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Barrett食管是指食管黏膜的肠上皮化生,与食管腺癌发生有关。本多中心对照研究旨在评价内镜射频消融术对增生不良性Barrett食管的治疗效果及抗癌变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抗反流黏膜切除术治疗不伴有食管裂孔疝的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苏北人民医院胃肠中心收治的不伴有食管裂孔疝的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16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12例,比较手术前后胃食管反流症状、...  相似文献   

3.
<正>本指南是欧洲胃肠内镜学会(ESGE)的官方声明,是根据GRADE系统评估的强度和证据的质量推荐。主要建议如下:①对于Barrett食管内可见的病变行根治性内镜切除(强烈推荐,中等质量证据)。对于黏膜内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并未显示出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优势,因此可优先考虑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可用于部分病例,如病变大于15 mm以及具有黏膜下层侵犯风险者(强烈推荐,中等质量证据)。②对于浅表性食管鳞状细胞癌应行内镜下整块切除,有明显黏膜  相似文献   

4.
黏膜下隧道技术是在利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在黏膜层与肌层之间建立隧道,利用该隧道空间进行内镜下治疗的技术。黏膜下隧道技术的应用包括:(1)黏膜层疾病的治疗,如食管大面积甚至环周早癌的剥离等。(2)肌层相关病变的治疗,如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内镜下食管下段环形肌切开术(POEM)等。(3)诊断与治疗胃肠道管腔外疾病,如淋巴结切除、肿瘤切除、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等。由于隧道使黏膜层切开部位和操作部位分开,术后入口易关闭,故有"黏膜安全瓣"之称。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内镜切除术治疗T1bSM2期(黏膜下层≥200 μm)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安全性、有效性。 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7年7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接受内镜切除术治疗且术后病理提示病变累及M3层(黏膜肌层)、SM1层(黏膜下层<200 μm)和SM2层(黏膜下层≥200 μm)的7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浸润深度分为相对适应证组和拓展适应证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及术后并发症的差异,Kaplan-Meier生存分析总体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率。 结果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术后并发症、预后、总体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于T1bSM2期食管鳞状细胞癌,内镜切除术也是一种可以选择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环周早癌(Early Esophageal Cancer,EEC)的疗效价值,评估其治疗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于本院接收治疗的食管环周早癌患者,共60例,将患者分为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组和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组,各30例。其中ESD组采用ESD治疗,EMR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统计并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以及病灶切除情况。结果 围手术期指标比较:ESD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高于EMR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共发生6例(20.00%)术后并发症,与EMR组的8例(26.67%)相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的病灶整块、切缘阴性、治愈性切除比例明显优于EMR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D治疗EEC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内镜下治疗伴发食管胃静脉曲张的上消化道早癌患者的出血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11年8月行内镜下治疗伴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7例上消化道早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静脉曲张采用LDRf分型进行分型。对于早癌或癌前病变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结果本组7例患者行ESD或EMR,7例患者中4例早期胃癌,3例早期食管癌;6例食管静脉曲张,1例胃底静脉曲张。均完整切除病变,内镜下早癌治疗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静脉曲张出血。结论内镜下治疗伴发食管胃静脉曲张的上消化道早癌不增加静脉曲张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8.
食管癌目前已成为我国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增加,发病原因多而复杂。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是指局限于食管黏膜层的鳞状细胞癌,而侵犯到黏膜下层的鳞状细胞癌属于浅表性食管癌。随着内镜检查的普及和技术的进步,早期和浅表性食管鳞状细胞癌的诊断率不断提高,目前内镜下治疗的方法主要有内镜下切除和非切除治疗,其中内镜下切除治疗主要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等,相对于手术治疗,内镜下切除治疗具有安全、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优点,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但对于淋巴结转移风险较大的患者,若行内镜下治疗后,建议术后密切随访。随着针对较大病变的内镜下隧道式黏膜下剥离术等技术的开展,内镜下治疗将会为早期食管肿瘤的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对于直径大于20mm(占0.8%~5%)的广基息肉或侧向生长型肿瘤,常需要通过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分次切除。若在内镜的顶端装一个透明帽,将病灶吸引至透明帽内切除,称为透明帽辅助的内镜黏膜切除术(EMR-C)。EMR-C已广泛应用于食管和胃的早期肿瘤的治疗,本研究旨在评估该方法用于治疗结直肠广基息肉和侧向生长型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食管动力性疾病包括贲门失弛缓症和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食管测压为食管动力性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但消化内镜在该类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光学和机械学的革新.内镜器械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兼具治疗的检查手段。