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人毛囊隆突细胞向皮脂腺细胞诱导分化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毛囊隆突细胞,以3-甲基-1-异丁基黄嘌呤、地塞米松和牛胰岛素为诱导剂,体外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诱导剂作用2周后行油红染色和抗上皮膜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以不加诱导剂组细胞作为对照。结果毛囊隆突细胞经诱导剂作用1周后,细胞体积明显增大,连接松散,出现特征性“扇贝”形细胞;2周后,细胞体积进一步增大,胞质内出现少量颗粒和液滴;3周后细胞达到融合,排列紊乱,部分细胞伸展,形态变为椭圆,纺锤或不规则形;4周后,伸展的细胞相互融合,包裹形成不规则的网格状。而未加诱导剂组细胞随培养时间延长,细胞融合,在克隆中心出现细胞的堆积,分层。诱导剂作用2周后油红染色及上皮膜抗原染色呈阳性。结论在适宜的微环境刺激下,人毛囊隆突细胞具有向皮脂腺细胞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2.
3.
毛乳头细胞诱导毛囊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培养的毛乳头细胞在体内外条件下诱导毛囊形成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酶消化法获得毛乳头细胞、真皮鞘细胞、毛囊上、下段及球部细胞,进行毛囊组织工程重建,或用游离细胞混合移植于棵鼠,组织学观察毛囊形成情况。结果 毛囊间表皮细胞、毛囊上段上皮细胞、下段上皮细胞和球部细胞在间质细胞凝胶上均可形成双层结构的组织工程皮肤,在真皮鞘细胞胶原凝胶上毛囊的上、下段上皮细胞形成了毛囊结构,移植于棵鼠后8周毛乳头细胞胶原凝胶诱导毛囊上、下段细胞形成了毛囊。低代毛乳头细胞与毛囊上皮细胞混合移植形成了数量较多、结构典型的毛囊,并有肉眼可见的毛发纤维产生。结论 毛囊的真皮成分细胞即毛乳头细胞、真皮鞘细胞在体内、外均具有诱导毛囊形成的能力,通过与毛囊上皮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诱导毛囊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兔羊膜上皮细胞(AECs)向兔软骨细胞诱导分化的特性.方法 获得兔新鲜羊膜组织,去除外膜组织,并剪碎,胶原酶消化法进行原代培养.经传代培养、细胞形态观察后,用软骨细胞诱导培养液使AECs向软骨细胞分化,并以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鉴定,电镜观察细胞形态检测软骨细胞特征性表现、细胞活性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结果 兔羊膜上皮细胞具有前期胚胎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采用酶消化法可快速分离培养原代细胞.MTT比色法显示第3代传代细胞活性、增殖能力较高,未进行软骨细胞诱导的细胞未显示出软骨细胞的特征性表现,经软骨细胞诱导分化后,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表明其能较好的表现软骨细胞特征.结论 兔AECs无伦理学限制,且具有前期胚胎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有望成为软骨细胞组织工程学新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5.
治疗脱发的手段主要有药物治疗与手术植发等,而这些治疗方案并不能使已完全微小化的毳毛毛囊得以再生.近年来,干细胞治疗的兴起为毛囊的再生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归纳毛囊与毛发的基本结构和特性、如何调节毛囊生长、如何影响毛囊周期的转化,对干细胞治疗脱发类疾病的研究有重要意义.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人胎儿毛囊隆突细胞的培养方法及其向皮脂腺细胞诱导分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简单快捷地获得大量人毛囊隆突细胞并保持其干细胞特性的方法,观察其向皮脂腺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用传统的器械分离法(简称传统法)和改进的消化分离法(简称改良法)对人胎儿毛囊隆突细胞进行分离培养,比较两种方法的细胞获得效率和细胞生长特性。在对毛囊隆突细胞进行诱导培养后,行抗上皮膜抗原(EMA)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检测细胞EMA的表达情况。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克隆形成率。用亲和素-生物索复合物(ABC)标记法行毛囊隆突细胞角蛋白19(K19)染色。结果传统法每小时可获得8~10个毛囊隆突,贴壁48h后有细胞长出,贴壁率为40%~50%,培养14d左右传代;改良法每小时可获得毛囊隆突100个左右,接种后12h即可贴壁并有细胞长出,贴壁率30%,细胞生长迅速,7d左右即可传代。毛囊隆突细胞诱导培养7d后,细胞体积变大,随着时间延长,细胞进一步变大,细胞质中有脂滴样颗粒围绕在核的周围,细胞形状不规则。诱导培养14d后,抗EMA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阳性表达。改良法的细胞克隆形成率为(18.2±2.1)%,明显高于传统法[(12.7±3.4)%,P<0.05]。毛囊隆突细胞K1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阳性,其细胞分布满视野,细胞质内含有大量棕色颗粒。结论改良法可以获得大量毛囊隆突细胞并保持其干细胞特性,在体外诱导条件下,具有向皮脂腺细胞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7.
