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6 毫秒
1.
通过建立临时性血管通路,为急性肾衰、慢性肾衰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右颈内静脉置入双腔导管是临床最常使用的方法[1-4].作者通过系统回顾、分析总结盲穿法发生置管困难的因素,评价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显像实时直观,无创伤,操作简便、准确、安全有效,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2.
通过建立临时性血管通路,为急性肾衰、慢性肾衰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右颈内静脉置入双腔导管是临床最常使用的方法[1-4]。作者通过系统回顾、分析总结盲穿法发生置管困难的因素,评价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显像实时直观,无创伤,操作简便、准确、安全有效,成功率高。1资料与方法选择本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颈内静脉双腔血透管穿刺置管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需要建立临时性血管通路的60例血液透析患者,通过二维超声显像观察颈内静脉的解剖位置并进行体表定位,然后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置入双腔血透管;术后即行超声及X线检查以确定导管位置,排除穿刺置管操作并发症。结果 60例患者均置管成功,无严重操作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入双腔血透管能有效提高置管准确性、减少穿刺并发症,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颈内静脉置管血透68例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进行血液透析,常见的并发症有感染、堵管和脱管。本作回顾总结了68例颈内静脉置管血透患的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5.
殷雷珍  余江萍 《护理研究》2006,20(36):3310-3310
静脉留置导管建立血液透析通路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导管有留置单腔导管(简称单腔管)与留置双腔导管(简称双腔管),在使用过程中,有人认为单腔管效果好,有人认为双腔管效果好。带着这个问题,我科护理人员2004年1月—2005年5月对急需血液透析病人采用随机使用单腔管与双腔管建立血液透析通路,进行观察研究。现将两种导管置管的插管情况、导管使用情况及透析充分性做一比较,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对象随机选择2004年1月—2005年5月,因慢性肾衰竭、急性肾衰竭等急需血液透析治疗的病人97例,所有病人均使用颈内静脉置管进行常…  相似文献   

6.
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患者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稳定而可靠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治疗正常进行的保证[1~2].颈内静脉置管是目前最常用的血液透析临时性血管通路.我科重视颈内静脉置管技术并应用于实践,加强颈内静脉置管护理后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2011年2月至2012年12月我科共行颈内静脉置管146例,男85例,女61例,年龄14~76岁.其中糖尿病26例,药物中毒14例,急性肾衰竭6例,其余皆为慢性肾衰尿毒症期患者.  相似文献   

7.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行血液透析是临床上较常用的方法。护士应严格无菌操作 ,定期换药 ,严密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的变化 ,准确判断双腔管在血管中的走向 ,才能延长留置导管的使用时间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减轻患者的痛苦。 1998年 1月至 2 0 0 3年1月我院为 6 8例患者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血液透析 ,效果良好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 6 8例 ,均为透析床边盲插 ,男 5 8例 ,女 10例 ,19~ 73岁 ,平均 4 6岁。置管时间 7~2 4 6d ,导管顺血流置入上腔静脉 6 2例 ,逆血流置入颈内静脉 6例。局部切口感染 1例 ,管腔…  相似文献   

8.
目的 预防血液透析颈内静脉置管并发感染,延长颈内静脉导管留置的时间。方法 加强颈内静脉置管患者的置管后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穿刺口和皮下隧道感染的发生。结果 留置时间最短21天,最长1例置管347天(中途换管1次,拔管后选择另一侧颈内静脉再次置管)。局部及皮下隧道感染率情况:留置时间〈20天为4例(2.82%),20—30天14例(9.86%),30—150天18例(12.68%),留置时间在150—347天血培养阳性者5例(3.52%)。结论 加强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的护理,可以延长颈内静脉留置的时间,缩短住院天数,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9.
艾丽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4):3763-3764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行颈内静脉置管感染的预防与护理.方法 总结2008-02-2010-02 36例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行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患者发生感染率及护理对策.结果 血液透析颈内静脉置管36例,留置时问最长218 d.最短18d,局部及皮下隧道感染情况:36例中3例发生感染,均于2周后发生.结论 良好的护理及健康宣教可使导管的使用寿命延长,减少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0.
双腔留置透析导管置入左、右颈内静脉和股静脉以及锁骨下静脉作临时透析通路,已广泛应用于短期血液透析患者中。近年又有永久性双腔透析导管置入左、右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成功用于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给长期透析患者增加了生存机会。我科对1例自身血管条件差,且腹透又不顺畅的84岁高龄的尿毒症患者,在再次行左、右颈内静脉和左、右锁骨下静脉置管均失败的情况下,于右股静脉内置入永久性双腔留置导管作长期血液透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赵静 《护理与康复》2008,7(8):608-609
为了减少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置入长期双腔导管时的出血,对12例置管患者进行循证护理干预。实施循证护理后患者置管中出血明显减少。循证护理能有效解决患者置管过程的出血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96例老年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寻找对老年患者施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最佳部位和护理方法。方法96例老年患者均采用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单腔中心静脉导管,经右颈静脉或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结果总置管成功率为94.5%。初次置管位置选择右颈静脉,失败后改穿右锁骨下静脉成功共16例;初次置管选择右锁骨下静脉,失败后改穿右颈静脉置管成功5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需要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共2例,均经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结论经右颈内静脉置管较经右锁骨下静脉置管更为省时、安全、可行。加强置管前后护理是施行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右颈内静脉置管建立紧急血液透析路径的可行性。方法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实时引导及监测下,为38例急诊血液透析患者行右颈内静脉双腔导管置入术。结果38例患者中37例1次置管成功,1例因颈内静脉血流量不足和血管张力低而置管失败。本组患者置管时间13~738d,平均95d。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下能清晰分辨右颈内动静脉,可避免置管盲目穿刺造成的组织损伤,很好解决了急诊透析的血管通路,且根据病程需要可做中长期留置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传统颈内静脉长期导管置管术进行改进。方法 7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34例采用传统的颈内静脉长期导管置管术,38例采用改进的颈内静脉长期导管置管术,传统的颈内静脉长期导管置管术是应用Seldinger技术结合撕脱鞘进行置管。改进的置管方法是采用导引钢丝引导进行导管置入。结果传统置管患者中12例(35.29%)因隧道皮下组织的收缩不能一次性将导管涤纶套放置在所需的位置,9例(26.47%)术中发生10ml以上的出血,10例(29.41%)术后48h内发生明显穿刺点或隧道出口渗血。改进的置管术患者全部一次性将导管涤纶套放置在所需的位置,仅3例(7.89%)发生10ml以上的出血,2例术后48h内(5.26%)出现明显穿刺点或隧道出口出血。改进的置管术患者术中疼痛不适感明显低于传统置管术患者。结论改进的颈内静脉长期导管置管术较传统的颈内静脉长期导管置管术操作更为顺利,难度降低,患者耐受性好,术中及术后出血发生率减少。为一种更安全、方便的置管方法 。  相似文献   

