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侧脑室额角穿刺术中的穿刺方法。方法利用30例正常颅脑CT薄层扫描数据,以Voxar-3D为测量工具,测量经过与侧脑室额角穿刺有关的相关数据,并观察16例脑积水病人23侧侧脑室额角穿刺的手术效果。结果确定穿刺点为眉间上方10 cm,向中线旁开2.5 cm。左右两侧穿刺点与矢状面的夹角、侧脑室额角宽度、额角高度、穿刺点颅骨内板距离额角上壁、距离室间孔的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3侧脑室额角穿刺首次穿刺成功率为100%,均引流通畅,无机械损伤并发症。结论明确额角穿刺点定位、穿刺角度及深度是保证额角穿刺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脊膜瘤的显微手术切除及操作要点.方法本组52例,病变体积 3.0 cm×2.0 cm×1.5 cm~4.0 cm×2.5cm×2.0cm.采用两种手术入路切除肿瘤,并特别强调处理脊髓侧腹面和腹侧肿瘤时要采取分块切除的方法.结果肿瘤全切49例(94.2%),大部切除3例(5.8%).对45例(86.5%)随访4个月~10年,显示神经功能完全正常者36例(80%),3例(6.7%)肿瘤复发.结论根据肿瘤与脊髓的关系,选择恰当手术入路,采用显微手术切除脊膜瘤是治疗该病首选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垂直于颅骨钻孔点的侧脑室额角穿刺法的可行性及操作的最佳方法。方法 利用204例颅脑CT数据,建立颅骨-侧脑室虚拟模型,取鼻根部沿矢状线向上9~11cm,旁开2cm、2.5cm、3cm、3.5cm、4cm作为钻孔点,分别进行垂直于该点的侧脑室模拟穿刺,统计各项穿刺成功率、测量偏置距离及穿刺深度。结果 模拟侧脑室额角垂直穿刺方法成功率高;侧脑室占比越大,穿刺成功率越高;旁开距离的选取对穿刺成功率无明显影响,但各引流管到达侧脑室的位置存在差别。结论验证了侧脑室额角垂直穿刺法的可行性。侧脑室占比为20%~60%者,手术前可在计算机上重建颅骨-侧脑室模型,实现个性化穿刺,也可取旁开距离2.5~3cm作为穿刺点,穿刺点到侧脑室上表面的深度不超过5.3cm。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后运用血管封堵器止血患者最佳卧床时间。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348例经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1组、观察2组各116例。观察1组术后穿刺侧肢体制动、卧床6h;观察2组术后穿刺肢体制动、卧床8h;对照组术后穿刺侧肢体制动、卧床12h。比较3组患者术后排尿困难、腰背酸痛、穿刺点出血、皮下血肿的发生率。结果术后穿刺点出血、皮下血肿的发生率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观察2组排尿困难及腰背酸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1组排尿困难及腰背酸痛与观察2组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后穿刺侧肢体制动、卧床6h是安全的,能提高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5.
