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涎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的鉴别及预后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52例涎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的多项临床病理指标进行了多因素分析,结合随访结果,将病理指标与恶性生物学行为作对比分析,结果提示可靠的恶性诊断指标是浸润性生长、核分裂数大于4M/10HPF 等。另外,核分裂数大于4M/10HPF、细胞低分化、间质玻璃样变及异型透明细胞明显者预后较差,浆细胞样改变者预后较好。部分病例作 CEA,EMA,UEA-I 抗体免疫组化染色,三种抗体在涎腺多形性除瘤呈腔内腔缘阳性,而在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呈胞浆内阳性反应,该结果提示 CEA、EMA、UEA-I 染色有助于多形性腺瘤良、恶性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病理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MPA)的组织学类型、诊断标准、病理形态指标与预后的关系等有争议的问题;介绍了应用CEA,EMA多克隆免疫球蛋白抗体有助于鉴别良、恶性多形性腺瘤及MPA与良性多形性腺瘤有类似的超微结构特征的概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3(glutathione peroxidase-3,GPX-3)基因及蛋白在腮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以明确GPX-3与腮腺多形性腺瘤发生、发展的相关性,为临床预测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及恶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3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3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的瘤旁2 cm腺体组织,以及10例恶性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GPX-3 mRNA及蛋白的表达,对其相对表达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GPX-3 mRNA和蛋白在腮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瘤旁腺体组织,且在腮腺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PX-3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肿瘤大小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GPX-3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与肿瘤TNM分期及恶性成分比例有关,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PX-3在腮腺良性多形性腺瘤中低表达,且在腮腺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最低,提示GPX-3的低表达与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及恶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MMP-9和VEGF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良恶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32对多形性腺瘤及其瘤旁组织中MMP-9和VEGF的表达。结果 32例多形性腺瘤中26例为良性,6例为恶性。MMP-9和V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在多形性腺瘤组织中高于瘤旁组织(P<0.05);在恶性多形性腺瘤组织中高于良性多形性腺瘤组织(P<0.05)。结论 MMP-9和VEGF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高表达,并且可能与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恶变相关;腮腺多形性腺瘤肿瘤外1 cm为安全切除界限。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83例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进行形态观察,其中20例用CEA、S-100蛋白和二种角蛋白进行免疫组化标记。认为恶性多形性腺瘤大多数由良性多形性腺瘤恶变而来,瘤细胞浆内CEA阳性是诊断恶性的依据之一。并提出将恶性多形性腺瘤分为癌和癌肉瘤二个组织学亚型。  相似文献   

6.
涎腺上皮性肿瘤中,良性多形性腺瘤最多见,约占53%以上。正如多数良性肿瘤都具有相应的恶性肿瘤一样,良性多形性腺瘤的相应恶性肿瘤为恶性多形性腺瘤或恶性混合瘤。由于恶性多形性腺瘤少见,组织类型复杂和分类方法不一,因而造成诊断名称上的混乱,直接影响了对该肿瘤发生率的统计和临床上的防治。为此,现将我院口腔病理室收集的35例恶性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了分析,初步提出诊断标准和组织病理分型意见,以资讨论。  相似文献   

7.
