏经》,扁鹊、华佗曾有贡献;清代诊法专著《望诊遵经》、《形色外诊简摩》有甲诊专论,发展明显。其理论,在生理上将爪甲纳入胆肝系统,甲为筋之余、肝之华、胆之外候。爪甲的形色能反映禀赋中的胆腑形质;在病理上重视甲下血色观察,以甲下青黑为厥之凶兆。周学海发明按甲观察法,为我国望甲观察微循环变化动态之始,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3.
4.
5.
甲诊为中医望诊的重要部分,对《黄帝内经》之后的文献梳理研究发现,不同时期的医家均重视甲诊,现代甲诊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也逐渐发展。指甲的色、形、半月痕变化能够反映人体气血及脏腑的盛衰,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且临床应用简便,对疾病的早期预防与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腹诊的起源与发展,并从脏象、经络、气血津液三个方面分析了胸腹的生理、病理意义。胁腹与脏象、经络的关系,对诊腹以判断病位尤为重要,而气血津液理论可以说明证候的虚实,鉴别某些病邪性质。认为作为局部诊法的腹诊,能够反映整体功能状況及其病理变化,体现了整体观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从理论基础、诊视方法、观察内容、临床应用等方面对壮医甲诊与中医甲诊进行比较,探求其异同,揭示其实质,以期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基础上相互借鉴,促进两者在诊疗疾病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心律失常与脉诊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
10.
《中医学报》2008,23(2)
  相似文献   

11.
舌诊源流探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舌诊是以舌质和舌苔状态来探究体内气血阴阳运行、脏腑功能变化的常用诊察手段。临床上通常是观察舌象了解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据此辨证论治。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本文对舌诊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发展沿革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发展前景的展望。  相似文献   

12.
腹诊是中医诊断学的内容之一,起源于《内经》,《难经》、《伤寒论》、《诸病源候论》均有涉及。但由于受到封建思想的速缚,腹诊未能 诊、脉诊那样得到深入的发展。日本汉方医对腹诊应用得非常广泛,而且流派众多,同期敢腹诊起源于中国却在日本广为流传的局面。西医腹诊在临床上应用亦相当广,其理论体系与中医、汉方医有显著判差别。本文拟就近十年来中医腹诊的研究进展及其与汉方医、西医的关系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胸痹病名源于《内经》,所论与肺有关,后世中医著作所论胸痹概念不一,范围较广;中内教材及国家、行业标准等则将胸痹定位于冠心病,缩小了胸痹范围。  相似文献   

14.
15.
对比观察26例淡红舌与35例青紫舌患者舌象与甲皱微循环,结果青紫舌组的血管张力、管袢流态、袢顶血流的异常率均显著高于淡红舌组(P<0.05)。认为舌色与甲皱微循环的密切关系有助于诊断及辨证用药。  相似文献   

16.
17.
18.
甲诊临床浅识孙咸茂,黎涛,赵辉(青岛市401医院266071)关键词甲诊,望诊,临床应用甲诊属中医望诊范畴,源于《内经》,发扬于后世。《灵枢·本脏》云:“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素问·五脏生成论》云:“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灵枢·天年...  相似文献   

19.
汪涛  赵英强 《开卷有益》2007,(10):32-33
舌诊,又称望舌,是通过观察舌象的变化,了解机体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用以诊察了解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在中医传统的"四诊"之中,属于望诊的范畴,是中医诊法的特色之一,在中医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已有数十年历史,其间不乏有一些研究成果问世,但总的说来,这些研究并没有从根本上对传统中医诊断的方式和方法产生影响,故究竟如何看待一直以来的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