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椎间盘突出症的类型及病理、影像、解剖表现,确定手术或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对186例椎间盘突出采用平片、椎管造影、CT及MRI影像诊断及手术病理所见进行分析。判定突出方向及类型,结果:将椎间盘突出症分为膨出、突出、脱出及髓核疝四个类型及黄韧带肥厚、椎管狭窄等。结论:CT、MRI具有准确无痛、诊断清楚的特点,但术前椎管造影能确切定位和定性,对髓核突出范围、程度、有无黄韧带肥厚、椎管狭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磁共振成像(MR)与手术结果做回顾性对照研究。MIR对间盘突出最具特征性改变是髓核形态上的变化。MRI诊断腰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破裂、神经根受压及黄韧带肥厚与手术符合率分别为:98.2%,88.8%、46.4%及64.4%。突出间盘中变性的发生率为71%。并测量了有椎管狭窄的骨性椎管矢状径和硬膜囊矢状径,提出在MRI上硬膜囊矢状径≤10mm时可考虑有椎管狭窄。  相似文献   

3.
黄韧带增生肥厚致腰椎管狭窄的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渝新 《重庆医学》2007,36(12):1181-1182
目的 探讨黄韧带增生肥厚致腰椎管狭窄的MRI表现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证实及MRI检查确诊的黄韧带增生肥厚所致腰椎管狭窄的MRI资料.结果 黄韧带增强肥厚所致腰椎管狭窄在MRI表现为对称性狭窄、广泛多节段增生肥厚和局限性增生肥厚.结论 MRI检查腰椎管病变具有独特优势,它可基本代替常规的X线椎管碘剂造影,为临床诊治黄韧带增生肥厚所致的椎管狭窄以及椎管狭窄原因的鉴别诊断提供满意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切口椎板间开窗保留黄韧带的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对18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小切口椎板间开窗保留黄韧带的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剥离浅层黄韧带,保留深层黄韧带。摘除椎间盘髓核后将深层黄韧带恢复到原来的位置。结果 183例随访6个月~3年,优良率达90.2%,术后复查CT或MRI,可见相应黄韧带无变形或塌陷,椎管外瘢痕组织于黄韧带处中止。结论小切口椎板间开窗保留黄韧带的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能有效地防止术后椎管内瘢痕粘连。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腰骶椎椎间盘突出61例,41例经手术证实。特征性的CT表现对提供正确的诊断极有帮助,其主要征象为:①脱入椎管的髓核所形成的块影;②脱出髓核的部分钙化或骨化:③碎块形成;④脱出髓核的滑移;⑤脊膜囊受压位移;⑥神经根水肿和湮没。别外,在CT图上,还可清晰地显示椎体骨质增生、椎管或侧陷窝狭窄有,黄韧带肥厚、上下关节硬化经及“真空征”等伴随异常。本文并对椎间盘突出的鉴别诊断,CT检查的优点和限度,作了简短的讨论。近几年来,腰骶椎CT扫描,已成为诊断椎管内病变的一个重要检查方法。本文就我院经CT诊断的椎间盘突出(髓核脱出)61例,作一报道。  相似文献   

6.
椎间盘脱出合并黄韧带肥厚是引起腰腿痛常见疾病,在X线平片上无特征性表现,而椎管造影是确诊及定位诊断的重要检查手段。以往只注意到椎间盘脱出(以下简称髓核脱出)的X线诊断、对合并黄韧带肥厚的改变常被忽视,本文通过27例椎管造影并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无症状组及有症状组中青年颈椎间盘突出症在CT上的区别。方法搜集无症状及有症状中青年受检者300例及125例,对两组颈椎间盘突出的临床及CT表现特点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有症状组椎间盘突出检出率为81.2%(102/125),突出椎间盘198节,突出程度3.63±0.20mm,椎管狭窄8.6%(17/198),黄韧带肥厚19.2%(38/198),椎体及椎小关节增生40.9%(81/198),无症状组椎间盘突出检出率为42.3%(127/300),突出椎间盘159节,突出程度2.13±0.11mm,椎管狭窄1.3%(2/159),黄韧带肥厚8.2%(13/159),椎体及椎小关节增生35.2%(56/159)。两组除椎体及椎小关节增生外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有症状组在椎间盘突出检出率、突出程度、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等方面均较无症状组明显,颈椎间盘突出达3.6mm以上或合并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者发展为颈椎病的可能性较大,应予以早期治疗。CT可以早期发现颈椎间盘突出、突出程度等信息,是颈椎间盘突出症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螺旋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4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永新 《当代医学》2010,16(31):58-59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3月期间CT诊断为腰椎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的45例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硬膜囊脂肪层消失或不对称,硬膜囊受压变形,神经根被推压移位;4例腰椎间盘后缘弧形突出,位于椎体后缘的中央;13例并发黄韧带肥厚(6~8mm),5例黄韧带肥厚且伴有钙化,18例均见增厚的黄韧带压迫硬膜囊或神经根使之变形或移位;侧隐窝狭窄9例;椎间孔狭窄者4例。结论螺旋CT可准确显示腰椎小关节突增生肥大、椎间盘突出及椎管狭窄,窗宽、宽位的调整对提高CT诊断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分析19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及侧隐窝狭窄伴黄韧带肥厚患者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经临床检查明确定位、定性诊断,影像学检查证实,采用小切口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减压、突出椎间盘髓核切除手术治疗。结果:手术证实腰椎间盘突出症189例,侧隐窝狭窄伴黄韧带肥厚3例,术后随访6月-5年,优良率79%。结论:临床检查是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的基础,影像学检查对进一步明确定位诊断和鉴别诊断是必要的。手术指征的严格把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腰椎间盘突出症120例,经CT诊断并手术证实合并椎管狭窄者23例,术中证实黄韧带肥厚1例,共24例,占20%。术前不遗漏腰椎管狭窄,术中在摘除突出之椎间盘同时对合并的椎管狭窄作彻底减压,对提高疗效至关重要。24例随访,8个月至4年,手术优良率为91.6%,CT检查可以对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作出诊断与手术符合率为95.8%,对疑有椎管狭窄者特别是高龄、病程长和症状不典型者尤需行CT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