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的质量控制,就其对比剂的选择及注射、摄影体位的选择、曝光参数设定及其它操作因素的分析提出质量控制措施。方法:常规Seldinger导管法,选择好造影技术参数,常规呼吸训练及心电监护,分别进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多体位摄影,并对其图像质量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检查155例病例(PTCA19例,CAG136例),获取930个曝光采集序列(Sequences),洗印1220幅图像,其中图像质量优秀的776个序列,占83.4%;图像质量良好的121个序列,占13%;图像质量差的33个序列,占3.6%。结论:不同病例、不同部位的图像采集应用不同的摄影体位;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有利于提高检查图像质量;绝大多数病例造影要利用密度补偿;手推对比剂要注意总量、压力、流率控制及血管充盈情况;术中监护与呼吸训练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2.
支气管动脉DSA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138例肺癌的.186次支气管动脉DSA及化疗药物灌注。就对比剂的选择及注射量、流量的应用、减影方式、帧频、密度补偿等对图像质量的影响以及支气管动脉化疗灌注的流率与患的耐受程度进行分析,提出质量控制措施。方法:Seldinger导管法,导管插至支气管动脉开口处行DSA检查。遮挡双侧肺野,注射对比剂流率0.5—1.0ml/s,总量5—7m1,延时0.5—1.0s减影至10s。使用离子型对比剂119次;非离子型对比剂67次。脉冲方式减影182次,帧频6—10F/S;连续方式4次;6F/S和30F/S各1次;10F/S2次;常规对患进行呼吸训练。结果:图像质量优秀的57例,造成图像质量差主要是呼吸性伪影有137次,其中使用离子型对比剂108次,非离子型对比剂29次;心脏搏动性伪影22次,10F/S脉冲方式11次;6F/S脉冲方式和连续方式出现11次,强透过出现8次,注射流率超过0.5m1/s有17例逆流。结论:①支气管动脉DSA,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图像优质率明显高于使用离子型对比剂,特别是能有效抑制呼吸性移动伪影,在支气管动脉造影中应首选;②支气管动脉造影不宜使用连续方式,应选择曝光脉宽较窄的脉冲方式,采集频率不能少于10F/S,这样有利于降低心脏搏动性伪影的出现;③正确遮挡肺野,低流率造影,也是提高图像府号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多种图像质量影响因素与图像质量的关系,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926例行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冠状动脉成像资料,分析其平均心率、心率变化、视野(FOV)、螺距(Pitch)值、采集心动周期数、对比剂注射流率、对比剂用量、触发阈值、触发时间等扫描参数与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的相关性。结果影响因素中平均心率、心率变化及FOV与图像质量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关系。平均心率及心率变化与DSCT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呈负相关;FOV与图像质量呈正相关。心动周期、Pitch值、对比剂注射流率、对比剂用量、触发阈值、触发时间与图像质量无统计学意义的相关。结论冠状动脉CT成像图像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心率、心率变化及FOV是影响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对比剂追踪DSA技术临床应用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对比剂追中农DSA技术在胸、腹主动脉、髂及四肢动脉造影中的应用。方法 25例患者进行40例次对比剂追踪DSA检查,使用系统的Mask Before程序,用控制手丙控制导管订的移动,获得与血流速度一致的实时对比剂追踪DSA图像。结果 40例产欠造影中,35例次造影图像质量优良,占87.5%,5例次造影质量欠佳,占12.5%,经非减影处理后仍能满足诊断需要。结论 对比剂追踪DSA能准确显示从胸至四肢的大范围血管解剖结构和血流情况,是一种能连续实时观察多段血管结构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压注射器在冠状动脉造影术及狭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抽取采用高压注射和采用手推注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及狭窄治疗各300例,对影像质量进行综合评级,分优、良和差。结果:高压注射组优271例,占90.3%,良27例,占9.3%,差1例,占0.4%:手推注射组优242例,占80.6%,良53例,占17.7%,差5例,占1.7%。说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中高压注射器注射的影像质量明显优于手推注射。结论: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和PTCA治疗中应用高压注射器替代手推对比剂安全可靠,可明显提高图像质量,使操作者运用插管、投照和移动摄影技术更方便灵活和协调,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应用双筒注射技术消除上腔静脉伪影的作用。方法:182例疑冠心病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高速注射对比剂后立刻以相同流率注射30~50ml生理盐水。评价上腔静脉伪影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图像质量分优、良和差3个等级。结果:本组中CT冠脉成像质量优者占85%,良占14%,差占1%。结论:通过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可消除上腔静脉和右心房内潴留对比剂而产生的伪影,提高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7.
