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频电凝电切治疗消化道息肉的疗效。方法:对本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内镜下发现的食道、胃、大肠息肉227例(共301颗息肉),应用圈套器圈套后通过高频电凝电切仪进行内镜下切除,并随访观察分析疗效。结果:本组电凝电切227例,共301颗息肉,其中仅1例(1颗息肉)残根血管断端大出血行外科手术治疗止血,余息肉均一次性切除,无1例发生迟发性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结论:高频电凝电切术在治疗消化道息肉方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上消化道息肉效果。方法 采用高频电凝电切机 ,经内镜下高频电切术切除上消化道息肉 2 1 6例。结果 共切除息肉 2 2 5颗 ,其中 2 0颗息肉因进入十二指肠降段 ,2 0 5颗息肉进行病理活检 ,2例电切未能成功。整个手术时间 :单发性息肉 3~ 5min ,多发性息肉 5~ 1 0min ,均一次手术完成。结论 高频电凝电切术是一种安全、可靠、需时短、简便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48例消化道息肉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科室对采用高频电凝电切术、微波烧灼、套扎器套扎、热活检钳钳取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情况。结果本组48例(62颗)消化道息肉患者使用高频电凝电切摘除息肉19颗(30.6%),微波烧灼息肉16颗(23.5%),热活检钳钳取息肉22颗(35.4%),套扎器套扎息肉5颗(8%)。其中44例一次性治疗成功,4例治疗2次治愈。结论消化道息肉较为常见,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息肉方法简单、安全,可反复治疗。  相似文献   

4.
北京地区14所医院1987年经高频电凝切治疗大肠息肉229例,摘除息肉572颗,由圈套器摘除436颗,热活检钳钳除17颗。电凝器烙除119颗,其中恶变息肉12例12颗。本组仪1例直肠息肉电切后少量渗血。本文对大肠息肉摘除方法的选择及恶变息肉经内镜摘除以及并发症的预防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采用电凝烧灼术、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息肉58例(65颗)的临床资料。结果使用电凝烧灼9颗(13.8%),高频电凝电切摘除息肉56颗(86.2%),其中55例一次性治疗成功,3例治疗2次(均为多发性息肉)治愈。结论内镜治疗消化道息肉安全、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是消化道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沈翔  何玲萍  张慧  胡俊  苏红 《实用全科医学》2010,8(10):1269-1270
目的探索内镜下射频微创技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应用电子内镜以及射频治疗仪,在内镜直视下对168例、219颗不同大小,有蒂或无蒂,单发或多发息肉予以射频电切治疗。结果 168例全部病例219颗经内镜及病理明确诊断的息肉采用内镜直视下射频电切治疗,全部病例均治愈,1例息肉残端渗血,直视下射频止血成功,无感染及穿孔,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6%,随访1年消化道息肉未见复发。结论射频电治疗消化道息肉效果肯定,操作简便,并发症少,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理想方法 。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切术对结肠息肉的治疗价值。方法 内镜下对38例54颗,不同大小,有蒂或无蒂,单发或多发息肉,给予高频电切治疗。结果38例54颗息肉均一次切除,治愈率100%,其中5颗电切后根部少量渗血,立即给予电凝止血成功。无1例大出血及穿孔。治疗中病人无疼痛感觉,术后消化道症状逐渐消失。随访23例,随访率60.5%。术后4周复查,原电切处可见白色疤痕。全部病例均治愈,未发生并发症。结论消化道息肉容易癌变,特别是大肠腺瘤性息肉,已被认为是重要的癌前期病变,切除癌前病变,预防癌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频电凝全息肉切除术不仅能完整快速切割息肉鉴别良恶性,而且能彻底止血,是消化道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内镜下高频电切治疗结肠息肉可在门诊施行,避免外科手术之苦,方法切实可行,安全可靠,经济,适合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8.
<正> 随着内镜技术的广泛应用,消化道息肉的诊断率已明显提高。通过内镜摘除胃肠道息肉,可避免外科手术,对预防癌变、出血具有重要意义。我院应用内镜高频电切摘除胃肠道息肉22例,共28枚,其中男14例,女8例,年龄21~66岁。胃息肉14例,摘除16颗,大肠息肉8例,摘除12颗。内镜下息肉呈丘状及半球状,息肉的直径在5~20mm。位于胃体部6颗,胃窦部10颗,直肠8颗,乙状结肠、降结肠各2颗。摘除28颗息肉中除1颗为恶性息肉位于直肠外,余均为良性息肉。  相似文献   