15.
血透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感染是中心静脉置管最常见的并发症并影响它的使用。我们对 1998年 1月~ 1998年 10月在我院行中心静脉置管的 5 0例血液透析患者发生感染情况进行分析 ,现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 5 0例 ,男 2 4例 ,女 2 6例 ,年龄 2 1~ 78岁 ,平均年龄 (5 0 .6± 16.18)岁。其中慢性肾功能衰竭4 6例 ,有机磷中毒行血液灌流 2例 ,鱼胆中毒致急性肾衰 2例。行股静脉置管 2 0例 ,颈内静脉置管30例。浓肝素封管 2 6例 ,抗生素封管 2 4例。所有病人均于透析日行置管口换药。双腔管留置时间5~ 92d ,平均 (38.5 8± 2 1.36)d。 30例病人行导管尖及置管口皮…  相似文献   

16.
王珉 《上海护理》2012,12(6):24-26
目的通过对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modified seldinger technique,MST)经颈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盲穿置管的效果比较,评价超声引导结合MST经颈内静脉置入PICC的安全性与实用性。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2年1月,在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实施颈内静脉置入PICC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结合MST,对照组采用盲穿置管,比较两组一针穿刺成功率、穿刺后并发症发生率、一次送入成功率、穿刺时间和置管成功率等情况。结果两组在一针穿刺成功率、穿刺后并发症、一次送入成功率和穿刺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超声引导结合MST实施颈内静脉置入PICC能有效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PICC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锁骨下静脉置管时医护合作在预防导管异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锁骨下静脉置管132例,置管前超声探查颈内静脉并做标识。医生常规行右锁骨下静脉置管术,穿刺成功后,护士轻转患者头部至右侧,按压颈内静脉至血管闭合后,医生送导丝、导管置入后,再次超声探查导管有无异位。结果5例穿刺失败改颈内静脉置管,1例B超显示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予重新调整,所有126例经胸片验证,均未显示导管异位。结论医护合作预防锁骨下静脉置管导管异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建立血液透析通道100例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对100例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建立血液透析通道的临床应用情况,就置管方法、置管深度、拔管原因、不适症状、感染的实验室检查等方面进行了报道,认为: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除具备股静脉留置双腔导管的优点外,尚具有留置时间长、位置开放、方便操作和护理,及允许重复置管和不易引起栓塞等优势。并对26例因感染而拔管中的12例符合留取标本的病人进行了实验室检查和分析,指出感染仍是影响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向中长期血管通路迈进的大敌。并提出了留置导管的护理注意点。  相似文献   

19.
156例颈内静脉置管的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颈内静脉置管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156例需要血液透析的患者进行颈内静脉置管.在置管前、中、后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上给予精心的护理,有效保证透析过程中的血流量.结果 156例颈内静脉王管患者中,留置时间为2~312 d,留置导管阻塞16例,导管感染12例,血肿2例.结论 颈内静脉建立血液透析通路安全可靠,并发症少,只要重视导管的护理,避免感染栓塞等并发症,对于年龄大、血管条件差、没有条件做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不失为一种理想的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20.
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吴华 《当代护士》2006,(2):71-72
经皮穿刺将导管经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插入上腔静脉,或用较长的导管经股静脉插入下腔静脉称为中心静脉置管。因其不仅是一条畅通的静脉通道成为大量快速输液、输入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物以及胃肠外营养的最佳选择;更重要的是可直接测量中心静脉压,在危重病人监护中心,静脉置管应用广泛。1临床资料2001年~2004年12月,我科共行中心静脉置管术208例,男性162例,女性46例,年龄17~93岁;创伤性休克患者42例,感染休克15例,大手术循环动力不稳定患者70例,心功能不全患者58例,其他23例。其中静脉导管留置时间最长21天;发生导管堵塞12例,占手术总数的5.76%;导管脱落20例,占9.6%;穿刺部位感染2例,占手术总数的0.96%;并发全身感染0例;发生气胸1例占总数0.48%;经锁骨下穿刺置管后导管未进入上腔静脉而导管往上行入颈内静脉3例。2穿刺部位在局部浸润麻醉(深昏迷患者无麻醉)下采用单腔或双腔中心静脉导管经贵要静脉、左颈内静脉、左锁骨下静脉、右颈内静脉、股静脉进行穿刺置管。其中从贵要静脉穿刺置管4例,右颈内静脉置管183例,右锁骨下静脉置管18例,左颈内静脉置管3例。3护理3.1置管前评估置管前评估患者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