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端粒酶作为一种新的生物学标志物用于常见胸部恶性肿瘤诊断和预后评价等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对原发性肺癌、食管癌手术切除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分析 ,并以相应的良性病变作为对照。结果 :3 2例肺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为 84 4%( 2 7/3 2 ) ,癌旁组织为 9 4% ( 3 /3 2 ) ,良性组织中未检出端粒酶阳性。端粒酶活性随肺癌临床分期有升高趋势 ,伴淋巴结转移标本组阳性率 94 7% ( 18/19)明显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69 2 % ( 9/13 ) ,P <0 0 5 ;但与肿瘤病理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3 7例食管癌端粒酶阳性率为 86 5 % ( 3 2 /3 7) ,癌旁组织为 18 9% ( 7/3 7) ,正常食管组织未检出端粒酶阳性。当癌侵及肌层及外侵后 ,其阳性表达率 10 0 % ( 2 3 /2 3 )高于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者 71 4% ( 10 /14 ) ,P <0 0 1。伴淋巴结转移标本阳性率 10 0 % ( 2 1/2 1)高于非淋巴结转移者 75 % ( 12 /16) ,P <0 0 5。结论 :端粒酶有可能成为肺癌、食管癌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和治疗新靶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食管拉网细胞中端粒酶活性 ,探讨其在食管癌诊断及预测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 ,对 30例食管拉网细胞标本及相应的癌组织和癌旁正常食管组织进行检测。结果 :30例食管拉网标本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 83.3% ( 2 5/ 30 ) ,相应癌组织中阳性率为 96 7%( 2 9/ 30 ) ,14例正常食管组织中阳性率为 14.3% ( 2 / 14)。拉网细胞和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与正常组织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5) ;食管拉网细胞端粒酶活性阳性率高于拉网细胞学癌细胞检出率( 73.3% )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端粒酶活性与食管癌临床病理因素无关。结论 :食管拉网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结合细胞学检查将有助于食管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探讨其作为肺癌诊断和预后评价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telomericrepeatamplificationprotocal ,TRAP) PCR ELISA方法检测 48例肺癌手术切除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中端粒酶的活性 ,并以 42例肺部良性病变组织作为对照。结果  48例肺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为 87.5 % ( 4 2 /4 8) ,癌旁组织为 8.3 % ( 4 /4 8) ,42例肺部良性病变组织中未检出端粒酶阳性。肺癌组织端粒酶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 ( χ2 =13 .0 2 9,P <0 .0 1)及良性病变组织 ( χ2 =14 .0 16,P <0 .0 1)。端粒酶活性随细胞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有升高趋势 ,但无统计学差异 ,不同组织学类型间端粒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 ,伴淋巴结转移肺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明显高于不伴淋巴结转移组 ( 93 .5 %比 76.4% ,χ2 =63 .5 11,P <0 .0 1)。结论 端粒酶的激活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端粒酶可作为肺癌辅助诊断、预后判断的标志物之一 ,并为肺癌的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食管癌端粒酶活性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法(PCR-ELISA)检测了43例食管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8例食管良性疾病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 43例食管癌组织中36例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阳性率为83.7%,而癌旁组织4例阳性,阳性率为9.3%,8例良性疾病食管组织端粒酶表达均为阴性。食管癌端粒酶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良性疾病食管组织。食管癌组织端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肺癌端粒酶活性检测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原发性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其作为肺癌诊断和预后评价指标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酶联免疫吸附法(TRAP-ELISA法),对32例原发性肺癌手术切除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分析,并以7例肺良性病变作为对照。结果:32例肺癌组织端粒酶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及良性病变组织(P<0.001),肺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为84.4%,癌 旁组织为9.4%,在良性组织中未检出端粒酶阳性,端粒酶活性随临床分期有升高趋势,伴淋巴结转移标本组中其阳性率明显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P<0.05),但与肿瘤病理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等未显示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端粒酶激活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端粒酶可以成为一种用于肺癌辅助诊断,预后判断的重要标志物并在肺癌的基因治疗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食管鳞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端粒酶逆转录酶 (h TERT)及端粒酶相关蛋白 - 1(TP- 1)的表达及其关系。方法 应用 TRAP-银染法对 45例食管鳞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同时应用原位杂交对癌组织切片进行 h TERT、TP- 1的 m RNA表达的检测。结果 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 82 .2 %。癌组织中不同分化程度的端粒酶活性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有淋巴结转移者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差异有显著性(P<0 .0 5 )。癌组织中 h TERTm RNA表达的阳性率为 6 4.4%,TP- 1的阳性率为 6 2 .2 %。 h TERT的 m RNA表达与端粒酶活性密切相关 ,而 TP- 1的 m RNA表达与端粒酶活性无相关。结论 食管鳞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及h TERT、TP- 1的 m RNA表达均较高。端粒酶活性与淋巴结转移有关。 h TERT与端粒酶活性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探讨其作为食管癌诊断和预后评价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TRAP-PCR-HYB方法检测83例食管癌手术切除组织中端粒酶的活性.结果: 83例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为74.6%(62/83),相应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为8.4%.食管癌组织端粒酶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1),伴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明显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P<0.01).结论: 端粒酶的激活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端粒酶可作为食管癌辅助诊断、预后判断的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8.
