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律失常在新生儿中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对新生儿心律失常23例,详细收集病史,予心脏听诊及心电监护。确诊者根据不同分型分别给予普罗帕酮、利多卡因及三磷酸腺苷、辅酶Q10、维生素C、1、6二磷酸果糖等治疗。所有患儿均定期复查心电图,出守后随访3个月。结果:新生儿以室上性心律失常占多数,临床表现不典型;感染和窒息为其常见原因;房性期前收缩6例中4例于生后2周~3个月内消失,余2例仍在随访中。窦性心动过缓2例及结性期前收缩1例均治愈。室性期前收缩中2例治愈,1例先天性心脏病仍在随访中。室上性心动过速5例于发作24h内得到控制,3个月内未再发生。短阵室性心动过速2例中,1例放弃治疗死亡,另1例治愈。传导异常12例中9例痊愈。结论:新生儿心律失常多为功能性及暂时性,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类型、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心律失常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89例心律失常患儿病因主要为合并围产期感染39例,围产期窒息18例;室上性心律失常66例,室性心律失常23例;多数期前收缩患儿经积极治疗原发病等对症治疗后期前收缩次数减少,随访3个月期前收缩偶发,其余患儿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均予以抗心律失常药物,其中5例室上性心动过速和5例室性心动过速曾接受同步电复律;1例失访,4例死亡。结论新生儿心律失常以室上性心律失常多见,病因以围产期感染、缺氧窒息为主,经治疗原发病、应用营养心肌药物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等治疗多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生儿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治疗措施和预后。方法:对50例新生儿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因、类型、实验室检查、治疗等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50例新生儿心律失常、病因以感染为主,有22例,占44%,其次是窒息缺氧,占24%。心律失常类型包括:(1)异位搏动及异位心律35例,其中房性期前收缩13例,室性期前收缩7例,室上性心动过速11例,室性心动过速2例,结性期前收缩2例。(2)传导异常13例,其中Ⅰ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文氏型)3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不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2例,预激综合征2例。(3)窦性心动过缓2例。50例经治疗后,46例存活、4例死亡。结论:新生儿心律失常有三大特点:(1)以传导系统发生率高;(2)功能性、暂时性心律失常多见;(3)预后较年长儿、成年人佳。心律失常的原因以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4.
<正>快速心律失常包含了房性期前收缩、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等一系列疾病,引起患者心悸、心房血栓形成、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症状和并发症,严重可导致患者残疾或死亡。导管消融术彻底改变了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治愈了无数的患者[1]。导管消融围术期一般指从患者拟行消融开始至术后1~3个月,内容主要包括手术指征的评估、术前检查与治疗、术中综合管理、术后对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以及术后康复治疗等方面。加强围术期管理对于提升手术效果、降低手术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及提高患者获益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的病因、治疗及预后。方法:8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律失常患儿给予吸氧、纠酸、平衡内环境等对症治疗,7例患儿在对症治疗无效后给予普罗帕酮药物治疗。结果:在治疗原发疾病后,6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律失常患儿心律失常被纠正,7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律失常患儿给予普罗帕酮后心律失常被纠正,2例病情严重的患儿在心律失常纠正前死亡。结论:新生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的预后主要取决于全身性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心脏结构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比索洛尔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治疗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4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且伴有心悸症状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2例。对照组给予比索洛尔2.5 mg,口服,1次·d-1,逐步增加到负荷剂量,最高10 mg·d-1;观察组在对照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30 mg,口服,1次·d-1。2组均4周为1个疗程。2组患者于治疗前后均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治疗后24 h期前收缩总数量并观察疗效,跟踪出院3个月后因心律失常再次入院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及出院后3个月再入院率分别为92.3%及15.4%,对照组总有效率及出院后3个月再入院率分别为69.2%及32.7%,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服药期间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比索洛尔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治疗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用比索洛尔,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高龄冠心病病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术后监护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高龄冠心病病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均顺利手术,术后出现频发室性期前收缩2例,经抗心律失常治疗后纠正,心源性休克1例,及时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均好转出院;随访3个月~15个月,死亡2例。[结论]加强高龄冠心病病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术后监护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和转归。方法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住院的心律失常新生儿25例,新生儿心律失常病因为感染11例,缺氧8例,先天性心脏病2例,原因不明4例;心律失常临床表现为室上性心律失常13例,传导异常6例,室性心律失常5例,室性过缓1例。予营养心肌药物,室上性心动过速者予普罗帕酮,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者予利多卡因,随访3个月,22例心电图恢复正常,24例存活,1例死亡。结论新生儿心律失常部分为胎儿心律失常的延续,临床病因以感染及缺氧为主。临床以快速性心律失常多见,表现无特异。大多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李北和 《中国综合临床》2006,22(10):869-871
目的探讨氨茶碱联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伴有窦性心律过缓的心律失常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观察组92例:以房性心律失常为主者服用异搏定40~80mg,每日3次;室性期前收缩为主者服用慢心律0.15~0.2g,每日3次;在此基础上加用氨茶碱0.1g每日3次,同时予以病因治疗,如应用硝酸酯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营养心肌药物、抗糖尿病药物及阿司匹林等。对照组:除未用氨茶碱外,余治疗同观察组。Hoher监测2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的心律失常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房性心律失常1个月有效率分别为85.7%与62.5%,3个月有效率分别为89.8%与66.7%;治疗室性期前收缩1个月有效率分别为86.0%与61.9%,3个月有效率分别为88.4%与69.0%;2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观察组治疗1个月后房性心律失常及室性期前收缩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结论对伴有轻、中度窦性心律过缓的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加用氨茶碱治疗能明显提高疗效,且能减少严重窦性心律过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超声检测胎儿肝静脉频谱在胎儿期外收缩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139例心律不齐胎儿,超声检查其肝静脉和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别于2周后、分娩时和出生后3 d内复查。结果超声检查示124例(89.8%)胎儿室上性期外收缩,15例(10.2%)室性期外收缩;分娩时室上性期外收缩14例(11.3%),室性期外收缩3例(20.0%);出生后3d内16例心律恢复正常,1例室上性期外收缩发展为室上性心动过速。结论超声检测胎儿肝静脉频谱可鉴别室上性期外收缩与室性期外收缩,室性期外收缩更易在整个妊娠期持续存在,只有极少数期外收缩病例发展为心动过速或伴有先天性心脏畸形。  相似文献   

11.
