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淋巴结清扫总数和阴性淋巴结数目对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1995年1月至2004年11月,对634例胃癌患者施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手术(R0切除).分析淋巴结清扫总数与阴性淋巴结数目的相关性;对预后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分析淋巴结清扫总数、阴性淋巴结数目与术后5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本组591例(93.2%)获得随访,时间5~14年,其中位生存期为62.0个月,术后5年生存率为57.6%.淋巴结清扫总数与阴性淋巴结数目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浸润深度、阳性及阴性淋巴结数目和淋巴结清扫总数是影响本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相同TNM分期中,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有随淋巴结清扫总数和阴性淋巴结数目增加而增高的趋势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回归预测,淋巴结清扫总数每增加l0枚,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全组为13.1%、Ⅰ期为14.2%、Ⅱ期为20.5%、Ⅲ期为17.5%和Ⅳ期为10.9%;而每多清扫10枚阴性淋巴结,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亦可提高:全组为19.2%、Ⅰ期为20.1%、Ⅱ期为18.8%、Ⅲ期为18.4%和Ⅳ期为18.0%.结论 淋巴结清扫总数和阴性淋巴结数目可反映胃癌淋巴结清扫的程度并预测患者预后,应努力增加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胃癌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总数和阴性淋巴结数目,以提高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2.
胃癌R2,R3式手术的合理应用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光程  谭毓铨 《普外临床》1996,11(6):355-357
1985年4月-1992年4月,作者共施行胃癌切除术564例,其中行根治Ⅱ术,根治Ⅲ根手术298例,行R2,R3式手术已5年以上者112例,存活65例,5年生存率为58.0%,较以往的报道有提高。其原因主要是改进手术方式,彻底地切除了原发灶及清扫第2,3站转移淋巴结。  相似文献   

3.
胃底贲门癌根治性切除与扩大根治性切除的疗效对比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胃底贲门癌根治手术的最佳范围。方法 对418例胃底贲门癌患者施行根治性手术,其中扩大根治性切除192例(扩大组),Ⅰ期11例,Ⅱ期40例,Ⅲ期121例,Ⅳ期20例,根治性切除226例,Ⅰ期19例,Ⅱ期53例,Ⅲ期131,Ⅳ期23例。对2且2术后5、10年生存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2种术式的5、10年生存率;Ⅰ、Ⅱ期患者相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而Ⅲ期患者扩大组5、10年生存率较根治组分别提  相似文献   

4.
残胃癌17例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探讨残胃癌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 对1986年1月至1999年6月收治的17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手术切除率为76.5%,根治切除率为58.8%,1、2、3、4期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66.7%、50%和0.1期的54上生存率为100%。结论 对50岁以上的男性胃部分切除者,建议自术后10年开始每年1次胃镜加活检随诊。外科治疗以根治性全胃切除加D2淋巴清扫术为宜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进展期胃癌 D1和D2术式的疗效。方法前瞻性收集 1996年 6月至 2000年 5月 60例可切除性远侧胃癌,将患者随机分为D1组30例和D2组30例,分别由两组年资相当的医生进行手术操作。结果两组患者无手术死亡。经统计,术后转移复发率1年D1组40.0%、D2组3.3%; 2年D1组53.3%、D2组10.0%; 3年D1组56.6%、D2组13.3%; 4年D1组60.0%、D2组16.7%。提示D2与D1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生存率1年D1组73.3%、D2组96.7%;2年D1组59.3%、D2组96.5%;3年D1组53.6%、D2组83.3%;4年D1组44.5%、D2组80.0%(P<0.05)。结论D2术式在减少胃癌术后转移复发率及提高生存率方面.效果明显优于D1术式,可作为进展期胃癌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6.
