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伤口愈合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伤口愈合是机体组织对损伤刺激的生理反应,包括四个阶段:止血、炎症、增殖与重新塑形。此过程需要各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的综合调控,使伤口在一定时间内得以愈合。某些因素导致的伤口经久不愈,属于临床治疗中的棘手问题。近年来,随着现代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从细胞与分子水平探讨伤口愈合的机制,从而最大限度地缩短伤口愈合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影响伤口愈合的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伤口愈合是现代外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多种因素对愈合过程的影响。这些因素既可影响伤口本身,又可影响年老、体弱者手术后伤口的愈合能力。本文详尽讨论了感染,它对愈合产生最严重的不良作用。本文还讨论了预防问题。作为外科医生,应尽量了解影响伤口愈合的因素及其机理和临床后果,以减少这些因素的作用,使伤口确实得到愈合。  相似文献   

3.
T淋巴细胞在伤口愈合中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从四个方面介绍了T细胞在伤口愈合中的作用。认为T细胞可以通过释放一系列淋巴因子作用于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从而对伤口愈合产生影响。应用重组淋巴因子是调控伤口愈合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与成年鼠伤口愈合过程进行对照,观察胎鼠无瘢痕伤口愈合过程中胶原代谢情况。方法建立无瘢痕伤口愈合模型,于术后不同时间点对胎鼠和成年鼠伤口组织行胶原蛋白V.G.染色,Ⅰ、Ⅲ型胶原免疫组化,Ⅰ、Ⅲ型胶原原位杂交。结果胎鼠伤口愈合快,组织结构再生完全,没有瘢痕形成,胶原呈网状正常排列,Ⅰ、Ⅲ型胶原蛋白及表达均增多,同时伴细胞数增多,Ⅲ型胶原首先形成网状排列;成年伤口胶原纤维沉积慢,平行排列的胶原逐渐呈束状填塞伤口以致瘢痕形成,伤口内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均增多,细胞数目增多不明显。结论在胎儿伤口愈合过程中,Ⅰ、Ⅲ型胶原蛋白表达调控主要通过细胞数目增多来完成,胶原纤维始终呈网状正常排列;成年伤口愈合Ⅰ、Ⅲ型胶原蛋白表达调控则通过其mRNA水平增高来实现,胶原纤维呈束状排列,形成瘢痕组织。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脂肪组织促进伤口愈合的研究进展,并分析其临床应用前景。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脂肪组织促进伤口愈合的文献,并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脂肪组织促进伤口愈合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包括脂肪组织的细胞类型、细胞外基质、旁分泌信号等方面,均进行了深入研究。结论脂肪组织具有来源广泛、获取便捷等优点,在损伤修复和组织再生领域存在巨大潜力。下一步需探讨脂肪组织调控细胞功能及组织再生机制,以加快脂肪组织在伤口愈合领域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伤口愈合     
外科医师经常与伤口打交道 ,但对其有关临床问题和愈合的生物学基础关注不够 ,伤口愈合是一复杂的过程 ,涉及细胞增殖、移走、分化和再塑。在高等脊椎动物 ,伤口愈合主要是一纤维增生过程 :一方面 ,“过度愈合”形成纤维化的疤痕组织沉积 ;另一方面 ,愈合延迟甚或不愈合。近期从急性和慢性溃疡的处理了解到控制正常伤口愈合的主要机制。胎儿伤口愈合后不遗留疤痕 ,这里存在着众多生长因子的差别 ,如转化生长因子 (TGF) - β、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CTGF)。已知组织修复过程由组织特异性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伤口范围、微生物等 )所决定。良…  相似文献   