池洪杰  刘凤岐 《临床荟萃》2005,20(15):859-860
目的探讨高位硬膜外阻滞(TEB)对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10例DCM心律失常患者,仅接受TEB治疗(未曾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3~4周佩带24小时动态心电图,比较TEB治疗前后心律失常的变化。TEB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以胸3~4棘突间隙为中心穿刺,插入并留置硬膜外导管,0.5%利多卡因3~5ml,每2小时注射1次,持续3~4周,阻滞T1~5交感神经。结果10例DCM患者,TEB治疗(28±9)天后,24小时内室性期前收缩减少(6309.9±8527.8vs474.4±640.6)次,室速发生次数减少(48.1±28.0vs2.9±3.3)次,RonT室性期前收缩亦明显减少(24.7±34.8vs5.1±13.8)次,室上性期前收缩发生次数亦有减少趋势,但不及室性期前收缩减少明显。以ESVEM标准,10例患者中,9例为有效,1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亦明显减少,但未达上述标准。结论TEB治疗可减少DCM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微创治疗肾孟输尿管交界处狭窄(UPJO)的适应证选择、手术技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钬激光顺逆行腔内切开、后腹腔镜肾盂成形术治疗52例UPJO的临床资料.腔内逆行治疗组14例,顺行治疗组25例,后腹腔镜肾孟成形组13例.结果 逆行腔内治疗组:手术时间30~60min,术后平均住院3 d(2~6)d;临床治愈12例,2例治疗失败者再次给予钬激光内腔内切开,1例随访8个月显示治疗成功,1例随访4个月,目前临床症状改善.顺行腔内治疗组:手术时间60~90 min,术后平均住院6(5~7)d;临床治愈21例,4例治疗失败者再次给予经皮肾微造瘘钬激光腔内切开,1例随访13个月显示治疗成功,3例分别随访4、6和9个月,目前临床症状改善.后腹腔镜治疗组:13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20~200 mia,平均175min;出血量60~110mL,平均75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5 d(5~8 d).围手术期无并发症.随访3~19个月,UPJ吻合口无狭窄,肾积水、肾功能均得到改善.结论 只要适应证选择得当,微创治疗UPJO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2008年4月~2012年2月收治的50例快速型心律失常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心电图检查以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为表现者38例,室性心动过速6例,心电图在复律后提示预激综合征4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室性心动过速2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儿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均无明显下降,室性心动过速伴有血压、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36例,其余2例为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因病情危重及窒息新生儿未实施检查8例,完成检查的13例心内结构均提示正常,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患儿在2个月以下者有少量心包积液伴发且心脏收缩功能显著下降。因暴发性心肌炎死亡1例,新生儿死亡3例,好转率显著高于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心脏彩超对病情程度及治疗的预后效果加以评估,频繁发作的年长儿可射频消融术,以全面改善患儿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阴囊Paget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阴囊Paget痛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本组Ray分期A1期13例,A2期8例,B期5例;手术治疗25例(19例行根治性病灶切除术,6例行病灶扩大切除+股部带蒂皮瓣修补术,5例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者行单侧或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实施放、化疗1例.结果:术后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术后24例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15年,平均4年.2例分别于术后5个月、1年局部复发,均再次手术治愈.1例术后2年死于多发骨转移.其余无局部复发及转移.结论:阴囊Paget病临床少见,易误诊为阴囊湿疹,皮炎等;对可疑阴囊Paget病者应尽早活检确诊;病灶根治切除术是首选治疗方法,早期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及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伴发多节段,多部位巨大脓肿患者的安全及疗效性。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手术治疗9例伴发多节段,多部位巨大脓肿胸腰椎结核患者,病变累及2个椎体8例,3个及以上者1例,累及胸椎5例,腰椎3例,胸腰椎者1例。单纯椎旁脓肿7例,合并盆腔脓肿2例,距椎体最远距离(5.11±3.14)cm。Cobb角5~45°,平均(28.3±13.47)°。VAS评分6±1.22;ODI指数45.5±13.90,术前均采用口服异烟肼(H)、利福平(R)、乙胺丁醇(E)、比嗪酰胺(Z)四联方案(HRZE)抗结核治疗后行前路病灶清除取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术,内固定方式包括前路金属接骨板系统及前路钉棒系统,术后继续HRZE抗结核治疗12个月。佩戴胸腰椎支具3个月。结果术中出血量400~1400mL,平均900mL。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2例脑脊液漏,1例行修补,1例未行,均顺利愈合,2例术后切口出现窦道Ⅱ期愈合,其余均I期愈合,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2个月,平均10个月,脊柱后凸Cobb角恢复至5~15°,平均(10.25±3.28)°。脓肿完全吸收时间平均为3个月,ASIA功能评定A、B、C级0例,D级2例,E级7例,VAS降至0.56±0.53;ODI指数降至术后3.78±2.64;植骨全部融合,融合时间5~14个月,平均8.5个月。随访期间内固定无松动及断裂。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临床治愈。结论:在正规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单纯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辅助胸腰椎支具固定及外科综合治疗可有效治愈多发巨大脓肿胸腰椎结核,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朱遵平  杨平珍  张新文  朱永宏  贾国良 《临床荟萃》2012,27(14):1208-1210,F0002
