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司匹林对脑卒中二级预防的效果已经确定,但其在脑卒中一级预防中的获益和风险仍存在较大争议。基于现有的临床证据,仅部分人群从阿司匹林一级预防措施中获益,本文结合相关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和主要文献,就阿司匹林在脑卒中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依据、作用机制、适用人群及风险评价等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导致中老年人群致残率、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主要的治疗措施为溶栓、取栓和抗血小板聚集,能及时有效去除血栓或栓塞引起的血流阻断,但这些措施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并不能改善IS病灶形成后的病理损伤和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氧化应激损伤.近年来研究发现,免疫炎症反应参与了I...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重症缺血性脑卒中(sIS)短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3例缺血性脑卒中(IS)住院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包括既往史、血常规、血生化、凝血象等指标,头颅CT或MRI影像资料,发病后的并发症。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进行病情严重程度分类及预后判断。结果 143例IS患者中sIS者82例(57.3%),轻症缺血性脑卒中(mIS)61例(42.7%)。82例sIS患者中,预后不良的发生率为73.2%(60/82)。sIS预后改善与预后不良组间入院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LDL-C)、随机血糖(Glu)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L-C水平升高是sIS早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1.68,95%CI:1.05~2.69),入院时收缩压相对升高对sIS的预后具有保护作用(OR=0.97,95%CI:0.05~1.00)。mIS 30d预后不良组与sIS 30d预后不良组间房颤、卒中相关肺炎(SAP)、血白细胞数升高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房颤(OR=5.04,95%CI:1.31~9.63)、SAP(OR=3.23,95%CI:1.12~9.36)是IS早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房颤、LDL-C水平升高、SAP是IS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middle-latency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MLSEP)预测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70例症状出现7 d内的重症脑卒中患者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hort-latency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LSEP)和MLSEP检测,6个月后采用改良Rankin评分和生存与死亡两个预后标准进行预后评估.健康对照组20名行SLSEP和MLSEP检测.统计学分析MLSEP、SLSEP和GSC与预后的一致性及预测的准确性.结果 健康对照组均记录到双侧N20、N35和N60,脑卒中组患者MLSEP波形有缺失,而且病灶侧MLSEP各波消失比例明显高于对侧.双侧N60消失与预后不良(Kappa=0.828,P<0.01)和死亡(Kappa=0.686,P<0.01)的一致性均最好.预测准确性分析显示:病灶侧N60消失预测不良预后和死亡的敏感性高达100%,较病灶侧N20消失的敏感性(85.7%)提高了14.3%;双侧N60消失预测预后不良的特异性为100%,与双侧N20消失一致;但预测死亡的特异性为82.9%,不如双侧N20消失(97.1%).结论 MLSEP可反映脑损伤程度,预测预后不良的敏感性高于SLSEP,建议将MLSEP和SLSEP联合用于重症脑损伤后的评估与预后的预测.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using middle-latency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MLSEP) to predict the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evere stroke. Methods MLSEP, shortlatency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SLSEP), and Glasgow Coma Scale (GCS) were recorded in 70 acute severe supratentorial stroke patients within 1 week after onset. All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with 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 and follow-up in 6 months after onset. SLSEP and MLSEP were recorded in 20 normal controls.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MLSEP, SLSEP, GCS and prognosis, as well as the prognostic authenticity of MLSEP, SLSEP, and GCS were analyzed. Results Bilateral N20, N35, and N60 exited in all normal controls. Some waves of MLSEP were absent in stroke patients, and the proportion of absent waves in ipsilateral MLSEP was higher than in contralateral MLSEP.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bilateral absence of N60 and unfavorable outcome ( Kappa = 0.828, P < 0.01 ), and between bilateral absence of N60 and death ( Kappa = 0.686, P < 0.01 ) was satisfactory. By using the prognostic authenticity analysis of predictors, the ipsilateral absence of N60 showed the highest sensitivity ( 100% ) for unfavorable outcome and death, which added 14.3% compared with the sensitivity of ipsilateral absence of N20 ( 85.7% ). Bilateral absence of N60 showed a high specificity of 100% for unfavorable outcome, which equaled bilateral absence of N20.However, it showed a lower specificity ( 82.9% ) for death, than bilateral absence of N20 (97.1% ).Conclusions MLSEP was able to reflect the degree of brain injury and showed higher sensitivity than SLSEP for predicting unfavorable outcomes. Therefore combined use of MLSEP and SLSEP in evaluating and predicting the outcomes in brain injuries is suggested.