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恒河猴骨髓基质细胞(BMSC)体外培养及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的可行性,分离恒河猴BMSC,在体外应用神经干细胞培养液和细胞因子进行诱导分化,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果发现,恒河猴BMSC能在体外培养中增殖,分化和表达干细胞特异性抗原神经巢蛋白(Nestin),并最终能分化为胶质细胞样细胞和神经元样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可见有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胶质原性纤维酸性蛋白(GFAP)抗原表达;未发现维甲酸(RA),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骨髓基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具有明显影响作用。提示恒河猴BMSC是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分化潜能的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分化为表达神经系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抗原的细胞,可作为神经细胞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2.
神经干细胞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 NSC)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分化潜能这两个基本属性,目前已成为神经组织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疾病和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焦点,大量的动物实验为神经干细胞移植提供了理论依据,全能的干细胞既可以在体外无限制的增值分裂,保持未分化状态,又可在一定条件下向神经细胞分化,为神经干细胞移植提供了物质条件。 1 神经干细胞的概念,来源与特性 1.1 对 NSC 的精确定义尚存在某些争论,自1992 年 Reynolds 等从胚胎鼠脑的纹状体区首次分离出能在体外持续增殖且具有向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干细胞研究的发展,神经干细胞的发现为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前提条件。在脑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干细胞可分化成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神经干细胞周围微环境会影响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存活、迁移和分化。本文综述了肾上腺髓质激素、生长因子和低氧诱导因子等细胞因子对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的影响,分析了这一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就今后的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胚胎脊髓提取液(fetal spinal cord extracts,FE)对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分化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制备FE加入NSC培养体系中诱导分化,分别于分化后第3、7天进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鉴定,观察分化细胞表型并计算神经元样细胞所占的比例.结果 两组均可观察到神经元,实验组所占比例较高,可达23.39%,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两组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分化已经比较成熟,也可检测出MBP阳性少突胶质细胞.结论 FE通过提供胚胎脊髓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各种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基质,支持NSC成活并诱导其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且神经元的分化比例达到23.39%.  相似文献   

5.
神经干细胞移植修复颅脑神经功能损害的研究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神经干细胞作为具有自我增殖及分化为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潜在能力的神经祖细胞,具有广阔的临床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本文主要就神经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在神经发生过程中的分布,主要分化机制,分离培养及鉴定实验要点,以及神经干细胞移植修复脑神经功能损害的应用等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将神经干细胞(NSC)与原浆型星形胶质细胞(PAS)以不同比例进行体外共培养,观察NSC的定向分化的差异,筛选出有利于向神经元分化的最佳方案,为体内实验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NSC与PAS的比例进行分组: 3:1组;2:1组;1:1组;1:2组,共培养10天后,采用免疫组化法对分化神经元进行DAPI荧光标记,在显微镜下随机选取20个视野,每次计数100个细胞,计算神经元在NSC中所占的比例,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NSC:PAS 2:1组分化得到的神经元数量最多,与分化的胶质细胞比例为65%:35%;而1:1组、3:1组稍低一些,比例分别为61%:39%和59%:41%;1:2组比例最低为57%:43%.结论 在离体细胞共培养的实验中,因细胞的比例不同,NSC分化亦存在差异,其中NSC:PAS为2:1时,NSC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7.
食蟹猴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观察食蟹猴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体外培养及诱导分化情况,分离食蟹猴的BMSC,以神经干细胞培养液和分化诱导因子进行体外培养和诱导分化。结果发现,分离得到的食蟹猴BMSC能在体外培养中增殖,分化,这些具有克隆能力的BMSC能表达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抗原Nestin,并能进一步诱导分化出胶质细胞样细胞和神经元样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可见有GFAP和NSE抗原表达。提示灵长类BMSC是多分化潜能细胞,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和多分化能力,在适当的诱导分化条件下可形成具有神经系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特征的细胞;BMSC可作为神经干细胞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人输卵管内膜中是否存在干细胞,并比较输卵管内膜干细胞(FMSC)与输卵管间充质干细胞(FTMSC)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及扩增人FMSC和FTMSC,比较两种干细胞的细胞形态、细胞表型、克隆形成率、增殖能力和分化能力。结果 体外分离、培养及扩增的两种干细胞均呈长梭形,细胞形态相似,但与FTMSC比较,FMSC形态更为均一,有更高的细胞累积群倍数,克隆形成检测也显示其克隆形成率较高。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两种干细胞有相似的细胞表型,体外诱导分化结果显示两者都具有成骨、成脂肪及成软骨分化能力。结论 输卵管内膜层存在干细胞,且FMSC较FTMSC有更强的增殖能力,推测FMSC较FTMSC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浆型星形胶质细胞(protoplasmic astrocyte,PAS)和纤维型星形胶质细胞(fibrous astrocyte,FAS)对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定向分化的调控作用。方法将4',6-二脒基-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indole,dilactate,DAPI)标记的NSC分别与PAS、FAS共培养,10天后免疫组化法对分化神经元进行鉴定,显微镜下随机选取20个视野,每次计数100个细胞,计算NSC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结果NSC与PAS共培养后分化成的神经元比例较高,与胶质细胞的比例约为61%:39%;FAS与NSC共培养后分化神经元数量相对较少,以胶质细胞居多,其比例约为41%:59%。结论PAS与FAS相比更能促进NSC向神经元分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将神经干细胞(NSC)与原浆型星形胶质细胞(PAS)以不同比例进行体外共培养,观察NSC的定向分化的差异,筛选出有利于向神经元分化的最佳方案,为体内实验提供依据。方法根据NSC与PAS的比例进行分组:3:1组;2:1组;1:1组;1:2组,共培养10天后,采用免疫组化法对分化神经元进行DAPI荧光标记,在显微镜下随机选取20个视野,每次计数100个细胞,计算神经元在NSC中所占的比例,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NSC:PAS2:1组分化得到的神经元数量最多,与分化的胶质细胞比例为65%:35%;而1:1组、3:1组稍低一些,比例分别为61%:39%和59%:41%;1:2组比例最低为57%:43%。结论在离体细胞共培养的实验中,因细胞的比例不同,NSC分化亦存在差异,其中NSC:PAS为2:1时,NSC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