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视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由腹部不适或腹痛伴排便异常组成的一组肠功能障碍性综合征,无任何器质性或异常的生化指标。国际上对该病的诊断标准曾多次研究制订,于2000年公布了最新的罗马Ⅱ诊断标准[1]。其要点为:1.诊断IBS首先需排除组织结构或生化异常对症状的解释;2.1年内至少要累积3个月有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有下列排便异常中的2项指标:①便后腹痛缓解或减轻;②排便频率异常(即>3次/日或<3次/周);③排便性状异常(干硬秘结或稀便)。IBS引…  相似文献   

2.
西沙比利联合山梨醇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类临床常见的综合征,表现为腹痛和/或腹部不适,排便习惯改变以及粪便异常等症状,但缺乏形态学和实验室异常的依据。目前大多以罗马Ⅱ标准为诊断标准,可分为腹泻为主型、便秘为主型和混合型。尽管目前对IBS的药物治疗和  相似文献   

3.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该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本病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诊断标准按照罗马Ⅲ标准的制定,即在最近的3个月内每月至少有3 d具有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并有下列症状中的2个或2个以上即可诊断为本病:(1)排便后症状改善;(2)排便频率的改变;(3)粪便性状的改变.在诊断前至少6个月出现症状,最近3个月症状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4.
对肠易激综合征(IBS)作精神治疗的理论是经多方面研究得出的。第一,许多学者认为精神因素是IBS的病因;第二,按研究标准约1/2的IBS门诊患者有精神疾患;第三,本病起病常伴有威胁生命之类的事件发生,促使患者抑郁;第四,有证据说明对标准药物治疗无效的一些症状,精神治疗可有帮助。本研究目的是评价对标准药物治疗无效的IBS,用精神治疗的可行性与功效。入选病例为:1.符合IBS的诊断标准:有腹痛、腹胀和大便习惯异常,而血象、血清生化、直肠活检及乙结镜和钡灌肠X线检查均正常者;2.症状超过一年,并经胃肠专科门诊应用消  相似文献   

5.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常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排便后可改善,常伴有排便习惯的改变.由于IBS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及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因此,对其作出诊断一直主要依赖于症状学标准,同时排除结肠器质性病变和其它可以解释IBS症状的系统性疾病.  相似文献   

6.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易激综合征 (IBS)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 ,迄今尚未完全清楚 ,且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治疗上尚无肯定的统一方案与药物。现将 2年来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的属中医辨证分型中的肝郁脾虚型IBS病人 2 4例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目前对IBS的诊断多采用罗马Ⅱ诊断标准 ,按中医辨证分型可分为肝郁脾虚、脾胃虚弱和脾胃阴虚三型。本文病例皆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 (Gut1999;4 5Suppl2 :Ⅱ 4 3~ 4 7) ,且皆按中医分型中的肝郁脾虚型入选。肝郁脾虚型的标准为 :①常因精神因素如生气、紧张等而发病或加重病情 ;②便前腹痛 ,腹痛即泻 ,泻后痛减 ;…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功能性胃肠病(FGID)的腹痛分型、症状学鉴别诊断及相应罗马Ⅲ诊断标准的应用.方法:将功能性腹痛综合征(FAPS)85例、肠易激综合征(IBS)128例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D)50例的患者,按一般情况、发病诱因和临床症状作表格登记调查,参照罗马Ⅲ诊断标准进行腹痛分型及鉴别诊断,并分析讨论其胃肠道动力学障碍、感知异常症状和发病机制.结果:FAPS腹痛部位主要集中于腹中线,其与进食排便基本无关、发作周期较短、程度较重、年龄较青及社会-心理影响因子较重;以腹痛表现为主的IBS与FD相互重叠发生率为43.75%和76.00%,与进食排便相关的胃肠道动力障碍样症状明显;所有患者均有相似的精神心理行为失调背景作为胃肠道疼痛阈值降低的感知异常表现.结论:根据腹痛部位、与进食排便相关的特异胃肠道动力障碍、发作周期和疼痛程度一般可对三组FGID腹痛做出分型和鉴别.  相似文献   