7.
胎儿无瘢痕愈合与受体酪氨酸激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础与临床实验都证实 ,损伤后 ,胎儿与成人创面愈合的结局大相径庭[1,2 ] 。成人伤口的愈合过程包括 :炎症反应、组织修复和再塑形三个阶段。而妊娠早期胎儿的伤口愈合速度极快 ,通常为无瘢痕愈合。一系列的研究表明 ,胎儿伤口愈合的整个过程中缺乏急性炎症性反应[3 ]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虽然细胞外基质沉积在胎儿伤口内的成分与成人相同 ,但在时间与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差异[4] ,这种差异由信号系统调控完成。多年来对瘢痕形成的组织学研究已较为深入 ,但真正的分子调节机制尚不清楚。1 胎儿无瘢痕愈合Rowlatt′s等[5] 于 1979年首先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2014年美国血管外科协会颁布的WIFi分级用于预测糖尿病足合并周围血管病变病人下肢血管再通后的伤口愈合效果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对109例糖尿病足合并周围血管病变病人行下肢血管再通成功,根据伤口愈合结果分为伤口愈合组(n=64)和未愈合组(对照组,n=45);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和WIFi分级情况,并通过单因素、多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糖尿病足合并血管病变病人行下肢血管再通后伤口愈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病人年龄、性别、踝肱指数(ABI)、血白蛋白、总胆固醇(TC)、饮酒史、吸烟史、糖化血红蛋白(HbA1c)、创面大小、发生溃疡时间、空腹血糖、糖尿病病程以及心脑血管合并疾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提示WIFi分级中的创面分级(W)和缺血分级(I)在伤口愈合中具有预测意义(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创面等级和下肢缺血程度是延缓血管再通后伤口愈合时间的危险因素(P<0.01)。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WIFi分级中的I分级是预测血管再通后影响伤口愈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 结论 WIFi分级对糖尿病合并周围血管病变病人血管再通后预测伤口愈合情况具有较好的预测和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9.
胚胎伤口愈合迅速且无瘢痕形成。胎龄越小 ,纤维化和感染的机率越趋近于零。这一过程与成人伤口愈合有着本质上的不同。1 胚胎的生长环境 胚胎处于温暖无菌、富含透明质酸、生长因子和营养物质的羊水中。这一特殊的生长环境可提高胶原酶的活性 ,降低透明质酸酶、弹性蛋白酶、组织蛋白酶的活性 ,从而调控伤口中胶原和透明质酸的含量 ,影响胶原的排列方式 ,抑制伤口收缩。微环境对伤口愈合影响很大 ,但它并非决定因素。因为即使把成人皮肤放在羊水中 ,其伤口仍有瘢痕形成。且实验证实[1] :胚胎伤口的修复以恢复正常的皮肤结构和功能为特点 ,…  相似文献   

10.
伤口愈合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由细胞、生理和生物化学密切整合在一起的过程。通常这一高度复杂的过程进展顺利,则可正常愈合并保持了解剖和生理功能;若这一过程发生了改变,则导致了伤口延迟愈合、伤口裂开和异常疤痕。慢性难愈性伤口是临床实践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其处理对健康护理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一些全身性因素(如营养状况、贫血和组织缺氧)在愈合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然而改善这些因素,效果不明显。有报道认为,局部应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对伤口  相似文献   

11.
生长因子与皮肤伤口愈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肤伤口愈合是一复杂的生物学过程,通常认为是由进入伤口的成纤维细胞增殖、分化和合成分泌,细胞外基质的纤维化,新生血管长入伤口的血管化和表皮细胞增生覆盖创面的再上皮化等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在愈合过程中产生的生长因子大多对皮肤伤口的纤维化、血管化和再上皮化有介导和调控作用,可促进愈合。其作用机理为:①趋化作用,吸引炎性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进入伤口。②促进细胞增殖。③促进伤口的血管化。④对细胞外基质的产生和降解有调节作用。⑤诱导邻近细胞合成细胞因子。我们就 PDGF、TGF、FGF、EGF、IGF、VEGF 等生长因子的生物学特性、生  相似文献   