涎腺恶性多形腺癌理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癌(MPA)的组织学类型,诊断标准,病理形态指标与预后的关系等有急议的问题,介绍了应用CEA,EMA多克隆免疫球蛋白抗体有助于鉴别良,恶性多性腺瘤及MPA与良性多形性腺瘤有类似的超微结构特征的概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涎腺多形性腺瘤组织病理学的形态多形及术后高复发率的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30例涎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临床病理资料,并对该肿瘤的术中快速切片的诊断进行分析。结果 良性多形性腺瘤224例,恶性多形性腺瘤6例,对良=恶生多形性腺瘤的类型,形态特点,诊断依据作了组织学研究。结论 按WHO推出的涎腺良、恶生多形性腺瘤的组织学分类。对其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组织形态学以及预后特点具有重要依据。术中快速切片诊断具有实用性和较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癌基因C-myc的改变与良恶性多形性腺瘤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斑点杂交研究42例涎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中C-myc癌基因的表达。结果 涎腺多形性腺瘤中C-myc癌基因表达均值高于正常腮腺组织(P〈0.05)。结论 在涎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的发生过程中,C-myc癌基因有激活和过量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涎腺多形性腺瘤及恶性多形性腺瘤中抑癌基因p16、癌基因rasp21的表达,探讨基因在涎腺多形性腺瘤及恶性多形性腺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正常涎腺组织、多形性腺瘤及恶性多形性腺瘤中p16、p21的表达。结果:(1)p16表达:正常组阳性表达率为100%,良性组为95%,恶性组为82.5%。正常组与恶性组、良性组与恶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组与良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别。(2)p21表达:正常组阳性表达率为0%,良性组为65%,恶性组为72.5%。正常组与良性组或恶性组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良性组与恶性组相比无显著差别。结论: 1.p16基因变异在涎腺多形性腺瘤及恶性多形性腺瘤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2.ras基因产物p21过表达可能对涎腺多形性腺瘤及恶性多形性腺瘤的早期发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近20年来 Moberger 和 Eneroth 检查了2211例涎腺肿瘤之后,报告了恶性混合瘤。作者们认为恶性混合瘤其组织病理含义往往为,癌在混合瘤或者癌在多形性腺瘤之中。比较涎腺的真性恶性混合瘤与癌在多形性腺瘤之中,前者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肿瘤。真性  相似文献   

12.
临床病理工作中根据小块涎腺肿瘤活检组织进行诊断有时会遇到困难。近20年来核仁组织导体区(NOR)的银染技术(AgNOR)已被应用于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和研究。本文对良、恶性多形性腺瘤各12例、慢性涎腺炎10例以及正常涎腺11例进行了银染 NOR 研究.结果发现,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之间,AgNOR 的数量有显著差异,大小形态方面也有区别。本研究提示,AgNOR技术在涎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的鉴别中是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新途径,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应用自动化图象分析技术对42例多形性腺瘤偿试将主观判断比较大的细胞形态学特征及核DNA含量予以计量化,作为诊断多形性腺瘤和判断其潜在恶性的客观指标之一,以此来探讨本瘤的形态测量与临床的关系。结果表明:恶性多形性腺瘤与良性多形性腺瘤核DNA含量有显著性差异,但与细胞生长活跃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核面积、等效直径和周长经方差分析良恶性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而活跃型与恶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结果:细胞生长活跃型与恶性者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认为:在临床中经常遇到的所谓细胞生长活跃的多形性腺瘤,可能是一种良恶性交界性病变,偏向恶性,治疗时可考虑按低度恶性肿瘤处理。对于发生在腮腺浅叶的,应行全腮腺及肿瘤切除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cyclin D1,cyclin E,c-myc在涎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与临床生物学特性和细胞增殖的关系以及对于涎腺多形性腺瘤病理学诊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0例良性多形性腺瘤,30例细胞丰富型多形性腺瘤和30例恶性多形性腺瘤中cyclin D1、cyclin E、c-myc蛋白的表达水平,并与30例癌旁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表达对比。结果:cyclin D1、cyclin E和c-myc在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良性和细胞丰富型多形性腺瘤(P〈0.05),而三者在良性多形性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与在细胞丰富型多形性腺瘤的阳性表达率无统计学差异。cyclin E、cyclin D1和c-myc蛋白的异常表达与患者性别、是否复发、发生部位、肿瘤的大小无关(P〈0.05)。