目的 探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希氏束附近起源室性期前收缩射频消融效果.方法 无器质性心脏病心电图提示频发性间隔部希氏束附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5例,分别在室性期前收缩时进行三维重建右心室和主动脉窦,标识希氏束及放电部位,消融时实时观察导管位置方向.结果 5例患者分别于前间隔(2例)、中间隔(1例)、后间隔(2例)标测到消融靶点,放电后前间隔部、后间隔部患者室性期前收缩均消失,中间隔患者消融失败.无房室传导阻滞并发症.随访3~10个月,成功病例未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无室性期前收缩发作.结论 三维标测系统指导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希氏束附近起源室性期前收缩消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预激综合征并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8例预激综合征并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患者均复律成功。随访(20±6)个月,1例因车祸死亡,17例患者均存活,其中6例复发。结论预激综合征并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可以有效地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双极射频感应温热疗法(RFITT)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2月在北京友谊医院接受超声引导RFITT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患者38例(共42条)治疗及随访资料,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记录并比较治疗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治疗效果。治疗前与治疗后静脉临床危重程度评分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对38例患者共42条肢体进行治疗,术后随访32例患者达到治愈效果,5例有效,1例无效,总有效率97.37%。术后静脉临床危重程度评分1、3、6个月呈进行性下降,术前评分为14.27±9.36,术后1、3、6个月评分分别为:9.20±6.87、7.86±4.02、4.53±4.22,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34、2.267、2.682,P均<0.05)。随访过程中发现2例患者出现局部皮肤烫伤,3例患者术后局部皮肤感觉障碍,均在1~3个月内恢复正常,2例患者出现色素沉着,未能完全恢复。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超声引导RFITT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疗效可靠,且安全、微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炙甘草汤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160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冠心病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美托洛尔治疗,研究组给予炙甘草汤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和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治疗前,两组的室性期前收缩、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缩和房性期前收缩发生频率及中医证候积分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室性期前收缩、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缩和房性期前收缩发生频率及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的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炙甘草汤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能有效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长期卧床脑卒中患者盆底表面肌电变化特征。 方法 选取脑卒中患者60例,根据其下肢Brunnstrom分期结果将其分为卧床组(≤3期)及对照组(>3期),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经颅磁刺激、功能性电刺激、针灸及分阶段运动训练等,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时分别采用AM1000B型生物反馈系统对2组患者进行盆底肌表面肌电检测。 结果 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时2组患者在放松阶段、后基线阶段其盆底肌电波幅及变异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时发现对照组患者在快速收缩阶段、连续收缩阶段及耐力收缩阶段其Ⅱ类(快型)肌纤维、Ⅱ类(快型)&Ⅰ类(慢型)肌纤维、Ⅰ类(慢型)肌纤维波幅均显著高于卧床组水平(P<0.05),变异性均明显低于卧床组水平(P<0.05)。治疗前、后2组患者在快速收缩阶段、连续收缩阶段及耐力收缩阶段其Ⅰ类、Ⅱ类肌纤维波幅均低于正常值范围,其中卧床组盆底肌纤维波幅与正常值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2组患者盆底肌纤维收缩时变异性均与正常值范围较接近,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脑卒中患者在发病早期均存在不同程度盆底肌功能障碍,且长期卧床能加重患者盆底肌功能障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