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在卒中单元康复小组模式下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84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模式组(40例)和康复小组模式组(44例)。常规模式组患者给予常规脑卒中的药物治疗,康复模式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病情稳定48h开始进行卒中单元的肢体运动功能训练。于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功能独立性评定表(FIM)、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FIM评分、NIHSS评分、FMA评分、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NIHSS评分、抑郁评分均有所下降,FIM评分、FMA评分均有所升高,治疗后康复模式组上述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常规模式组(P均<0.05)。结论卒中单元康复小组模式能明显提高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功能独立性,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机器学习算法广泛应用于脑卒中诊断、治疗、预后各阶段,并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从机器学习算法研究,机器学习算法在脑卒中诊断与分类诊断、结局预测、风险因素识别等方面总结机器学习算法在脑卒中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二级预防的药物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脑卒中急性期死亡率的下降,卒中二级预防的重要性日益显著,本文介绍了抗血小板药物、抗凝剂、降脂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叶酸等药物在卒中二级预防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侧脑室外引流在抡救急性重症小脑卒中病人中的作用。方法在常规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及防治各种并发症等药物治疗的基础上,27例小脑出血和6例小脑梗死病人采用单侧脑室前角引流25例,双侧脑室前角引流8例,用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4例。结果成活25例,死亡8例,死亡率24.2%。其中死于脑疝4例,死于呼吸循环衰竭2例,死于其它并发症2例。术后随访21例,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4级11例,3级6例,2级2例,1级1例,0级1例。结论侧脑室外引流能抢救部分急性重症小脑卒中病人,可以降低死亡率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脑血管病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的特点,日益威胁人民健康,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第一病因。脑血管病作为医院神经科病房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已经成为神经病学临床的必修课。因此,脑血管病的教学应在神经病学教学工作中占主要的地位。目前,脑血管病患者的救治主要在卒中单元中进行,卒中单元是为患者提供多学科联合服务的治疗平台,它的发展使得脑卒中的治疗科学化、系统化,由此卒中单元的临床教学也应该形成系统化的独特模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排CT灌注成像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4例发病6h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头部CT平扫及CT灌注成像检查,计算各灌注参数值。结果 44例患者中38例头部CT灌注成像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应的低灌注区,进行了溶栓治疗;6例患者头部CT灌注成像未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应的低灌注区,后MR I证实为急性基底节区脑梗死。结论 CT灌注成像能够快速、准确反映缺血部位及范围,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丘脑卒中     
本文报告经CT证实的丘脑卒中31例,其中出血22例,梗塞9例。临床分析眼球运动障碍,瞳孔缩小,光反应迟钝是丘脑出血与桥脑出血的鉴别要点,主观感觉障碍多见可与颈内动脉系统梗塞相区别;卒中病例有尿失禁和言语迟缓,含糊不清,声音低小等失语特征是提供丘脑卒中的线索。  相似文献   

1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时间窗内的治疗对该病至关重要。传统模式往往由于院前时间的延误以及入院后头颅CT检查时间的延误,使患者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移动卒中单元的出现使救治时间大大缩短,患者在配备头颅CT的急救车上即可进行诊治,为院内的下一步治疗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救治率,降低了致残率。  相似文献   

13.
20~40%的脑卒中患者,无论其此前是否诊断为糖尿病,均可在卒中发生后出现高血糖,称为卒中后高血糖(post stroke hyperglycemia,PSH)。PSH是脑卒中预后的一个重要预测因子,PSH能预测脑卒中患者的死亡风险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改善脑卒中亚急性期和恢复期肌肉痉挛和活动功能的效果比较.方法 选择2013年6月~2016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86例,根据病史长短分为亚急性期组(<1个月)37例和恢复期组(≥1个月)49例,均接受肉毒毒素200 U肌肉注射,疗程4周,评价治疗后改良Ashworth量表(MAS)、改良Tardieu量表(MTS)、徒手肌力检查法(MMT)、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量表.