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就近年来发展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和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等技术对食管动力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食管炎依据感染源可分为病毒感染、细菌感染、霉菌感染及螺旋体或寄生虫感染等:依据炎性病变性质可分为化脓性食管炎、念珠菌性食管炎、食管结核病、疱疹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食管Crohn病及腐蚀性或放射性食管炎等;依据病理特点又可分为单纯性卡他食管炎、化脓性食管炎和坏死性食管炎等急性类型及单纯性慢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和Barrett食管炎等慢性类型[1-2]。但在临床上使用内镜对食管炎的诊疗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些并不能明确其分型的单纯性滤泡颗粒状食管黏膜病变,其具有某些独特的内镜表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作为一种治疗早期胃癌新技术,同样适用于治疗食管胃结合部(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GJ)的浅表癌。ESD治疗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及EGJ处癌前病变,与外科剖腹手术及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等内镜治疗方法相比,具有明显优势。但ESD治疗EGJ处病变,手术难度较高,手术时间更长,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早期食管癌内镜及病理特点,探讨其对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西南医院收治的62例早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内镜和病理特点.结果 食管上段癌8例,中段癌42例,下段癌12例.内镜分型依次为表面扩散生长型30例,双向生长型11例,腔内生长型9例,壁内生长型7例,混合生长型5例.多数肿瘤直径为1.0~2.9 cm.行外科手术治疗38例、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23例、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治疗1例.术后病理检查:原位癌13例,黏膜内癌22例,黏膜下癌27例,黏膜内癌和黏膜下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1/22)和15%(4/27).病理分型:鳞癌57例,腺癌2例,小细胞癌、肉瘤化癌、梭形细胞癌各1例.结论 早期食管癌好发于食管中段,以表面扩散生长型多见,以鳞癌为主,普通内镜联合卢戈液和美蓝检查是发现早期食管癌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在韩国和日本,其适应证不断扩大。本研究旨在评估扩大适应证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内镜下切除技术对食管胃连接部胃肠间质瘤的治疗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为基础的内镜下切除术在食管胃连接部(EGJ)胃肠间质瘤(GIST)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所有接受ESD治疗的患者资料.筛选出2007年11月至2011年6月间经病理证实的EGJ处GIST患者20例.总结并分析其临床病理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20例EGJ处GIST均起源于固有肌层,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29~67(平均54.1)岁,病灶直径8-20(平均14.8)mm。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成内镜切除手术.其中15例接受了内镜黏膜下挖除术.4例接受了无腹腔镜辅助的内镜全层切除术。1例接受了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手术时间15-90(平均47.8)min,术中出血量5-200ml,病灶的完整切除率为100%。术中穿孔4例,气腹3例,气胸1例,贲门黏膜撕裂1例,均通过内镜下处理及保守治疗恢复。20例患者术后均接受了3-36(平均13-2)个月的随访,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病例。结论在EGJ处GIST的治疗中,以ESD为基础的内镜下切除技术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食管黏膜下肿瘤是内镜检查时较常见的病变,常规内镜常无法准确判断其来源、性质和大小。盲目切除食管黏膜下肿瘤易发生穿孔及大出血等并发症。使用小探头超声内镜(miniprobe sonography,MPS)能对黏膜下肿瘤进行超声扫描,了解其结构、大小及来源,根据超声内镜检查结果决定治疗方案,降低了手术的风险,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难题。近年来,我们采用MPS对48例食管黏膜隆起性病变进行检查,现将结果分析如下,以探讨MPS在食管黏膜下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隧道内镜技术是在经自然腔道内镜外科手术(NOTES)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内镜治疗技术。经过短暂5年的发展和完善.隧道内镜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临床疾病的治疗。本文就隧道内镜技术治疗贲门失迟缓症以及固有肌层来源的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tumors.SMTs)等食管胃疾病的指征、方法、疗效和并发症情况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8.
食管平滑肌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总结10年来食管平滑肌瘤诊断与治疗的经验。方法 分析1993年至2002年间52例食管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54%的患者以进食困难为首发症状。诊断准确率:上消化道钡剂低张双对比造影检查为64%,CT为44%,胃镜为27%,超声内镜为90%。本组患者经胸腔镜手术6例,内镜下切除术9例,行食管平滑肌瘤摘除术32例,食管部分切除、食管胃吻合术5例。仅1例术后出血,经再次手术止血;其余未发生严重的术后并发症。结论 超声内镜是诊断食管平滑肌瘤的有效手段,对于适合的病例要积极考虑胸腔镜手术及内镜摘除以减轻创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开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特点与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们对结直肠黏膜可疑病灶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结直肠黏膜可疑病灶的17例患者均行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取材完整;病理检查均为早期结直肠癌,切缘无癌浸润;创面出血少。结论在基层医院对结直肠黏膜可疑病灶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能够一次性完成诊断与治疗的,具有费用低、操作简单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早期胃癌腹腔镜手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期胃癌为病变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者。目前在胃癌高发国家,日本早期胃癌诊断率可达50%~70%,韩国可达30%~50%,而我国仅约10%,但随着内镜、超声内镜等诊疗技术的广泛应用,早期胃癌的诊断率逐年增多。早期胃癌的微创治疗包括内镜下早期胃癌手术及腹腔镜下早期胃癌手术两种,内镜下早期胃癌手术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