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癌性贫血的研究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近年国内外对癌性贫血与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关系,重组人类促红素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可能的副作用以及对肿瘤本身的影响等多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预示它有可能成为第一结束输血依赖性和消除输血危险的治疗方法,对纠正癌性贫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主要由肾脏近曲小管附近的细胞合成和分泌,是调节红细胞生成和成熟的最重要的细胞因子,而且具有阻止红系祖细胞凋亡的功能。临床上很多癌症患者处于贫血状态,其血清EPO浓度的临床意义究竟如何目前尚有争议。为进一步明确血清EPO水平和癌性贫血水平之间的关系,以指导临床上对这类贫血患者的处理,  相似文献   

3.
肿瘤相关性贫血是影响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在肿瘤患者及综合治疗中贫血的发生率很高。在肿瘤相关性贫血的治疗中,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的研究是目前最活跃的方法之一。然而EPO治疗的安全性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4.
肿瘤相关性贫血是影响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在肿瘤患者及综合治疗中贫血的发生率很高。在肿瘤相关性贫血的治疗中,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的研究是目前最活跃的方法之一。然而EPO治疗的安全性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治疗化疗相关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2例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按化疗时间顺序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接受2个周期的化疗,并于每1个周期化疗结柬48 h后给予rhEPO 12 000 U皮下注射,3次/周,连续3周,共用6周.对照组仅接受2个周期的化疗.2组的辅助治疗相同.干第2个周期的rhEPO治疗结束后评价疗效.结果: rhEPO治疗6周后,治疗组的血红蛋白水平、血细胞比容较治疗前有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的疲劳感减轻、活动耐力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化疗前后血红蛋白水平、血细胞比容的变化不明显.结论: rhEPO能改善化疗相关性贫血,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促红细胞生成素(epoetin alfa,EPO)对接受化疗的肺癌患者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输血需求以及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的影响.方法 将77例Hb≤120 g/L的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接受EPO 30 000 U/次,皮下注射,每周1次,持续8周(EPO组);对照组采用最佳支持治疗(best supportive care,BSC)(BSC组).观察两组化疗期间Hb变化、输血需求、QOL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EPO组的平均Hb水平保持在120 g/L以上,而BSC组的平均Hb下降.EPO组的Hb反应率为54.5%,明显好于BSC组7.7%(P<0.0001).EPO组和BSC组的输血需求分别为7.9%、30.8%(χ2=6.307,P<0.05).8周时,EPO组的FACT-An贫血及乏力平均分数变化分别为2.20±11.93、3.61±10.48,BSC组分别为-4.37±12.84、-5.29±11.09(P<0.0001).两组的不良反应相似.结论 EPO 3 000 U每周1次能有效保持肺癌化疗患者的Hb水平,减少输血需求,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癌性贫血患者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癌性贫血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及其与血红蛋白(Hb)含量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放射免疫分析检测血清EPO含量,以直线相关分析EPO水平与Hb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癌性贫血患者血清EPO含量为2.62±0.95μg/L(n=43),显著高于不伴有贫血的癌症患者(1.70±0.41μg/L,n=39)和正常对照组(1.59±0.69μg/L,n=94)。癌性贫血患者血清 EPO含量与 Hb水平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r=-0.68293,P<0.01)。结论 癌性贫血患者血清内源性 EPO水平增高,提示对此类患者检测血清 EPO水平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肿瘤相关性贫血(cancer-related anemia,CRA)指由于肿瘤本身或肿瘤患者经治疗引起的贫血.据统计,贫血的发生率与肿瘤的类型、严重程度有关,在接受放、化疗的肿瘤患者中,贫血的发生率为70%~90%[1].CRA不但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也是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故应积极纠正CRA.作者对CRA的研究进展进行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补肾健脾化瘀法治疗难治性恶性肿瘤化疗后贫血可行性。方法 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70名对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拮抗的难治性恶性肿瘤化疗后贫血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4例,以补肾健脾化瘀法治疗8周;对照组36例,采用对症支持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期间(第0、7、14、21、28、35、42、49、56天)的血红蛋白(Hb)、贫血的中医症候临床症状积分、两组输血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的Hb逐步升高,在第21天升高就较明显,在第56天41.17%的患者的难治性贫血获得改善,而对照组仅20%患者的Hb在缓慢恢复,二者统计学有差异(P=0.023);研究组输血率(14.71%)低于对照组(36.11%)(P=0.04)。贫血的中医症候中,研究组食欲不振的改善出现最早,治疗后第7天有55.17%的患者已开始胃纳好转。