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呈节段性改变的大叶性肺炎病理及部位分型并分析其心肌酶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本院呈节段性改变的大叶性肺炎伴心肌酶异常19例患儿影像学特点及心肌酶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9例患儿影像学检查肺实变以肺段为单位单一或多肺段或有跨叶的多肺段受累为特征;血清LDH、α-HBDH同时增高者17例,占89.5%,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肺炎支原体肺炎(MP)等非典型致病微生物感染所致呈节段性改变的大叶性肺炎以"节段性肺炎"命名可区别于肺炎球菌等典型致病微生物所致的典型大叶性肺炎;而LDH、α-HBDH增高可作为心肌损害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2.
孙伟红 《现代保健》2009,(31):42-42
目的探讨小儿支气管哮喘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关系以及冶疗策略。方法儿童哮喘专科门诊及住院哮喘发作期患儿120例(哮喘组)及同期就诊的呼吸道感染患儿120例(对照组),采用甘MP被动冷凝集法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Ab)。结果哮喘组MP—Ab阳性62例,阳性率51.67%;对照组阳性29例.阳性率24.1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MP感染与儿童哮喘关系密切,MP导致呼吸道慢性炎症,进而改变呼吸道高反应性是最根本的机制。对喘发作期的患儿要考虑MP感染可能,应常规MP—AD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儿童呼吸道感染肺炎支原体IgM与DNA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20例患儿就诊当日和7d后血清标本,用分子信标实时荧光PCR检测患儿咽拭子标本,根据不同年龄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20例患儿MP-DNA阳性率为40%,就诊当日标本MP—IgM阳性率11%,7d后标本阳性率为30%;就诊当日和7d后血清学结果与PCR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d后血清学结果以1~3岁患儿阳性率最高(42%),与其他组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处于不同阶段,对肺炎支原体的免疫应答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浙江沿海地区小儿急性下呼吸道细菌感染及其耐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沿海地区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本科收治的496例确诊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痰标本进行培养并做药敏试验.结果 496例标本中检出病原菌213株,总阳性率42.9%.以革兰阴性菌(G-)为主,占78.4%,以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要致病菌,对亚胺培南全部敏感;革兰阳性(G+)菌占21.6%,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肺炎链球菌为主,对万古霉素全部敏感.患儿病原菌感染与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季节有关(x2=4.22,P<0.05).结论 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不同细菌对常用的抗生素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及时掌握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及其耐药的动态,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患儿性别、年龄和季节的关系,为MP的流行病学特点提供相应补充.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对782例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MP-IgM检测.结果 782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MP-IgM阳性者221例,阳性率为28.3%(221/782),男女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病,其中<1岁患儿阳性率最低为9.6%(19/198),3~5岁患儿阳性率最高为50.0%(78/156),与其他年龄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岁以下患儿总阳性率为32.4%(193/595),高于6~ 14岁患儿的15.0%(28/1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感染全年均有散发,其中冬季最高为42.6%(107/251),春、夏、秋季阳性率分别为27.4%(57/208)、10.8%(19/176)和25.9%(38/147),冬季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感染具有一定的年龄分布特征及很强的季节性.在浙江省诸暨市,6岁以下儿童容易发生MP感染,MP感染无男女性别差异,冬季是浙江省诸暨市MP感染的流行季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儿呼吸道肺炎支原体(MP)反复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3月-2013年2月我院门诊就诊MP感染后复发呼吸道感染患儿583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MP—IgM,分析MP感染复发与年龄、性别、季节、家庭成员感染之间的关系。结果583例患儿中,MP复发总阳性率为45.80%.不同年龄组复发率分别为:婴儿组(3个月-1岁)26.92%,幼儿组(1-3岁)43.03%,学龄前组(3—6岁)53.66%,学龄组(6-14岁)35.44%,四组之间MP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6岁是易复发人群。性别方面,男童复发阳性率48.06%,女童43.22%,MP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季节分布方面,复发率分别为3—5月46.72%,6-8月30.28%.9。11月52.43%,12—2月47.90%,有统计学意义(P〈0.01),夏季复发率低于其它三季节。