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七情系指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种配伍关系,除“单行”外,皆从双元配伍用药角度,论述中药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是中药配伍理论的核心内容。相恶是中药七情中最具争议的配伍关系之一,其内涵在历代本草中不尽相同,是否作为配伍禁总也未见定论。现代《中药学》教材将相恶定义为: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种药物相作用而致原宵功效降低,甚至丧失。笔者对相恶涵义的历史沿革及其临床应用进行了初步考证与探讨,希冀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相恶理论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的实践中,将用药的基本情况总结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为七个方面,即为七情,其中单行是指单味药物治病,不与诸药共剂,故不属配伍的内容,其余六者,都说明有药物配伍关系的,是临床遗药组方必须遵循的原则。本文拟就中药七情配伍的有关内容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祁公任  陈涛 《中医杂志》1991,32(2):12-14
药物的配伍应用,是中医临床用药的基本形式。《神农本草经》将各种药物配伍关系总结为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六个方面,加上单行,总称为药物七情。药物七情不仅是中药学,而且也是方剂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就其中药物异类相使的概念、作用特点及其在方剂中的应用,提出如下讨论。  相似文献   

4.
漫谈中药配伍李风琪张子英山东省东明县医院(274500)关键词:中药/配伍临床为了提高疗效,减少和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就必须对药物的相互作用即中药的配伍问题加以研究。《神农本草经》就有关于七情的记载,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配伍原...  相似文献   

5.
在中药药性理论中,载有七情配伍的内容。七情配伍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对其中的“单行”,自古至今有不同的看法,且分  相似文献   

6.
李保杰  于小五  王宏彬 《光明中医》2009,24(10):1986-1986
中药的配伍是指有目的的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前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称为药物为"七情"."七情"的提法首见于<神农本草经>[1].其序例云:"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其中首先谈到"单行".  相似文献   

7.
握瑜 《家庭中医药》2006,13(9):15-16
这里提到的七情,不同于中医病因学中情志致病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中医七情讲的是人对周围环境、客观事物等等发生突然变化时,产生的一种情绪反应,过强的情绪反应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而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七情是中药在治病过程中,联合用药时药物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与变化,中医称其为七情配伍,又叫配伍七情。它包括了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种配伍方式。在中药的临床应用中,配伍得当,有时会出现很神奇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中药的配伍禁忌有非常丰富的内容,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有比较具体的药物配伍应用规则,明确指出“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茎花实,草石骨肉,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可见古人对药物配伍的认识非常深刻。经验证明,植物的根、茎、  相似文献   

9.
马骏  曼琼  邓毅  杨志军  杨秀娟  李鹏杰 《中草药》2020,51(1):276-280
中药七情是中药配伍的主要形式。代谢组学主要研究代谢谱差异,通过分析代谢物以及代谢通路与生理病理变化的相对关系,阐释药物的作用机制,分析配伍用药的作用关系。通过归纳近年来运用代谢组学分析中药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7种配伍方式产生的增效、减毒、药性变化及作用机制,为客观地阐释中药七情配伍应用的合理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七情配伍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配伍是中药运用的基本形式。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将中药的运用情况总结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个方面,简称为“七情”,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以下称《本经》)。“七情”构建了中药配伍的平台,奠定了中药配伍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张义涛  刘喜微 《河北中医》1998,20(2):124-125
中药七情,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单行者,是指单用某一种药物,以其单项作用治疗某种疾病并收到效果.因其不具备相须、相使等配伍意义,故我们不拟论述.爱将后六者分别论述如下.中西药物合理配伍应用治疗各种疾病能使药物更好发挥治疗效果,使中西药物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有些中药还能降低或消除西药的毒性.反之,不合理的伍用则降低药物疗效或产生毒副作用.1中西药物配伍之相须、相使中西药物合用,只要做到药物选择正确,剂量恰当、给药途径及方法合理,一般都能起到相须、相使作用.  相似文献   