作者报道了4例脑积水儿童患者因分流管堵塞致脑脊液(CSF)水肿的病例。其中3例沿引流管有大面积的CSF水肿,尽管脑室压力增高,但无脑室扩大。 4例患儿均为男性(7~19岁)。例1为脊髓脑脊膜膨出,例2,软骨发育不全,例3,神经纤维瘤,例4,枕部脑膜膨出,均接受了脑室—腹腔分流术,脑室管末端侧孔长度为1.8~2.5cm。临床症状有头痛、呕吐及分流管皮下积液,出现于分流术后1~16月。患者入院后脑室内压力增加,脑脊液的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额入法血肿穿刺及对侧侧脑室穿刺引流治疗重型基底节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疗效。方法采用额入法血肿穿刺及对侧侧脑室穿刺引流治疗18例重型基底节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同时选择同期住院并与之相匹配的20例拒绝微创术只行内科保守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结果微创组治疗的总有效率(77.8%)及其存活者生活质量(62.34±22.15)均显著高于内科治疗组(P<0.05)。肺部感染(22.2%)、电解质紊乱(16.7%)及脑疝(11.1%)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内科治疗组(P<0.05)。结论额入法血肿穿刺及对侧侧脑室穿刺引流是一种治疗重型基底节脑出血并破入脑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额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技术方法 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山东省邹城市红十字会急救中心神经外科自2005年3月至2008年4月收治且符合条件的76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选择血肿侧距眉间7~9 cm、旁开中线3.5~4.5cm的额部为穿刺点,根据头颅CT影像资料计算确定适宜的穿刺方向和穿刺深度,以软通道行血肿腔的微创穿刺引流术清除脑内血肿.结果 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36~120h,平均(70±5.6)h.术后再出血3例,均无气颅或颅内感染发生.76例患者中30 d内基本痊愈11例,显著进步35例,进步16例,无效或恶化4例,死亡10例,病死率为13.2%.总有效率为81.6%.结论 经额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 ,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从而改善患者预后,且创伤小、操作简单,易于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立体定向穿刺引流基底节区血肿的手术方法及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立体定向不同靶点穿刺引流治疗基底节区血肿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靶点分别选择在血肿前段(A组)、血肿后段(B组)、血肿中心(C组)。结果 30例患者均达到预期穿刺靶点,术后穿刺通道出血2例,血肿扩大1例,术后序贯尿激酶引流冲洗治疗,血肿清除平均时间分别是血肿前段组(A组)3.5天、血肿后段组(B组)2.5天、血肿中心组(C组)3天。3组血肿清除时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治疗基底节区血肿损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患者反应轻、血肿廓清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和费用低,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手术穿刺靶点只要在血肿范围内就可以达到引流和减压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侧脑室枕角穿刺行脑室-腹腔(V-P)分流术在脑积水患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脑积水患者根据术前CT或MR定位外耳道层面扫描基线,选择穿刺层面及穿刺路径,定位枕角穿刺点(A)及穿刺路径延伸至对侧额部皮肤交点(B),并于患者头部体表定位。A点作直线(AC)平行与扫描基线,A、B两点间作一直线(AB)连接。术前患者仰卧头侧位,垫高穿刺侧肩部,以使AB连线处于水平位置,术中以A点为穿刺点,穿刺针平行与AC线,水平进针即能进入侧脑室枕角,实现V-P分流术。分析随访结果,包括临床症状,侧脑室大小,分流管位置及并发症。结果一次操作成功28例,另2例稍作调整后二次操作成功;术后头颅CT复查均见脑室分流管在位;29例患者的脑室明显回缩或临床症状改善,穿刺道出血1例,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感染2例,抗炎治疗后好转。结论改良侧脑室枕角穿刺行V-P分流术操作方法简便、省时,穿刺准确,完善手术细节,可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0.