284例患儿及父母MP抗体检测结果表明患儿MP复发感染与家庭成员感染存在相关性(P〈0.01)。结论小儿呼吸道MP感染复发率高,复发与性别无关,而与年龄、季节、家庭成员MP感染有关。对怀疑呼吸道MP感染复发的患儿应尽早诊断,合理用药,使患儿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儿童下呼吸道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流行状况及血清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1年7月连续三年我院7 569例下呼吸道感染儿童MP感染的情况.用明胶颗粒法测MP总抗体(IgG+ IgM+IgA).结果 7569例患儿中,MP抗体阳性1437例,感染率为18.99%,10岁以下儿童MP感染率随年龄段增加基本呈升高趋势(x2=816.7,P<0.01),5岁以上儿童MP抗体阳性率高于5岁及以下儿童(35.77%vs15.72%x2=5.57,P<0.05),5 ~10岁儿童MP感染率最高为38.18%.MP下呼吸道感染儿童中,发病年龄最小54 d、最大16岁.6~9月份为感染高峰月份.结论 MP在上海地区下呼吸道感染儿童中有较高的感染率,10岁以下儿童MP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夏秋季流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平顶山地区小儿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感染情况。方法对640例小儿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血清标本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flaorescent antibody,IFA)同时检测九项主要病原体的Ig M抗体,包括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MP)、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B virus,IFB)、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腺病毒(adenovirus,ADV)、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PIVS)、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CP)、噬肺军团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LP)血清1型、Q热立克次体(Q coxiella burneti,QC)、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IFVA)。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MP阳性率为12.66%(81例);IFB阳性为7.19%(46例);PIVS,阳性率2.19%(14例);ADV阳性率2.19%(14例);RSV阳性率1.25%(8例);CP阳性率0.16%(1例);其余病原体阳性率均为0.00%。不同年龄段的呼吸道感染的小儿感染9种非典型呼吸道病原体阳性率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和IFB是平顶山地区小儿呼吸道感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应予以重视,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邢业兰 《工企医刊》2012,25(2):29-30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中肺炎支原体(MP)感染状况,为临床诊治和预防保健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GIFA试剂盒,对我院曾在201 1年1-12月期间诊治的6208例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儿童进行血清MP - IgM抗体检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收集6208例临床疑似肺炎支原体患儿血清标本,其中2396例患儿血清标本MP - IgM抗体阳性,阳性率为38.60%.女性患儿MP - IgM抗体阳性率45.21% (1085/2400)高于男性患儿34.43% (1311/3808).血清MP- IgM抗体阳性率最高年龄组在学龄期(>5岁),为49.25% (753/1529);血清MP - IgM抗体阳性率最高季节在第四季度为41.50%(696/1677).结论 肺炎支原体MP - IgM抗体阳性率女性高于男性,学龄期儿童和第四季度分别是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高峰年龄组和高峰季节.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儿童时期呼吸道感染重要病原体之一,其引起小儿呼吸道感染有增加的趋势,临床上应加强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防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焦作地区0~5岁婴幼儿急性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2月间该院收治的0~5岁急性呼吸道感染婴幼儿385例,入院当日采集肘静脉血,检测肺炎支原体Ig M抗体,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季节的重症肺炎支原体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385例婴幼儿中,Ig M抗体阳性率为19.64%;下呼吸感染肺炎支原体阳性率明显高于上呼吸道感染,女性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091、7.992,均P〈0.05)。1~2岁、3~5岁婴幼儿中肺炎支原体阳性率均明显高于〈1岁婴幼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903,P〈0.01);1^2岁和3~5岁婴幼儿肺炎支原体阳性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9,P〉0.05)。春季阳性率最高(19.64%),明显高于其他三个季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931、5.553、8.214,均P〈0.05)。3~5岁婴幼儿中重症肺炎支原体感染率为1.22%,明显高于〈1岁婴幼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34,P〈0.01)。结论焦作地区春季0~5岁婴幼儿急性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率最高,以女性为主,3~5岁为感染高发年龄段,重症肺炎支原体感染多见于年长儿。  相似文献   

11.