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上皮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GF)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上皮细胞的可行性。方法抽取小型香猪的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纯化MSCs,培养扩增后。用含EGF的不同介质诱导,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流式细胞仪鉴定角蛋白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EGF诱导后3d MSCs角蛋白表达较弱,7d角蛋白表达增强。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EGF诱导后3d表达角蛋白的MSCs较少(3%),7d表达角蛋白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加(13%)。结论MSCs在体外EGF诱导下可能分化为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表皮细胞的可行性.方法抽取小型香猪的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纯化间充质干细胞及培养扩增后,应用5-溴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技术进行细胞标记.将已标记的细胞以注射方式回植到提供骨髓的猪的皮内及皮下,分别于注射后1、2、4周取材,常规石蜡包埋,行BrdU和角蛋白免疫荧光双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大多数BrdU阳性细胞聚集在真皮中的小血管周围.但有少数BrdU阳性标记细胞出现在表皮的棘层和颗粒层,并同时表达角蛋白.结论在皮肤微环境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分化为表皮细胞的潜能. 相似文献
9.
毛囊(hair follicle,HF)中的干细胞是决定再生的启动因子和关键因素.目前HF再生技术仍然面临诸多挑战.现通过对HF干细胞谱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试图寻找HF再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对HF中丰富且功能交错的干细胞谱系的机制研究,有助于理解HF的内稳态,找到HF再生技术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0.
瘢痕疙瘩上皮细胞增殖和免疫诱导与毛囊-皮脂腺结构破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瘢痕疙瘩(K)上皮细胞生物学行为对毛囊-皮脂腺(HFSG)转归的影响。方法 收集K边缘部位和正常皮肤(NS)标本,采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结构正常和异常的HFSG上皮细胞表达免疫黏附分子和细胞角蛋白14(CK14)以及局部活性淋巴细胞浸润情况。结果 与NS不同,K-HFSG上皮细胞异常增殖,结构畸变、解体或形成复层鳞状上皮(皮岛样)结构,其密度随着结缔组织增生、成熟而逐渐降低;在强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D-相关人类白细胞抗原位点(HLA-DR)和CK14的K-HFSG周围,有相应的CD4、CD45RO和γ-干扰素(IFN-γ)阳性免疫细胞浸润,二者之间统计学呈明显的正相关。结论 K-HFSG结构破坏与反应性上皮细胞增生免疫诱导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体外使用音猬因子(sonic hedgehog,SHH)诱导人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神经干细胞、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的可行性。方法:从健康志愿者髂骨抽取骨髓5ml.离心、分离BMSCs。接种于含10%胎牛血清(FBS)的DMEM/F12培养液中,BMSCs体外扩增、纯化到第五代后分别种于含有不同浓度诱导液的24孔板中:A组为空白对照;B组加SHH 700ng/ml,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8(fibroblast growth factor-8,FGF-8)140ng/ml;C组加SHH500ng/ml,FGF-8100ng/ml;D组加SHH250ng/ml,FGF-8 50ng/ml;E组加SHH125ng/ml,FGF-825ng/ml,诱导BMSCs分化。使用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鉴定微管相关蛋白(MAP-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烯醇化酶(NSE)的表达。结果:诱导7d后,部分BMSCs胞体收缩、突起伸出,表现出神经元样细胞的形态。除A组外其余各组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染色NSE、MAP-2均为阳性,各组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染色均有GFAP阳性细胞存在,且以B组、C组的MAP-2、GFAP、NSE染色阳性细胞数最多。