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王捷鹏  张寿山  姚艳梅   《中国医学工程》2013,(6):175-175,178
目的采用食管阻抗技术联合pH监测嗳气症,通过观测患者胃食管反流情况,探讨该病不同类型的发病机制以及口服巴氯芬后的治疗结果。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接诊的239例嗳气症患者按嗳气类型予以分组,其中吞气症为120例,其余119例为非特异性过度嗳气,两组在采用食管阻抗技术联合pH监测后,分别观测其发病机制,并均在同一周期内给予巴氯芬治疗并观察治疗结果。结果发病机制上,两组患者存在差异,是因吞咽未有气体进入胃内而导致吞气症组嗳气;非特异性过度嗳气组是嗳气在胃内引发而出,期间无吞咽现象;两组pH变化差异明显(P<0.05),用药前、后吞气症组患者出现嗳气频率未有明显变化,但,非特异性过度嗳气组患者却在用药前、后嗳气频率变化显著。结论类型不同的嗳气症患者发病机制存在差异,因此形成给予巴氯芬治疗时效果差异也更为突出,巴氯芬对非特异性过度嗳气的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技术联合pH检测对嗳气症各亚型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疗效.方法 以我院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治疗的128例嗳气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技术联合pH检测进行检测,对嗳气患者各亚型的发病机制、与胃食管反流的关系等进行研究;使用巴氯芬对研究对象进行治疗,并进行各亚型之间的疗效比较,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通过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联合pH监测发现:①吞气症和非特异性嗳气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不同,吞气症的嗳气是由气体吞咽后,且所吞咽的气体并未进入胃内而引发症状,非特异性嗳气综合征则是由胃内引发,且不伴有吞咽;②胃食管反流与嗳气发生的时间具有相关性,吞气症可能是由于瞬间下食管括约肌的松弛导致嗳气和反流同时发生,非特异性嗳气综合征可能是嗳气发生后由于LES的松弛导致反流的发生;③使用巴氯芬治疗,非特异性嗳气综合征的疗效优于吞气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嗳气症各型的发病机制不同,直接导致使用巴氯芬治疗的效果存在差异性;胃食管炎与嗳气症存在时间相关性,吞气症可能是由于瞬间下食管括约肌的松弛导致嗳气和反流同时发生,非特异性嗳气综合征可能是嗳气发生后由于LES的松弛导致反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技术联合pH检测对嗳气症各亚型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治疗的128例嗳气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技术联合pH检测进行检测,对嗳气患者各亚型的发病机制、与胃食管反流的关系等进行研究;使用巴氯芬对研究对象进行治疗,并进行各亚型之间的疗效比较,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联合pH监测发现:①吞气症和非特异性嗳气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不同,吞气症的嗳气是由气体吞咽后,且所吞咽的气体并未进入胃内而引发症状,非特异性嗳气综合征则是由胃内引发,且不伴有吞咽;②胃食管反流与嗳气发生的时间具有相关性,吞气症可能是由于瞬间下食管括约肌的松弛导致嗳气和反流同时发生,非特异性嗳气综合征可能是嗳气发生后由于LES的松弛导致反流的发生;③使用巴氯芬治疗,非特异性嗳气综合征的疗效优于吞气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嗳气症各型的发病机制不同,直接导致使用巴氯芬治疗的效果存在差异性;胃食管炎与嗳气症存在时间相关性,吞气症可能是由于瞬间下食管括约肌的松弛导致嗳气和反流同时发生,非特异性嗳气综合征可能是嗳气发生后由于LES的松弛导致反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刁卓 《吉林医学》2013,34(2):304
目的:总结分析24 h食管pH值测定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3例慢性咳嗽患者进行24 h食管pH值测定检查。结果:83例慢性咳嗽患者中,有52例诊断为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结论:24 h食管pH值测定对慢性咳嗽病因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astroesophageal reflux induced cough, GERC)是指胃酸及其他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引起以咳嗽为突出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患者可伴或不伴烧心、反酸、嗳气等消化系统症状。因其症状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有着自身的独特优势,具体体现为理论认识基本统一,辨证论治可先于诊断性检查;治疗手段丰富,可满足临床多样化需求;可提高疗效,缩短咳嗽消失时间,减少复发等。文中通过分析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诊治现状及存在问题,以便最大程度发挥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优势,可为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GERC及科研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胃动力异常症状与胃电改变的关系,对71例消化系统疾病及17例其他疾病的胃动力紊乱症状进行统计,并与28例随机受人者比较,结果显示,消化系统疾病患者餐后饮胀、嗳气、返酸及恶心呕吐等胃动力异常症状的出现率明显高于随机受检者。以微电脑胃肠电检测分析系统作体一胃电检查及功能谱分析,结果发现,在有餐后饱胀、嗳气、恶心呕吐、返酸等症状的患者,其胃电频率、空腹与餐后的胃电活动量以及餐后反应表现不同类型的异  相似文献   