乔金梅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9):2692-2694
目的:提高对小儿肺炎支原体(MP)肺炎的临床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对2005年10月~2006年6月96例确诊为MP肺炎住院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发病年龄多为学龄儿童,7~13岁占56.2%,持续发热伴刺激性咳嗽的患儿占93.8%,早期肺部无明显阳性体征。MP-IgM阳性率高(92.7%)。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大多正常(72.9%),但血沉(32.3%)及CRP(51.0%)都升高。胸片以一侧大片絮状阴影为多见,占80.2%,右侧(53.1%)多于左侧,下叶(62.3%)多于中上叶。41例有肺外合并症,伴有心肌酶增高占29.1%,此外尚有胸腔积液、贫血、肝损害、血尿、蛋白尿、肌肉、关节痛,嗜睡或烦躁或精神萎靡等神经系统症状。还有腹痛、胸痛、皮疹、食欲差、恶心、呕吐、胸闷、气短等肺外症状。对MP肺炎患儿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效果良好。必要时可并用利福平、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结论:小儿MP肺炎好发于学龄儿童,MP-IgM阳性率高,利于早期诊断。MP可引起肺炎及肺外系统损害。  相似文献   

12.
张玉峰 《职业与健康》2009,25(14):1560-1561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小儿支气管哮喘的关系及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山东铝业公司医院儿科门诊及住院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106例为观察组,106例同期就诊、年龄相仿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为对照组。应用胶体金法测定2组患儿MP-IgM。观察组MP-IgM阳性者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结果观察组MP-IgM阳性46例,阳性率为43.4%;对照组MP-IgM阳性16例,阳性率为15.1%。MP-IgM阳性阿奇霉素治疗组30例,有效率86.7%;常规治疗组16例,有效率43.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P感染与小儿哮喘关系密切,对哮喘发作期患儿要考虑MP感染可能。哮喘并MP感染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大环内酯类药物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十堰地区下呼吸道感染患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状况。方法对当地就诊的493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MP-Ig M,分析MP-lg M阳性率及其与性别、季节及年龄的关系。结果493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MP-Ig M阳性率为40.16%,其中男童为37.11%,女童为45.71%;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四季度MP-Ig M阳性率为52.24%,分别高于其他3个季度(P0.05)。MP-Ig M阳性率随年龄增长逐渐上升,7~14岁学龄儿童高达74.58%,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P0.05)。结论十堰地区下呼吸道感染患儿MP阳性率较高,与季节、年龄的关系密切,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刘颖  王艳 《实用预防医学》2015,22(12):1482-1482
目的调查北京地区呼吸道感染患儿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 ,MP)感染情况,为疾病防控和临床诊治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采用被动颗粒凝集法对2009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北京儿童医院就诊的呼吸道感染患儿102088例进行血清MP抗体检测,并对不同年龄、不同季节和不同年度MP感染率进行分析。结果102088例患儿中MP阳性26610例,阳性率为26.07%;其中新生儿组、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组、学龄组和青春期组患儿MP的阳性率分别为4.33%、2.84%、13.77%、26.66%、38.92%和30.05%,患儿MP感染率随着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学龄组儿童高发;秋冬季节儿童MP感染率高于春夏季;2009-2014年肺炎支原体抗体的阳性率比较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2013年呼吸道患儿MP感染率为31.02%,为历年最高。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北京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中发病率较高,且呈现季节和年龄差异,本地区流行趋势是每隔5年出现一次流行高峰。  相似文献   

15.
福州市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福州市小儿呼吸道肺炎支原体(MP)感染进行调查研究。方法:ELISA方法测定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中MP特异性IgM及IgG,各年龄组检出情况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4例患儿中肺炎支原体IgM单项阳性者30例(16.3%),IgM及IgG均阳性者41例(22.3%),共71例(38.6%)提示近期MP感染,IgG单项阳性者33例(17.9%),提示曾经有过MP感染。好发年龄为1岁以上小儿(P<0.05),夏秋季节多见。结论:MP是福州地区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之间的相关性,为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324例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哮喘组)与10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对照组)在入院后7d进行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咽拭子肺炎支原体-DNA、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及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检测.