8.
黄虹  刘劲松 《临床内科杂志》2008,25(12):833-835
目的 分析按照罗马Ⅲ标准诊断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4个亚型之间临床症状的特点.方法对2007年5月~2007年10月在我科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进行调查,按照罗马Ⅲ标准及Bristol粪便性状量表进行诊断及分型,分析IBS及其各亚型之间的临床特点.结果(1)207例按照罗马Ⅲ标准被诊断为IBS,其中男性100例,女性107例;便秘型IBS(IBS-C)48例,占23.19%,腹泻型IBS(IBS-D)130例(62.80%),混合型IBS(IBS-M)20例(9.66%),不定型IBS(IBS-U)9例(4.35%);(2)IBS患者以35~45岁年龄段最多见,占总数的36.23%,45岁之前IBS患者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而45岁以后则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3)女性IBS-C型和IBS-M型患者较IBS-D型患者多见,4型间发病年龄及发病病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187),IBS-C和IBS-U患者较IBS-M型患者发病病程长(P<0.05).IBS患者中,以腹痛和便后腹部症状缓解的发生率最高,分别占78.74%和82.13%,4型IBS患者肠道症状中排便后腹部症状缓解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腹痛、排便困难、腹胀、腹部不适、排便不尽感、排便急迫感的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4)IBS腹部症状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是下腹部,其次是脐周.结论4型IBS的临床症状各有特点,临床上熟悉掌握这些症状特点有助于IBS的初步诊断及分型,以便选择相应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已证实双歧杆菌用于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具有肯定作用[1] 。为探讨双歧杆菌制剂 (丽珠肠乐 ,每粒含双歧杆菌5 0 0 0万个 )对肠易激综合征 (IBS)的疗效 ,2 0 0 2年 9月至2 0 0 3年 2月 ,我们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的方法 ,对 12 0例腹泻型IBS(D IBS)的患者进行治疗观察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 :D IBS的门诊或住院患者 ,诊断符合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Ⅱ诊断标准。患者经 7d的清洗期观察 ,如出现①硬便 ,Bristol1型或 2型 ;②排便费力 ;③ 1周内排便少于 3次 ;④服用影响胃肠运动及感觉功能的药物 ,这 4项中有任何…  相似文献   

10.
西沙必利在治疗一些肠道推进功能障碍的疾病上有益处。研究旨在比较西沙必利和安慰剂对IBS伴便秘病人症状上的作用。 方法:70名18~75岁IBS伴便秘的门诊病人,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6个月以上,1周至少发作3次,并且以往治疗不满意。IBS便秘定义为:①腹痛在排便后缓解或伴有大便次数和性状改变;②便秘(至少符合下列2个条件):a.1周排便少于3天;b.硬便;c.排便习惯改变(费力、紧迫感或排便不尽感);d.排粘液;③腹胀或腹部膨隆。采用随机、双盲、配对方法,入选前询问详细病史并作直乙结肠镜检查,治疗前后作体检及实验室检查。40岁以上有症状的病人在近6个月内接受过  相似文献   

11.
<正>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患,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腹部不适、以大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征,并伴大便性状异常,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物化学异常改变等可用器质性疾病解释的临床症状。罗马Ⅲ诊断标准根据大便的性状将IBS细分为4个主要临床亚型,即IBS腹泻型(IBS-D),IBS便秘型(IBS-C),IBS混合型  相似文献   

12.
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方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bowelsyndrome ,IBS)是由腹部不适或腹痛伴排便异常组成的一组肠功能紊乱综合征 ,无任何器质性或异常的生化指标。过去曾被称为“过敏性结肠”、“易激结肠”或“黏液性结肠炎”等 ,现规范统称为“肠易激综合征”。国际上对该病的诊断标准曾多次研究制订 ,于 2 0 0 0年公布了最新的罗马Ⅱ诊断标准[1] 。其要点为 :(1)诊断本病首先需排除有组织结构或生化异常的器质性疾病 ;(2 )1年内至少要累积 3个月有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并伴有下列排便异常中的 2项指标 :①便后腹痛缓解或减轻 ,②…  相似文献   

13.
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分析其临床症状谱的地区差异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初步了解福建省IBS人群的临床症状特点,为其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6月—2012年4月福建省15家三级医院消化内科门诊IBS患者703例,诊断均符合罗马Ⅲ标准。对入组患者进行面谈式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资料、病程、相关症状等。结果:703例IBS患者的男女比例为1∶1.3,以35~45岁年龄段最多见(32.4%);腹泻型IBS(IBS-D)占58.2%,便秘型IBS(IBS-C)占22.6%;主要下消化道症状为腹痛或腹部不适、腹胀和排便异常(包括腹泻、便秘、排便不尽感、黏液便等)。在4个IBS亚型中,混合型IBS(IBS-M)患者临床症状最重(P0.05),IBS-D、IBS-M患者的腹痛症状重于IBS-C患者(P0.05),IBS-C患者的腹胀症状重于IBSD患者(P0.05)。32.9%的IBS患者重叠上消化道症状,以餐后饱胀、嗳气最常见,其中68例(9.7%)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结论:福建省IBS人群半数以上为IBS-D,不同亚型间的临床症状谱存在差异,部分患者可重叠上消化道症状或功能性消化不良。  相似文献   