刘军 《放射学实践》2002,17(5):448-450
技术参数螺旋CT血管造影 (spiralcomputedto mographyangiography ,SCTA )脑循环成像技术包括两大部分 ,即动脉成像 (CTarteriogra phy ,CTA )和静脉成像 (CTvenography ,CTV)。对比剂用量 :取决于扫描时间与注射流率。其总量不低于两者之积 ,一般1.5~ 2ml/kg体重 ,80~ 12 0ml左右。体重越小 ,每公斤体重用量越大 ,婴幼儿最大不超过 4ml/kg ,总量不超过 80ml。最好采用非离子对比剂以减少扫描过程中患者的移动 ,提高图像质量。注射流率 :一般认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Test-bolus法、K空间中心填充法及并行采集技术在颈部动脉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中的应用.资料与方法 对87例可疑颈部动脉病变的患者行3DCEMRA,步骤为:(1)确定扫描延迟时间:用Test-bolus法测量对比剂到达主动脉弓的峰值时间,扫描数据采用K空间中心填充法,得到扫描延迟时间=峰值时间.(2)用GRAPPA并行采集技术缩短扫描时间.(3)3DCEMRA扫描.(4)对图像用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法三维重组,将图像质量分为3个等级,Ⅰ级为动脉信号均匀,显影清晰,静脉几乎不显影;Ⅱ级为动脉信号均匀,显影清晰,静脉轻度显影(信号强度小于动脉信号);Ⅲ级为动脉信号不均匀,静脉明显显影(信号强度等于或高于动脉信号).评价图像质量及病变显示情况.结果 以2 ml/s的流率注射对比剂,到达主动脉弓的峰值时间为11~28 s,平均为19 s.87例患者颈动脉图像质量分级:Ⅰ级者82例(94.25%),Ⅱ级者5例(5.75%),Ⅲ级者0例.87例患者中15例(17.24%)显示颈部动脉无异常.72例(82.76%)共186个血管段有病变,其中动脉轻度狭窄占26.88%(50/186),中度狭窄占23.12%(43/186),重度狭窄占41.94%(78/186),椎动脉迂曲占1.61%(3/186).结论 利用Test-bolus技术、K空间中心填充法确定最佳扫描延迟时间,用并行采集技术缩短扫描时间,能获得高浓度、高分辨率、大范围的高质量颈动脉图像,对颈动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姜原  刘建新  王霄英  邱建星   《放射学实践》2013,28(3):303-30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个体化的对比剂使用方案的优化方法。方法:将在我院接受64排CT冠状动脉检查的连续病例分为3组,A组56例,B组32例,C组32例。其体重-对比剂流率系数依次为0.06、0.07及0.08,其余的扫描方案及对比剂注射方案相同。使用方差分析比较各组对比剂用量及CTA图像上冠状动脉各分支的强化程度。结果:三组的体重指数(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对比剂注射流率及对比剂用量比较,A组明显低于B组和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中,各段冠状动脉的强化程度均>250HU,其中B、C组均>300HU。三组各段冠状动脉的强化程度均为A组低于B组和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RCA近段外,其余各段B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时体重-注射流率系数取0.07来确定对比剂注射流率和使用总量的个体化方案图像质量最佳,且对比剂用量较少。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探究第三代双源CT(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CT冠状动脉成像(CTCA)扫描模式下,应用70kv低管电压联合20mL低对比剂用量和3.0mL/s低注射流率的三低方案的可行性。方法:应用第三代双源CT对100例体质量指数(BMI)≤30kg/m2、 心率(HR)≤75次/分的患者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CTCA检查。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2种扫描方案:A组48例,管电压80kVp,对比剂总量及流率分别为40mL和4.0mL/s;B组52例,管电压70kVp,对比剂总量及流率分别为20mL和3.0mL/s。测量动脉腔内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等客观指标以及Likert 4级主观评分法比较两组的图像质量,记录并比较两组的辐射剂量。结果:B组的图像噪声显著高于A组,但动脉(主动脉、左冠脉主干和前降支、右冠状动脉)腔内CT值均显著高于A组(P<0.05)。两组间SNR和CN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图像质量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的有效辐射剂量减少了40%。结论:使用第三代DSCT结合三低扫描方案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冠状动脉成像,可获得较为满意的图像质量,且辐射剂量、对比剂用量和流率均较常规扫描方案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常规固定对比剂注射方案和依据患者体重选择对比剂用量和流率技术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研究中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对比剂应用方案,方案1:固定对比剂用量(70ml Iopamidol 370),方案2:依据患者的体重选择对比剂用量(0.8ml/kg)。100位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50人/组),分别采用上述不同的对比剂方案。对横断面图像、多平面重组图像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5分优,1分差),并选择冠状动脉不同节段处测量对比剂增强水平。统计分析两种方案下的图像质量、对比剂增强水平和对比剂用量。结果:方案1和方案2条件下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17±0.23和4.24±0.18,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比剂平均增强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方案1增强水平为(446±75)HU,而方案2为(387±69)HU。对比剂用量同样存在统计学差异,分别为70ml和53.1ml。