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蝶窦的CT与断层解剖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蝶窦CT图像和实体解剖的区别,为蝶窦手术提供解剖学和影像学资料.方法 采用CT技术和断层解剖方法 ,对15例尸头和50例颅骨标本蝶窦的形态、类型、径线、毗邻等进行观察.结果 蝶窦的前后径大于上下径,上壁和前壁薄,下壁和后壁较厚.在蝶窦CT水平层面上可清楚显示其气化类型,前后壁、两侧壁及中隔的位置、厚度、毗邻;在冠状层面上可显示上、下壁厚度及上壁与垂体、颈内动脉的关系.蝶窦内可见管型视神经管隆起和管型颈内动脉隆起,其出现率分别为23.8%和21.9%.视神经管隆起仅见于发育良好的枕鞍型和全鞍型蝶窦,一般后壁较薄,最薄者仅为0.6 mm.结论 蝶窦的气化程度差异较大,视神经、颈内动脉可向窦腔内突入.发育良好的枕鞍型和全鞍型蝶窦与脑干间仅隔以纸样薄骨板.经蝶窦入路手术,应控制手术操作范围,避免损伤操作范围及毗邻结构.  相似文献   

2.
成人蝶窦解剖及变异的多层螺旋CT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i SL  Wang ZC  Xian JF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31):2172-2176
目的 明确蝶窦及其周围结构的精细影像解剖,探讨蝶窦不同气化类型与邻近结构的关系,为鼻内镜及颅底外科手术安全实施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2007年3至11月260例副鼻窦患者多层螺旋CT资料,利用多层螺旋CT中的多平面重建(MPR)技术,从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对蝶窦及其周围结构进行系统地连续动态观察.结果 蝶窦气化类型发生率分别为:未发育型0.19%,甲介型1.54%,鞍前型8.08%,半鞍型22.88%,全鞍型20.58%,鞍枕型46.73%.不同类型窦腔在左右两侧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鞍背气化Ⅰ型48.08%,Ⅱ型25.19%,Ⅲ型26.73%,其中98.6%见于鞍枕型蝶窦.蝶窦腔内副分隔或骨嵴发生率为51.5%,随着蝶窦在蝶骨体内气化范围的增大,蝶窦内骨嵴的发生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蝶上筛房在不同类型蝶窦腔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翼管、圆孔突入蝶窦发生率分别为39.2%、15.8%,均见于翼突气化者.颈内动脉管0级13.5%,1级50.0%,2级26.9%,3级9.6%(其中88.0%见于鞍枕型,10.0%见于全鞍型);随着蝶窦在蝶骨体内气化范围的增大,2、3级颈内动脉管发生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神经管0级4.4%,1级19.2%,2级26.0%,3级29.1%,4级21.3%.随着蝶窦气化范围的增大,3、4级视神经管发生率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结合MPR技术多方位连续动态观察可准确显示蝶窦精细结构及其与周围结构立体关系,为鼻内镜及颅底外科手术安全实施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与解剖异常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5年5月至12月在山东省立医院眼耳鼻喉医院住院的154例慢性鼻窦炎和2006年1月至9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的132例慢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鼻窦CT和鼻内镜术中情况,分析与疾病相关的解剖变异,并与100例正常人比较,讨论其意义。结果慢性鼻窦炎与中重度鼻中隔偏曲、钩突异常、中鼻甲异常、筛泡肥大、鼻丘过度发育、眶下气房均有相关关系。结论解剖变异为鼻窦炎的发生提供了启动因素,其中最常见的解剖异常为鼻中隔偏曲。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颅骨胆脂瘤的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正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骨胆脂瘤的CT表现。结果 病变均为单发,14例起源于板障,1例发生于颅缝间。CT平扫均表现为颅骨局限性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缘可见硬化边,7例突破颅骨内外板,边缘呈火山口样改变。11例密度不均匀,其中6例病灶内存在斑点状钙化,1例以脂肪密度为主,2例以水样密度为主,2例以等密度为主;4例病变密度均匀。2例行增强扫描,均表现为轻度强化。多平面重组(MPR)、VR图像可立体直观显示骨质破坏的形态及程度。结论 颅骨胆脂瘤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后处理技术可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5.
5例颅骨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骨血管瘤的X线和CT影像表现.方法:对5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患者,均为单发;X线为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密度骨质缺损区,边界清晰;CT表现为病灶密度不均匀,以等密度为主膨胀性颅骨破坏区边缘锐利,外板大部缺失,内板变薄,内有高密度斑点及分隔.结论:X线和CT检查对颅骨血管瘤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国人鼻泪管冠状位CT扫描基线的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国人鼻泪管冠状位CT扫描的最佳基线。②方法 随机选取 2 8例 (男 2 0例 ,女 8例 )正中矢状位切开的尸头 ,解剖鼻泪管 ,观察鼻泪管的走向并测量鼻泪管在矢状面上的投影与额最高点至前鼻棘连线的夹角 ,并根据此角度对随机选取的 5例完整尸头进行冠状位CT扫描 ,同一角度对扫描后的尸头进行冠状位切片 ,并比较两种方法所测鼻泪管是否吻合。③结果 鼻泪管在矢状面上的投影与额最高点至前鼻棘连线的夹角为8.74°± 1 .39° ,两种方法所测鼻泪管结果一致。④结论 依此角度进行冠状位CT扫描 ,可以完整地显现出鼻泪管全貌  相似文献   

7.