14.
肠易激综合征与食物过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由腹部不适或腹痛伴排便异常组成的一组肠功能障碍性综合征,无任何器质性或异常的生化指标.IBS的症状常由饮食诱发或加重,提示食物过敏可能引发IBS.本研究旨在探讨IBS与食物过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心理治疗对肠道易激综合征(简称IBS)的疗效和临床指征还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检测IBS心理治疗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受试者均有腹痛、腹胀、大便习惯异常而客观检查无异常,诊断为IBS。患者在症状持续一年以上、用增容量剂及/或解痉剂治疗6个月无效后,而自愿参加受试。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病情在试验开始和三个月时各评定一次。胃肠科医师将腹部不适、腹胀、腹泻和便秘按无症状(0)、轻(1)、中(2)、重(3)评级计分并累加。病人自我评定,按无(0)到最严重(100)记症状总严重度,并按胃肠科医师同样的记分标准记录各症状评分,分级表示影响生活症状的严重程度和用图表示腹痛的位置,每天记录各症状的分数,两周累加一次。精神科医师按精神评定标准,盲法评定病人的精神状态。随访期为一年。  相似文献   

16.
解痉剂对肠易激综合征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且最近3月内每个月至少3 d出现症状,并具有下列中的2项或2项以上症状:①排便后症状缓解.②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的改变.③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外观)改变.不适意味着非疼痛性质的不舒服感觉.  相似文献   

17.
社区人群中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其临床表现复杂。目前对IBS的症状分析多来自临床病例。目的分析社区人群中符合罗马Ⅱ标准的IBS症状人群的症状学特征。方法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收集到239例符合罗马Ⅱ标准的IBS症状人群,记录其人口统计学资料,以及最近一年内的腹痛或腹部不适和排便习惯等方面的情况。结果本组社区人群中IBS症状人群的病程为1~60年,平均4.2年±3.7年;腹痛或腹部不适以脐周或下腹部为多见,其发生与女性经期和进食关系最大;77.4%的症状人群每次腹痛持续时间一般小于30min。其他常见的IBS相关症状有排便次数增加、黏液便、排便不尽感、腹胀等;较常见的非结肠性消化道症状有恶心、反酸、打嗝、呕吐等;较常见的肠外症状有乏力、女性痛经、头痛或肌肉酸痛等。各IBS亚型中,以腹泻为主型最为多见(74.0%)。结论社区人群中IBS的症状多种多样,且常合并有较多非结肠性消化道症状和肠外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黏膜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水平改变及其与腹痛症状的相关性.观察IBS患者肠黏膜神经纤维密度和神经纤维超微结构的异常.方法 实验组选取2008年9月至2010年1月来本院消化科就诊且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的IBS患者,根据其临床特点分为腹泻型IBS(D-IBS)和便秘型IB...  相似文献   

19.
最近有学者提出了一些新的诊断标准,据称这些标准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Manning标准,但这些标准条款太多,较为复杂,难以为临床所采用。其中较为著名的有1988年罗马会议提出的罗马标准。该标准也是根据症状制定的,具体为:①腹痛,可在便后缓解,或伴有大便次数或大便干、稀性状的改变。②具有以下2项或2项以上排便方面的异常:a)大便次数改变;b)大便性状改变(干、稀、水样);c)排便过程改变(便急、窘迫、排便不尽感);d)粘液便。③腹胀IBS罗马诊断标准(1988)  相似文献   

20.
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常合并焦虑,焦虑可影响IBS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目的:了解腹泻型IBS(IBS-D)患者的临床总体症状、精神心理状况,并探讨焦虑及其结构因子与患者症状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符合罗马Ⅲ标准的IBS-D患者,以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估患者症状,并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测评。分析HAMA及其结构因子与IBS-D患者肠道主要症状、排便症状、重叠上消化道症状、胃肠道外症状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410例IBS-D患者,264例(64. 4%)患者合并焦虑。与无焦虑患者比,合并焦虑的患者肠道主要症状评分、排便后腹痛/腹部不适评分明显升高,腹胀、排便费力、排黏液便、重叠胃食管反流病和胃肠道外症状的比例均显著升高(P 0. 05)。精神性焦虑与肠道症状评分、排便后腹痛/腹部不适改善程度存在相关性(P 0. 05);躯体性焦虑与排便前腹痛/腹部不适程度相关性较强(P 0. 05); HAMA各结构因子与患者平时(非发作期)和IBS发作时排便次数和粪便性状变化无明显相关性。腹胀、排黏液便、重叠胃食管反流病、重叠胃肠道外症状者的HAMA总分、精神性焦虑和躯体性焦虑因子评分显著高于无相应症状者(P 0. 05)。结论:焦虑及其结构因子主要与IBSD患者腹痛/腹部不适严重程度有关,与排便次数和粪便性状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