结论:与固定对比剂应用方案相比,在冠状动脉成像中依据患者体重选择对比剂用量技术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图像,能够显著降低对比剂的用量,同时有助于获得更佳并且更为一致性的对比剂增强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快速注射结合缓慢融入对比剂Gd-DTPA对血池T1弛豫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15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MRA检查.先以1.50 ml/s流率注射对比剂Gd-DTPA 10 ml,再以0.05 ml/s流率注射20 ml,然后对冠状动脉同1支血管行2次扫描,获得注射对比剂后5和15 min的图像.计算增强前后图像的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并以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注射对比剂后5 min图像的SNR和CNR(35.37±6.84和21. 57±6.08)明显高于增强前图像的SNR和CNR(27.38±6.24和13.19±6.50).注射对比剂15 min后图像的SNR(33.81±9.43)高于增强前,但没有统计学意义(t=1.885,P=0.074),图像的CNR(21.20±7.65)明显高于增强前.注射对比剂后5和15 min图像的SNR和CNR没有明显的区别.结论 快速注射结合缓慢融入Gd-DTPA,可以获得延长短T1效应的采样时间,以适应冠状动脉MRA多期扫描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对比剂浓度选择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对比剂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将51例行冠状动脉CTA筛查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300 mgI/ml、370 mgI/ml、400 mgI/ml浓度的对比剂,以相同注射流率(5 ml/s)行增强扫描,对血管强化程度、重组血管清晰度进行评价. 结果 370 mgI/ml、400 mgI/ml组冠状动脉强化明显高于300 mgI/ml组(P<0.05),370 mgI/ml组与400 mgI/m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组血管的图像质量3组间无差异. 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检查时,300 mgI/ml、370 mgI/ml、400 mgI/ml 3种浓度的对比剂在注射流率相同时均能满足诊断;在使用高浓度对比剂时,可适当降低注射流率.  相似文献   

14.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初步探讨无需口服控制心率药物准备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扫描技术和图像质量。方法对215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或冠状动脉早期病变患者进行无需口服控制心率药物准备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步骤包括平扫和增强扫描。用平扫图像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用增强扫描图像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技术(VRT)重组。总结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扫描技术和后处理方法。将图像质量分为3级,按冠状动脉分段标准评价各个节段的图像质量。结果215例患者钙化积分值中位数为82.2(2.3~1827.9)。增强扫描平均心率为(80.6±15.3)(57~139)次/min,尽可能使冠状动脉良好显示的后处理方法有:(1)多个时相筛选法;(2)2个或多个时相补充法;(3)早搏去除法和心律不齐移位法。共评价3026个冠状动脉节段,其中图像质量为1级者占97.5%(2951/3026),2级者占2.0%(62/3026),为3级者占0.5%(13/3026);图像质量为2级和3级的节段多由于呼吸伪影所致。215例患者共91例冠状动脉各节段均未见斑块或狭窄,共诊断〈50%冠状动脉狭窄节段112个,≥50%冠状动脉狭窄节段213个。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在无需口服控制心率药物准备的情况下可获得非常好的冠状动脉各节段图像,心率不再是影响图像质量的关键因素,通过单时相或多时相重组可良好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分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数字化乳腺摄影的摆位操作技巧,以提高图像质量。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6240例患者的数字化乳腺摄影的图像资料,对每一个摄影位置的摆位方法做主观评价,对图像显示效果进行分级。结果:25087幅图像中,Ⅰ级片24655幅,占总数的98.3%;Ⅱ级片383幅,占总数的1.5%;重拍片49幅,占0.2%。结论:精心的体位设计,在数字化乳腺摄影中,是获得高质量乳腺摄影图像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脏普美显增强MRI中,不同对比剂注射流率及动脉期期相的选择对动脉期伪影及整体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300例患者分为3组,每组100例,扫描中分别采用1.0 ml/s、1.5 mL/s和2.0ml/s的对比剂注射流率.对所得图像质量进行评估,计算图像整体得分、动脉期伪影得分,对所得图像按照动脉期期相分组标准分为动脉早期组及晚期组,并比较各组无伪影率.结果 实际入组进行扫描的患者281例,1.0 ml/s组、1.5 ml/s组、2.0 ml/s组图像质量总体得分为16.79±1.9275、16.64±1.90、10.64±3.32,经统计分析,1.0ml/s组与1.5 ml/s组间图像质量总体得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 =0.601);1.0 ml/s组、1.5 ml/s组与2.0ml/s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 =0.000、0.000),即2.0 ml/s组图像得分低于其他2组.1.0 ml/s组、1.5ml/s组与2.0 ml/s组动脉期伪影得分情况为2.543±0.669、2.277 ±0.781、1.526±0.861,经两两比较分析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即动脉期图像质量1.0 ml/s组优于其他2组.281例受检者中属于动脉早期118例,属动脉晚期163例,动脉早、晚期的无伪影率分别为50.8%、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即动脉晚期伪影发生率低于动脉早期.