12.
董霞  范颖 《中医药学刊》2008,26(3):618-619
目的:考察七情配伍对中药复方毒/效关系的影响,探讨其内在联系。方法:以古代文献及现代研究结果为依据,分析总结七情对中药复方毒/效影响及其作用的规律。结果:七情配伍中相须、相使配伍能产生增效减毒效应,相杀、相畏配伍具有减毒增效之功,相反、相恶配伍有潜在的增效作用,七情合和在病证的影响下对复方整体毒/效关系起多样性作用,能使复方毒性最小化,疗效最大化。结论:中药七情配伍与复方的毒/效关系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合理利用七情对药物毒/效关系的影响,对指导临床安全用药、提高药物疗效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药药对的研究进展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对是中药配伍形式中的一种。从某种角度上讲药对的配伍与应用具有特别的意义。所谓中药药对又称对药、对子药、姐妹药,专指临床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物的配伍形式,是中药配伍中的最小单位。其组成虽然简单,但具备中药配伍的基本特点,其实质是七情配伍中除单行以外的其他六情的特殊配伍形式。  相似文献   

14.
中药七情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药配伍是中药临床运用的重要形式 ,中药配伍理论是中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配伍理论的核心就是中药配伍的七情理论。七情理论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注册》 :“药有阴阳配合 ,子母兄弟 ,根茎花实 ,草石骨肉。有单行者 ,有相须者 ,有相使者 ,有相畏者 ,有相恶者 ,有相反者 ,有相杀者。凡此七情 ,合和视之。”七情理论的提出 ,对后世中药配伍运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本经》未对七情作任何解释 ,以至后世对七情的理解多种多样。本人根据前人认识 ,结合自己的体会 ,在此对七情作一简单探讨。1 单 行单行是指用单味药治病 ,以及许多…  相似文献   

15.
通过讨论药物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杀、相畏等在方剂组成原则--君、臣、佐、使中的具体应用,认为方剂组成原则是通过七情药物的不同配伍关系来实现的,七情是方剂组成的基本单位,二者关系甚为密切.  相似文献   

16.
《神农本草经》云:"药有君臣佐使,子母兄弟……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时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显然,这里七情是作为药物配伍原则提出来的,其内容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恶、相畏、相反、相杀七方面。  相似文献   

17.
中药相须相使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人原以单味药立方,即谓之单方。后来体会出药物之配合运用,较之单味药增强疗效,所以后世才有七方之分类。七情之配伍,充分体现药物配伍的功效。其中,七情配伍关系之相须相使,虽说二者的配伍意义略有不同,但被配伍在一起的药物,在性能上均有共同之处,或性能大体相同。这些药物配伍后能相互增强疗效,有利于治疗。故《本草经》云:“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如人参,甘草,黄柏,知母之类。相使者,我之佐使也”。又云:“当用相须相使者良”。  相似文献   

18.
中西药物配伍之应用,经过数百年的苦苦探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有些药物合用可增强疗效,有些合用则降低药物疗效或产生毒、副反应。我们的祖先曾总结出药物”七情”,今天中西药广泛应用,现将它们的相互配伍的得与失整理如下。中西药物配伍之“相使、相须”治疗结核,在用抗痨药的同时用中药逍遥散等护肝,还有在儿科非用硫酸链霉素不可的情况下,配合骨碎补煎剂,能明显减轻硫酸链霉素的毒性反应,诸如此类还有很多。中西药物配伍之“相恶”如抗生素(四环素、红霉素等)、酶制剂(多酶片、胃蛋白酶等)、含生物碱的药物(阿托品、…  相似文献   

19.
吴嘉瑞  张冰  常章富  仁谦 《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5):1219-1220
相恶是中药七情配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在历代本草中不尽相同,是否作为配伍禁忌也有所争议。现代教科书多将相恶定义为: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种药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有的书籍还将相恶与相反并提,列为配伍禁忌。笔者对古代本草医籍中相恶涵义的演变进行了初步考证,希冀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相恶理论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相恶作为中药七情配伍之一,最早见于汉代《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序  相似文献   

20.
《神农本草经·序例》将各种药物之配伍关系归纳为"有单行者,有相需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1]其论被后世医家及药物学家奉为圭臬。同时期医学家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融理法方药于一书之中,书中所创诸方,大多配伍严谨,疗效卓著,示以规矩,教以权变,后世尊为"经方"。深究仲景所创诸方,实已暗合《神农本草经》"七情"之论。余今不揣浅陋,略做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