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莆田市噪声作业工人职业健康检查状况,为防控噪声职业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莆田市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表、职业病与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系统——职业健康检查个案卡,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8年莆田市存在噪声危害因素企业355家,主要分布在荔城区、仙游县、涵江区,其中85家企业开展噪声危害因素检测,共检测1310点,超标215点(超标率16.41%)。收集噪声作业职业健康检查个案卡6058份:血压异常检出率21.89%,其中高血压检出率12.86%,男工大于女工(P<0.05),且有随年龄、工龄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P<0.05);低血压检出率4.38%,女工大于男工(P<0.05),且有随年龄、工龄的增长而减少的趋势(P<0.05)。心电图异常检出率9.03%,不同年龄组作业工人的心电图异常检出率不同(P<0.05)。双耳高频平均听阈≥40 dB检出率7.43%,男工大于女工(P<0.05),并随年龄、工龄的增长而增加。结论噪声危害因素企业监测覆盖率较低,监测点超标率较高;高血压和双耳高频平均听阈≥40 dB有着男工大于女工,随着年龄、工龄的增长工人双耳高频平均听阈异常检出率越高的特点。建议各相关单位加强对噪声接触人群的职业病防控,在选择作业工人时可以进行适当的性别选择,同时应加强健康教育和个人防护。促进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减少工人在接触噪声岗位的作业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聚氯乙烯(PVC)贴胶厂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作业工人健康的影响程度.方法 选择佛山市三水区某PVC贴胶厂的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76名工人为接触组,以非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25名工人为对照组,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对工作场所1-2二氯乙烷浓度进行测定.结果 1-2二氯乙烷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超标率41.67%,超标最高的达24.1倍;噪声强度超标率41.67%,最高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15.5 dB(A);甲苯PC-STEL均在职业接触限值范围内.1-2二氯乙烷中毒检出率2.63%(1/38),禁忌证检出率5.26%(2/38).噪声组听力损失检出率(57.41%)明显高于对照组(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听力损失检出率随接触噪声工龄的增加而升高(P< 0.05).噪声作业禁忌证检出率3.70%(1/27).甲苯作业工人血常规异常率10.53%(4/38).结论 PVC贴胶厂1-2二氯乙烷、甲苯、噪声对作业工人健康危害较大,应加强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某二甲醚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提出职业病防治的关键目标,探讨相应的防护对策。方法选择某二甲醚生产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并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结果检测9个噪声作业点,3个接噪作业工种,合格率100%;2种有毒物质的测试结果全部符合国家标准。结论该项目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均可得到有效控制,从职业卫生角度分析,该建设项目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和掌握铝件铸造车间作业环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分布、危害程度、所采取的防护措施及防护效果,找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方法对某公司铝件铸造车间进行职业病卫生学调查、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工作场所的大部分职业病危害因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限值,但定点采样手工落砂处及手工清砂处均短时间接触浓度超过限值规定。抛丸清理机处噪声强度超标。结论铸铝车间工作场所的大部分职业病危害因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限值。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粉尘危害为手工落砂、手工清砂岗位,噪声危害为抛丸清理机岗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南方某市部分工厂企业职业噪声危害现状进行分析.方法 随机选择该市37个产生噪声的工业生产行业共84间企业,按《作业场所噪声测量规范》(WS/T69-1996)进行测点选择和测量噪声强度[dB(A)].结果 共对1374个作业点进行噪声测定,噪声强度均值为83.40[dB(A)],作业点噪声强度90[dB(A)]以上占23.22%(n=319),85~89[dB(A)]段占25.47%(n=350),85[dB(A)]以下段占51.31%(n=705);共对37个产生噪声的工业行业进行噪声测定,其中噪声强度均值在79[dB(A)]以下有7个行业,80~84[dB(A)]的有24个行业,85~89[dB(A)]的有6个行业.结论 本次调查的该市职业性噪声企业的作业点噪声强度有48.69%超出了85[dB(A)]的卫生标准要求,这些企业应高度重视对噪声危害的防护,对这些企业采取积极措施进一步加强作业场所噪声的控制和作业人员的个人防护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上海市闵行区某家具厂职业病危害现状,加强职业卫生监督管理.方法 现场职业卫生调查、对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结果 通过对该公司4个车间,共15个检测点的丙酮、噪声进行现场检测,发现除了印刷车间2号、5号印刷机清洗的丙酮浓度和搅拌车间搅拌区环境的噪声强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外,其余检测点均超标.结论 该包装有限公司存在职业病危害,需要完善的职业卫生综合防护措施,提高职业病防治的监管力度和监查力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浮法玻璃厂职业病危害的控制效果。