Ⅲ期肺癌外科治疗生存率及手术适应证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70年~1987年外科治疗248例Ⅲ期肺癌,术后5年生存率为20.6%。影响生存率的主要因素如下:(1)P-TNM分期:Ⅲa和Ⅲb期预后差别明显,5年生存率分别为24.6%和9.2%。Ⅲa期中T_3N_0M_0预后最佳,Ⅲb期中仅T_4N_0M_0预后较好,T_4N_2M_0,T_(3~4)N_3M_0无术后生存3年者。(2)N_2转移的水平,有1组N_2转移的预后明显优于2组以上N_2转移者。(3)病理类型:Ⅲa中非小细胞癌预后优于小细胞癌,Ⅲb中仅鳞癌预后较好。(4)切除术式:Ⅲa根治性切除病例的预后优于姑息性切除者,但Ⅲb中两者生存率相近。(5)综合治疗对预后可能有益。作者建议对T_3N_(0~1)M_0,T_(1~2)N_2M_0和T_4N_(0~1)M_0(鳞癌)采取积极手术治疗。对T_3N_2M_0和Ⅲa期中的小细胞癌手术治疗应慎重。对T_4N_2M_0和Ⅲb期中的腺癌不宜手术,仅在为避免单纯探查或其他疗法无效时,作为姑息性切除的最宽适应证。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57例诊治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报告1971~1993年收治的57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其中IE期33例、ⅡE期7例、ⅢE期3例、Ⅳ期14例。本组术前确诊仅12例。误诊主要原因是本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更重要的是其X线征象与胃癌或溃疡病酷似。本组手术切除率92.2%(47/51)。全组5年生存率62.7%,10年生存率47.6%。在IE期33例中,8例单一手术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59.2%;25例术后加用化疗和/或放疗,则术后5年生存率达90.3%。显然切除原发灶,联合术后化疗和/或放疗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8.
胃周阳性淋巴结数目是胃癌的一个预后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胃周阳性淋巴结数目在胃癌预后中的意义。方法:将124例经组织学证实为淋巴结阳性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胃周转移淋巴结数目与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率的关系。结果:124例胃周淋巴结阳性胃癌患者总的5年生存率为48.3%,胃周阳性淋巴结超过6个的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下降(P<0.01)。与胃周阳性淋巴结≥7个的胃癌相比,阳性淋巴结数≤6个的胃癌常小于4CC(P<0.005),多呈大体局限型(P<0.025),未侵及浆膜(P<0.01),巨淋巴结转移多局限于胃周淋巴结(P<0.005)。结论:胃周阳性淋巴结数目与肿瘤进展和生存率相关,是淋巴结阳性胃癌的一个简便有用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9.
细胞粘附分子选择素CD62 P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细胞粘附分子CD62P(P选择素)在胃癌的表达及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并进行临床病理学评价。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观察了CD62P在68例胃癌原发灶中的表达情况,对胃癌标本进行系统病理学检查。结果非癌胃组织未见CD62P表达,胃癌组织中CD62P表达阳性率为56%(38/68)。阳性表达在癌组织血管内皮细胞上,部分癌细胞也可见CD62P表达。在浸透浆膜(T3、T4)、淋巴结转移数超过5个、转移率大于50%、转移至Ⅱ站以远及Ⅲ、Ⅳ期胃癌CD62P表达显著增强(P<005)。结论CD62P与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其表达的检测对评估胃癌淋巴结转移程度和分析病期可能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θ����������������ʽ��̽��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 为晚期胃癌合理选择非治愈性手术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按病情程度、生物学行为分组,评价578例非治愈性手术的Ⅲb、Ⅳ期胃癌病例手术后效果。结果 姑息切除、改道及探查手术三组间,手术越大并发症越多(P〈0.05),手术死亡率差别不大(P〉0.05)。术后2年生存率姑息切除明显优于改道和探查组(P〈0.05)。无腹膜、肝脏及远处转移组及有腹腔转移、无肝转移组姑息切除术后各年生存率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8.
19.
Operations were performed on 48 patients with aneurysms of the thoracic aorta, one of them had a rupture of aneurysm of the noncoronary sinus followed by the formation of a fistula between the aorta and the right atrium. The fistula was ligated by an access through the right atrium with good nearest and long-term results.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