结论:人BMSCs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一定浓度的SHH可以在体外有效诱导人BMSCs转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不同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体外诱导分化为肾小管上皮样细胞的差异。 方法 抽取SD大鼠的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分离,联合贴壁筛选法获取纯化的MSC。以流式细胞仪鉴定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取扩增3代的MSC分组培养:(1)对照组:用含胎牛血清培养基;(2)全反式维甲酸(ATRA)组:胎牛血清+缺血再灌注肾脏匀浆上清+ATRA;(3)联合诱导组:胎牛血清+缺血再灌注肾脏匀浆上清+ATRA+表皮生长因子(EGF)+骨形成蛋白(BMP-7)。诱导7 d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化学染色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角蛋白18(cytokeratin-18)、E钙黏蛋白(E-cadherin)的表达。 结果 流式细胞仪显示,体外分离培养的第3代MSC,CD44阳性细胞表达率为97.8%±0.9%;CD90阳性细胞表达率为96.8%±1.4%;CD29阳性细胞表达率为97.6%±2.4%;而CD11b/c阳性细胞表达率为13.2%±0.6%; CD34阳性细胞表达率为1.2%±0.5%。诱导7 d后,与对照组长梭形细胞相比,ATRA组部分细胞为圆形、短梭形单层排列;联合诱导组的大部分细胞为圆形、短梭形,细胞密集处呈鹅卵石样排列。碱性磷酸酶染色显示,对照组细胞为阴性;ATRA组部分细胞阳性;联合诱导组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免疫细胞化学显示,ATRA组和联合诱导组细胞cytokeratin-18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9.47%±1.08%和47.52%±2.13%,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E-cadher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4.88%±2.46%和36.15%±1.13%,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在体外模拟的急性肾衰竭微环境中加入ATRA可诱导MSC部分分化为肾小管上皮样细胞。联合EGF、BMP-7共同诱导能进一步促进MSC向肾小管上皮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3.
骨髓间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表型定向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目的 研究体外培养的猪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MSCs)在特定培养液作用下向软骨细胞表型转化,探讨其作为组织工程化软骨的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取成年崇明长枫杂交猪髂骨骨髓5ml,在低糖DMEM完全培养液培养2周,传代后以高糖DMEM无血清特定培养液诱导(含胰岛素2mg/L、转铁蛋白3mg/L、丙酮酸100mg/L、地塞米松10^-7mol/L、TGF-β1 10ng/ml),在相关显微镜和电镜下进行观察,免疫组化检测Ⅱ型胶原分泌,原位杂交检测Ⅱ型胶原mRNA表达。结果 细胞形态由成纤维样梭形向多角形、多边形转变,透视电镜观察见大量扩张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诱导培养后第7,14dⅡ型胶原免疫组化阳性,同时原位杂交检测Ⅱ型胶原mRNA表达呈阳性。结论 MSCs在特定培养液诱导下能向软骨细胞表型转化,并能分泌软膏特异性基质,有可能成为软骨组织工程较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成人骨髓基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初步诱导分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人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的方法和初步诱导BMSC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的方法。方法:采用正常成人献髓者骨髓,分离扩增BMSC,原代培养后将传1~4代细胞按1×104/ml种于24孔板,绘制生长曲线、贴壁率,观察细胞生长及不同浓度的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对BMSC的作用。以全反式维甲酸(RA)和bFGF为诱导剂,观察诱导前后BMSC的变化。结果:原代BMSC生长状态良好,传至第5代仍保持干细胞特性,bFGF可明显促进BMSC增殖,且呈剂量依赖关系。RA和bFGF诱导12h,BMSC逐渐向神经样细胞转化,胞体收缩成锥形、三角形或不规则形,细胞伸出细长突起,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呈Nestin阴性,NSE阳性,GFAP阳性,且NSE阳性细胞数较GFAP阳性为少。结论:BMSC可在体外稳定扩增,且能保持干细胞特性,RA和bFGF可诱导其分化为神经细胞。 相似文献
15.