He GP  Shui QL  Huang Y  Zhang SZ  Yu H 《癌症》2004,23(9):1041-1046
背景与目的:端粒酶是一种在细胞永生化及癌症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核蛋白酶。最近关于乳腺癌中端粒酶活性与预后因素间的关系,因研究方法的差异而呈现出不一致的报道。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可行的银染端粒酶定量检测法,以探讨乳腺癌中端粒酶活性与临床病理学预后因素间的关系。方法:运用银染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SS-TRAP)检测了52例新鲜乳腺癌及其癌旁组织,32例乳腺良性病变和14例正常乳腺组织中端粒酶的活性表达,对结果予以定量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乳腺癌、癌旁组织、良性病变及正常乳腺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90.38%(47/52)、28.85%(15/52)、31.25%(10/32)、0(0/14)。端粒酶分别为36.91±15.35、8.27±4.37、14.10±5.28、0(TPG单位),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组端粒酶活性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组(P值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乳腺癌中端粒酶的表达与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明显相关(P=0.003及0.004),即随着肿瘤的进展,端粒酶活性亦增加。其中,浸润性非特殊癌端粒酶活性水平明显高于浸润性特殊癌(P<0.05);中、低分化癌端粒酶活性均高于高分化癌(P<0.05),中、低分化癌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端粒酶活性表达在患者病程、年龄、绝经状况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经典TRAP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良性前列腺增生腺体中不同组织的端粒酶阳性细胞分布情况,从端粒酶角度研究前列腺增生的机制。方法:采用TRAPHybKit测定端粒酶活性。实验分两步。第一步,测定正常前列腺与良性增生腺体的端粒酶阳性率。第二步,测定前列腺增生腺体中增生结节和包膜的端粒酶活性。结果:13例正常前列腺端粒酶阳性率为15.38%(2/13),35例前列腺增生组织端粒酶阳性率为25.71%(9/35)。增生结节、包膜各33管中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42.42%(14/33)和3.03%(1/33);前列腺增生组织中端粒酶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前列腺组织,P<0.01,增生结节阳性率高于包膜组织,P<0.05。结论:前列腺增生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升高,前列腺增生组织中端粒酶分布不均匀,增生结节含端粒酶阳性细胞高于包膜组织。提示前列腺的衰老逃逸可能与端粒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食管癌刷检、活检和手术标本端粒酶活性检测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探讨端粒酶在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刷检细胞能否取代组织标本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方法 应用TRAP-PCR-ELISA定量法对150例食管癌,130例慢性食管炎,10例食管不典型增生的内镜活检标本和刷检标本及30例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 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水平及阳性率明显高于食管炎和癌旁组织。食管不典型增生组织端粒酶活性水平及阳性率亦明显增高,且随着食管不典型增生程度的加重而不断升高,但食管癌与不典型增生组织之间端粒酶活性及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食管癌手术标本、活检标本、刷检细胞标本中端粒酶的阳性检出率以刷检细胞标本为高,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端粒酶的重新活化发生在食管癌的早期阶段,并且与恶性发展有明显关系,端粒酶的检测可以应用于食管早期癌的诊断。食管刷检细胞完全可以取代组织标本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这为大规模普查食管癌工作提供了1种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11.