结果 肺炎支原体检测结果比较,哮喘组阳性率为37.65%,对照组阳性率为2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6岁患儿肺炎支原体阳性率最高为46.67%,3~6岁患儿阳性率为27.12%,<3岁患儿阳性率为23.08%,不同年龄段肺炎支原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肺炎支原体阳性患儿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486.29±242.18)×109,免疫球蛋白E为(650.96±257.84)U/ml,阴性患儿分别(368.52±129.76)×109、(417.42±274.46) U/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关系密切,在哮喘发作时常伴有肺炎支原体感染,对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进行肺炎支原体检测有助于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92例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观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在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I)中的感染情况,为制订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病例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6年11月-2008年5月住院年龄在3个月~14岁、发病在10天以内、确诊为ALRI的368例患儿进行MP—IgM测定,并记录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368例患儿中,MP—IgM阳性92例(25%),女童62例,阳性率32.3%;男童30例,阳性率17%,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症状为100%咳嗽、61%发热,喘息多发生在1岁以内。结论乐清地区小儿ALRI病原体中,MP检出率高,且以女童居多,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期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OF)感染血清学变化。方法选择265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哮喘组)和90例健康体检儿童(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入选儿童血清中的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肺炎衣原体抗体(CP-IgM),按照阳性结果标准比较分析。结果哮喘组MP阳性率为32.1%(85/265),CP阳性率为14.0%(37/265),均高于对照组的14.4%(13/90)和4.4%(4/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的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MP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P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发作期的哮喘患儿进行MP—IgM、CP-IgM检测,能指导临床用药,有利于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湖北地区儿童常见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特点和流行趋势,分析该地区小儿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与年龄、性别和季节的相关性,为有关部门制定呼吸道感染疾病预防控制决策提供参考资料。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3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两年间呼吸道感染的儿童患者12 914名,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IFA)测血清中嗜肺军团菌(LP)、肺炎支原体(MP)、Q热立克次体(COX)、肺炎衣原体(CP)、腺病毒(AD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甲型流感病毒(Flu A)、乙型流感病毒(Flu B)和副流感病毒(PIV)的Ig M抗体。结果在12 914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中,病原体检测阳性患儿共5 381例,阳性率为41.67%。其中单一感染3 508例,占65.1%;混合感染1 873例,占34.8%。男性患儿阳性率(37.5%)低于女性患儿(49.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3.20,P0.01)。从2013—2014年单一病原体感染率显著下降(从29.58%到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13,P0.01)。混合病原体感染率显著上升(从10.22%到18.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44,P0.01)。MP阳性率最高为38.8%,在3~6岁幼儿中易感;Flu B阳性率为29.5%,在3~6岁儿童中易感,两者均好发于秋、冬两季。RSV阳性率为4.0%,在0~1岁婴儿中易感,好发于春季。ADV阳性率为3.65%,PIV阳性率为2.3%,在3~6岁儿童中易感,好发于夏季。Flu A阳性率为1.29%,在3~6岁儿童中易感,好发于秋季。LP阳性率为0.6%,在6~14岁儿童中易感,全年发病。COX和CP感染例数太少,未进行分析。结论 MP和Flu B是湖北地区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呼吸道病原体感染模式以单一感染为主,混合感染逐年升高;在呼吸道病毒的易感年龄段和高发的季节,应针对性地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儿童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肺炎支原体(MP)、乙型流感病毒(INFB)阳性检出情况,为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4月-2016年8月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300例儿童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血清样本进行MP、INFB、Q热立克抗体(COX)、嗜肺军团菌1型(LP1)、肺炎衣原体(CP)、腺病毒(AD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甲型流感病毒(INFA)、副流感病毒(PIVs,1型、2型、3型)共计9种病原体的IgM抗体检测,对呼吸道感染患儿单一病原体感染和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情况进行观察分析,并从季节、患儿年龄分段入手,对比不同季节、不同年龄段患儿单一MP感染、单一INFB感染及MP+INFB感染的发生比例。结果 30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当中共检出病原体阳性感染136例,阳性率45.33%;检出病原体以MP、INFB为主,其中MP阳性有104例,阳性率为34.67%,占总阳性例数的76.47%;INFB阳性有47例,阳性率为15.67%,占总阳性例数的34.56%;混合感染共计45例,其中以MP+INFB感染最为常见,占阳性病例的17.65%;患儿在春冬季出现单一MP感染、单一INFB感染以及MP+INFB混合感染的比例明显大于夏秋季,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婴儿组患儿出现单一MP感染、单一INFB感染以及MP+INFB混合感染的比例分别为22.03%、10.53%、12.50%,其感染构成比与幼儿组、儿童组两组患儿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幼儿组、儿童组两组之间比较并无明显差异。结论儿童呼吸道感染以MP、INFB感染为主要病原体,MP容易与其他病原体发生混合感染;MP、INFB感染的发病年龄多见于1岁以上,且与季节密切相关,以春冬季为高发季节;通过检测呼吸道常见9种病原体能够明确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病原体感染情况,为临床合理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