骨髓基质细胞转化为神经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骨髓基质细胞体外转化为神经细胞的可能性。方法 骨髓基质细胞原代培养、传代后使用3种不同方法诱导。行大体观察,免疫组织化学,及细胞电生理检查和长期培养研究。结果 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可诱导为突触明确的神经细胞。诱导率分别为80%、10%和40%;诱导后细胞表面有神经特异性抗原NSE、GFAP表达;同时具有早期神经细胞电流特性。结论 骨髓基质细胞可横向转化为早期神经细胞。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诱导分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并以大隐静脉来源的间质细胞为对照,优选出构建组织工程瓣膜间质的一种种子细胞。方法分离扩增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成纤维细胞,以静脉间质细胞为对照,比较两种细胞在形态学、增殖能力、合成胶原及在去细胞猪主动脉瓣上的黏附生长能力,以及两种细胞冻存和复苏率。内皮细胞(IC)为对照,比较两者在形态学、增殖能力、合成胶原及在去细胞猪主动脉瓣叶(AVL)上的黏附能力,对种植后AVL作苏木素伊红(H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扫描电镜检测。结果光镜观察,两种细胞均贴壁生长,形态梭形;第3代骨髓来源IC倍增时间为38h、上清液羟脯氨酸含量为(1.518±0.206)mg/L,静脉源IC为36h、(1.432±0.204)mg/L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源IC在AVL上的黏附测得A值为0.497±0.012而静脉源IC为0.348±0.03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电镜示两种细胞均能够种植在AVL,免疫组织化学显示:AVL上细胞表达Laminin。结论BMSCs可向瓣膜IC分化,与静脉源I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黏附生长能力则优于静脉来源者可作为TEHV间质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7.
Differentiation of adult 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to Schwann-like cells in vitro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 alsocalledbonemarrowstromalcells (BMSCs), areisolatedfrombonemarrow, andtheycanmultiplyinvitroanddifferentiateintoosteogeniccells,chondrocytes, adipocytes, musclecellsandneuralcells.1 5 RecentstudieshavedemonstratedthatBMSCsfromadultratscoulddifferentiateintoSchwann likecellsinspecificconditions.6, 7 BMSCsmayhavepotentialapplicationforautologousneuraltransplantation. Inthisstudy, wetrytoinvestigatethedifferentiativecapabilityofadulthumanBMSCsintoSchwann l…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GM1 on inducing adult rat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MSCs) to form neural progenitor cells and their differentiation. Methods: Purified MSCs were induced by different components of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 alone, GM1 alone or combination of bFGF with GM1. After 3 days‘ incubation, fibronectin and collagen I were detected with immunocytochemistry, and nestin was detected with immunofluorescence. Neuron-specific enolase ( NSE ),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 GFAP ) and galactose cerebroside ( GalC ) were detected with immunocytochemistry after 7 days‘ incubation. Results: After induction with bFGF alone or combination of bFGF and GM1, some MSCs exhibited the pbenotypes of neural progenitor cells, and then neurons and astrocytes. In these two groups, the positive cells for fibronectin and collagen I decreased markedly after 3 days‘ induc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positive cells for nestin increased markedly. After 7 days‘ induction, NSE and GFAP-positive cell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Furthermore, the addition of bFGF and GM1 caused the maximal variation. However, addition of GM1 alone had no inductive effects. Conclusions: Combination of bFGF with GM1 may synergistically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MSCs and differentiation into neurons and astrocyte-like cells. The results suggest a promising rout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MSCs. 相似文献
19.
骨髓源性肝干细胞定向分化及脾内移植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寻找骨髓源性肝干细胞的表面标记 ,进行定向分化及脾内移植研究。方法 流式细胞仪检测淤胆大鼠骨髓中干细胞群体的数量变化 ,寻找肝干细胞标记 ,免疫磁珠分离 ,进行体外诱导分化和肝再生模型的脾内移植 ,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 ,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白蛋白、AFP、CK8/18等肝细胞标记的表达。结果 淤胆鼠 β2微球蛋白阴性 (β2 m-)细胞数量较对照组数量明显增高 ,分别为 (6.17± 2 .70 ) %和 (0 .79± 0 .61) % (P <0 .0 1) ,β2 m-细胞体外培养及脾内移植均可出现肝细胞样细胞 ,白蛋白、AFP、CK8/18表达阳性。结论 β2m 细胞在体内外具有向肝细胞分化的能力 ,脾内移植是肝干细胞移植可供选择的部位之一。 相似文献
20.
体外诱导猕猴骨髓基质干细胞向雪旺细胞分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体外诱导猕猴骨髓基质干细胞向雪旺细胞分化的实验方法。方法采用BME、b-FGF、ATRA、BDNF、heregulin、Forskolin、PDGF依次联合诱导,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免疫细胞化学鉴定S-100蛋白、GFAP和P75受体的表达率。结果诱导后的猕猴骨髓基质干细胞具有类似雪旺细胞的形态,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S-100蛋白、GFAP和P75受体的表达率分别为(66.8±4.6)%、(57.3±5.4)%和(72.4±5.9)%。结论采用BME、ATRA、BDNF、heregulin、Forskolin、b-FGF、PDGF依次联合诱导,可使猕猴骨髓基质干细胞在体外向雪旺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