动脉期晚期中无伪影者119例中1.0 ml/s、1.5 ml/s及2.0 ml/s组中所占比率分别为61.3%、34.5%、4.2%例,3组间差异显著,即在动脉晚期组中1.0 ml/s组伪影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2组.结论 在肝脏普美显增强MRI中,以1.0 ml/s、1.5 ml/s流率注射对比剂,所得整体图像质量优于2.0 ml/s流率注射.动脉期伪影情况1.0 ml/s组明显优于其他2组,在动脉晚期组中1.0 ml/s组的伪影发生率最低.故以1.0 ml/s流率注射对比剂并于肝动脉晚期采集图像,能明显改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电门控大螺距联合自动管电压选择(CARE k V)技术在胸腹主动脉CTA检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临床疑似胸腹主动脉病变患者行CTA检查,研究组使用第2代双源CT的心电门控大螺距联合CARE k V技术,对比剂及生理盐水的用量、注射流率根据实际管电压值设定;对照组为同期使用64排CT行CTA检查的患者,对比剂用量(90±5)m L,注射流率5.0 m L/s。辐射剂量统计使用设备自带的数据。扫描图像上传至工作站行血管重建,图像评价由2名主治医师独立完成。结果:2组主动脉根部平均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CTDIvol、DLP、ED、SNR、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接受的辐射剂量显著降低,图像质量评分更高(均P0.05)。研究组对比剂用量(68.81±2.34)m L,对照组为(90±5)m L,研究组用量为对照组的63%~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注射流率(4.88±0.23)m L/s,对照组为5 m L/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门控大螺距联合CARE k V技术在提高胸腹主动脉CTA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了辐射剂量、对比剂用量和注射流率,缩短了扫描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数字X线摄影(DR)组织均衡技术在股骨颈外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股骨颈外伤患者应用DR的常规摄影技术和组织均衡技术进行对比研究,同时使用DR组织均衡技术中的参数进行对照研究,由3名影像学专家采用双盲法对不同方法产生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主观图像质量分5级进行评分。结果:50例应用组织均衡技术得到优质图像38例,无法接受的图像质量为0;而常规摄影优质图像质量为0,无法接受的图像质量为12例,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R组织均衡技术可使高密度组织与低密度组织在1幅图像上同时显示出来,层次丰富的图像,对良好地显示股骨颈侧位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选择适宜的对比剂用量,改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时对心脏结构的显示能力。方法:160例接受Defini-tion第一代双源CT冠脉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对比剂用量分别为:A组=采集时间×注射流速(X ml),B组=(X+5)ml,C组=(X+10)ml,D组=[X+(15~20)]ml。各组均采用碘海醇(350mgI/ml),体质量<75kg者注射流率为4.8~5.0ml/s;体质量≥75kg者注射流率为5.5ml/s。应用Circulation分析软件,采用双盲法评价图像质量。分别测量各组冠状动脉各段、左右心室CT值,观察并记录对比剂伪影及严重程度、对比剂混合液是否均匀、室间隔显示是否清晰等。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One-way ANOVA)比较组间CT值、图像质量评分等有无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室间隔等结构显示情况及对比剂伪影等。结果:各组间一般情况、质量评分、冠脉各段和左心室CT值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右心室腔内CT值A、B、C、D组分别为(142.1±35.5)HU、(144.4±43.5)HU、(186.1±66.1)HU、(223.3±119.3)HU,C组与A、B、D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组室间隔尚能分辨(2分)的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C、D组显示清晰(3分)的例数多于A、B组;C组条状伪影少于D组。综合分析,C组对比剂方案优于其他组。结论:本研究采用个性化的对比剂方案,对比剂用量=扫描采集时间×流率+10ml,结合患者体质量和体质量指数(BMI)计算对比剂注射流率,可以获得良好的冠脉CTA图像及较为满意的心脏结构、肺动脉显示效果,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磁共振灌注成像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磁共振灌注成像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使用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对29例经临床诊断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行灌注成像,其中17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全部病例通过AW4.0工作站处理,计算出首过时间及首过最大上升斜率,同时测定正常心肌与心室腔的首过时间及最大上升斜率。对比剂总量20ml,注射流率首过3ml/s,共9ml,以后以1ml/s注射。结果29例心肌梗死病例显示延迟病灶明显强化及首过最大上升斜率降低,28例首过时间延迟,17例行冠状动脉造影,14例发现冠状动脉狭窄,未发现冠状动脉狭窄的3例,均为心内膜下或心外膜下梗死。结论急性心肌梗死MR灌注成像具有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