7.
生物阻抗方法评价糜烂性胃炎患者胃动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采用生物阻抗胃动力检测和评价方法研究糜烂性胃炎患者胃动力电-机过程变化和影响因素,以选择糜烂性胃炎的胃动力特征参数.方法 信号检测设备和处理软件系统由重庆邮电大学研制.筛选30例糜烂性胃炎患者,通过谱分析方法,根据主能量和支配频率将信号分类.胃电信号和胃阻抗信号频率、功率谱、动态谱、节律、正常胃电和胃阻抗节律的功率等参数由系统提供.结果 患者胃动力参数,2-4CPM功率比例为59.2±4.4,频率百分比为70.4±25.5,频率变异系数为0.182±0.059,功率变异系数为1.576±0.481,与健康人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1周后患者主述症状还没有缓解或消除,但患者胃电功率和频率变异系数前后对比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来源于阻抗信号的胃动力参数有变化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胃阻抗和同步胃电信号测量的综合应用可能提供一种无创技术来研究和估计与糜烂性胃炎的生理和病理学情况一致的胃动力状况.  相似文献   

8.
王苒  徐永健  刘先胜 《吉林医学》2011,(9):1686-1687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收治的50例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患者中,31例咳嗽伴反酸及胸骨后上腹部灼痛。通过对患者进行宣教,给予抑酸剂、质子泵抑制或H2受体拮抗剂及促胃动力药等治疗,50例患者中,23例患者口服药物7~14 d时症状缓解,21 d左右症状消失;17例患者口服药物15~21 d时症状缓解,4周时症状消失;10例症状较重者服药4周时症状明显减轻,总疗程≥2个月。结论:患者通过改变饮食及睡眠习惯,应用抑酸剂及抗反流药物,积极治疗消化性溃疡等原发病,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内容物[酸和(或)胆汁]反流至食管引起的一系列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与反流相关的症状称为反流症状群,如反酸、烧心、腹痛、胸痛、嗳气、腹胀、咽部异物感、吞咽痛、吞咽困难等,主要以消化道症状为多,但也有部分患者突出表现为呼吸系统疾病症状。  相似文献   

10.
朱旭华 《吉林医学》2013,(32):6758-6759
目的:讨论贲门癌、食管癌切除同期胃底重建预防反流性食管炎的机制和作用。方法:常规游离切除食管和胃贲门部,并将胃小弯侧用闭合切割器裁剪成管状胃,一次性吻合器在距管状胃最高点下方3.0 cm处与食管行端侧吻合,吻合口上方形成的胃底浆肌层与纵隔组织悬吊数针,形成人造His角。结果:72例患者术后进普食后感觉良好,嗳气、反酸等反流性食管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贲门癌、食管癌切除同期胃底重建能有效减少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贲门成形胃底再造在贲门癌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减少贲门癌手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改进了贲门癌切除残胃食管吻合法,将残胃胃底再造及残胃后壁和食管非对称单,双层吻合相结合,使吻合口形成活瓣,通过对60例随访观察和术后钡餐检查,食管镜检查证实,本术式有效电了解决了传统吻合方式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和频繁嗝气的发生,提高了贲门癌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胃食管反流病是与胃酸相关的疾病 ,虽没有胃酸过度分泌的证据 ,但抑制胃酸分泌的治疗对缓解症状、减轻食管黏膜损害有效。我们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兰索拉唑对胃食管反流病治疗 ,并设雷尼替丁为对照 ,观察兰索拉唑的临床疗效。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14 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 ,均有烧心、嗳气、反酸(反食 )、胸骨后疼痛等典型的反流症状 ,病程为 2周以上 ,经胃镜检查部分有反流性食管炎存在。 (内镜下Savery -Miller分级法 ,将反流性食管炎分为Ⅰ -Ⅳ级 )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 80例 ,男 4 6例 ,女 34例 ,年龄 18岁~ 6 4岁。对照组 6 0例 ,男 32…  相似文献   