9.
336例消化道息肉内镜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对采用高频电凝电切术、电凝烧灼术、活检钳或热活检钳钳取术治疗消化道息肉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336例消化道息肉(453颗)患者使用高频电凝电切摘除息肉268颗(59.2%),电凝烧灼息肉89颗(19.6%),活检钳或热活检钳钳取息肉96颗(21.2%)。其中323例一次性治疗成功,13例治疗3次(8例多发息肉,5例较大息肉21~25mm)治愈。结论内镜治疗消化道息肉具有简单、安全、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内镜下高频电切胃肠道根茎直径>1.0cm以上的广基息肉15例(16颗),采用的主要方有单纯圈套切除;使息肉先成“假蒂”后切除.息肉基底注射硬化剂1次圈套切除;注射硬化剂后分叶、分段、分次切除法.结果15例(16颗)粗蒂广息肉均成功切除,无1例穿孔及大出血,并对术中术后注意事项进行了讨论,提出在充分术前准备的基础上高频电切胃肠道广基息肉是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比较了注射硬化剂、电凝电切、微波热凝3种方法治疗胃部息肉32例(36颗息肉)的结果,其中男15例,女17例.息肉最小3mm,最大20mm.注射5%鱼肝油酸钠的15颗息肉,10颗成功地摘除,失败的5颗再经电凝电切(4例)和微波凝除(1例),失败率33%;电凝电切摘除息肉共10颗,微波凝除息肉共16颗,均一次成功,成功率100%.结论:注射硬化剂失败率高,且需多次注射,电凝电切虽然效果与微波相同,但价格高、操作不方便,而国产微波治疗仪则只有上述优点,适合于各级医院使州,故作者推广微波凝除法治疗消化道息肉.  相似文献   

12.
周翔禹  贺建华 《吉林医学》2011,32(13):2631-2631
目的:探讨小儿结肠息肉的特点及内镜治疗小儿结肠息肉的可行性。方法:总结分析应用高频电凝电切治疗仪诊治的小儿结肠息肉患者的内镜及病理资料。结果:58例中共发现息肉69颗,其中单发者52例(89.7%),多发者6例(10.3%);分布于直肠37颗(53.6%),乙状结肠22颗(31.9%),降结肠4颗(5.8%),升结肠及回盲部6颗(8.7%)。息肉形态:息肉呈球形、半球形或分叶状,直径4~8 mm。其中带蒂息肉56颗(81.2%),亚蒂息肉9颗(13%),无蒂息肉4颗(5.8%)。病理发现,本组小儿息肉病理检查以幼年性息肉为主56颗(81.2%);腺瘤性7颗(10.2%);炎性5颗(7.2%);混合性(兼有幼年性及腺瘤性息肉的特征)1颗(1.4%)。结论:小儿结肠息肉主要分布在直肠、乙状结肠,主要为单发有蒂息肉,病理类型以幼年性息肉为主,也有腺瘤性息肉。合理应用高频治疗仪治疗小儿结肠息肉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20 0 0年 11月至 2 0 0 1年 12月我院对 30例消化道息肉经内镜下行高频电切及电凝治疗 ,近期效果满意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30例 ,年龄 2 6~ 71岁 ,平均4 9 .18岁。胃息肉 2 0例 ,男女各 10例 ;大肠息肉10例 ,男女各 5例。门诊治疗 19例 ,住院病人 11例 ,治疗前均经内镜及病理检查除外癌变。1.2 内镜检查 胃息肉 2 0例共 2 6颗 :分布在胃窦 13例 15颗 ,胃窦 胃体交界处 1例 5颗 ,胃体上部 3例各 1颗 ,贲门、幽门管口、吻合口处各 1例各1颗。单发 17例 ,多发 3例。息肉最大1.0cm× 1.0cm× 1.8cm ,最小 0 …  相似文献   

14.
内镜下大肠息肉切除有很多方法 ,我院近二年来 ,采用高频电凝电切治疗大肠息肉 84例共 146颗息肉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临床资料  84例患者 ,男 6 0例 ,女 2 4例 ,年龄 19~ 83岁 ,平均 5 0 .3岁。 146颗息肉 ,直径小于 0 .5cm 33颗 (2 2 .6 % ) ,0 .5~ 1.0cm 82颗 (5 6 .2 % ) ,1.0~ 2 .0cm 2 7颗 (18.5 % ) ,3.0~ 4.0cm4颗 (2 .7% )。有蒂息肉 87颗 (5 9.6 % ) ,无蒂息肉 5 9颗(4 0 4% )。单发息肉 5 6例 (6 6 .7% ) ,多发息肉 2 8例 (33.3% ) ,其中最多 1例达 18颗。位于直肠的 31颗 (2 1.2 % ) ,乙状结…  相似文献   