前纵隔形态变化与肺气肿CT分级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前纵隔形态变化在肺气肿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100例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诊断标准的肺气肿患者,选择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行常规胸部CT扫描,测量前纵隔的前后径、前横径、后横径,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0例肺气肿患者中,轻度肺气肿37例,中度41例,重度22例.肺气肿惠者纵隔前后径与肺气肿CT分级评分呈正相关(r=0.596,P<0.01),前横径、后横径与肺气肿CT分级评分无相关性(r=0.2,P>0.05).结论前纵隔形态变化能够反映肺气肿的程度,前纵隔前后径的改变可以作为评估肺气肿程度的影像学征象,为临床尽早诊断、治疗肺气肿提供更多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纵隔气肿的X线及高分辨率CT(HRCT)表现,提高纵隔气肿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纵隔气肿的X线平片与HRCT表现.结果 X线平片显示纵隔气肿呈线条状或片状透亮影,HRCT清晰显示气肿呈气体密度影和被气体勾画出的纵隔结构.结论 X线检查早期纵隔气肿易漏诊,HRCT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纵隔气肿.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腮腺及其周围间隙的CT解剖标志对腮腺肿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价值。方法 :对 4 0例、4 2侧腮腺肿瘤病历做回顾性分析 ,从病变部位、病变发展情况 ,研究腮腺及其旁解剖结构对腮腺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提供帮助。结果 :腮腺浅、深叶的重要解剖标志是走行在腮腺中的面神经和下颌后静脉 ,本组面神经显示的有 16例 (38% ) ,下颌后静脉显示的有 32例(80 % )。浅叶肿瘤向前侵及咬肌 10例 (2 5 % ) ;向后侵及胸锁乳突肌前缘 14例 (33% ) ;向外与皮肤及皮下组织粘连。深叶肿瘤向内突向咽旁间隙 ,与腮腺深叶内缘旁的茎突肌群及颈血管紧邻 ,使之受压、移位 ,关系密切 ,分界不清 ,本组颈鞘血管显示的有 12例 (30 % ) ,其中 9例颈鞘血管变窄 ,并有受压、移位。结论 :清楚地了解腮腺及其旁的解剖关系 ,可以判断肿瘤的来源 ,并帮助做出定性诊断 ,可直接影响手术前处理和手术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鼻腔解剖变异CT影像特点及其与鼻窦炎的关系。方法搜集鼻腔鼻窦CT扫描者195例,鼻窦炎症或正常,临床CT均无鼻腔鼻窦肿瘤证据,其中男103例,女92例,年龄21~62岁。详细对比分析鼻窦炎症与鼻窦正常者的CT表现。结果本文195例中,鼻窦炎组128例,其中窦口鼻道复合体(OMC)变异76例;鼻窦正常者67例,其中OMC变异22例,经χ2检验,χ=10.66,P=0.001,两者差别有高度显著意义。结论 CT可明确鼻窦炎症性病变的病因,有利于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 CT表现和鉴别。着重对早期 CT表现进行分析。方法 :利用 PHIL IPS全身 CT机对 4 9例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进行扫描 ,参照 Froberg等 1996年提出的 6期分期标准进行分析。结果 :4 9例患者发现 6 9个股骨头出现缺血性坏死 ,坏死股骨头内表现为不规则形状骨密度增高影 ,骨小梁增粗变形 ,星芒结构变形消失 ,早期 38个股骨头微陷 ,晚期 2 5个股骨头明显碎裂、变形 ,4 0个坏死股骨头合并关节腔内积液。结论 :CT在发现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早期病变方面优于普通 X线 ,CT在早期诊治股骨头缺血坏死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星形细胞瘤动态CT扫描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收集动态CT扫描资料完整、手术病理证实的脑星形细胞瘤38例,并根据动态CT扫描产生的时间-密度曲线分析瘤组织的TBRp、TBRL、Sa(曲线升段斜率)、AR(动态曲线下面积)。同时对切除的瘤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标记微血管,测定微血管密度,并将其与时间-密度曲线分析结果相对照。结果:星形细胞瘤的MVD与其病理级别、患者复发密切相关。TBRp、TBRL、Sa、AR在Ⅲ-Ⅳ级星形细胞瘤与I、Ⅱ级之间相差显著(P<0.05,P<0.01),而且均与MVD呈正相关(P<0.05)。结论:活体动态CT反映星形细胞瘤的血管生成活性是可行的。认真分析星形细胞瘤的时间-密度曲线可以更好的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对患者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炎症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特征及其病理学对照。