在恶性肿瘤中,cyclin D1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TNM分期相关(P〈0.05),cyclin E蛋白的表达于肿瘤的浸润性相关(P〈0.05)。c-myc的过表达与cyclin D1和cyclin E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结论:cyclin D1、cyclinE、c-myc共同参与调控细胞周期,可作为预测多形性腺瘤恶变和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指标之一,是多形性腺瘤病理学分类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P5 3 和P185 蛋白在涎腺肿瘤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2 0例多形性腺瘤、12例腺淋巴瘤、19例恶性多形性腺瘤和 2 5例腺样囊性癌中P5 3 蛋白和P185 蛋白。结果 :两者在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在多形性腺瘤中的阳性率 (p <0 0 5 ) ,晚期恶性涎腺肿瘤的P5 3 阳性率显著高于早期恶性涎腺肿瘤 (p<0 0 5 ) ;有淋巴结转移的恶性涎腺肿瘤中P185 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p <0 0 5 )。结论 :P5 3 和P185 蛋白在多形性腺瘤恶变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 ;P5 3 蛋白检测可作为判断涎腺恶性肿瘤临床分期和估计预后的参考指标 ;P185 蛋白检测可作为判断涎腺恶性肿瘤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303例颌下腺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颌下腺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构成比及发病性别、年龄、体积、复发等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303例颌下腺肿瘤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良性上皮性肿瘤216例(71.29%),恶性上皮性肿瘤79例(26.07%),软组织肿瘤6例(1.98%),淋巴造血系统肿瘤2例(0.66%)。多形性腺瘤、肌上皮瘤和Warthin瘤居良性上皮性肿瘤的前3位,腺样囊性癌、癌在多形性腺瘤中、黏液表皮样癌和腺泡细胞癌居恶性上皮性肿瘤的前4位。良、恶性上皮性肿瘤的男女比为0.79∶1和1.82∶1;平均年龄为37.5岁和47.8岁;平均直径为2.55 cm和3.43cm。颌下腺肿瘤复发率为6.93%,复发性多形性腺瘤占76.19%。结论:多形性腺瘤和腺样囊性癌分别是最常见的良、恶性上皮性肿瘤;良性上皮性肿瘤多见于女性,恶性上皮性肿瘤多见于男性;恶性上皮性肿瘤的发病年龄和体积均大于良性;多形性腺瘤易复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老年患者颌下腺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96例老年患者颌下腺肿瘤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良性上皮性肿瘤71例(73.96%),恶性上皮性肿瘤25例(26.04%)。多形性腺瘤居良性上皮性肿瘤的首位,腺样囊性癌居恶性上皮性肿瘤的首位。良、恶性上皮性肿瘤的男女性别比为0.92:1和1.5:1:良性肿瘤平均年龄66岁、恶性肿瘤平均年龄69岁。颌下腺肿瘤复发率为4.17%,多形性腺瘤占75%。结论:多形性腺瘤和腺样囊性癌分别是最常见的良、恶性上皮性肿瘤;良性上皮性肿瘤多见于女性,恶性上皮性肿瘤多见于男性;多形性腺瘤易复发。  相似文献   

18.
涎腺疾病     
基质金属蛋白酶-2、CD44v6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研究,涎腺内镜对慢性阻塞性涎腺炎的诊治价值,保留腮腺导管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67例临床总结,腮腺肿物231例临床诊断和治疗分析,p16、p21在涎腺多形性腺瘤及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唾液腺非侵袭性恶性多形性腺瘤(Ca-ex-PA)又称发生在多形性腺瘤中的原位癌,是较少见的病理类型,临床表现与良性多形性腺瘤相似,有条件完整切除肿瘤,复发或转移少见,预后良好.本文报告1例下颌下腺非侵袭性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认为鉴别非侵袭性Ca-ex-PA和侵袭性Ca-ex-PA对判断预后十分重要,并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WHO对唾液腺多形性腺瘤恶变的分型在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方面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多形上皮粘蛋白1(mucin 1)和E-钙粘蛋白(E-cd)与涎腺多形性腺瘤复发的关系,探讨可预测 涎腺多形性腺瘤复发的指标。方法 以52例涎腺多形性腺瘤石蜡标本为研究对象,其中初发33例,复发12例,恶 性7例。采用显微镜观察肿瘤周围包膜的状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初发、复发、恶性多形性腺瘤细胞的mucin 1和 E-cd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初发和复发多形性腺瘤的包膜状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初发多形性腺瘤细胞的 mucin 1蛋白表达阳性率(64%)与复发者(67%)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者的差别表现为mucin 1阳性表达 部位分布不同,初发者主要为细胞顶膜染色(19/21),复发者主要为整个细胞膜染色(6/8),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 0·05);恶性多形性腺瘤染色部位与复发者相同,且阳性表达率显著升高。3种肿瘤的E-cd表达阳性率差异无显著 性(P>0·05)。结论 多形性腺瘤的包膜状况在预测其复发潜能上实际应用性不强,多形性腺瘤细胞E-cd的表达 改变与其复发潜能无显著关系。Mucin 1在多形性腺瘤细胞膜上的异常分布,使其倾向于向周围分散生长,这种异 常分布可作为预测多形性腺瘤复发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