1978~1987年,24例斜坡脑膜瘤患者在作者医院接受手术。女性17例(71%),男性7例(29%)。年龄25~64岁,平均45岁。从出现症状至确诊时间为1.5~7年,平均2.5年。脑神经损害(尤其第7、8对脑神经)为最常见的表现(92%),其次为步态失调(54%)。全组术前CT 扫描,平扫见肿瘤密度高于正常脑组织,使用对比剂后肿瘤呈明显的均匀性增强。15例(占62%)肿瘤直径>2.5cm,其中多例≥5cm。8例(33%)为1~2.5cm,1例(4%)<1cm。8例(33%)向幕上生长,5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肢体瘫痪对其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发病3d以内入院的170例急性期老年脑卒中患者,男93例,女77例,年龄60~84(66±5.9)岁。170例中脑梗死患者114例,脑出血患者56例。分别于发病3d内及发病1年后采用美国Lunar公司生产的DEXA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第1腰椎正位、双侧股骨颈及双侧桡骨远端骨密度。结果发病3d内双侧股骨颈、双侧桡骨骨密度两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发病1年后L1、股骨颈(健侧)、股骨颈(患侧)、桡骨(健侧)、桡骨(患侧)骨密度均明显减少,分别为-2.8%(P<0.001)、-2.5%(P<0.01)、-10.2%(P<0.001)、-3.9%(P<0.001)和-11.3%(P<0.001)。发病1年后双侧股骨颈、双侧桡骨骨密度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均<0.001)。结论老年脑卒中患者肢体瘫痪后骨密度下降,患侧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弯针技术在内向开口圆孔穿刺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第二支疼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1月至2018年5月嘉兴市第一医院疼痛医学科因原发性三叉神经第二支疼痛行圆孔穿刺射频治疗的263例患者。以CT鼻旁窦模式(层厚为3mm)对翼颚窝进行半冠状位扫描,选取包含圆孔内、外口及圆孔管中点且元颧弓阻挡的CT图像进行穿刺路径设计:用CT自带软件工具尺由圆孔管外口紧贴上颌窦外侧壁向外拉直线到皮肤表面(穿刺点),测量该线段的长度(穿刺深度)及该直线与矢状面的夹角(穿刺角度),若该圆孔管为内向开口时,还需量取该直线与圆孔管走向的夹角(穿刺针需弯折的角度)。将射频针尖插入自制弯针器内5mm,向针尖斜面对侧扳折出相应的弯折角度,制成个体化的射频穿刺弯针。随后在CT引导下按设计的穿刺路径穿刺,针尖达圆孔外口时弯针弧度转向前上方,越过外口后将弧度转向后下,送入圆孔即可进行神经电生理测试射频的治疗效果。结果263例患者中,71例(27.0%)患者的圆孔管为内向开口,需用弯针技术对射频针进行个体化塑形,平均弯折角度为(21.3±3.6)°。使用弯针后针尖均能穿刺到达靶点,神经电生理测试时0.1~0.5mA电流即可诱发出第二支支配区明显的肌肉颤动或麻木感,射频热凝后疼痛完全消失,遗留该侧鼻翼、上唇、颧面部皮肤和同侧上腭黏膜麻木,无一例波及三叉神经第一支或第三支。共随访242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2±0.6)年,其6个月内、1年、2年、3年、4年内的总复发率分别为2.5%(6/242)、7.9%(19/242)、16.1%(39/242)、24.4%(59/242)、33.9%(82/242)。结论CT引导下采用个体化塑形弯针技术可以使射频针尖绕过阻挡在圆孔外口的蝶骨而进入内向开口的圆孔内,从而提高射频的疗效、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经颅超声多普勒(TCD)检测颈内动脉(ICA)严重狭窄,探讨Willis环的侧支循环与临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分析34例ICA严重狭窄患者(其中有症状组16例和无症状组18例)侧支循环的类型、大脑中动脉(M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脉动指数(PI)及频谱改变,并与3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存在3种侧支循环类型前交通动脉(ACOA)型,后交通动脉(PCOA)型,眼动脉(OA)型.无症状组的侧支循环中,ACOA型占88.9%,狭窄侧MCA Vm为59.1±8.7cm/s;有症状组ACOA型占50%,有4例未检出侧支循环,狭窄侧MCA Vm为48.6±7.3cm/s(P<O.OO1).所有患者狭窄侧的MCA PI减低(p<O.001),且频谱低平呈波浪状,波峰变钝,失去收缩峰的特征.结论TCD可以发现ICA严重狭窄患者Willis环侧支循环的显著异常改变,研究Willis环的侧支循环对ICA产重狭窄患者治疗和授后的判断其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胶质瘤直接侵犯颅骨并引起局部性颅骨缺损罕见,现报告如下:患者 男,18岁,1988年11月至1989年5月,先后发作性昏倒伴肢体抽搐3次,每次持续3~4分钟,间歇期生活如常。颅骨正侧片发现左颞顶区圆形骨质缺损2.5cm×2.5cm,边界清楚,无骨质增生;CT 示颅骨缺损部位下有1.6cm×1.5cm 脑囊肿,囊壁可见密度稍高的瘤结节,无水肿带。神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药物难治性癫痫发作间期MRI与脑电图(EEG)在致痫灶定位中的相关性以及MRI表现的病理学基础.方法 对40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术前行传统MRI及视频EEG检查,并对其中25例颞叶癫痫患者行弥散加权像扫描.手术方式包括标准颞前叶切除术、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及致痫灶切除术等,对切除的脑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33例患者传统MRI检查结果显示的异常包括:海马硬化(16例)、脑发育不良(5例)、颞极蛛网膜囊肿(3例)、颅内肿瘤(3例)、脑软化灶(2例)、脉络膜裂囊肿(2例)、脑软化合并颞极蛛网膜囊肿(1例)和小脑萎缩(1例).发作间期颞叶癫痫患者发作侧海马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102.1±4.7)×10-5 cm2/s]较对侧[(84.6±5.9)×10-5 cm2/s]明显升高(t=12.7,P<0.01).所有癫痫患者发作间期EEG均呈异常改变.24例患者传统MRI检查所示病变区与发作间期EEG定位的致痫灶部位一致,4例患者传统MRI检查显示正常而其发作侧海马ADC值却较对侧增高.结论 传统MRI与ADC同时用于评价致痫灶优于任一单独应用者,如结合EEG将更有助于对癫痫的术前评价.  相似文献   

16.