方法采用职业卫生学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与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检测及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评定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结果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噪声、高温、化学毒物(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二氧化锡、非甲烷总烃等)、工频电磁场等。13份粉尘中的游离二氧化硅(SiO2)含量平均(34.51±27.38)%(2.65%~71.74%)。总粉尘浓度检测41个点,合格率95.12%(39/41)。噪声强度检测32个点,合格率93.75%(30/32)。化学毒物浓度检测66个点,合格率100.00%。高温检测8个点,其中4个点(50.00%)超过职业接触限值。丁频电场强度检测结果均合格。职业病防护设施的罩口风速0.03~3.26m/s。职业健康检查389人,未检出疑似职业病患者,发现高温或噪声作业禁忌证3人。结论化学毒物和工频电场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较好,粉尘和噪声危害的控制效果尚好,而高温危害的控制效果较差。需加强高温、噪声和粉尘危害的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8.
<正>为更好地从源头控制和预防煤矿职业病危害,保护劳动者健康。笔者对某180万t/年矿井整合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了职业卫生现况调查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检测,识别和分析其生产过程中产生和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及主要产生环节,旨在提出合理可行的控制措施与防护对策,为该类企业职业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1对象与方法1.1调查对象:调查某矿井整合项目开采、掘进、巷道运输、矿井提升等主要井下生产工序以及地面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行业作业人群的职业健康问题也随之而来,噪声广泛存在电子行业的各个环节,接触人数多,噪声大多为非稳态噪声、接触时间长,为电子行业较为严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本次调查拟对某工业园区作业人员噪声暴露及听力损失现况进行调查,为职业卫生监管部门和  相似文献   

10.
玻壳生产企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该企业工作场所职业卫生学现状,了解作业工人接触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及其对工人身体健康的影响。方法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对该企业进行全面的职业卫生学调查,并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职工进行健康监护。结果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粉尘超标倍数较高,TWA和STEL最高超标倍数分别为14.1和11.1;噪声超标率和危害程度级别均较高,其超标率为62.5%,危害程度级别最高为Ⅲ级,占总检测点数的8.3%;高温作业分布范围较广,分级级别也较高,其中有70%以上的检测点高温作业分级在Ⅲ级以上。健康监护结果,接尘人员以胸闷、呼吸困难、X线胸片异常及肺功能轻度损伤为主;接触噪声职工以耳鸣、听力下降、疲乏、头晕、头痛、心电图异常、血压升高及听阈升高为主。结论该企业最严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是粉尘、噪声和高温,且粉尘和噪声对作业工人已经造成不同程度的健康损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建设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对未达到职业病危害防护要求的系统或单元提出职业病控制措施的建议。方法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法、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和检查表法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该建设项目存在或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氯化氢、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氟化氢、氨、二氧化氮、噪声、高温、高频电磁辐射、电离辐射、工频电场、不良采光照明等。经综合分析确定该项目属于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结论该项目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基本有效,建设单位在按照建议内容进行改进后,其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基本上达到国家相关卫生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某镉镍电池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某镉镍电池生产企业职业卫生状况,预防和减少职业病的发生。方法通过对该企业职业卫生调查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较为全面的反映该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分布、浓度(强度)、人员接触、防止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等方面的情况。结果该企业存在镉、镍、甲苯、二甲苯等职业病危害,其职业病防护设施缺乏,镉和二甲苯超标严重,接受职业健康检查的1 621名镉作业工人中1 034例尿镉超标,15例镉中毒。结论造成作业工人大量镉中毒和健康损害的根本原因是职业卫生知识缺乏,防护设施缺乏,为确保劳动者健康,亟需全面改善其职业卫生状况,提高劳动者的防护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不同工种、年龄、性别职业人员的健康状况,为企业改善生产环境,普及职业健康教育提供对策依据。方法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某汽车配件企业职工职业性健康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粉尘、噪声、苯危害因素对作业工人健康的危害随着工龄和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职业危害因素的损害。结论对粉尘、噪声、苯作业人员应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发现异常应及时治疗并调离,加强职业健康教育,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减少危害。  相似文献   

14.