血瘀症候为较晚出现改善的中医症候,对照组血瘀症候无1例改善;食欲不振、神疲乏力有效率分别为75.86%、66.67%,其临床症候积分值在研究组治疗前后及两组治疗后相比统计学均有差异(P<0.05),本研究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针对已对EPO拮抗的难治性恶性肿瘤化疗后贫血患者,仅采用对症支持疗法,治疗贫血的客观疗效不佳,血瘀症候无法改善;补肾健脾化瘀法可使41.17%的难治性化疗后贫血患者进一步获益,降低了输血率,食欲不振、神疲乏力的迅速改善增强了患者治疗的信心,对保障化疗顺利进行有积极的意义,改善血瘀症候可能是治疗难治性化疗后贫血的又一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恶性肿瘤贫血的疗效,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140例恶性肿瘤贫血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皮下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50IU/kg,治疗组患者注射150 IU/kg,每周3次。两组均治疗8周。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4.3%,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7.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两组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生理功能、生理功能角色受限、情绪角色受限、活力评分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中,两组患者各出现血压升高2例,使用降压药物后出现好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恶性肿瘤贫血具有更好的疗效,能提高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和红细胞压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12.
肿瘤相关性贫血(cancer related anemia,CRA)是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CRA对患者生存、疾病进展、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均有一定的影响。CRA的发病机制复杂且多方面,本文就免疫、营养和代谢成分影响其发病的机制进行讨论。CRA有输血、红系造血刺激剂(erythropoiesis-stimulating agents,ESAs)、补铁等治疗方法。而现有的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也需要新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来治疗CRA。  相似文献   

13.
男性乳腺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Xue Y  Guo XT  Liu WC 《癌症》2007,26(10):1148-1152
男性乳腺癌发病罕见,过去25年问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对男性乳腺癌生物学、自然病程以及治疗策略的研究大部分是基于对女性乳腺癌的研究成果.男性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因素包括BRCA2基因突变和职业因素,而职业因素又包括高温工作环境、燃料和尾气;此外,性激素失衡,如生殖腺功能失调、肥胖、辐射等均可增加患病风险.临床病情进展可缓慢或快速转移.病理类型绝大多数为导管癌,10%为导管原位癌.常采取的手术是乳房切除术和腋窝淋巴结清扫或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放疗步骤和方法同女性乳腺癌.由于90%的男性乳腺癌患者雌激素受体阳性,因此他莫昔芬是标准的辅助内分泌治疗药物,个别病例也可从化疗中获益.本文对近年有关男性乳腺癌的流行病学、生物学和治疗方面的相关内容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扶正固本颗粒治疗晚期结直肠癌合并贫血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105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晚期结直肠癌合并贫血的气血两虚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临床试验组(西医基础治疗+扶正固本颗粒)35例,阳性药物对照组(西医基础治疗+复方阿胶浆)35例和空白对照组(西医基础治疗)35例.分析比较3组患者治疗5周(35 d)前后的中医症状疗效、贫血程度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临床试验组和阳性药物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神疲乏力、纳呆食少和头晕目眩症状明显改善,症状积分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水平和对照组的治疗后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试验组和阳性药物对照组的中医症状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51.4%和57.1%,均高于空白对照组的总有效率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试验组患者治疗后,贫血程度和生活质量方面的有效率分别为80.0%和54.3%,均有所改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药物相关死亡.结论 扶正固本颗粒治疗晚期结直肠癌合并贫血的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恶性肿瘤患者血清红细胞生成素的水平及化疗对其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清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的变化及化疗对其影响。方法:用化学发光法测定了49例血液肿瘤和45例非造血系统肿瘤贫血患者血清EPO水平,与正常对照进行比较,并对其中25例急性白血病和31例非造血系统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血清EPO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血液肿瘤和非造血系统肿瘤患者的血清EPO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P<0.01);血液肿瘤患者的血清EPO显著高于非造血肿瘤患者(P<0.001);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血清EPO水平显著高于化疗前(P<0.001);而非造血系统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血清EPO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HB与血清EPO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78,P<0.001)。结论: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内源性EPO水平是增高的,化疗后EPO水平的变化与骨髓红系造血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16.