15.
张钰 《中原医刊》2003,30(4):35-35
20 0 1年起 ,我们将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应用于大肠息肉1 4 3例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作一分析报道 ,并与内镜套扎治疗方法作一比较。同时探讨这两各方法的优缺点及最佳适应症。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 1 4 3例 ,共 1 94颗息肉 ,检出率为1 2 73 % ,其中男 98例 ,女 45例 ,年龄最小为 2岁 ,最大为 89岁 ,平均为 51 7岁。结扎组 :单发息肉 43例 ,多发息肉 2 4例 ;有蒂51例 ,无蒂 1 6例。高频电组 :单发息肉 50例 ,多发息肉 2 6例 ;有蒂 46例 ,无蒂 30例。息肉病理类型 :腺瘤息肉 79例 ,增生型36例 ,炎性息肉 2 8例…  相似文献   

16.
十二指肠息肉48例的内镜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云  易小敏  梁敏蓉 《广西医学》2007,29(3):354-355
目的 探讨经内镜下治疗十二指肠息肉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 对48例经胃镜检查证实的十二指肠息肉进行内镜下治疗,并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 结果 48例51颗息肉经内镜下根据息肉的大小、形态不同分别采用活检钳钳除、微波点灼、高频电凝电切治疗,其中有2例术后出现黑便,无穿孔并发症发生. 结论 只要病例选择得当,经内镜下治疗十二指肠息肉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等离子射频仪经内镜治疗消化道息肉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对100例消化道息肉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射频组和高频组.射频组50例,胃息肉22例,结肠息肉28例;直肠下段低位息肉13例19颗,胃底近贲门息肉4例5颗;采用康普XVL-Ⅱ等离子射频仪经内镜实施切除.高频组50例,胃息肉23例,结肠息肉27例,采用高频电治疗仪.结果 所有病例均一次性切除成功,全部临床治愈,单颗息肉切除治疗组费时3~12(5±1.25)秒,对照组电凝电切费时3~8(4.5±1.15)秒,两组所用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射频组完全愈合时间为18~38(21±2.45)天;高频组完全愈合时间为21~46(28±2.66)天,两组愈合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等离子射频技术应用于消化内镜下息肉切除,具有安全、疗效可靠,其疗效与高频电切相当,且能够在内镜反转状态针对胃底、直肠下段等特殊部位息肉实施有效切除,在术后愈合时间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可尝试作为内镜下切除消化道息肉的首选方法,对具有消化内镜诊疗条件的医疗机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静脉麻醉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消化道息肉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不良反应。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8年2月经胃镜、结肠镜及病理确诊的182例消化道息肉患者行静脉麻醉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直径在0.2-1.0cm广基、扁平息肉仅行APC切除治疗,直径在1.0-3.0cm的有蒂及宽基底息肉行高频电切,残蒂及局部创面渗血再行APC止血治疗。结果:182例均完成治疗,麻醉效果满意,患者在整个内镜操作过程中均能保持安静。对检查治疗全过程无记忆,监测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稳定。其中,一次APC成功治疗20-25颗息肉11例,10余颗26例,25颗以上息肉分2次APC治疗7例。APC联合圈套器高频电切治疗结肠多发有蒂大息肉24例。术后腹胀19例,腹痛11例,胸前区烧灼感6例,多可以耐受无需处置,1-3d后症状消失。无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静脉麻醉内镜下APC治疗消化道息肉安全性好,可有效止血,副反应少,操作简便,尤其适合扁平、广基息肉的治疗。对有蒂及宽基底息肉可以联合圈套器高频电切治疗。  相似文献   

19.
高频电联合微波切除消化道息肉16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院自 1 992~ 2 0 0 1年 ,采用内镜下高频圈套电凝电切结合息肉残端微波加热凝固法 ,切除胃、大肠息肉1 62例计 62 8颗。具有安全、有效、快速、痛苦小等优点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文 1 62例中男 1 2 6例 ,女 3 6例 ,年龄 1 6~ 65岁 ,平均 46岁。息肉分布  1 62例中 1 2 5例为单发 ,3 7例为多发 ,其中在胃 81颗 ,直肠 1 64颗 ,乙状结肠 1 0 9颗 ,降结肠1 2 6颗 ,横结肠 77颗 ,升结肠 5 8颗 ,回盲部 1 3颗 ,息肉直径 1~ 1 .9cm 441颗 ,2 .0~ 3 .5cm 1 87颗 ,所有息肉均经病理证实 ;炎性息肉 2 5颗 ,重度不典型增生性息肉 3 2…  相似文献   

20.
熊霞林  代军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5):737-738
目的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结、直肠息肉的效果及护理配合措施。方法应用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162例(403颗)结、直肠息肉病人,并对术中配合、术前和术后护理进行分析。结果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结、直肠息肉成功率为98.77%。结论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结、直肠息肉操作简便安全、创伤小,可重复进行且成功率高,术后护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