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接受治疗,两组随访时间分别为26(22~30)d和29(24~31)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32,P=0.307);亚急性期组治疗后肘部、腕部MAS评分较疗前改善(P<0.05),而恢复期组MAS无明显差异(P>0.05),亚急性期组均优于恢复期组(P<0.05);亚急性期组治疗后肘部R1、D和腕部R1、R2均有改善(P<0.05),恢复期组治疗后MTS中肘部R1、D和腕部R1较治疗前改善(P<0.05),亚急性期组腕部R1、R2优于恢复期组(P<0.05);亚急性期组治疗后MMT肘部外展较治疗前改善(P<0.05),其他指标无改善;亚急性期组PROM腕部外展、腕部活动度较治疗前改善(P<0.05),恢复期组各指标治疗后无明显改善(P>0.05),亚急性组腕部外展优于恢复期组(P<0.05);亚急性期组Barthel指数、Fugl-Meyer和恢复期Fugl-Meyer较治疗前升高(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肉毒毒素能改善脑卒中亚急性期和恢复期肌肉痉挛和功能,但亚急性期治疗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构建轻型缺血性脑卒中(MIS)患者2年内复发的随机森林和决策树预测模型,并分析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7月1日至12月31日于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520例MIS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2年内是否复发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基于缺失森林对数据进行填补,根据文献检索与专家讨论结果筛选预测变量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合成少数过采样技术-标称连续(SMOTE-NC)技术处理数据不平衡,采用贝叶斯优化十折交叉验证构建随机森林、决策树模型并与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比较。基于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布里尔分数(BS)与校准曲线分别评价模型的区分度与校准度。对预测性能最好的模型采用SHAP模型解释预测结果。结果 2年内复发患者共93例(17.9%)。两组患者的年龄,吸烟、糖尿病、循环梗死部位、多发性脑梗死比例,以及舒张压、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决策树模型与随机森林模型在测试集中,预测MIS患者2年内复发情况的AUC(95%CI)分别为0.764(0.691~0....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由于医疗技术的提高,脑卒中病人死亡率已大大减少,但致残率仍高达70%~80%〔1〕。由于本病多突然发病,因此许多卒中患者由于疾病早期护理不当造成疾病恶化,引起不良后果,令人遗憾。为了促进卒中患者疾病康复,减少并发症,我们对卒中患者早期予以系统的护理,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001年~2003年收治的72例脑卒中患者,男41例,女31例,年龄50~78岁。脑出血28例,脑梗死44例,所有病例均经脑CT检查确诊。2护理体会2·1临床资料2·1·1出血性卒中患者:应让病人绝对静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头部可放一软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分析.方法 2010-07~2011-07,我院诊治的60例脑卒中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观察组(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每组各30例,对2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和肌力进行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 与治疗前Barthel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日间嗜睡及急性期神经功能转归情况,探索日间嗜睡与急性缺 血性卒中短期预后之间的关系。 方法 连续收集2015年6月-2015年9月北京市海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发病48 h内的住院急性缺血 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特征、既往病史、入院时及发病14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 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及入院时日间嗜睡量表[爱波沃斯嗜睡量表 (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评分等,回顾性评估患者发病前一个月的ESS评分,分析其与患者基线 特点、入院NIHSS评分、入院ESS评分、发病14 d NIHSS评分、发病14 d与发病时NIHSS评分差值(△NIHSS) 之间的相关性。根据发病前ESS评分将患者分为嗜睡组和无嗜睡组,比较两组入院时NIHSS、发病 14 d NIHSS、△NIHSS及入院时ESS评分的差异。 结果 共纳入10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结果显示:①发病前ESS评分与入院时NIHSS评分、发病 14 d NIHSS评分及入院时ESS评分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199、0.276及0.407,P值分别为 0.041、0.004及<0.001;发病前ESS评分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189,P =0.042; ②嗜睡组28例,非嗜睡组78例,嗜睡组入院时NIHSS、发病14 d NIHSS及入院时ESS评分明显高于非嗜 睡组,P值分别为0.033、0.043和<0.001。嗜睡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非嗜睡组,P =0.046。 结论 发病前存在日间嗜睡的患者在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后,入院时及发病14 d病情更加严重,短期 预后更差,并且卒中后日间嗜睡程度会加重。  相似文献   

19.
C反应蛋白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缺血性卒中的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11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梗死面积、病情、预后进行分组并检测血清CRP水平.结果 大灶脑梗死组CRP水平显著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P<0.01),重型组的CRP水平明显高于中型、轻型患者(P<0.01),CRP水平异常组的神经功能恢复较正常组差,病死率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 CRP水平可作为缺血性脑卒中判断病情及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0.
灌注及弥散磁共振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评估磁共振 (MRI)弥散加权成像 (DWI)及灌注加权成像 (PWI)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指导溶栓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44例急性 (≤ 6h)缺血性卒中患者行DWI、PWI扫描 ,DWI及PWI的不匹配区为缺血半暗带 ,根据半暗带是否存在确定患者是否适合溶栓治疗。结果 脑梗死患者 33例 ,其中 2 3例 (52 3 % )有明显半暗带存在 (PWI >DWI) ;1 0例 (2 2 7% )无明显半暗带 (PWI=DWI)。临床表现为短暂性缺血发作 (TIA)者 1 1例 (2 5 0 % )。结论 PWI及DWI对照研究有助于发现超早期脑梗死半暗带 ,指导溶栓治疗 ;临床表现结合DWI有助于除外T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