常见恶性肿瘤端粒酶活性检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在常见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改良的银染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方法,对283例恶性肿瘤、61例良性肿瘤和42例癌旁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 283例恶性肿瘤中,264例检测到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93.3%;61例良性肿瘤中,4例检测到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6.6%;42例癌旁组织中,11例检查到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26.2%。结论 端粒酶的激活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端粒酶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恶性肿瘤标记物用于恶性肿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regulated proteins 78,GRP78)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及正常鳞状上皮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取自2007年10月至2008年11月在山东大学附属济南中心医院胸外科手术切除的新鲜食管鳞状细胞癌标本59例及距癌组织5 cm以上的手术远端切缘的正常食管鳞状上皮组织20例,RTPCR检测GRP78 mRNA的表达,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GRP78蛋白的表达,并从mRNA和蛋白水平分析GRP78的表达与患者性别、肿瘤长度、浸润深度、分化程度、病理分期及淋巴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GRP78的表达在mRNA和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食管正常鳞状上皮组织(均P<0.01)。GRP78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高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浸润深度(P<0.05或P<0.01)、分化程度(P<0.05或P<0.01)、病理分期(pTMN, P<0.01)及淋巴转移密切相关(P<0.01),而与患者性别及肿瘤长径无关(P>0.05)。结论: GRP78参与了人类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表达水平随着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恶性程度的增高而增高,其可作为衡量食管鳞状细胞癌恶性程度的一种有潜在价值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TPX2在食管鳞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 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TPX2和Aurora A蛋白在62例食管鳞癌、31例不典型增生组织及62例正常食管黏膜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TPX2蛋白在正常黏膜、癌旁不典型增生和癌组织的表达率依次增高,分别为4.8%(3/62),51.6%(16/31)和85.5%(53/62),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X2的蛋白表达水平与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和浸润深度密切相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urora A蛋白在正常黏膜、癌旁不典型增生和癌组织的表达率依次增高,分别为3.2%(3/62),45.2%(14/31)和71.0%(44/62),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表达水平与食管癌的组织学分期、浸润和转移相关.结论 TPX2、Aurora A基因蛋白的表达可能是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两者的联合检测可望成为食管鳞癌的早期诊断指标,是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卵巢癌发 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及端粒酶活性与临 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应用端粒 重复序列扩增技术(TRAP)检测45例卵 巢上皮性肿瘤及9例正常卵巢组织端粒 酶活性。结果:端粒酶阳性检出率在恶 性和交界性卵巢肿瘤组中分别为 83.33%(25/30)和5/7,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0.5963;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及 正常卵巢上皮组织中未检测到端粒酶活 性,与前两组之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端粒酶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 素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端粒酶在卵巢 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 用,并有望作为卵巢上皮性癌基因治疗 的靶点。  相似文献   

15.
食管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赵春芳  陈朝伦 《癌症》2000,19(2):131-133,190
目的:检测食管癌及周围非癌食管粘膜活性、了解食管癌发生可能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方法:应用TRAP法对33例食管及18例癌周正常食管粘膜进行端粒酶活性测定。结果:食管癌组织28例(84.8%)表达阳性,癌周组织2例(11.1%)表达阳性。端粒酶活性表达与食管的性别,民族,肿瘤部位,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等似乎无关。结论:端粒酶活化与食管癌发生有关,并可为食管肿瘤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的指标与线索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喉鳞状细胞癌、相应癌旁切缘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表达及其在喉癌手术定界研究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法(PCR-ELISA)对47例喉鳞状细胞癌、21例不同距离的相应癌旁组织、20例喉炎性息肉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进行定量检测.结果47例喉癌组织中39例端粒酶呈阳性(83%),而20例喉炎性息肉组织端粒酶均为阴性,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21例癌旁5 mm处的切缘组织中有6例端粒酶呈阳性(28.6%),但其活性水平均低于相应原发肿瘤组织.而10 mm处的切缘组织端粒酶均呈阴性,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端粒酶在喉癌组织中有较高的表达,在不同距离的癌旁切缘组织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喉癌及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可能作为预测喉癌浸润性的指标.可望从分子水平评估喉癌手术的切缘状态,以期为指导喉癌手术分子定界提供客观而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