12.
生长因子与皮肤伤口愈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肤伤口愈合是一复杂的生物学过程,通常认为是由进入伤口的成纤维细胞增殖、分化和合成分泌,细胞外基质的纤维化,新生血管长入伤口的血管化和表皮细胞增生覆盖创面的再上皮化等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在愈合过程中产生的生长因子大多对皮肤伤口的纤维化、血管化和再上皮化有介导和调控作用,可促进愈合。其作用机理为[1]:①趋化作用,吸引炎性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进入伤口。②促进细胞增殖。③促进伤口的血管化。④对细胞外基质的产生和降解有调节作用。⑤诱导邻近细胞合成细胞因子。我们就PDGF、TGF、FGF、EGF、IGF、VE…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bax、bcl-2基因在单纯和放射复合伤口愈合中的表达规律及与细胞凋亡和愈合延迟的关系.方法用TUNEL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用核酸原位杂交方法检测bax、bcl-2mRNA表达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照射后细胞凋亡出现的频度及延续的时间明显高于单伤组;(2)伤口愈合过程中bax、bcl-2表达随着细胞凋亡的增加呈规律性改变bax表达明显增强,且与细胞凋亡发生有良好的相应关系;而bcl-2呈明显下降趋势.结论bax和bcl-2在放射复合伤口愈合细胞凋亡的调控和愈合延迟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成纤维细胞与创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 综述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成纤维细胞与创伤修复、瘢痕形成的研究进展。方法 广泛查阅相关文献 ,对成纤维细胞在创伤修复过程中的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行为进行整理、分析和综合。结果 通过生长因子等因素的调节 ,成纤维细胞在肉芽形成、伤口收缩、基质合成、伤口修复、瘢痕形成及无瘢痕愈合方面均起重要作用。结论 对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了解与调控将促进创伤修复和瘢痕防治的生物学治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影响伤口愈合的因素及促愈方法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作为外科医生 ,应尽量了解影响伤口愈合的因素及其机理和临床后果 ,以减少这些因素的影响 ,使伤口确实得到愈合。1 全身因素1 1 年龄 随着年龄增长 ,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周期明显延长 ,致使愈合延迟 ,但是由于存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因而不能把这种现象仅仅归咎于年龄。1 2 肥胖 广泛的皮下脂肪组织易形成死腔和伤口血肿 ,妨碍血氧向伤口释放 ,为感染提供了病灶。脂肪组织相对无血管 ,伤口血供不足 ,这也增加了感染的危险性。1 3 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可显著延缓伤口愈合。消瘦患者近期体重丧失大于 10 %将明显增加伤口并发症的发…  相似文献   

16.
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障碍患者皮下放置引流管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剖宫产手术腹壁切口处存在切口愈合障碍相关因素患者皮下放置引流管促进伤口愈合的临床价值。方法用自制的硅胶引流管对存在切口愈合障碍相关因素的剖宫产孕妇进行皮下脂肪层放置引流。置引流管43例为研究组,与同期同条件不放置引流管者25例为对照组,剖宫产的手术指征、产妇年龄、营养状况、无严重内外科并发症等均为双盲,并对2组情况作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的伤口甲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伤口出现红肿硬结、脂肪液化、裂开、感染情况也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剖宫产手术遇有切口愈合障碍相关因素的产妇,在缝合腹壁切口时可预防性放置皮下引流管,有利于促进伤口的愈合。  相似文献   

17.
微小RNA(miRNA)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组织器官中,调控细胞新陈代谢全过程。目前认为miRNA调节异常可能参与了难愈伤口的形成,但其确切发病机制和相关分子生物学改变仍存有争议。研究表明,miRNA以各种方式在创面炎症反应阶段、细胞增殖阶段和组织重建阶段调控炎症。各种体外、体内实验研究的关注点也集中在miRNA介导慢性创面愈合作用机制上。该文就miRNA介导慢性创面愈合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伤口的愈合是由许多全身及局部因素起动和影响的生理过程。近来的研究表明,伤口愈合过程有三个限速步骤:①化学趋化物质调节下炎性细胞向伤口的游走;②生长因子等诱导的细胞非炎性增殖;③胶原的合成与重建(remodeling)。以往这方面的研究多将注意力集中在用氨基酸,维生素,  相似文献   

19.
伤口清洗是急性和慢性伤口护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优良的护理质量是伤口愈合的关键。而伤口护理的终极目标是将机会性感染的风险降到最低,同时促进健康肉芽组织的发展,并启动和促进愈合过程。随着Svoboda等应用自来水替代灭菌生理盐水进行伤口清洗的大量实验的进行,揭开了伤口循证护理研究的序幕。本研究就近年来有关伤口清洗循证护理研究的结果进行综述,综合比较各种清洗方法及清洗剂对伤口愈合的影响,希望促进伤口清洗护理从例行仪式走向循证科学。  相似文献   

20.
营养不良是影响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恢复的重要因素,可导致术后感染、伤口愈合延迟等并发症的发生。肝癌切除术后进行合理的营养支持,对促进伤口早期愈合、纠正机体的负氮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