肺癌贫血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鑫  王绿化 《癌症进展》2006,4(1):33-38,32
贫血是肺癌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它影响着患者的健康、生活质量,甚至生存时间。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目前治疗癌症及放、化疗相关性贫血的主要方法。根据贫血的分级标准及应用EPO的原则,目前治疗贫血的TIW和QW两种使用方案均有较好疗效,QW方案操作更简便。早期干预治疗贫血,可以预防或减少生活质量的下降。小细胞肺癌和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Hb水平是生存率的独立有效预后因素之一,有些研究报道Hb水平提高可改善预后,但纠正贫血对于生存率的确切影响并未明了。Hb水平与患者认知能力之间相互关联性是肯定的,因此应用EPO可以改善患者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oluble transferrin receptor,sTfR)水平和癌性贫血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合理使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ietin,r-HuEPO)和铁剂治疗癌性贫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ELISA)测定60例癌性贫血患者血清EPO水平和sTfR水平,并将其与52例非癌性贫血患者的测定值及20例正常对照进行比较,以直线相关分析sTfR、EPO水平和Hb之间的关系。结果癌性贫血患者血清EPO、sTfR均较正常对照显著升高(P〈0.01);癌性贫血患者血清EPO显著高于非癌性贫血患者(P〈0.05);癌性贫血患者sTfR高于非癌性贫血患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癌性贫血患者血清EPO、sTfR升高的程度与贫血严重程度一致,与Hb值存在负相关,但与病期无明显相关性;EPO和sTfR之间无相关性。结论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EPO和sTfR水平能较好地反映其贫血病因,对贫血的治疗以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健脾养正法联合促红素治疗晚期胃癌肿瘤相关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44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和实验组(22例).对照组给予促红素150 IU/kg,皮下注射,每周3次,8周后评价疗效.实验组在促红素治疗基础上,以健脾养正法为理论指导,服用健脾养正消癥方加减.观察两组血液学...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青海地区胃癌患者的贫血状况的分析,明确本地区贫血与胃癌分期及化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4年6月到2008年4月来院治疗的胃癌患者258例,检查血常规以了解贫血的状况,分析贫血发生率与肿瘤分期的关系。跟踪病例化疗情况,分析化疗后贫血发生率及其与预后间的关系。结果:样本中贫血发生率为43.8%。其中女性中为51.8%;男性中为41.6%,无显著性差异。在258例病人中具有完整TNM分期的195例,胃癌患者的贫血发生率根据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肿瘤大小、年龄不同有显著性差异。肿瘤在胃贲门区、胃体部、胃窦区贫血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258例胃癌患者接受三周期化疗后,贫血病人为161例。其中化疗后出现贫血的病人有46例,疾病控制率(DCR)为78.26%,客观缓解率(ORR)为21.74%。而化疗后无贫血的17例病人,疾病控制率(DCR)94.12%,客观缓解率(ORR)为52.94%。贫血组和非贫血组的DCR和ORR有显著性差异。在化疗过程中,15例病人接受了输血治疗,没有关于铁剂及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治疗的记录。结论:按NCI标准判断,青海地区胃癌相关性贫血的发生率与国内其他地区发生率相近。胃癌相关性贫血的发生率与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肿瘤大小、年龄有关。化疗过程中发生贫血的病人对化疗的反应差,化疗过程中未发生贫血的病人疗效较好。本研究中贫血的发生率与患者性别及肿瘤的部位无关。  相似文献   

20.
Anemia is common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malignancy. Most patients will have their anemia attributed to the anemia of chronic disease. The anemia of chronic disease is caused by cytokine mediated suppression of erythropoiesis and low serum erythropoietin levels are found in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with cancer. Many of these anemic patients will be symptomatic with fatigue. Data from many studies indicates that treatment of anemic patients with erythropoietin will increase thei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decrease transfusion need and also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 A recent study also suggests that improving the hemoglobin level may improve the patients' prognosis but this finding needs to be confirm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