梁启荣  李航天  农康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8):2868-2869
目的:了解锡冶炼厂作业环境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污染现状及作业工人健康状况.方法:采取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对某锡冶炼厂作业环境有害因素进行检测,同时对作业工人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并分析.结果:在冶炼厂主要生产车间的大部分岗位粉尘、砷、镉等职业病有害因素超过国家卫生标准.部分工人体内砷、镉蓄积量超标,有的发展为尘肺,与相关的职业病有害因素分布一致.结论:冶炼厂环境中职业病有害因素污染较为严重,应引进重视.  相似文献   

15.
我们于1981年11月对丹阳棉纺厂进行纺织噪声对工人健康影响的调查。全厂设81个点测定噪声强度,测定结果为稳态噪声,噪声强度范围83.5—103.5dB(A),90dB(A)以上的占总测点的63%。对接触噪声单一工种的1182名工人进行全面体检,并设224人不接触噪声者为对照组。现场测定及体检均按全国噪声协作组统一要求进行。  相似文献   

16.
王文举 《河北医药》2006,28(7):627-628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性质、种类、浓度(强度)及其分布状况与生产环境职业卫生条件的优劣有密切关系.为了解我市工矿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布及危害程度,给有关部门治理职业病危害、改善劳动条件、预防控制职业病发生提供依据,于2005年1~12月对石家庄市辖区厂矿企业的作业场所进行了职业卫生调查及监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某企业甲醛产业项目职业病危害的控制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中利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与职业卫生检测以及职业健康检查等方式对其进行全面分析与评估。结果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了甲醇、甲醛、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其物理危害因素包括高温与噪声。结论甲醛生产项目存在着诸多职业病危害因素,需要通过加强对工作区间内的有害物质予以控制,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危害防护,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健康监测几个方面达到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识别、分析、评价某轻工机械厂异地扩建厂房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方法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检验检测相结合。结果该建设项目选址、总平面布置、建筑物卫生学要求、生产工艺、设备布局、个体防护用品配备及使用情况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的要求,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控制在国家现行标准之内。结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基本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化纤生产过程中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分布和采取的防护措施,评价其防护措施的效果,提出改进意见.从而达到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的目的。方法 首先进行工程分析,识别该化纤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测定工作场所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按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工作场所毒物浓度测定结果基本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要求,个别工作岗位粉尘浓度和噪声强度超标严重。结论 该化纤工程职业病防护措施不完善,应进一步采取防尘、防噪措施,改善工作环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核电站工作环境中除电离辐射潜在危害之外,职业卫生项目中的非电离辐射有害因素也威胁着从业人员的健康,本调查通过现场检测(项目包括噪声、工频电场、高温和微小气候等),了解这些有害物理因素在核电站主要生产环境中的分布、接触情况和危害程度,为研究防治对策及综合治理这些因素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 BZ2.2-2007等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执行和确定.结果 综合本次监测结果,观察到一部分监测项目超过国家允许值,其中噪声和高温的超标点较多,有44.8%的噪声测点其强度超过国家标准85dB(A );温区综合温度超过32.0℃有26个点,占68.4%;微小气候、空气质量的监测结果显示生产车间的风速一般都偏小,通风换气不足,尤其是高温作业区.结论 作业环境的物理有害因素是存在的,特别是噪声和高温,对作业人员工作和健康的潜在不良影响.今后继续加强对这些有害因素的动态观察,加强防护措施,防止职业危害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