13.
经内镜取食管胃内异物4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有奎 《浙江医学》1998,20(9):543-544
本院自1979年开展内镜检查以来,共发现食管胃内异物42例,其中41例经内镜取出异物获得满意疗效,仅一例未成功。现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男27例,女15例。41例异物吞入后至就诊时间20min~10天,1例胃内柿石难以估计柿石在胃内形成的时间。内镜取出的异物:各种食物性团块14例,鱼刺5例,硬币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我院创用吞球与胃周硬化剂注射治疗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14例的初步经验。阐明实施方法。吞球对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有良好的止血作用,且无并发症。胃周硬化剂注射止血有效率占83.3%,近期死亡率占25%,其中出血死亡率仅占16%。  相似文献   

15.
目的:旨在调查食管闭锁(EA)矫形术后患儿的胃运动活性。方法:通过对15例接受EA矫形术的患儿进行体表胃电图描记,研究胃的肌电活动情况。10例肠胃功能正常的婴儿被作为对照组。在哺乳前、后各进行1次试验。24h连续测定食管下段的pH值,以评价EA矫形术后婴儿的胃食管反流(GER)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研究兰索拉唑联合莫沙必利对胃食管反流患者的胃食管动力学及胃电活动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10月收治的94例胃食管反流患者为研究对象,将9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兰索拉唑组)47例和观察组(兰索拉唑联合莫沙必利组)47例,然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4周、8周的胃、食管动力学指标及胃电参数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周、4周、8周的胃、食管动力学指标及胃电参数均明显好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8周明显优于本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兰索拉唑联合莫沙必利对胃食管反流患者的胃食管动力学及胃电活动指标的影响较大,因此对本病的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2006年国际上对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disease,GERD)定义取得一致性意见,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以烧心、反酸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1]。主要原因为胃液反流入食管腔,食管无类似胃的黏膜保护层,胃酸就会腐蚀破坏食管黏膜引起糜烂、溃疡。依据胃食管反流病内镜检查结果食管是否有明显破坏可分两种类型:食管黏膜无明显病变者称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即所谓的"病症性反流";有明显糜烂、溃疡等炎症病变者,则称反流性食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与门脉高压的相 关性,探讨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 裂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将2010年5月至2012年6月在 我院住院的42例肝硬化腹水患者纳入研究,测定所有入 组患者的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值,同时均予胃镜检查以 明确有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或破裂出血。根据测得的 SAAG值,把42例患者以11 g/L为界限分为高SAAG组36例 和低SAAG组6例。根据胃镜结果,所有患者中有14例并发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另外28例未发生出血,比 较两组患者的SAAG值。结果:高SAAG的36例患者中有食 管胃底静脉曲张的27例,占69.23%;低SAAG的6例患者 中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有1例,占16.67%;高SAAG 组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比率明显高于低SAAG组( P <0.05)。14例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测得 SAAG值为(23.97±6.95)g/L,28例未发生出血的患 者测得SAAG值为(18.12±5.92)g/L,发生食管胃底 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SAAG值明显高于未发生出血者 ( P<0.05)。结论: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值的高低与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发生呈正相关,可通过检测血清腹 水白蛋白梯度值来预测食管胃底静脉出血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生物阻抗胃动力检测系统和评价方法研究不同亚型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disease,GERD)患者胃动力情况.方法:选取103例GERD患者,行GERD的反流症状(Gastroeso 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Q)评分,并通过胃动力检测系统提取胃...  相似文献   

20.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因食管胃连接部防反流机构障碍而导致胃或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从而引起食管炎症,也有人称之为胃—食管反流性疾病。临床上多表现为灼热、疼痛、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自2002年以来,笔者通过临床观察与内窥镜检测,结合中医药理论,自拟疏肝和胃汤治疗反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