患者 女性,36岁,已婚。主因闭经10年,婚后多年不孕,近2~3年来视力逐渐模糊,有时头痛,于1989年9月由妇科转来查体:全身毛发稀疏、泌乳、双颞侧偏盲、双视乳头边清色淡。蝶鞍 X 片示垂体窝明显扩大、后床突及鞍底骨质菲薄。头颅 CT 示蝶鞍内有一大小3cm×2.5cm×2.5cm 较高密度肿瘤,除向鞍上突  相似文献   

17.
1对象与方法我科2005年1月~2006年12月采用岛阈后入路治疗12例基底核出血合并脑疝病人,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45~66岁,平均56.2岁。术前瞳孔一侧散大10例,双侧散大2例。术前CT示血肿量均>60 ml。全麻,头偏向对侧60°、后仰20°。翼点入路开颅,先穿刺释放部分液态血肿,再打开硬膜。从外侧裂根部向后分开蛛网膜2.5~4.0 cm,将侧裂静脉分至额侧。显微镜下在近颞极动脉处环形切除颞上中回,形成2.5 cm×2.5 cm皮质瘘口,暴露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及岛阈。从岛阈后方1 cm近下方动脉处切开岛叶皮质,暴露血肿,沿下界边吸除血肿边寻找外侧豆纹动脉。破裂的豆纹动脉常与坚韧血凝块黏连紧密,仔细探查后处理。按顺序清除壳核前、后及上方血肿。反复冲水至无出血后,置入引流管,弃去骨瓣关颅。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桥接治疗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60例桥接治疗后出血转化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转化组)及无出血转化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无出血转化组)的临床资料,分析急性脑梗死桥接治疗出血转化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与无出血转化组比较,出血转化组大面积脑梗死、糖尿病及NIHSS评分≥18分比率显著升高(均P0.05),侧支循环建立比率显著降低(P0.05)。与无出血转化组比较,出血转化组发病至溶栓时间、发病至穿刺时间、穿刺至血管开通时间显著升高(均P0.05)。Logistic分析显示,糖尿病、大面积脑梗死、侧支循环未建立、发病至溶栓时间、发病至穿刺时间、穿刺至血管开通时间是缺血性卒中桥接治疗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糖尿病、大面积脑梗死、侧支循环未建立、发病至溶栓时间、发病至穿刺时间、穿刺至血管开通时间是急性脑梗死桥接治疗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我们作了269例(男性167,女性102例)280次颈椎侧方穿刺,进行收集脑脊液、测压。颈髓造影、注药等。年龄3个月~83岁。成功率为93.9%,现将穿刺情况报告于后。 穿刺方法:按Zivin报告的方法,去枕平卧,穿刺点在乳突尖下1cm再向后1cm处,与颈部垂直进针。此处相当于颈椎1~2之间。  相似文献   

20.
<正> 一般资料:本组5例,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74、53、47、42、17岁,均为单侧发病。病因分别为茎突舌骨韧带钙化1例、茎突过长1例、鼻咽部肿瘤1例,病因不明2例。第二次发病1例,余4例均为第一次发病。病程为13天~3个月。5例均先行药物治疗但效果欠佳。 治疗方法及结果 1.神经阻滞疗法:患者取仰卧位,头转向健侧。皮肤常规消毒。以连接乳突尖端与下颌角之间连线的中点为穿刺点,用眼科球后针头自该点垂直方向刺入皮肤,缓慢进针约1.5~2.5cm,可触及茎突,然后使针尖沿茎突前滑过3~5mm,回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