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支气管镜活检、经皮穿刺活检、开胸肺活检等病理证实的炎症型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表现,评价其在C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15例炎症型细支气管肺泡癌在CT上表现为实变影伴有磨玻璃影、磨玻璃背景上多发结节、蜂窝征、病理性支气管充气征、病理性血管造影征等多种混合征象,肺容积未见缩小;抗感染治疗病灶反而增大;无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无或少量胸腔积液,无远处转移。结论肺炎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过程有较一致的相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对 6 8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脊椎肿瘤的 CT图像分析 ,结果表明 :脊椎肿瘤在发生部位、骨质破坏程度、附件、椎间孔、椎管受侵犯及椎旁软组织肿块方面各具有特征性 ,仔细观察及分析有助于其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国人肱骨形态学三维CT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建武  王臻  宦怡  孙晶  张劲松  孙银中 《医学争鸣》2002,23(16):1458-1460
目的 研究肱骨尤其肱骨远端的特殊解剖形态 ,描述其结构特点 ,促进肱骨内固定器材研究和改进 .方法 选用青壮年不成对肱骨 1 2根 ,用 3DCT(three dimensoinal 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并重建 ,对骨表面及髓腔进行全方位测量 .结果 肱骨干大小结节以下大致呈圆柱体 ,其远段距髁部 (6.52 4± 0 .62 5) cm(前屈距 )处有向前弯曲 ,称前屈角 ,为(1 3.98± 0 .48)°.髁上部逐渐变薄向内外扩伸形成内上髁及外上髁 ,被鹰嘴窝和冠突窝分隔形成两支称内上髁支和外上髁支 ,其中内上髁支宽 :(1 .458± 0 .0 96) cm,厚 :(1 .382±0 .1 0 2 ) cm,外上髁支宽 :(2 .0 73± 0 .0 93) cm ,厚 :(1 .583±0 .0 67) cm,与纵轴夹角称内上髁角和外上髁角 ,分别为 :(2 8.2 9± 0 .57)°和 (34.1 5± 0 .65)°.髓腔于髁上变宽薄 ,逐渐闭锁 .结论 肱骨干髓腔无明显狭部 ,上端略大 ,向下端逐渐减小 ,未端矢径减小 ,冠径逐渐增大 ,不向内外上髁支延伸 .髁部前屈角 ,前屈距 ,内上髁角以及外上髁角等测量值变异不大 .  相似文献   

16.
祝新 《实用医技杂志》2002,9(6):419-419
目的 :探讨螺旋 CT血管造影的方法与技巧 ,以及该技术对血管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 50例体部 CT增强扫描的病例 ,用 ANGIO+CT+MIP的方法进行处理。结果 :全部病例的血管显示良好。病变的整体形态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从不同的位置和角度得以观察。结论 :高质量的血管造影依赖于技术参数的合理匹配。 SCTA是评估血管性病变重要的诊断方法与筛选法。  相似文献   

17.
脾损伤36例CT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扫描对脾损伤的诊断和临床价值。方法:对36例脾损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CT表现将脾损伤分为3型:Ⅰ型,包膜下积血18例;Ⅱ型,脾实质破裂12例;Ⅲ型,混合型6例。结论:CT能明确作出脾损伤的诊断和分型,为临床手术与否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贾承晔  杨署  王敏  刘瑞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4,46(11):1329-1331
目的 探讨肺炎性假瘤的CT表现,提高CT诊断正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炎性假瘤CT表现.结果 肺炎性假瘤较典型的CT表现有:平直征、桃尖征、空泡征、支气管充气征、外周分布;肺炎性假瘤易误诊为肺癌.结论 全面分析CT征象能提高肺炎性假瘤的诊断正确率,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9.
真菌性副鼻窦炎的临床与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真菌性副鼻窦炎的临床与CT征象。探讨CT在真菌性副鼻窦炎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2例经手术治疗后病理证实的真菌性副鼻窦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病例以回缩性滋血或脓血滋为主要症状。CT显示病的鼻窦腔内不均匀的密度增高影,其中7例在上凳窦腔内可见斑块,斑点状钙化影;5例伴有上凳窦壁骨质增生硬化;2例伴有上凳窦内侧壁骨质吸收变薄。手术发现累及的鼻窦腔内有大量的污秽坏死 织或充满炎性息肉状物。病理检验示坏死组织中有成团的真菌菌丝。结论真菌性副鼻窦炎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确诊有赖于病理。CT在显示副鼻窦解剖结构和诊断真菌性副鼻窦炎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